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策略初探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840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夹竹桃》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作者是著名语言学家季羡林。季老以质朴而不失典雅、率真而不乏睿智的语言文字,描绘了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和花影的奇妙有趣。全文饱含着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赞美之情。文章运用了对比衬托、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技巧,还灵活运用了双重否定、反问等句式,有很大的学习价值。众所周知,散文形散神不散,散文的教学一直是小语课堂教学中的难点。那么如何将《夹竹桃》教得不散?如何在《夹竹桃》第二课时的阅读教学中提升孩子们的语文核心素养呢?

一、聚焦教学内容——删繁就简,精选教学内容


  语文教材是文选型的,如果教师花太多的时间分析一篇具体的课文,那么学生实践的时间就被大大压缩了。学生少了实践的机会,他们的理解力、鉴赏力和言语表达能力就得不到长足的发展。所以教师要删繁就简,精选教学内容。
  《夹竹桃》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以“作者为什么爱上夹竹桃”为总问题,从内容上引导学生欣赏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和引起的有趣幻想,从形式上引导学生领略季羡林“质朴而不失典雅,率真而不乏睿智”的语言文字风格,且教学重难点落在后者。为此,我进行了如下教学。

【教学片段1】


  (出示: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
  师:这一句你圈了哪些关键词语?说说你的体会?
  生:从“悄悄地一声不响”,我体会出夹竹桃默默无闻,谦逊低调,不张扬。
  师:你还圈出了哪些关键词?
  生:两个“又”,体现生命力顽强。
  师:刚刚我们只关注到了季老在写什么,那你关注到季老是怎么写的了吗?
  (A.出示比较:开出一朵,又一朵败了,长出一嘟噜,又一嘟噜黄了……)
  (生对比阅读)
  师:能换成这样吗?
  生:不能。
  师:为什么呢?
  生:这样写没有生命力,夹竹桃开着开着就枯黄了。原文中这样写显得夹竹桃生命力很顽强,生生不息,一直在开,锲而不舍。
  师:换成这样花就越开越败,越开越衰,没有生命力;而原文呢,败了开,屡败屡开,这是一种什么精神?(锲而不舍)
  (B.出示比较: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
  (出示一嘟噜的意思:山东方言,一簇,一串)
  (总结语言文字风格)
  师:同学们,我们说季老是语言大家,但他的文章中却加入了方言这样接地气的语言,你觉得季老散文的语言文字有什么特点?
  生:平易近人、亲切、朴实、平淡……
  师:是呀,这就是——质朴。(板贴:质朴)
  以上教学片段中,学生一开始只关注到了课文的内容,教师需引导孩子关注作者是怎么写的。于是,孩子们在这个环节中不仅感受了夹竹桃的生生不息、锲而不舍,还领略了季羡林先生质朴的语言文字风格。从写什么到怎么写,这需要教师一步步地“点拨”和“追问”。

二、延展实践过程——自给自足,提升能力


  实践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指标。学生的学习力从哪里来?无疑从实践中来。当下很多语文课堂开始关注学生实践,但缺失实践的过程。因此,语文教师应致力于延展学生的实践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能力。

【教学片段2】


  师:请四人围成一个小组,讨论一下你读了这三处幻想有什么感受?(从不同角度出发:内容形式)看哪个小组感受最多。
  生:有动的有静的,有真的有假的。(请你具体说说)
  (生……)
  师:是呀,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画面感强烈。
  师:你再看,(点红大海、小虫子、荇藻、小池塘、游鱼、活画)你看,这些事物、这些想象给你一种什么感受?
  生:像童话,很有童趣。
  师:是呀,充满着童趣。你感受出了一个怎样的季老啊?
  生:童心未泯、可爱……
  师:是呀,真是一个童心未泯的季老啊。正是因为这份童真,让他的语言文字也跟着率真起来。(板贴:率真)
  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学生自由思考讨论,碰撞思维,得出许多精彩绝伦的答案。这一环节的训练,结果不仅仅是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几个写作手法,更是学生通过实践过程而得到的语文学习能力。这种学习力不仅体现在本节课中,更是能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教学片段3】


  师:其实,季老如此钟爱夹竹桃还有另一个原因。请同学们拿出季羡林的补充阅读资料,仿照课后练习3,用“无……不……”或“无不……”写一写季老的相关事迹。
  本环节结合课后习题,训练学生用“无不……”和“无……不……”说话。这“自给自足”式的教学环节中,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得到了提升,对季羡林朴实谦逊、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的品格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三、转变教学方式——融合资源,从零散走向整合


  提升语文核心素养,需要转变学习方式,将理解性学习转变为综合应用性学习。学生不仅要建构知识技能,还要将知识技能运用于更多的情境。以往的阅读教学中,往往以单篇阅读的形式出现。为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今后在教学中应该增强整体意识,倡导联系阅读与对比阅读,培养学生积极阅读的思维方式。
  其一,单篇教学要有整体意识。教学夹竹桃的可贵韧性时,我引导孩子们运用“对比”的方法多角度地感悟夹竹桃的韧性:用百花的热闹张扬对比衬托夹竹桃的默默无闻(谦逊低调),用百花的花开花落对比夹竹桃的花开不败,始终如一。在对比阅读中学习体会夹竹桃的可贵韧性,这就是单篇文章的资源整合。

【教学片段4】


  (出示:從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
  师:这一句,你圈出了什么关键词?说说你的体会。
  生:两个“一直”,从春开到秋,花开三季,花期长。
  师:花期长,开得很持久,这也是韧性。
  师:这里也有一个双重否定——无不奉陪。就是——都奉陪。
  师:从春到秋,夹竹桃陪伴了哪些花?
  生:迎春花、桃花、杏花、菊花……
  师:这些花在庭院里开得怎么样?哪些词语映入了你的眼帘?
  生:花团锦簇、万紫千红……
  师:开得真是——
  生:热闹非凡、目不暇接啊!
  师:而我们的夹竹桃呢?
  生:悄悄地一声不响,默默无闻,低调谦虚。
  师:这就是(默默无闻)谦逊低调的韧性啊!
  师:这是写夹竹桃的文章,季老为什么用整整一段文字来写其他的十几种花?
  生:对比衬托。具体说——
  师:用其他的花来衬托夹竹桃的默默无闻。
  其二,单元资源要整合联系。《夹竹桃》选自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同单元还有状物散文《广玉兰》,两首托物言志诗《墨梅》和《石灰吟》。《广玉兰》和《夹竹桃》为状物散文,《墨梅》和《石灰吟》是状物抒情诗,四篇课文都通过描写一种植物抒发作者不同的情感,又有不同的语言文字风格。如果对该单元内容设计“群文阅读”,是否也能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呢?
  综上所述,提升语文核心素养,需聚焦教学内容,删繁就简,精选内容,把有限的教学时间用在刀刃上,在积累丰富知识的同时提升阅读能力;需延展学生实践过程,让学生自给自足,迁移运用,提升学力;教师需转变教学方式,融合资源,由零散走向整合,提高孩子的学习实践能力。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胜浦实验小学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古人有经验之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陆游也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所谓“行万里路”,知事要“躬行”,指的就是要亲身实践。而观察是认识的源头。视觉生理学研究表明:一个正常人从外界接收到的信息90%以上是从视觉通道输入。因此在孩子练习写话的起步階段,学会观察尤其重要。一、“静”物观察,“形”态各异  1.观察要注意深度。指导学生观察须从孩子身边的人、事、物入手,如观察小动物、水果、
期刊
“部编本”语文教材的总主编温儒敏先生强调应该“开展多样的读书活动,实现培养读书兴趣的目标”“名著导读教学中,必须以兴趣为先导”。本文就以八年级学生的《契诃夫小说集》阅读成果汇报为例,谈谈名著阅读成果汇报的几种形式,以期待通过这样的教学探索帮助学生深入作品,理解内涵,培养良好的名著阅读习惯。一、幻灯片汇报  学生对计算机技术使用是很感兴趣的。阅读汇报课上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的主题要求进行幻灯片的制作,以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标”中两度提到“对话”一词,其一是“教学建议”里的“语文教学应该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其二是在“关于阅读”里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一时间课堂教学也更是热闹非凡,似乎大家都开始“对话”了,但在热闹的背后更多的还是对“对话”的误读与误操作。一、概念的厘清——对话与教学对话  1.对话。俄国文艺理论家巴赫金最早提出了对话的概念
期刊
促进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完善是我们组织学生即时性自我评价的根本目的。由于课堂教学的即时性,学生的自我评价常常发生在一瞬间,具有随机性,所以它往往因匆忙而流于形式,从而减弱了其应有的促进学生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功能。那么,我们究竟应如何做才能真正有效提升学生即时性自我评价的效果?一、帮助学生明晰自我评价参照  学生自我评价的过程中,他采用什么参照将直接影响到他的评价结果,进而影响他本次评价的最终效果。
期刊
《普罗米修斯盗火》改编于古希腊神话故事,讲述了普罗米修斯为了解除人类无火的困苦触犯天规,义无反顾为人类盗取天火,为人类带来了温暖和光明,人类文明从此迈进了一大步,而自己却受到了残酷的惩罚。本文赞颂了普罗米修斯聪明机智、坚强不屈、无私奉献的精神。这篇神话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生动感人,结构清晰而明朗,语言准确而生动,人物栩栩如生,富有语言美、结构美。为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学中我主要采用
期刊
当下,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活动”依然不能完全取代“问题”,精心设计问题可以了解学情,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活跃学生思维,形成语文素养。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不免有这样的情况:问得太难,学生无从下手;问得太勤,学生疲于思考;问得脱离文本和课堂,学生肆意回答。以及问得不注意时机,问得没有梯度,执着于设计好的问题不会追问、不知变通等现象也时常出现。这不仅无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久而久之,还可能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期刊
“文包诗”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特有的一种课文类型,它根据古诗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创作经历编写成语言优美、情景交融的故事,将古诗融于其中,从而形成一篇课文。笔者以《黄鹤楼送别》一文第二课时的教学为例,谈一谈“文包诗”类课文“扣诗学文,诵写结合”的教学策略。一、入题,引读古诗  师:谁来读一读这首诗?  …………  师:你们知道怎样才能把一首诗读得动人吗?  生:应该先了解诗的意思,把诗读懂,才能读出感
期刊
区里举办青年教师“幸福课堂”赛课活动,许老师执教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海底世界》。许老师工作时间不长,但极具亲和力,对文本有研究,着力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升,教学可圈可点,值得借鉴。当然,也有值得商榷、有待完善之处。教学片段一:情趣模仿教朗读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小学生的核心能力之一。学生的朗讀能力,在低中年级理应受到教师关注与引导。教学片段中,读海底声音时,我明显感受到学生朗
期刊
语文教学要与情感教学相结合,一位哲人曾说:“没有感情的认识就不是深刻的认识,深刻的认识需要在认识中融入情感,这样才能得到力量,引起思考。”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学习知识,还要在共性中发展个性。个性的发展需要教师的引导,否则很容易走向偏激。个性在发展过程中,应结合文学的美、文学的情,从而感受文学的意境和空间,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境的目的。一、师情:课堂情感激发的主舵手  艺术家大都有自己特有的个
期刊
目前,高中作文的课堂教学中采用的评改模式并不能有效地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并不能使高中学生的写作水平得到明显的提高。针对这样的教学情况,本文从教学的实际出发,探究了不同作文评改模式的优点与缺点。一、语文教师对作文全评全改  学生课堂上或课下写完作文后,把作文交到老师手里,语文老师拿到学生的作文后,开始对全班学生的作文从前到后依次地评改。  其优点:语文老师可掌握全班学生作文的写作水平。可知道哪些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