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点”对“痛点”: 习作思路“裂变”的新期待

来源 :求知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exken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在分析思维导图特征与小学习作痛点的基础上,结合“特征”与“痛点”,提出了习作思路“裂变”的新期待——“特点”对“痛点”,促成小学生“习作兴趣”“文章思路”以及“行为逻辑”的改变,使习作课堂的具体活动与思维导图充分结合,推动习作质量与效率的提升。
  关键词:思维导图;习作思路;“裂变”;记叙文
  中图分类号:G62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24X(2021)33-0038-02
  引 言
  思维导图,是一种简单又高效的思维工具,已被广泛地应用于教育教学的各领域,更以独有的特征,引领专家学者与一线教师去探索、去挖掘[1]。随着思维导图价值与作用的外显,如何实现思维导图与教学实践充分结合,已然成为未来专家、学者与一线教师努力的方向。文章结合文献资料与实践案例分析了思维导图的“特”与小学习作的“痛”,并明确指出利用思维导图促成小学生习作思路“裂变”的期待与宗旨,即“特点”对“痛点”,促使分析、构建、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实现兴趣从“浅”到“浓”、思路从“窄”到“宽”、逻辑从“模糊”到“清晰”,推动学生习作思路的“裂变”,从而构建鲜活又高效的习作课堂。
  一、思维导图的“特”:放射性思维
  思维导图,又被称为“心智导图”,而结合文献资料与习作案例发现,思维导图在教育教学课堂的实践中呈现出高度的逻辑性、便捷性以及趣味性,且较为适用于小学阶段的习作教学。笔者通过深层又细致的分析、践行案例发现,思维导图应用于小学阶段习作的显著特征就是发散思维,具体为:思维导图以习作主题为核心逐层分散,构筑分支,促使学生的习作兴趣从“浅薄”转向“浓厚”,立足已有的生活与学习经验进行积极且有深度的思考,使学生的习作思路从“狭窄”到“宽泛”,选择集“精”“巧”“个性”于一身的写作素材,形成逻辑清晰且严谨的思路,更重要的是,各级分支之间的关系一目了然、逻辑清晰,且产生了“裂变”效果。鉴于此,思维导图的“特”——放射性思维,是小学生习作思维从“空洞”到“具体”的可视化、可行性支撑。
  二、小学习作的“痛”:不知何处入
  习作,是绝大部分小学生谈之色变的“猛虎”,也是语文学习征途中不可回避的“要塞”。因而在生本理念下,教师理应灵活地采用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小学生习作的“痛點”,促使小学生习作的改变做到“有的放矢”。笔者结合习作实践发现,小学生习作的“痛点”就是“不知何处入”(也就是日常提到的“切入点”),致使习作陷入“无入口→无思路→无内容→无逻辑→无质量→无长进”的死循环,即“六无”死循环,如图1所示。鉴于此,习作陷入“六无”死循环的根就在于“无入口”,而核心却在于“无思路”“无逻辑”,因而要想解决掉“痛点”,就必须找到“口”,且进行合理的发散、细化以及梳理。
  三、习作思路“裂变”的新期待:“特点”对“痛点”
  思维导图能够提高学生的习作兴趣,丰富学生的习作元素,厘清事物的逻辑关系。但笔者结合文献资料与践行经验发现,适用于小学习作教学与实践的思维导图呈现多样性,如气泡图、流程图、因果图等,这就要求教师利用思维导图时,既要抓住所选导图的特征,又要抓住习作的题材,更要有意识、有意义地用“特点”对症“痛点”,最大限度地强化思维导图对习作思路“裂变”的积极作用,构建高效又鲜活的习作课堂。下面以记叙文为例进行细致又深刻的剖析,具体如下。
  (一)对症“无思路”:梳理对象特征,做到主次分明
  记叙文是小学生习作的重中之重,其大致可以分为写景、写人、写物三大类,但受“不知何处入”的影响,有的习作犹如“流水账”,毫无情感;有的习作犹如“一团麻”,毫无逻辑;还有的习作犹如“车轱辘”,毫无深度,而这些情况的根就在于“习作思路不清”。因而在记叙文写作的实践课堂上,教师既要立足“习作思路不清”这一痛点,寻觅具有“梳理”功能且满足高质量记叙文的外显——特征描述的思维导图,又要扮演好“引导者”“点拨者”以及“参与者”的角色,引领学生进行联想、思考、分析,促使学生从“旁观者”转向为“当局者”,使学生主动地激活已有的生活与学习经验,进而明确描写对象的特征,并于脑海中做到主次分明,最大限度上为记叙文的“质”与“量”提供支撑。
  例如,在以“我的妈妈”为写作主题时,教师选择“气泡图”这一思维导图,旨在利用“气泡图”的两大特征,即“梳理”与“特征描述”,让学生一目了然地“看”到妈妈的特征,结合以往的生活经验,找到妈妈身上的独特之处,促使学生水到渠成地抓住划分笔墨的导向——“个性多,共同少”。在具体的课堂实践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了如下层层深入的“问题串”。
  【问题1】 描述“人”时,通常从哪些方面着手?
  【问题2】 日常生活中,妈妈的喜好是什么?
  【问题3】 结合妈妈的喜好,你联想到了哪些形容词呢?
  【问题4】 要想“读文见人”,应该如何去做?是面面俱到、事无巨细吗?
  【问题5】 写“我的妈妈”时,应当涉及哪些内容?且哪些地方需要浓墨重彩呢?
  通过上述“问题串”,确保学生“思”与“想”的有效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脑海里逐步浮现出“气泡图”,即以“妈妈”为核心,以“外貌、喜好”(外特征)与“性格、品质”(内特征)为分支,在绘制“气泡图”的过程中实现“外特征”到“内特征”的衔接,从而抓住“妈妈”的闪光点——外特征蕴含的“精神”,明确“主”与“次”。
  气泡图,也叫作泡泡图(Bubble Maps),由很多泡泡组成,中间的泡泡为主题,周围有很多描述性的词或词组泡泡环绕。想要描述一个主题的属性,气泡图最合适不过了。它的思维技巧就是,用细节来描述。
  例如,绘本《我妈妈》的思维导图(如图2)就适合用气泡图来表示,通过一组描述性的词语,汇总出一位美丽温柔、勤劳善良等优秀品质集于一身的妈妈形象。而小朋友们也受此启发,发掘出了自己妈妈的特点。   (二)对症“无逻辑”:厘清因果关系,做到逻辑严谨
  主次分明是记叙文的根本要求,但在具體的习作实践中,教师决不能满足于“主次分明”。尤其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化,教师理应关注习作的逻辑。但众所周知,无论写人还是写事的叙事文,都不可避免地叙述“事”,这里需要关注的就是“事”必定会涉及“起因”“经过”以及“结果”,所以逻辑是否严谨就在于能否精准地把握因果关系。因此,在思维导图的习作实践课堂上,教师要立足“无逻辑”这一痛点,寻觅具有“梳理”且满足于表明“因果关系”的思维导图,更要借助“问题”“情境”等措施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与学习经验,促使学生潜移默化地走近、走向习作,使学生在思考、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厘清因与果关系,明确叙述的先后顺序,有效地规避“一团乱麻”,在读者与作者间架起一座连心桥,让文章的内容与逻辑协同[2]。
  以“我的妈妈”为主题进行写作时,有的学生认为妈妈是乐观的,有的学生认为妈妈是勤劳的,有的学生认为妈妈是严厉的,还有的学生认为妈妈是善良的,但无论“乐观”“勤劳”“善良”还是“严厉”,要想实现“读文见人”都不能局限于直白的归纳性语言,而是要描述某一件或者几件具体的事,为读者留出读与思的空间,更为文章提供从“浅薄”转向为“深刻”的内容与情感。更重要的是,教师要促使学生明确记叙文并非流水账般的“叙述”,而是要遵循逻辑原则,即因果关系分明、前后顺序清晰。在具体的课堂实践中,教师可以借助符合逻辑思维的“问题串”,创设如下引人深思的问题情境。
  【问题1】 妈妈身上的显著特征(品质)是什么?
  【问题2】 该显著特征(品质),你是如何得出的?依据哪一件或者几件事情呢?
  【问题3】 描述一个完整的事件,需要从哪三方面着手?
  【问题4】 想到的事件中,哪一件更能够清晰地展现妈妈身上的“闪光点”呢?
  通过上述“问题串”,即限定学生回想“事件”的范围,增强了“想”的有效性,又助力学生回忆“叙事”的组成——“起因”“经过”“结果”,凸显“因果关系”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学生处于问题情境中时,脑海中自然而然地会浮现出“因果图”,即以“经过”为核心,以“因”与“果”为分支,在绘制“因果图”的过程中深化“因”与“果”之间关联性,让学生清晰地抓住“事”的叙事要领,做到逻辑严谨。
  结 语
  思维导图恰好对症小学习作的“痛点”——“不知何处入”,笔者作为当代一线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明确思维导图价值与作用、小学习作“痛点”,更要明确思维导图应用于小学习作的新期待:“特点”对“痛点”,推动学生习作思路的“裂变”,真正地帮助学生提高习作兴趣、拓展习作思路、厘清行文逻辑关系,悄无声息地为文本赋予引起共鸣的力与情[3]。
  [参考文献]
  [1]江兰珠.思维导图在小学习作教学中的应用——以统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习作教学设计为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0(8):81-83.
  [2]管凤娇.合作促共赢 交流出真知——学习共同体理念下的小学习作教学案例研究[J].教育界,2021(3):34-35.
  [3]窦桂红.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8(48):87-88.
  作者简介:胡彩琴(1970— ),女,甘肃定西人,高级教师,专科,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其他文献
摘 要:文章采用问卷调查法对A县四所小学的学生语文课外阅读家庭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母亲职业对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影响显著;父母大多支持小学生课外阅读但对其阅读指导较少;家庭藏书量越多,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量越大;家庭月收入越高,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情况越好。据此,文章提出四点建议:重视母亲对学生课外阅读方面的影响、重视家庭阅读指导、充实家庭藏书、拓展学生阅读方式,以期为相关教育工
期刊
摘 要:2021年是新高考改革的第7年,在新高考改革制度下,教育部门对我国高中生提出了新的学习要求。以语文科目为例,考试范围不再局限于课本,而是要求学生对课程标准深入理解,逐渐侧重于向阅读理解、文言文翻译、议论文写作、诗歌鉴赏方面的学习。在这样的制度下,语文已经从“必得项”逐渐演变成“拉分项”。从这一层面来讲,深度学习、深度教学就显得格外重要。基于此,文章探究了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语文深度学习教学策
期刊
摘 要:文章简要阐述了生态课堂的内涵和生态课堂“合作—互动—交流”教学模式的应用价值,进而分别从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布置阶梯式教学任务、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多元教学活动四个方面分析了如何在生态课堂中展开合作、互动、交流,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能够实现全面进步。  关键词:生态课堂;核心素养;“合作—互动—交流”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
期刊
摘 要:在高中阶段,教师加强并做好学生学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提升学生的学业生涯规划能力,不仅可以帮助高中生正确地认识自己,了解当前社会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是什么,进而更加科学地选择职业和填报志愿,实现自我价值,同时还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学生在填报志愿时出现问题。鉴于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学业生涯规划教育时,既要强调学生家庭和学校之间的合作教育,让学生家长配合学校开展学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又要从提升学生自
期刊
摘 要:小学生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借助各种要素提升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至关重要。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和灵魂,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能够助力学生人格修养和道德素养的提升,对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小学生;道德与法治教学;优秀传统文化;渗透  中图分类号:G62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24X(2021)33-0010-02 
期刊
摘 要:初中阶段的学生已进入了一个较为稳定的时期,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学习方式,也有了自己的个人特色。初中阶段的语文知识更加多样化,要求学生学习文言文翻译、古诗赏析、阅读理解和写作。由于学生要学的内容很多、知识很杂,这就需要教师利用有限的课上时间来为学生进行详细的讲解,还要为学生讲授多样的答题技巧,因此,教师要在语文课堂上精简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为学生带来更好的课堂体验。  关键词:初
期刊
摘 要:道德与法治是小学阶段的重要科目,自新课标对小学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提出明确要求之后,一部分大城市已经把道德与法治作为学生期末考试的考核科目。新课标要求学生通过道德与法治的学习能够成为积极向上、三观端正并且有创造力的人。因此,在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必须充分重视学生道德感和法律意识的树立,通过科学的教育方法让学生学习成果达到新课标的要求。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生命教育;途径  中图
期刊
摘 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午读课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和延伸,教师可创新数学午读组织形式,开展内容多样的数学活动,使午读课服务于课堂,进行有效教学。数学午读课一是合理利用了时间,二是方便学生管理,三是可加强数学知识
期刊
摘 要:初中数学综合性较强、学习难度较大,是很多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点,也非常考验教师的教学能力。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往往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学习效果不明显。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导学互动”模式是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能够加强师生间的互动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文章将针对“导学互动”模式在初中数学中应用的意义、原则和有效途径进行详细阐述。  关键词:“导学互动”;
期刊
摘 要:随着教育教学的深度改革,核心素养已经成为各个学科教学重点。核心素养倡导关注学生思维能力,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并鼓励学生多思考。初中数学教学应当以核心素养培养为主要目标,从多个途径积极构建高质量的课堂,为学生日后学习和成长奠定基础。文章基于核心素养的概念,就当下初中数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数学;教学途径  中图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