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好题目,细描“聆听”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lu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题目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位哲学家说,一个人应该学会聆听,学会聆听他人,聆听自然,聆听生活,甚至包括聆听自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获得更为丰富的心灵感受。
  请以“聆听 ”为题写一篇文章。
  【作文讲评】
  这是一个半命题作文题目,即作文题目只出现一半,另外一半由学生自己去补充的一种作文。
  一、补好题目
  常言道,题好一半文。从某种程度上说,拟题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文章品位的高低。
  半命题作文补题目时,先从选材上思考,然后根据所选材料拟定完整的题目。所选材料如果是写人,补充的题目可以与人有关;如果是写物,那可以学习《鼎湖山听泉》,补充适合聆听的内容。
  1.明了“聆听什么”。“聆听”一词概念抽象,要紧扣材料将概念具体化,弄明白聆听的对象和范围,所以在审题时应该先想“聆听什么”。一些同学没有理解“聆听”一词后应该是某种声音或某种意蕴,重要的是写作时最好是由外在的可感的声音,向深层次的意蕴——情感、哲理等去挖掘,如《鼎湖山听泉》。聆听的对象不够恰当,补充的题目就不恰当,如《聆听一张相片》《聆听目光》《聆听黑暗》《聆听寂静》等,这些题目的搭配是有问题的,所以作文必然是低分。
  2.补题的原则。原则之一是选择你熟悉的、有感可发的事物,就是选择你会写的内容来写。《聆听花开的声音》是很好的题目,但你如果不能对花开的声音做描摹做联想,那你选择这个题目就是不明智的做法,根据自己的能力写《聆听父母的教诲》也许更好。
  原则之二是化大为小,为大题目、宽题目、虚题目找一个小巧的突破口。如《聆听自然》《聆听生命》《聆听每一种声音》,题目都很大,你可以舍弃不用,或化大为小。如《聆听自然》可变为《聆听自然之声》《聆听流水的歌唱》。
  原则之三是巧用修辞。如《聆听外婆》可变为《聆听外婆这首歌》,《聆听老屋》可变为《聆听老屋的低吟》,《聆听燕子对我说话》可变为《聆听燕子的絮语》。这样既增加美感,也避免出现《聆听外婆》《聆听老屋》《聆听燕子对我说话》这样一些怪怪的题目。
  原则之四是视角独特。选择聆听对象的视角要独特,这样选材才会新颖。如《聆听稻子的吟唱》《聆听昨夜风雨》《聆听“简爱”的心声》《聆听蝉鸣》,要想独特新颖,那你就要在平时做一个有心人,多读书,多积累,多思考。
  二、拓展行文思路
  “聆听 ”这一半命题作文,行文结构思路,可朝“聆听什么”“为什么聆听”“怎么聆听”三个方向拓展。
  1.避免行文中的不足。许多同学只是孤立地写声音,其实每种声音出现时,每人的语气语调是不同的,说话时必然会有不同的神情、动作,所以需要进行多种描写,做到具体生动。如《聆听父亲的教诲》应该具体生动地记叙描写父亲说的话、父亲说话时所处的情境,写写他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教育我,描写他教导孩子时的动作、神态、声调语气等。
  少部分同学整篇文章居然找不到“聆听”这个主题词,如一文章写父亲请“我”喝茶,告诉“我”为人处世之理,但文章找不到“聆听”这个主题词。开篇不入题、破题,文中不点题、扣题,收尾不点睛升华,就无法强调突出文题。
  2.细描“聆听”。面对用动宾结构的短语命题的作文题目,同学们要特别关注其中的动词。聆听是一种状态,应该是动态的画面,或者是流动的过程,应当写出聆听者在聆听时与被聆听者的互动,细细地描写聆听者聆听时的神情、举止、心理感受,尤其是要写出聆听者聆听完之后的情感的升华、哲理的揭示,忌讳客观地呈现一些声音场景或耳闻一个故事后就仓促搁笔。
  示例1:他说:“孩子,爷爷走了,以后你要学会照顾自己。”他又说:“平时不要吃很多冷饮,天冷了要加衣服,不要和你妈犟……”我点点头,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修改为:他脸色蜡黄蜡黄,躺在床上,干枯的双眼有些空洞,声音细若蚊蝇,断断续续地说:“英子——,爷爷——走了——,以后——你要——学会——照顾自己——”他努力地把插满了各种管子的头转向我,他想在人生的最后时刻再看一看他心爱的孙女儿。我早已泪流满面,连忙伸出双手,紧紧握住爷爷瘦骨嶙峋的右手,把它紧紧贴在我的脸上,哽咽着说:“爷爷,我听着呢。你放心吧,我会好好的。”爷爷吸了一口气,又说:“平时不要吃很多冷饮,天冷了要加衣服,不要和你妈犟……”他有太多的牵挂,有太多的不舍,他很想一直看着我长大,可——我越想心里越难过,轻轻拍拍爷爷的手,我想让爷爷安心。
  示例2:当试卷发下来时,我们都傻了:怎么,与前天考的试卷一模一样,老师是不是发错了试卷呢?可老师说,没错,考的就是这份试卷。
  第二天,老师把改好的试卷发给我们,要我们对前后两次考的试卷进行对照,然后说:“竹子并不大,却长得很高,甚至高过一些大树,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不知道老师为什么会突然问出这样的问题。老师意味深长地扫视教室一圈,说:“竹子每长出一小段,就会长出一圈竹节,这竹节,就是竹子对自己的生长做出的小结。每隔一段时间做一次小结,竹子在生长过程中,因为善于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从而长得又高又快。”
  修改:为了扣住“聆听”,细细地描摹“聆听”,可以在“我们不知道老师为什么会突然问出这样的问题”后面这样写:我的好奇心大起,连忙坐正身子,伸长了脖子,盯着老师一张一翕的嘴,侧耳聆听。
  可以在“竹子在生长过程中,因为善于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从而长得又高又快”后面这样写:我低下了头,陷入了思考。对照前后两次所考的同样试卷,为什么很多上次做错了的地方,这次还做错呢,而且犯的是同样的错误?因为我们没有像竹子一样进行小结,既不懂得从中总结经验,也不知道从中吸取教训,这样,我们又怎么能“长高”,又如何去进步呢?
  示例3:《聆听父亲的教诲》不能只写父亲的语言,还应该对父亲进行多种描写,如神态、动作的描写;写父亲的语言也不是只描写一句或一段,还可以写一种情境下的延续性的语言,也可以是几种情境下的不同的教诲的画面。无论是哪种写法,写作时都应该细细描摹聆听者是怎样聆听的,心里的感触如何。
  示例: 爸爸抬起头,望着明月,长叹一声:“真美呀!我现在有一种诗仙的感觉,要是有一杯酒,我也会唱出‘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听着爸爸的调侃,我不禁“扑哧”一笑,心情顿时轻松了好多。
  爸爸见我笑了,问道:“你说现在的天空是什么顏色?”我不假思索地答道:“深蓝色!忧伤的颜色,和我现在的心情很相配。你看我现在成绩直线下滑,完全是个不折不扣的失败者!”说着,眼泪又涌了出来。说老实话,我其实很不想和妈妈争吵,我只是讨厌这个失败的我。
  爸爸没有停下来,继续问:“你看到那月亮了吗?那白而透的月亮?”说罢,他深情地望着天上的那轮明月。过了片刻,见我没有说话,他接着说道:“孩子,月照亮了夜,夜虽忧伤,可它有了月的清辉,忧伤就会淡一些。看,有月亮的天空是不是格外美,是不是会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让人心中充满希望呢?”
  总之,半命题的作文,平时要适当做补题的系列训练,做文章行文拓展的训练时要关注细节描写和心理感悟的阐述。
  作者简介:江苏省扬州市教育学院附属中学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章,课文通过高尔基和他10岁儿子之间发生的“栽花”“赏花”以及“写信”三件生活小事,反映了父子间的亲情和高尔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爱心。本文教学的难点在于让学生懂得“给”永远比“拿”愉快的道理。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怎样立足语文本位让学生在言语实践中悄悄地就明白这个道理呢?潜心会文,与文本对话
期刊
【课例】  师:上节课我们读了一个故事,名字叫——  生(齐说课题):会走路的树。  师:“路”字我不会写,谁来帮帮我?(板书课题)  生:是足字旁的路。  师:为什么是足字旁?  生:因为走路要用脚走。  师:怪不得有人说:千里之行——(生接:始于足下),敢问路在何方?(生接:路在脚下)  师:树也没有脚,怎么会走路呢?是谁糊里糊涂把它当成树了?  生:是小鸟!  师:小鸟认错人了,惹祸的就是它
期刊
花半开最美,情留白最浓。懂得给生命留白,亦是一种生活的智慧。  这道理放到语文课堂上来看,亦有道理,留白也可以成为课堂中的美丽之所在。近日,我教学了一篇文言文《夸父逐日》。因文体特殊,我针对性地做了一些设计,都有关于“留白”。  语文课堂上的留白,是一种颇具艺术的选择,因为空白是具有美感的,空白也意味着精神的自由与闲适,空白更孕育着无限可能。课堂教学中留白的意义在于教师要把学习自由还给学生,在知识
期刊
【设计理念】  语言表达是语文写作的基本功。儿童的起步写作,语言表达往往枯燥无味,如记流水账。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阅读目标与内容提出:“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习作目标与内容提出:“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三年级的孩子有了初步的语言积累和写话基础,正是口语表达向书面表达的过渡时期,教材中
期刊
《马说》是一篇文言说理文,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之间,是韩愈《杂说》系列作品中的第四篇。通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和层层深入的结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教学本文时,教者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文言文教学的学段目标要求,结合此文的文体特点和文本内容,引导学生温故中“识体”,纠误中“学知”,诵读中“悟情”,探究中“育能”,发问中“明理”,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期刊
【背景】  教师预设问题的解决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把握之间能画等号吗?上学期,我在第一个班讲刘禹锡的《陋室铭》时,自以为是地设置了许多问题,由浅入深、环环相扣,想用一个一个连环问来把学生的思路纳入到我的思维轨迹中来,事实上也确实把那帮“听话”的孩子们带进了我自己所陶醉的状态之中。然而,课后读后感的小练笔却毫不留情地告诉我,我上课时的“声嘶力竭”只不过是白费力气和感情的自我欣赏,学生根本无法凭空理解其
期刊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考中除了少数民族有加分政策以外,将取消其他类别的所有加分。网上和微信上已经发出了“得语文者得高考”的声音,现在的小学语文更多的是考查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作文教学是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从现状看,还存在着“少慢差费”的弊端,尽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效果仍不尽如人意,学生怕作文的现状仍普遍存在。语文老师都有一个共识:教语文难,教好作文更难。“写好作文真难”
期刊
现在有不少的作文课堂存在这样的现象:上课了,老师兴致勃勃地来到教室,从例文的学习到作文方法的指导,讲得唾沫横飞,激情洋溢,换来的只是个别学生的神采飞扬,大部分学生却神情懊恼,无心听讲。等到作文时,除了少数学生能流畅地习作外,其余的一个个却抓耳挠腮,痛苦万状。面对此情此景,我们不禁要问:學生为什么没有作文兴趣呢?莎士比亚曾说过:“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呢
期刊
一、明辨之:作前指导多羁绊,言不由衷意阑珊  就我们学校的情况来看,学生的作文写作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学生的作文过于空洞乏味。学生的作文呈现出很多雷同之处,对于同类的话题,学生所写的内容很容易大同小异。  二是學生的作文讲评容易落入俗套。多数时候,教师批改学生作文都是通过打分、批阅的形式完成的,教师对学生作文中出现的语病、错别字等进行纠正,这种改评方式收效甚微,学生不容易从作文写作
期刊
细节,就是细小的环节或情节。细节描写,是指作品中对一些富有艺术表现力的细小事物、人物的某些细微的举止情状、景物片段等作具体细腻的描写。它着眼于细枝末节,却是刻画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烘托环境气氛、表现文章主旨的重要手段,虽是“微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教师当指导学生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将毫不起眼的人、事、景、物写得鲜活生动,让平淡的生活变得富有情趣,充满意蕴,使表达的主题更加鲜明深刻而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