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国际环境和社会发展对外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外语教学改革要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从知识灌输型教学向应用能力培养型教学转变,使学生真正能够学有所得、学以致用。
关键词:高校;外语教学改革;应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6-0173-02
21世纪是知识大爆炸的时代,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经济的突飞猛进,全球一体化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改革开放的程度日益加大使我国在国际社会中面临新的境遇、新的挑战。因此,外语人才的培养越来越备受瞩目,社会进步对高校外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高校外语教学遭遇瓶颈,外语教学的旧模式在诸多方面都不再能满足国际竞争和现代化建设的需求,改革势在必行。这关系到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国际竞争力的增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自我国高等教育部门通过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总体方案以来,高校外语教学改革如火如荼,步步深入,已收得一定的成效,但离最终的改革目标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一个开放的现代化社会,要求培养综合型、能力型的外语人才,不但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较高的信息素养,更应具有在日常生活与专业领域的实际应用能力。因此,高校外语教学改革要着眼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从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上进行不断的探索。
一、更新教学理念,确立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目标
旧的教学理念重知识、轻能力,重“教”而轻“学”。这种理念下培养出的外语人才往往是应试能力强、应用能力弱。莘莘学子多年寒窗苦读,能换得考试高分和四六级证书归,但真正到了实际的工作岗位,许多曾经学习上的“佼佼者”却遭遇了听力差,开口难、实际应用能力弱的尴尬窘境,多年艰辛付出却落得“高分低能”的评价,收效甚微。这种困境的生成是对高校外语教学的严峻拷问,而改革则是解决这一困境的唯一出路。然而,改革需要正确的导向,因此,教学理念的更新自然应成为我们首要思考的问题。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是深化外语教学改革,提高外语教学质量的前提。
毫无疑问,高校外语的教学目标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需求而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为迎合当代社会的需求,我们亟须培养出综合型、应用型的外语人才。为达到这一目标,要从根本上扭转旧的教学理念,一改旧的重知识、轻能力,重教轻学的思路,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树立“以学生为本,以能力培养为重”的教学理念。这一理念要求外语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个性,因材施教,注重应用,培养能力。侧重点要转向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下大力气弥补学生外语口头交际能力这个薄弱环节,使之在今后的工作岗位和社会交际方面能够熟练运用外语进行沟通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质和信息素质,实现从知识型人才向以应用为主的综合型人才的转变,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迅猛趋势和日益频繁的国际交流之需要。
二、转变教学模式,形成以学为主、多媒体辅助的互动式教学
面对新的国际环境和社会要求,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越来越表现出局限性和滞后性。我们应该大胆地破旧立新,对这种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一)转变教师角色,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式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外语教学中,教师充当着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角”,处于对知识的绝对垄断地位。他们把英语教学完全看成是知识的传授,滔滔不绝地进行说教;而学生只是倾听者,被动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思维完全被禁锢在教师的教学思路中,根本没有自己思维的空间和余地,主观能动性以及求知主动性则被大大限制了,教师与学生之间更缺乏应有的互动。在这种模式下,教师灌输多少,学生就要接收多少,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取向,“教”只为完成教学任务,“学”只为应付考试。学生花费所有精力来应付繁重的课业和考试压力,知识消化的程度况且不说,更别说应用能力的提高了。
既然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获得语言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必然要求外语教学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要脱离主体地位,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从课堂的“主角”转变为“配角”,从“灌输者”转变为“指导者”。而学生则要成为学习的主角,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式教学模式,使课堂过程成为人际互动的过程。教师要为学生更多地创造参与互动的机会,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互动、人机互动等形式,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语言实践机会,使课堂成为语言实践应用的场所,让学生真正做到在学中用、在用中学,达到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优化状态,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外语应用能力,也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发展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的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在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和教学改革浪潮推进中应运而生的。语言都是在一定的环境和背景下形成的,作为一种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可以打破时空的界限,将外语语言环境生动逼真地再现到眼前,使教学过程直观、生动且形象,为学生提供广泛而丰富的语言知识和国情知识,使学生的外语学习建立在了解语言环境和国情文化背景的基础上,从而摆脱死记硬背语言点、生搬硬套语法语义的“生硬”学习状态,灵活掌握并运用外语知识。
另外,多媒体教学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促成了课堂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的多样化和现代化,优化了课堂互动的效果。教学过程不再仅仅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枯燥过程,而是一个充分互动的趣味化过程,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互动、人机互动等多种互动形式,充分地调动了课堂气氛,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听说能力在大量的互动中得以锻炼。
学生还可结合自身情况选择学习内容、安排学习进度,还可以查询、下载各种外语学习资料,通过自己原有的知识主动建构对未知知识的理解,在学习过程学会如何自主掌握相关语言知识及技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学习,培养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发生重要转变,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特点和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网络选取各种合适的素材,布置教学任务,之后在课堂上加以引导,与学生进行充分讨论和交流。教学过程从单纯的讲解到设计主题任务→组织课堂教学→指导学生学习,教师成为情境教学的设计者、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而学生则转变为教学活动的中心。这种教学模式突出了“差异性、主体性、整体性”教学理念,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听说能力和交际能力的提高,从而促进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 三、创新教学方法,将知识性、应用性和趣味性相结合
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为纯粹的知识灌输,忽略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学生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兴趣因素也无法充分调动。因此,推进高校外语教学改革,培养应用能力强的外语人才,必须在创新教学方法,促进教学方法多样化上下功夫。
(一)开展情景式教学,注重创造语言环境,培养听说能力
语言的形成和存在都依赖一定的环境,即我们所说的“语境”。语言是一个由语音、语形、语意和语用组成的交际整体,传统的外语教学只重视学习语言的细节,过于强调语法等死记硬背的内容,不具有交际功能和社会功能。因此,学生苦苦学习多年却仍然处于“聋哑”状态。外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既包含知识,也包含技能,要达到应用能力的提高,就需要借助语境来完成学习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设语言学习的虚拟语境,注重听说能力的训练。在目前我国外语教学条件下,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实现情境教学。多媒体情境教学把教与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是一系列反馈活动的动态过程,突出语言教学环境的整体性。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多种不同的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扮演不同的角色,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掌握外语知识和技能。情境实施后还可以分组展开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运用多媒体开展情景式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做到能寓教于乐。
(二)开发趣味教学,融知识性、应用性和趣味性为一体
兴趣是学习的根本动力,而应用是学习的最终目的。教师要采用生动形象、容知识性、应用性和趣味性为一体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使学生通过学习得到能力的锻炼和精神上的满足。
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中,游戏、竞赛、讨论等趣味性的教学活动都能有效地调动参与者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精心设计,将知识自然地贯穿在游戏、竞赛、讨论等趣味性教学活动之中,拓宽知识领域,引入新知识,不断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好奇感,让学生在身心娱乐的同时接收、消化知识,锻炼外语应用能力,体会到知识的实践意义,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竞赛为例,通过竞赛方式,学生的好胜动机和追求成功的需要变得强烈,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会大大增强。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借助真实、完整的外语语言材料来辅助趣味性教学。例如,为学生提供一些图文并茂的英文杂志、报纸和诗歌、典籍、游记、散文等文学作品,甚至包括一些食谱、地图、说明书、广告等未经节选和改写的真实的原始材料,让学生在了解外国文化国情的基础上完成知识的接受过程,从而在以后的实用交际中能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结语
高校外语教学改革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工程,包含教学理念、目标、内容、模式、方法等等诸多错综复杂的环节,这些环节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因此,我们只有边探索边前进,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转变教学模式,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积极稳妥地处理好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才能使外语教学改革卓有成效地推进。
参考文献:
[1] 武世兴.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政策的分析与展望[J].中国大学教学,2003,(6).
[2] 吴瑞芳.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教学模式的思考和实践[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3,(1).
[3] 于洪斌.基于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大学外语教学模式的探索[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0,(1).
[4] 张岳健.对多媒体提高外语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的探讨[J].云梦学刊,2006,(2).
[责任编辑 柯 黎]
关键词:高校;外语教学改革;应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6-0173-02
21世纪是知识大爆炸的时代,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经济的突飞猛进,全球一体化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改革开放的程度日益加大使我国在国际社会中面临新的境遇、新的挑战。因此,外语人才的培养越来越备受瞩目,社会进步对高校外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高校外语教学遭遇瓶颈,外语教学的旧模式在诸多方面都不再能满足国际竞争和现代化建设的需求,改革势在必行。这关系到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国际竞争力的增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自我国高等教育部门通过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总体方案以来,高校外语教学改革如火如荼,步步深入,已收得一定的成效,但离最终的改革目标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一个开放的现代化社会,要求培养综合型、能力型的外语人才,不但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较高的信息素养,更应具有在日常生活与专业领域的实际应用能力。因此,高校外语教学改革要着眼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从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上进行不断的探索。
一、更新教学理念,确立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目标
旧的教学理念重知识、轻能力,重“教”而轻“学”。这种理念下培养出的外语人才往往是应试能力强、应用能力弱。莘莘学子多年寒窗苦读,能换得考试高分和四六级证书归,但真正到了实际的工作岗位,许多曾经学习上的“佼佼者”却遭遇了听力差,开口难、实际应用能力弱的尴尬窘境,多年艰辛付出却落得“高分低能”的评价,收效甚微。这种困境的生成是对高校外语教学的严峻拷问,而改革则是解决这一困境的唯一出路。然而,改革需要正确的导向,因此,教学理念的更新自然应成为我们首要思考的问题。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是深化外语教学改革,提高外语教学质量的前提。
毫无疑问,高校外语的教学目标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需求而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为迎合当代社会的需求,我们亟须培养出综合型、应用型的外语人才。为达到这一目标,要从根本上扭转旧的教学理念,一改旧的重知识、轻能力,重教轻学的思路,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树立“以学生为本,以能力培养为重”的教学理念。这一理念要求外语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个性,因材施教,注重应用,培养能力。侧重点要转向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下大力气弥补学生外语口头交际能力这个薄弱环节,使之在今后的工作岗位和社会交际方面能够熟练运用外语进行沟通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质和信息素质,实现从知识型人才向以应用为主的综合型人才的转变,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迅猛趋势和日益频繁的国际交流之需要。
二、转变教学模式,形成以学为主、多媒体辅助的互动式教学
面对新的国际环境和社会要求,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越来越表现出局限性和滞后性。我们应该大胆地破旧立新,对这种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一)转变教师角色,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式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外语教学中,教师充当着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角”,处于对知识的绝对垄断地位。他们把英语教学完全看成是知识的传授,滔滔不绝地进行说教;而学生只是倾听者,被动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思维完全被禁锢在教师的教学思路中,根本没有自己思维的空间和余地,主观能动性以及求知主动性则被大大限制了,教师与学生之间更缺乏应有的互动。在这种模式下,教师灌输多少,学生就要接收多少,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取向,“教”只为完成教学任务,“学”只为应付考试。学生花费所有精力来应付繁重的课业和考试压力,知识消化的程度况且不说,更别说应用能力的提高了。
既然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获得语言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必然要求外语教学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要脱离主体地位,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从课堂的“主角”转变为“配角”,从“灌输者”转变为“指导者”。而学生则要成为学习的主角,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式教学模式,使课堂过程成为人际互动的过程。教师要为学生更多地创造参与互动的机会,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互动、人机互动等形式,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语言实践机会,使课堂成为语言实践应用的场所,让学生真正做到在学中用、在用中学,达到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优化状态,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外语应用能力,也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发展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的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在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和教学改革浪潮推进中应运而生的。语言都是在一定的环境和背景下形成的,作为一种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可以打破时空的界限,将外语语言环境生动逼真地再现到眼前,使教学过程直观、生动且形象,为学生提供广泛而丰富的语言知识和国情知识,使学生的外语学习建立在了解语言环境和国情文化背景的基础上,从而摆脱死记硬背语言点、生搬硬套语法语义的“生硬”学习状态,灵活掌握并运用外语知识。
另外,多媒体教学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促成了课堂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的多样化和现代化,优化了课堂互动的效果。教学过程不再仅仅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枯燥过程,而是一个充分互动的趣味化过程,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互动、人机互动等多种互动形式,充分地调动了课堂气氛,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听说能力在大量的互动中得以锻炼。
学生还可结合自身情况选择学习内容、安排学习进度,还可以查询、下载各种外语学习资料,通过自己原有的知识主动建构对未知知识的理解,在学习过程学会如何自主掌握相关语言知识及技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学习,培养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发生重要转变,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特点和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网络选取各种合适的素材,布置教学任务,之后在课堂上加以引导,与学生进行充分讨论和交流。教学过程从单纯的讲解到设计主题任务→组织课堂教学→指导学生学习,教师成为情境教学的设计者、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而学生则转变为教学活动的中心。这种教学模式突出了“差异性、主体性、整体性”教学理念,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听说能力和交际能力的提高,从而促进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 三、创新教学方法,将知识性、应用性和趣味性相结合
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为纯粹的知识灌输,忽略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学生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兴趣因素也无法充分调动。因此,推进高校外语教学改革,培养应用能力强的外语人才,必须在创新教学方法,促进教学方法多样化上下功夫。
(一)开展情景式教学,注重创造语言环境,培养听说能力
语言的形成和存在都依赖一定的环境,即我们所说的“语境”。语言是一个由语音、语形、语意和语用组成的交际整体,传统的外语教学只重视学习语言的细节,过于强调语法等死记硬背的内容,不具有交际功能和社会功能。因此,学生苦苦学习多年却仍然处于“聋哑”状态。外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既包含知识,也包含技能,要达到应用能力的提高,就需要借助语境来完成学习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设语言学习的虚拟语境,注重听说能力的训练。在目前我国外语教学条件下,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实现情境教学。多媒体情境教学把教与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是一系列反馈活动的动态过程,突出语言教学环境的整体性。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多种不同的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扮演不同的角色,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掌握外语知识和技能。情境实施后还可以分组展开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运用多媒体开展情景式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做到能寓教于乐。
(二)开发趣味教学,融知识性、应用性和趣味性为一体
兴趣是学习的根本动力,而应用是学习的最终目的。教师要采用生动形象、容知识性、应用性和趣味性为一体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使学生通过学习得到能力的锻炼和精神上的满足。
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中,游戏、竞赛、讨论等趣味性的教学活动都能有效地调动参与者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精心设计,将知识自然地贯穿在游戏、竞赛、讨论等趣味性教学活动之中,拓宽知识领域,引入新知识,不断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好奇感,让学生在身心娱乐的同时接收、消化知识,锻炼外语应用能力,体会到知识的实践意义,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竞赛为例,通过竞赛方式,学生的好胜动机和追求成功的需要变得强烈,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会大大增强。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借助真实、完整的外语语言材料来辅助趣味性教学。例如,为学生提供一些图文并茂的英文杂志、报纸和诗歌、典籍、游记、散文等文学作品,甚至包括一些食谱、地图、说明书、广告等未经节选和改写的真实的原始材料,让学生在了解外国文化国情的基础上完成知识的接受过程,从而在以后的实用交际中能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结语
高校外语教学改革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工程,包含教学理念、目标、内容、模式、方法等等诸多错综复杂的环节,这些环节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因此,我们只有边探索边前进,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转变教学模式,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积极稳妥地处理好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才能使外语教学改革卓有成效地推进。
参考文献:
[1] 武世兴.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政策的分析与展望[J].中国大学教学,2003,(6).
[2] 吴瑞芳.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教学模式的思考和实践[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3,(1).
[3] 于洪斌.基于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大学外语教学模式的探索[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0,(1).
[4] 张岳健.对多媒体提高外语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的探讨[J].云梦学刊,2006,(2).
[责任编辑 柯 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