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线的短线

来源 :销售与市场·渠道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xux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短线操作”这个话题,我与一位在一线战斗了十几年的资深销售经理有过这样一场快问快答:
  ■短线操作,如何选择产品及其定位?
  □让对手为我们定位,模仿他卖得最俏的一款产品,因为它经过市场检验,最符合消费者需求。
  ■如何定价?
  □让对手为我们定价。功能稍多一点儿,价格与对手持平;功能完全一样,价格略低。
  ■如何选择渠道?
  □走成熟渠道。最关注对手的除了厂家,还有经销商。哪个对手的新品俏,成熟渠道的经销商最清楚。他们心仪已久,垂涎三尺。厂家克隆一款且低价供货,上应天时下顺民意,想不成功也难。
  ■渠道政策如何?
  □给予此对手更多的利润,挤压对手的产品占比,抢夺竞品的渠道客户。
  ■如何促销?
  □渠道压货,进入卖场,卖点提炼,终端遣势,导购说辞,攻击竞品。
  ■如何处理窜货?
  □不予考虑。
  ■如何控制弊端?
  □除了对手拥有专利导致侵权纠纷,目前还没发现短线操作中的弊端。
  ■如何形成系列的短线操作?
  □再找竞品的一款产品,继续模仿,乐此不疲。哈哈。
  这位经理的回答代表了一代营销人的竞争观念。他们初出茅庐时,也曾胸怀远大的品牌抱负,倾慕跨国公司气定神闲的长线运作。但经过多年的市场摔打和商战历练后,他们却往往热中于短线操作。是鼠目寸光,还是不思进取?又是什么催化了这种转变?
  直到今天,我们都不能简单地对这种观念做出裁判。你可以说他们是短视的,但如果把你放在他的境地里,你能比他高明到哪里去呢?
  先捞一票再说!别告诉我你心里从来没这么想过。当条件阙如、历史包袱、决策错误以及对手的压力全背在你一个人身上的时候,你无处可逃,营销人的职责与颜面也不允许你逃避。面对现实,你可能只剩下“短线操作”这一条路了。毕竟,把当下的产品卖出去,为企业换回现金流入,是老板请你来的核心理由。
  选择“短线操作”作为这期的封面主题,从编辑部内部,到业内的营销人,都给出了完全相反的两种意见。支持者自不待言,反对者则认为这个题目的“舆论导向不对”,他们认为,长线操作做品牌,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问题。
  毫无疑问,我们也认为本土企业应该为建立自己的品牌而努力,摆脱在产业链低端赚点加工费的悲惨境地。但同样毫无疑问的是,长线操作品牌需要相当的实力和条件,甚至需要足够的运气,不是本土多数渴望成长的中小企业所具备的。他们应该做的,是在一波波的短线操作中,积累长线操作所需要的各种资源,为一飞冲天打下坚实的基础;他们所要提升的,是从长线战略的角度来看短线操作,而不是如流寇一般,毫无规划,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当然,“长线操作”也在我们的话题计划中。您就瞧好吧。
其他文献
短线产品之所以有一刀见血的杀伤力,除了有足够鲜明的产品特点、快速引起市场反应之外,还要有快速的市场行动,快得让对手来不及反应就刀落血起。    快刀才能伤人    朋友曾说起,某某以前很穷,就是在“非典”期间做生意发了财。我笑笑。的确,最能说明“短线产品赚热钱”的事例,莫过于已经远去的“非典”了。但也有人在非典中一败涂地。有个朋友在“非典”热潮中到处找人生产“口罩”,到了5月份,口罩终于到位了,但
期刊
瞄准方向,“炒”就炒最热的    有些人说,我也想赚快钱,可是产品出来了,还是销不动,或者没钱赚。出现这种问题的根源就是你缺乏方向感。一般而言,赚快钱大致有如下几种方向:  1.擦边球。  借知名品牌的影响,以相似、包含或含沙射影的方式来模仿跟随。从以前武侠小说的全庸,到化妆品行业的香港高露洁、香港宝洁,再到上海出的资生堂雅姿等等,打的都是擦边球。  2.广告跟随。  借目前电视广告最凶猛的产品,
期刊
跟随的规则    从中国市场发展之初,跟随策略就已经被证明是非常有效的竞争手段之一。一直到今天,这种跟着跑,赚快钱的方式,仍然是许多企业遵循的游戏规则。但是否跟随、何时跟随、如何跟随,都是难题:  跟吧,帮竞品炒作;不跟吧,一块市场白白拱手让人。  跟早了吧,对手产品生死未卜,且推广费用投入巨大;跟晚了吧,竞品占了上风,今后难以翻身。  事实上,“跟随”是有章可循的,掌握好时机,甚至能反客为主,后
期刊
短线产品,能在短时间内实现快速入市,快速上量。但短线产品不知什么时候的猝死,也常常令经销商“一夜回到解放前”。是否能挖掘短线产品的长线潜力,降低退市风险呢?这就要求操作短线产品时,为长线拓展埋下一些伏笔。    选品牌    最好选择名牌产品,或区域品牌产品。短线产品一般是新品,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我们把它当作短线产品操作,但要认识到一个事实:只有卖不好产品的商家,没有卖不好的产品。除非是质量等方
期刊
技术封杀    重点推出的产品,在研发、出品、上市前就要完成技术、专利、商标等方面的保护。国内著名的Y品牌冷饮,产品一向以构造复杂、不宜模仿而著称,现在旗下最畅销的几大系列产品,对手都很难模仿,连其副品牌都经过注册,甚至申请了专利。    门槛封杀    产品从规划和研发伊始,就已经在工厂利润、中间商利润、运输费用、零售价格等方面设置了门槛,使得一般跟随者因无利可图而望而却步。  比如Y品牌在20
期刊
有的客户在业务代表面前总喜欢天花乱坠地吹嘘自己,内容无非是自己在工商、卫生、质监、税务、消防、环卫、公检法、金融等各部门均有如何如何了不起的关系。但一般说来,一个客户各方面社会关系都非常好的情况比较罕见。你要多留个心眼。  渠道之于销售,如血管之于人体。但并非所有渠道都可选择录用,“有渠道就有市场”更是一厢情愿。产品要快速、高效、优质、优价地到达终端,选择合适的渠道是第上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期刊
长期以来,非家族的“外人”主管往往是一副受害者的形象,备受同情。人们往往指责经销商老板任人唯亲。赏罚不公。但经销商制度执行难的真正原因,往往出在这些核心身上。    水落石出曝出管理积习    李老板是全国知名乳品A品牌的市级经销商,年销售额2000万元。2006年7月,A公司调整渠道结构,在李老板区域又增设了两家经销商。眼看月销量从近200万元直线下降至不足70万元,李老板心如刀绞,但他还是和指
期刊
中国联通的管理体系,基本以分权为主,尤其是营销、权力都在下面,上面的省公司、市公司很多事情都说了不算,得让县里来决策。于是我们看到:联通的产品,大多是套餐,千奇百怪的套餐;移动的产品则是很清晰的产品品牌,如全球通、动感地带、神州行。  在这种权力结构下,联通每个地区、每个县的产品基本上是千奇百怪,其销售渠道模式也是“创新”不断,纷乱复杂。我们且不说自主营业厅、大客户销售这些自有渠道,单是社会渠道,
期刊
一般说来,经销商的货损主要有以下原因:  1.存放不当,堆叠过高,相关温度湿度及防虫防鼠未认真落实,导致货损或挤压变形,失去商品价值;  2.部分商品库存时间太长,过了保质期,变成废品;  3.库位混乱,某些商品多处库存,调货装车时,找小到货;  4.没有精确计算各商品安全库存,盲目进货,部分商品积压过多;  5.盗窃,尤其是库管人员监守自盗;  6.库工装卸不规范,没有轻拿轻放,妥善安置,增大了
期刊
这里的渠道对价格变动敏感度高,要的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单品销售利润,厂家在一、二级市场得心应手的中长期政策,如年底返利等,在这里几乎不起作用。这样的渠道怎么开发,又怎么管理?    营销模式要以渠道为核心    在三、四级市场,不管你市场支持力度多大,都必须依靠本土代理商去执行。因此在这里开发市场,掌握渠道主动权是关键。我们必须构建以渠道为核心的营销模式,产品策略、价格策略和促销策略,都必须围绕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