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提问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它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材的纽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它不仅是重要的教学手段,更是一种精彩的教学艺术,设计得好,应用得当,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开拓学生的学习思路,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都有积极的作用。在多年教学实践中,我认为:要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应注意一下几点:
一、课堂提问的方式要多样化
提问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当学生无疑可问时,教师可以通过“设问”来引出问题;当学生对问题停留在表面认识上,教师可以通过“追问”来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当学生有疑问而有依赖倾向时,教师可以通过“反问”来激励学生自主探索……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师的课堂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大部分的老师的课堂还是以老师问学生答。要么学生齐答,要么自由答,要么就是指名回答。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不仅仅是一个习惯的问题,更主要的是问题肤浅,提问方式单一,学生答出的就是结果,没有人争议,看似井然有序的一节课,其实根本就没触动学生的思维,教师的绝大多数提问都是一种无效或低效的劳动。好的提问方式应该是把注意力放在激发学生的思维过程上,而不应该急促地迈向结果。教师在课前备课时要针对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和经验,精心设计课堂问题,给学生创造思考的条件,鼓励学生多动脑、勤动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堂提问的时机要把握好
虽然一节课中提问次数没有确定,但准确把握好提问的时机却非常重要。何时提问,提问什么内容,教师课前一定要设计好。若能在恰当的时机和火候提问,能够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它能调动学生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保证思维质量、提高教学效果等。一节课一般来说有“课前复习时、导入新课时、探索新知时、课尾总结时”这几个环节是提问的最佳时刻,教师必须善于察言观色,及时抓住这些最佳时刻,问到关键处,问到点子上,问出水平来,并注意语气语调的强弱变化,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
案例,我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中,先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四张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片,动手操作折出1\4、 2\8、 4\16,观察比较后得出这四个分数相等。这时老师提问:这几个分数的分子与分母不一样,为什么大小都相等呢?这一问迅速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进入到下一步的学习活动中。
三、课堂提问的语言要精准
数学语言的特点是严谨、简洁。教师提问既要顾及到数学语言这一特点,又要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准问题的切入点,要问到关键处,问到点子上,问出精彩来,问出实效来。为此,要实现课堂提问的“精”“准”,教师还要把握好提问的“三度”:即难(易)度、精(准)度、适(量)度。
案例,一位教師在教学《植树问题》时,在导课环节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手有什么特点?学生的回答是:手有5个指头;手上有手纹;有的指头长,有的指头短……,将近8分钟的时间过去了,终于有一个学生说出了手指之间有空,老师顺应学生的回答才进入了下一个教学环节。这样的问题浪费了大量的课堂时间,使导课环节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课堂上提出的问题为什么能出现学生五花八门的无效答案,原因就是这个问题提的不够精确。
四、课堂提问的设计要有层次性
对同一问题的几个提问,如能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学生就能在老师引导下轻易完成知识结构的转换。
譬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法”时可以这样提问:(1)1/4+1/5能直接相加吗?(2)为什么不能直接相加?(3)为什么分数单位不同的分数不能直接相加?(4)要使1/4与1/5能相加怎么办?连续几问,层层深入,把学生的思维集中到“异分母分数相加先通分”这个关键问题上来,既突出了算理,又掌握了方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五、课堂提问的评价要注重
无论什么样的课堂,评价都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因此,教师要注重学生回答问题后的评价,在评价时应带有浓浓的情感,从不同角度给予肯定。若学生答对了,教师可以这样激励学生:“你真行!”“你的想法与老师想的一样!”……若学生答错了,教师也可以这样鼓励学生:“没关系,你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孩子。”“你的答案虽然是错的,但看得出你是一个善于思考的孩子。”……若学生的回答很有创意,教师更可以大声赞扬学生:“真棒!”“比老师厉害多了!”……总之,评价方式是多样化的,切不可对学生的回答不置可否,若学生觉得答与不答、对与不对都是一个样,那就会降低课堂教学效率,影响学生的主动参与学习,对学生的发展肯定是不利的。
课堂提问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我们应该勤思考、多分析、多钻研,努力优化课堂提问,巧妙使用课堂提问,才能更好地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问”活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的激情,“问”出学生的创造,“问”出课堂的精彩!
一、课堂提问的方式要多样化
提问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当学生无疑可问时,教师可以通过“设问”来引出问题;当学生对问题停留在表面认识上,教师可以通过“追问”来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当学生有疑问而有依赖倾向时,教师可以通过“反问”来激励学生自主探索……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师的课堂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大部分的老师的课堂还是以老师问学生答。要么学生齐答,要么自由答,要么就是指名回答。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不仅仅是一个习惯的问题,更主要的是问题肤浅,提问方式单一,学生答出的就是结果,没有人争议,看似井然有序的一节课,其实根本就没触动学生的思维,教师的绝大多数提问都是一种无效或低效的劳动。好的提问方式应该是把注意力放在激发学生的思维过程上,而不应该急促地迈向结果。教师在课前备课时要针对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和经验,精心设计课堂问题,给学生创造思考的条件,鼓励学生多动脑、勤动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堂提问的时机要把握好
虽然一节课中提问次数没有确定,但准确把握好提问的时机却非常重要。何时提问,提问什么内容,教师课前一定要设计好。若能在恰当的时机和火候提问,能够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它能调动学生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保证思维质量、提高教学效果等。一节课一般来说有“课前复习时、导入新课时、探索新知时、课尾总结时”这几个环节是提问的最佳时刻,教师必须善于察言观色,及时抓住这些最佳时刻,问到关键处,问到点子上,问出水平来,并注意语气语调的强弱变化,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
案例,我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中,先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四张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片,动手操作折出1\4、 2\8、 4\16,观察比较后得出这四个分数相等。这时老师提问:这几个分数的分子与分母不一样,为什么大小都相等呢?这一问迅速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进入到下一步的学习活动中。
三、课堂提问的语言要精准
数学语言的特点是严谨、简洁。教师提问既要顾及到数学语言这一特点,又要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准问题的切入点,要问到关键处,问到点子上,问出精彩来,问出实效来。为此,要实现课堂提问的“精”“准”,教师还要把握好提问的“三度”:即难(易)度、精(准)度、适(量)度。
案例,一位教師在教学《植树问题》时,在导课环节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手有什么特点?学生的回答是:手有5个指头;手上有手纹;有的指头长,有的指头短……,将近8分钟的时间过去了,终于有一个学生说出了手指之间有空,老师顺应学生的回答才进入了下一个教学环节。这样的问题浪费了大量的课堂时间,使导课环节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课堂上提出的问题为什么能出现学生五花八门的无效答案,原因就是这个问题提的不够精确。
四、课堂提问的设计要有层次性
对同一问题的几个提问,如能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学生就能在老师引导下轻易完成知识结构的转换。
譬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法”时可以这样提问:(1)1/4+1/5能直接相加吗?(2)为什么不能直接相加?(3)为什么分数单位不同的分数不能直接相加?(4)要使1/4与1/5能相加怎么办?连续几问,层层深入,把学生的思维集中到“异分母分数相加先通分”这个关键问题上来,既突出了算理,又掌握了方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五、课堂提问的评价要注重
无论什么样的课堂,评价都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因此,教师要注重学生回答问题后的评价,在评价时应带有浓浓的情感,从不同角度给予肯定。若学生答对了,教师可以这样激励学生:“你真行!”“你的想法与老师想的一样!”……若学生答错了,教师也可以这样鼓励学生:“没关系,你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孩子。”“你的答案虽然是错的,但看得出你是一个善于思考的孩子。”……若学生的回答很有创意,教师更可以大声赞扬学生:“真棒!”“比老师厉害多了!”……总之,评价方式是多样化的,切不可对学生的回答不置可否,若学生觉得答与不答、对与不对都是一个样,那就会降低课堂教学效率,影响学生的主动参与学习,对学生的发展肯定是不利的。
课堂提问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我们应该勤思考、多分析、多钻研,努力优化课堂提问,巧妙使用课堂提问,才能更好地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问”活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的激情,“问”出学生的创造,“问”出课堂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