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自由朗读,品味语言文字的“韵”
让学生自由读书,借助汉语拼音让学生自己读出汉字的读音,然后个别检查,看谁读得准确,对比较容易读错字正音。做到教师少讲,让学生多读,以读为训练的主要形式,整堂课都听到琅琅的读书声。真正的自由朗读,是断断续续的,是反反复复的,是写写画画的,是用心琢磨的,是既不影响别人读书,也不被别人所影响的,全身心投入的朗读。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在读书时要读准每一个字音,做到不减字、不添字、不改字、不重复、不颠倒、停顿恰当、不顿读、不唱读,做到心到、口到、眼到,在“准确”、“流利”上下功夫。通过这样的强化训练,学生在读课文时能做到读得正确利、有感情、发音准确、声音亮、按句逗停顿不唱读。学生朗读时、耳、口、脑多种感官密切配合,迅速协调,注意力高度集中,把书面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这个复合感知过程,能开拓思维,激发情感。再现情境,意会语言文字的美。从而读得娓娓动听。
二、分角色读,理解语言文字的“义”
学生喜欢活动,乐于表演。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能充分反映出内心的世界。教师应该抓住这个特点,模拟场景,创设氛围,让学生体会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和动作,以扮演角色的方式,有声有色有动地朗读出来。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师都有共感,文言文难教。学生难以理解其意。那么不妨你就大胆尝试一下分角色表演朗读吧。如在教学《矛与盾》时,我可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让有的学生扮演卖“矛”和“盾”的人;有的学生扮演旁白;有的学生扮演集市上的人。通过让学生多次分角色,调换角色朗读。我呢,适时“转轴拨弦三两声”。学生在不知不觉的表演朗读中,学生对课文的大意已有一些了解,再让学生读读课文下面的注解,对课文的意思油然就成竹在胸了。更重要的是,学生读出了朗读的兴趣,争先恐后地要担任文中的角色。朗读再一次得到了增量。课本中包蕴的哲理——说话做事要前后一致,不能相互抵触,已潜移默化在学生心中,真是“未成曲调先有情”。
三、播录音读,欣赏语言文字的“境”
录音是师,适时多次播放朗读磁带录音,让学生在读过程中边欣赏边正音,发挥小语在普通话推广中的特殊作用。
勿庸讳言,小学语文朗读的磁带录音,其音色、音质、音准的程度,毋庸置疑地超过一般教师。如《荷花》这一篇课文,是百读不厌、越读越有滋味的名篇,充满诗情画意,只有通过朗读的强化训练,才能让学生在提高朗读水平的同时受到美的陶冶。为此,我多次适时地用磁带录音的播放替代教师的范读,让学生跟着试读、复读、跟读,收到了熟读成诵的即席效果。为了突出课文重点,我有目的地进行二次定格:第一次定格在荷花的姿态上,让学生欣赏未开、刚开、全开的不同姿态,弄懂为什么“可以看作一大幅活的画”的道理,进一步理解了“一池荷花”的静态美;第二次定格在“一阵风吹来”时“满池荷花翩翩起舞”处,加上老师的穿插点拨,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体会作者“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并跟着一起舞蹈的情感变化,最后得出人人明白的结论:“满池荷花实在太美了!”又如《示儿》中的“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悲”字,是全诗的诗眼、诗魂,如何使学生进入意境,升华情感呢,是本诗教学的重点、难点。于是我在学生意读全诗后,让学生边听录音边看投影,再仿谈遐想推敲,一遍两遍……学生与诗人产生了情感的共鸣,深切体味:这“悲”字是诗人悲自己终生的意愿没能实现,没能亲眼看到国家的统一;悲祖国大好河山破碎,中原人民仍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样一来,全文的教学难点因此不攻自破。
四、听示范读,领会语言文字的“魂”
悦耳有时比悦容更重要,不能悦耳就不能悦容。有经验的教师往往把教师范读作为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重要手段。我在语文教学中,多次进行范读,而且选准了时机,往往是在学生一次次的朗读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时,适时地进行范读,对学生更好地朗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如在教《天游峰的扫路人》课时,我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让学生先读,在一次次的朗读中学生体会到了天游峰的高、险,以及爬天游峰的艰难。在这基础上,我提议也来读读这段话,并请学生给我打分(满分是100分)。我读得非常生动,可是其中一个学生还是给我扣了0.5分。我故作不服气,要学生说出理由。学生说:“两个‘一级一级’之间不应该停顿,语速应快些。”说完,学生示范读了一遍。我说:“你的‘一级一级’读得比较快,我的‘一级一级’读得比较慢。”说着,我又读了一遍,“我读这一句,觉得老人扫得很辛苦。一级一级上去不容易啊!你读这句时,我感觉老人扫得很轻松。为什么你扫得那么轻松,我却扫得这么艰难呢?”经过我一点拨,学生立刻明白:“我现在觉得你读得比我好!‘一级一级’是要读慢点!”学生再读时,明显放慢了速度,读出了扫天游峰之累。从以上这个教例来看,我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了一次范读,听了我的范读后,学生就能自然地加以评价、品味、体验、模仿,如此一来,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朗读明显增量。这形声组合对学生感官的刺激,增强了形象性的感知,突破了教学的难点,使学生升华了情感,陶冶了情操。
五、指名朗读,把握语言文字的“情”
大部分教师都青睐这种朗读方式。“讨究完毕以后,学生对文章的細微曲折之处都弄清楚了,就不妨指名吟诵。”在课堂教学中,指名朗读可以让教师了解到学生把握文章的程度,有针对性进行教学。在课文教学过程中,指名朗读相关段落也是探讨答案、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在“读”中悟,在“听”中悟,心、眼、口、耳并用,自是理解的另一番天地。指名朗读可以是针对全篇的整体朗读,也可以是分部分、段落的朗读,不拘长短,酌学情而定,依篇章而行。重要的是读得及时,读得精彩,读得恰到好处。“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起来”,“激昂处还他于激昂,委婉处还他于委婉”,便是叶圣陶先生所推崇的“美读”,的确,在美读中,不仅理解了文章的意思,包括文章难以言传的韵味,而且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同类文章的阅读方法。另外,指名朗读对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有重要意义。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教师、其他学生指出或朗读者自查等途径予以纠正,教学相长。
让学生自由读书,借助汉语拼音让学生自己读出汉字的读音,然后个别检查,看谁读得准确,对比较容易读错字正音。做到教师少讲,让学生多读,以读为训练的主要形式,整堂课都听到琅琅的读书声。真正的自由朗读,是断断续续的,是反反复复的,是写写画画的,是用心琢磨的,是既不影响别人读书,也不被别人所影响的,全身心投入的朗读。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在读书时要读准每一个字音,做到不减字、不添字、不改字、不重复、不颠倒、停顿恰当、不顿读、不唱读,做到心到、口到、眼到,在“准确”、“流利”上下功夫。通过这样的强化训练,学生在读课文时能做到读得正确利、有感情、发音准确、声音亮、按句逗停顿不唱读。学生朗读时、耳、口、脑多种感官密切配合,迅速协调,注意力高度集中,把书面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这个复合感知过程,能开拓思维,激发情感。再现情境,意会语言文字的美。从而读得娓娓动听。
二、分角色读,理解语言文字的“义”
学生喜欢活动,乐于表演。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能充分反映出内心的世界。教师应该抓住这个特点,模拟场景,创设氛围,让学生体会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和动作,以扮演角色的方式,有声有色有动地朗读出来。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师都有共感,文言文难教。学生难以理解其意。那么不妨你就大胆尝试一下分角色表演朗读吧。如在教学《矛与盾》时,我可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让有的学生扮演卖“矛”和“盾”的人;有的学生扮演旁白;有的学生扮演集市上的人。通过让学生多次分角色,调换角色朗读。我呢,适时“转轴拨弦三两声”。学生在不知不觉的表演朗读中,学生对课文的大意已有一些了解,再让学生读读课文下面的注解,对课文的意思油然就成竹在胸了。更重要的是,学生读出了朗读的兴趣,争先恐后地要担任文中的角色。朗读再一次得到了增量。课本中包蕴的哲理——说话做事要前后一致,不能相互抵触,已潜移默化在学生心中,真是“未成曲调先有情”。
三、播录音读,欣赏语言文字的“境”
录音是师,适时多次播放朗读磁带录音,让学生在读过程中边欣赏边正音,发挥小语在普通话推广中的特殊作用。
勿庸讳言,小学语文朗读的磁带录音,其音色、音质、音准的程度,毋庸置疑地超过一般教师。如《荷花》这一篇课文,是百读不厌、越读越有滋味的名篇,充满诗情画意,只有通过朗读的强化训练,才能让学生在提高朗读水平的同时受到美的陶冶。为此,我多次适时地用磁带录音的播放替代教师的范读,让学生跟着试读、复读、跟读,收到了熟读成诵的即席效果。为了突出课文重点,我有目的地进行二次定格:第一次定格在荷花的姿态上,让学生欣赏未开、刚开、全开的不同姿态,弄懂为什么“可以看作一大幅活的画”的道理,进一步理解了“一池荷花”的静态美;第二次定格在“一阵风吹来”时“满池荷花翩翩起舞”处,加上老师的穿插点拨,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体会作者“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并跟着一起舞蹈的情感变化,最后得出人人明白的结论:“满池荷花实在太美了!”又如《示儿》中的“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悲”字,是全诗的诗眼、诗魂,如何使学生进入意境,升华情感呢,是本诗教学的重点、难点。于是我在学生意读全诗后,让学生边听录音边看投影,再仿谈遐想推敲,一遍两遍……学生与诗人产生了情感的共鸣,深切体味:这“悲”字是诗人悲自己终生的意愿没能实现,没能亲眼看到国家的统一;悲祖国大好河山破碎,中原人民仍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样一来,全文的教学难点因此不攻自破。
四、听示范读,领会语言文字的“魂”
悦耳有时比悦容更重要,不能悦耳就不能悦容。有经验的教师往往把教师范读作为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重要手段。我在语文教学中,多次进行范读,而且选准了时机,往往是在学生一次次的朗读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时,适时地进行范读,对学生更好地朗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如在教《天游峰的扫路人》课时,我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让学生先读,在一次次的朗读中学生体会到了天游峰的高、险,以及爬天游峰的艰难。在这基础上,我提议也来读读这段话,并请学生给我打分(满分是100分)。我读得非常生动,可是其中一个学生还是给我扣了0.5分。我故作不服气,要学生说出理由。学生说:“两个‘一级一级’之间不应该停顿,语速应快些。”说完,学生示范读了一遍。我说:“你的‘一级一级’读得比较快,我的‘一级一级’读得比较慢。”说着,我又读了一遍,“我读这一句,觉得老人扫得很辛苦。一级一级上去不容易啊!你读这句时,我感觉老人扫得很轻松。为什么你扫得那么轻松,我却扫得这么艰难呢?”经过我一点拨,学生立刻明白:“我现在觉得你读得比我好!‘一级一级’是要读慢点!”学生再读时,明显放慢了速度,读出了扫天游峰之累。从以上这个教例来看,我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了一次范读,听了我的范读后,学生就能自然地加以评价、品味、体验、模仿,如此一来,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朗读明显增量。这形声组合对学生感官的刺激,增强了形象性的感知,突破了教学的难点,使学生升华了情感,陶冶了情操。
五、指名朗读,把握语言文字的“情”
大部分教师都青睐这种朗读方式。“讨究完毕以后,学生对文章的細微曲折之处都弄清楚了,就不妨指名吟诵。”在课堂教学中,指名朗读可以让教师了解到学生把握文章的程度,有针对性进行教学。在课文教学过程中,指名朗读相关段落也是探讨答案、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在“读”中悟,在“听”中悟,心、眼、口、耳并用,自是理解的另一番天地。指名朗读可以是针对全篇的整体朗读,也可以是分部分、段落的朗读,不拘长短,酌学情而定,依篇章而行。重要的是读得及时,读得精彩,读得恰到好处。“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起来”,“激昂处还他于激昂,委婉处还他于委婉”,便是叶圣陶先生所推崇的“美读”,的确,在美读中,不仅理解了文章的意思,包括文章难以言传的韵味,而且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同类文章的阅读方法。另外,指名朗读对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有重要意义。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教师、其他学生指出或朗读者自查等途径予以纠正,教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