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生在儿童到少年绘画过渡期的作用

来源 :中国篆刻·书画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ke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低年级的学生往往对美术情有独钟,他们即喜欢又能大胆的作画,在绘画中学生生动活泼,富有特色的个性体现得淋漓精致。而高年级的学生画画时却变得,胆小,依赖性强,绘画的热情逐渐消失,这就是儿童向少年过渡时期出现的心理断层,而以加强对外界事物的观察写生,提高绘画表现技巧,改变“模式概念化”的视觉描绘,增大头脑中客观表象的储存量,达到手、眼、的初步协调,向写实性绘画迅速过渡。通过写生教学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表现生活、能大大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让学生重新提起绘画热情。
  关键词:写生 儿童与少年 绘画 作用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低年级的孩子往往对美术情有独钟,他们即喜欢又能大胆的作画,在绘画中学生生动活泼,富有特色的个性体现得淋漓精致。而高年级的孩子画画时却变得,胆小,依赖性强,绘画的热情逐渐消失,这到底是为什么呢,通过观察在高年级还能保持绘画兴趣和热情的孩子基本都是造型能力较好的,而很多孩子绘画停留在低级阶段的水平,从而失去了对自己的肯定。这就是儿童向少年过渡时期出现的心理断层,正事这个瓶颈制约了学生继续学习美术的热情。9到12岁的儿童进入了绘画的写实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由于身心不断发展,逐渐由积极参与美术实践活动向美术批评者的角色过渡,他们对自己的作品要求更严格。因此儿童必须在这一时期取得足够的进步,使他们在有自我评判能力之后,不至于发现自己的作品不太合格而停止绘画。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阿恩海姆认为儿童创作相当于他们知觉到的物体二度空间结构时,儿童造型的完善和儿童知觉的分化是并驾齐驱的,在发展中早期简单的画是视觉知觉未完全分化完善,随着视知觉的分化,为儿童画复杂的画提供了可能,因此对过渡阶段的学生要加强绘画技能的培养,让他们的造型能力得到更大的提高,才能有持久的兴趣与学习的热情。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写生”是突破这一瓶颈的良方。以加强对外界事物的观察写生,提高绘画表现技巧,改变“模式概念化”的视觉描绘,增大头脑中客观表象的储存量,达到手、眼、的初步协调,向写实性绘画迅速过渡。通过写生教学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表现生活、能大大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
  一、写生的好处
  (一)让学生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去概念化,符号化、程式化绘画方式
  儿童绘画在4-5岁阶段有一个图式期喜欢用符号式的来描绘物象如画太阳,一个封闭的圆形加一些线条的光线,如画树、花、草都有固定的符号。这种图式式的绘画方式一直在延续。在小学中高年级,儿童视觉的分化,而写生就是打破原有的符号式的绘画方式,感受并表现这个活生生的世界(图1)。
  举个例子,在上《生长的植物一课》,我让学生在纸上画树、草或花的植物主题,学生画出来的结果是这样的, 出现大量的符号化的植物形象,并且这种形象在他们的心目中根深蒂固,一看就是毫无生机的死板的。接下来我换了一种方式,用写生的方法来画植物,通过观察来感受植物的生命力,那交叉的枝丫,努力的向上生长,缠绕的藤蔓,新生的嫩芽,反转的叶片,不同姿态的花朵,绽放着。这么美好,激发了学生表现的欲望。那么学生画出来的作品是这样的。跟第一组作业比起来他们更注重细节的描绘,更生动。
  (二)写生锻炼了手、眼、脑的协调能力。随着视知觉的分化,为儿童画复杂的画提供了可能。通过写生观,察孩子们可以惊奇的发现一起从未注意到的细节,通过写生观察也可以形成对观察事物的印象,写生就是把这些观察到的物象转化为线条、色彩、块面、明暗等的平面图式并用手在纸上描绘出来。也就是说我们通过眼睛观察右脑感知事物,又运用左脑进行分析处理转化,然后指挥手将它们表现出来这一系列的过程,使手,眼,脑得到很好的协调练习。经笔者统计发现,写生能力较强的孩子比其他同龄孩子更细心,更善于发现细节,以及一些细微的变化,感觉更敏锐(图2)。
  (三)写生提高了绘画的兴趣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不再满足于随心所欲的自我表现。他们迫切要求自己的作品具有真实感。通过写生大大提高学生的表现、造型能力,画出作品与真实事物有几分像,学生就体会到成就感,绘画兴趣也随之大增。儿童绘画的初级阶段以平面的形式画画,通过让学生从观察中发现如透视、色彩、比例等美术基本知识,学生会感到新鲜与惊奇,从而提高绘画的兴趣。当然还可以用多种方法去写生提高学生的兴趣。假如长时间用一种方式来写生就避免不了枯燥无味。让学生尝试用多种不同的表现方法来画事物可以用线画、可以用点来画、可以黑白画,可以用色彩画,形式多了自然能引起学生的绘画兴趣。
  二、多种方式的写生练习
  (一)换角度的写生练习,迫使主动观察。
  学生初画写生,我们习惯画事物的常规视角,常规的视角练习写生时受“自我中心”的影响往往只看上一眼就自顾自低头画起来,对物体形象特点根本不看。还是处于一种想象式绘画当中,为迫使学生学会观察,采取经常改变位置、方向、内容的方法,让学生从各个角度写生,打破常规写生视角,如上面看,从下面看,侧面看等,让他们不通过观察就画不出来,打破他们心里的形成的固定印象。迫使学生自觉主动得锻炼自己的眼睛。
  (二) 抓住特征的整体写生法,培养科学的观察方法。
  抓住特征的写生法即抓住事物的大概形象和总体特征,培养学生整体的观察法。如:写生一个老人,他弯腰驼背。抓住了这个特征,学生就能画的向老人。也可抓住某种事物区别其他事物的主要特征。如尖下巴的人、大嘴巴的人或具有某种神态的人或事物,绘画时抓住这个人或事物的某种特点,甚至可把这个特点稍加夸张,生动地表现出来。如这只学生画的“散步的鸭子”就如此生动地抓住了它的神态及姿势。对于小学生的写生画不必过分要求比例、结构、造型的准确性,他们毕竟是小学生,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如能抓住一个闪光点,就是一张好作品。
  (三)局部精细的写生法,提高观察的深度。   儿童早期绘画都倾向概括化,如人脸、 眼睛、嘴巴都只用一条线概括表示。随着年龄的增大,儿童的视觉不断地分化,到高年级能注意到一些事物的细节。观察就更具有深度、广度,如写生鞋子高年级的学生就会注意到对鞋子细节的描绘,如商标、布纹、缝合的线等。于是在写生时强调学生对事物的局部进行仔细的观察和描绘,加深对物象的了解、认识,有效改变儿童模式概念化的描绘方式。由粗画到细画。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再画人时就不会用一根线来表示眼睛嘴巴了,就会画出上眼皮、下眼皮、眼皮上的纹路、睫毛、以及眼珠子里的细节等。使学生的画就变得更具体。
  (四)记忆写生时写生的补充、深入,为今后创作画作铺垫
  有意识地多安排记忆默写练习对培养儿童形象记忆能力的发展智力极有意义,它能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并表现生活的能力。记忆写生可用默写的形式。默写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记忆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平时的写生是边看边画,看一眼画一笔,往往以短暂的记忆为基础,一张画画好了,观察时的感觉便又忘了。而默写可用训练学生的长时记忆,能把所看到的生动的形象印在脑子里。促使学生向有意识记忆与意义记忆发展。提高了学生的概括能力。默写画时可以从较简单的不动事物开始训练,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看,并可以让学生试打草稿,再遮去事物让学生默写。默写内容可逐渐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静到动。在记忆写生中,根据儿童观察所得的感性形象,借助语言描述对物象的形状、前后、大小、位置等儿童容易形成模式化形象的地方进行讲解,深入引导儿童对人物布局、位置的合理性、虚实的变化、形象的取舍等进行理解,通过讲解促进儿童对形象认识明朗化、并通过写生对新讲解的内容进行印证。如默写一个人的神态特征。可特意强调观察五官的变化。通过有目的的观察,教师可引导学生用语言先描述,使这个形象在学生脑子中更加明朗,再用绘画的形式记录。默写可用养成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收集题材、形象并储存于脑中。为以后的创作提供大量的素材,成为想象、创作的源泉。不至于让学生感到无东西可画。
  (五)让学生了解一些美术的基本知识增强学生的造型能力。美术的基本知识如形体结构、比例关系、透视关系、明暗关系、色彩关系等。能引导学生从具体事物的观察中去了解、认识,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发现。如:让学生自己观察卢,比较近处与远处的宽窄变化,近大远小的透视知识学生自然就理解。有了这些知识,写生时就会运用知识更深入观察,减少了观察的盲目性。
  艺术来源于生活,没有生活就没有艺术。我们也要随着儿童心理发展不断培养他们各个感官的功能。在辅导方法、内容、程度上,都应适应这个阶段儿童的智力发展状况,并不断丰富和发展儿童的认识水平。孩子会一天天长大,儿童绘画特点会逐渐消失,慢慢向成人绘画过渡发展。让儿童通过自己的感觉知觉来认识周围的世界,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来描绘眼里看到的客观事物,培养学生实际的真实的美术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表现能力应循序渐进。总之在儿童向少年过渡时期,对学生进行写生教学大有益处,通过写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现能力,因此大幅度提高造型能力:通过写生教学满足了过渡期学生的强烈求知欲,不至于使学生不满于绘画现状而失去兴趣:通过写生教学发展了学生的感觉、知觉。培养了学生一双审美的眼睛,能随时随处发现美并表现美。
  参考文献:
  [1]格罗姆·《儿童绘画心理学》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缙云县第二实验小学 浙江丽水)
其他文献
长淮新村小学是合肥市特色小学、安徽省书法教育实验校,学校这里的一草一木,一景一观无不给色彩素雅的教学楼以生动的点缀。一道道以文传情的墙,一块块鲜明可爱的标语牌,一扇扇图文并茂的宣传窗,让孩子们时刻感到艺术就在身边,文化就在眼帘;在这里,每个学生都对学校充满着一种深厚的感情,学校呈现出一种团结、向上的精神面貌。  一、物质文化——时时处处皆育人  物质文化由环境文化、班级文化、办公文化、专用房文化、
期刊
卢立军  1971年5月出生于诸暨街亭,自幼喜欢画画  1990年毕业于诸暨师范,启蒙于杨可老师  1990年毕业后任教于王家井新壁完小至今  2000年开始,师从田源老师学习中国花鸟画
期刊
摘 要:汉字是中华文明的精髓,学生如能写得一手匀称、工整、美观的字则能让人刮目相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采取各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变枯燥为有趣,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化浮躁为沉稳,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化短暂为坚持,培养学生优秀的意志品质,引领学生走进汉字、感受汉字、书写汉字、爱上汉字。  关键词:小学 写字教学 策略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标志,是中华文明的精髓,汉字犹如人的一张脸,因此让每个学生都能写
期刊
唐梓衡杨雨粱熠锴等书画作品
期刊
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学生美术作业的设计布置和批阅评价,是美术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布置作业的目的在于巩固和消化所学的知识,并使知识转化成技能与技巧,同时也对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作能力,美化心灵,陶冶情操,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小学高段学生美术作业不良现象及原因  五、六年级,学生由于各种原因,美术课堂或美术作业过程中往往出现以下现象:①课前准备不充分,忘记携带美术工具的学时较多
期刊
徐春银(校长)
期刊
民国时代画家的作品流淌着一份真性情,读到深处就会感知到内里横陈的某些法度,这恰恰是他们思智的闪烁之点。民国时期的大艺术家们,他们天真稚拙的孩提时代就大胆地闯进了这水墨淋漓的黑白天地,在他们幼时就习得毛笔字,书法绘画皆通,而他们的这些“基本功”大多数都是从小在私塾中学来的。  私塾是两千多年来中国古代人才培养的摇篮,也是地方推行教化的重要形式,发端于智慧的春秋时期或更早。私塾,又称家塾、义塾、书塾、
期刊
王佑贵  一九七六年生于浙江淳安,又署衡庐、行木庐。  一九九三年入浙江严州师范学校;  一九九七年入中国美术学院学习书法;  二〇〇六年入中国美术学院攻读书法篆刻理论和创作方向硕士研究生,师陈振濂教授 ,二〇〇九年获文学硕士学位;  二〇一一年入中国美术学院攻读书法篆刻理论和创作方向博士研究生,师陈振濂教授。  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美术报》陈振濂书法工作室导师,任教于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期刊
严 凤 《退潮》 海盐县秦山小学
期刊
在这几年的教学中我一直在寻找新的突破口,怎样创造新的绘画环境,如何在现代教育理念下指导下,开发课堂的生命潜力,创造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实践?近年来,我们以新课标“自主探究教学方式”的课题研究为突破口,走出封闭、单一的课堂,创设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课堂环境,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在课堂中个性发展。  一、自由开放的课堂为师生创造一种和谐愉快的气氛  在为从事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体会到,教师掌握人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