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校本研修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最基本教研形式,是学校开展教研活动的最常规办法,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最持续的手段。课堂教学又是实现教育教学的主阵地。笔者将通过有效的校本研修来提高教师专业素质,从而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进行探讨。
关键词:校本研修; 教师发展; 课堂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16-189
一、课堂文化建设目标指向
新课程理念是要倡导“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建立师生学习共同体,彰显多元、开放、包容的课堂文化……如何既能践行“卓越课堂”理念,又能促进师、生发展,提高学校办学品质,校本研修则是扎根学校实际的重要手段。
二、校本研修推进课堂文化建设的“建模”
许多声音对学校建立课堂教学模式持反对意见:认为形成某种“模式”是禁锢了教师教学的创造力,封闭了学生的思维发展。然而,行之有效的“模式”在课堂文化建设的初期阶段是十分必要的,是很有利于课堂文化建设“动起来”,做到师生好践行、课堂好观察、学校好评价。在新课程理念下,必须改变单一的教师主体的状态,提倡师、生都是课堂的主体,可以建立“双向五环”课堂教学模式。双向:就是强调师、生课堂互动中知识的双向输出和接收;五环:就是课堂五个环节即:学生预习教师导学、学生合作教师参与、学生展示教师激励、学生探究教师引领、学生达标教师测评。通过课堂模式建立,初步达到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行为的转变,促成民主、开放、多元、发展的课堂形态。
三、课堂文化建设的“建模”的反思
模式是“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课堂文化建设应先是观念更新,后才是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行为转变,最后才是逐渐形成学校课堂文化特色。所以,课堂模式不是课堂文化建设的必然产物,或者说仅是副产品而已。课堂文化建设必须继续朝着内涵发展深入迈进。
四、校本研修推进课堂文化建设的“出模”
建立课堂教学模式的经验告诉我们,教师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是十分重要的,学生学习行为的转变要依靠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来促成。这要求我们需要更加积极探索合理、有效的校本研修办法,从而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必须处理好以下三组关系。
(一)处理好“有”和“无”的关系
对于学校的校本研修而言,“有”即是对现有资源的有效运用,“无”即是必要资源的缺乏。探索将缺乏的教育资源嫁接到校本研修中来,使“有”和“无”有机的结合,以教师的专业发展推进课堂文化建设。在课堂建设初期,教师最缺的就是直观感知课堂文化,如何践行课堂文化理念,而学校最缺失的是课堂文化建设经验。这就是校本研修的“无”。那么,“走出去”,到新课程改革先行地区学习是十分必要的校本研修方式,不但可以对课堂文化有直观了解,还充分吸收内化先进经验。而且还可以“请进来”,把专家请到学校把脉问诊,根据学校师、生具体实际完善课堂文化;组织区内赛课,通过同课异构的方式纵向比较找到课堂教学的差异。
(二)处理好“新”和“旧”的关系
校本研修往往会存在针对性不强、收获不大,方式单一仅上课、评课,目标不清、实效性不高,管理不到位、积极性不高,应付参与等等情况,这都不利于学校课堂文化建设的开展。首先应该强化管理,成立校本研修领导小组、落实责任,每学期拟定校本研修主题,做到时间、内容、人员、考评“四落实”。改变那种原来没有主题的研修等于没有研修的局面。其次,力求务实,充分对教师、学生调研,发现课堂中存在的真问题,确立校本研修主题,已解决校本研修没有针对性,目标不明确,教师参与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在实践中立足课堂教学,以问题为中心,以课例为载体开展课堂课例研究,我们改变了过去凭经验、凭人情评课的方式,科学的制作课堂观察量表,评课以数据说话、以客观事实说话,做到心中有主题,手中有工具、活动有反思。以解决研修目标不清、实效性不高的问题。
(三)处理好“少”和“多”的关系
任何一种单一的方式教师的满意程度都极为有限。所以校本研修也开展形式多样的研修方式:开展读书活动、办好教师课堂教学反思集、每周一次教师讲坛、教研组每年一个校级课题研究、积极参加区级、市级课题申报等等,充分调动教师研修积极性不高,应付参与的问题。比如读书活动,几乎所有学校都倡导教师读书,似乎只要教师开始读书了,就开始成长了,只要教师书读多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就达成了。其实也是一种误解。教师读书先要读出一个“桩”,就是要大量阅读与自己专业相关的书籍。学科教师,应熟读本专业书籍;班主任多读班级管理的书,学校管理者就应该读学校管理的书。这样的窄阅读目的就是把阅读桩做大,以丰厚教育基本理论。然后才是读出一个“圈”,当桩稳固之后,主张教师广泛阅读,扩大知识面,可以抛开为教育而读教育的局促,甚至可以跳出教育看教育。加下来是读出一个“我”,阅读还是一件“私密”的情感体验,阅读的真正意义在于把别人的经验和自己实践结合起来,理顺、吸收、内化,但需要的教师们长期坚持。
总之,课堂是实现当的教育目标的主要阵地,课堂是师、生成长的重要载体,课堂文化的形成是教师不再是灌输的教书匠,学生不就是接收的录音机的重要标志,而校本研修正是转变的助推器。合理利用先进资源、充分吸收优质力量、积极做到优势互补、开发校内骨干力量,形成多層次联动的校本研修模式,才能推进课堂文化建设朝纵深发展。
关键词:校本研修; 教师发展; 课堂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16-189
一、课堂文化建设目标指向
新课程理念是要倡导“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建立师生学习共同体,彰显多元、开放、包容的课堂文化……如何既能践行“卓越课堂”理念,又能促进师、生发展,提高学校办学品质,校本研修则是扎根学校实际的重要手段。
二、校本研修推进课堂文化建设的“建模”
许多声音对学校建立课堂教学模式持反对意见:认为形成某种“模式”是禁锢了教师教学的创造力,封闭了学生的思维发展。然而,行之有效的“模式”在课堂文化建设的初期阶段是十分必要的,是很有利于课堂文化建设“动起来”,做到师生好践行、课堂好观察、学校好评价。在新课程理念下,必须改变单一的教师主体的状态,提倡师、生都是课堂的主体,可以建立“双向五环”课堂教学模式。双向:就是强调师、生课堂互动中知识的双向输出和接收;五环:就是课堂五个环节即:学生预习教师导学、学生合作教师参与、学生展示教师激励、学生探究教师引领、学生达标教师测评。通过课堂模式建立,初步达到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行为的转变,促成民主、开放、多元、发展的课堂形态。
三、课堂文化建设的“建模”的反思
模式是“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课堂文化建设应先是观念更新,后才是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行为转变,最后才是逐渐形成学校课堂文化特色。所以,课堂模式不是课堂文化建设的必然产物,或者说仅是副产品而已。课堂文化建设必须继续朝着内涵发展深入迈进。
四、校本研修推进课堂文化建设的“出模”
建立课堂教学模式的经验告诉我们,教师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是十分重要的,学生学习行为的转变要依靠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来促成。这要求我们需要更加积极探索合理、有效的校本研修办法,从而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必须处理好以下三组关系。
(一)处理好“有”和“无”的关系
对于学校的校本研修而言,“有”即是对现有资源的有效运用,“无”即是必要资源的缺乏。探索将缺乏的教育资源嫁接到校本研修中来,使“有”和“无”有机的结合,以教师的专业发展推进课堂文化建设。在课堂建设初期,教师最缺的就是直观感知课堂文化,如何践行课堂文化理念,而学校最缺失的是课堂文化建设经验。这就是校本研修的“无”。那么,“走出去”,到新课程改革先行地区学习是十分必要的校本研修方式,不但可以对课堂文化有直观了解,还充分吸收内化先进经验。而且还可以“请进来”,把专家请到学校把脉问诊,根据学校师、生具体实际完善课堂文化;组织区内赛课,通过同课异构的方式纵向比较找到课堂教学的差异。
(二)处理好“新”和“旧”的关系
校本研修往往会存在针对性不强、收获不大,方式单一仅上课、评课,目标不清、实效性不高,管理不到位、积极性不高,应付参与等等情况,这都不利于学校课堂文化建设的开展。首先应该强化管理,成立校本研修领导小组、落实责任,每学期拟定校本研修主题,做到时间、内容、人员、考评“四落实”。改变那种原来没有主题的研修等于没有研修的局面。其次,力求务实,充分对教师、学生调研,发现课堂中存在的真问题,确立校本研修主题,已解决校本研修没有针对性,目标不明确,教师参与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在实践中立足课堂教学,以问题为中心,以课例为载体开展课堂课例研究,我们改变了过去凭经验、凭人情评课的方式,科学的制作课堂观察量表,评课以数据说话、以客观事实说话,做到心中有主题,手中有工具、活动有反思。以解决研修目标不清、实效性不高的问题。
(三)处理好“少”和“多”的关系
任何一种单一的方式教师的满意程度都极为有限。所以校本研修也开展形式多样的研修方式:开展读书活动、办好教师课堂教学反思集、每周一次教师讲坛、教研组每年一个校级课题研究、积极参加区级、市级课题申报等等,充分调动教师研修积极性不高,应付参与的问题。比如读书活动,几乎所有学校都倡导教师读书,似乎只要教师开始读书了,就开始成长了,只要教师书读多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就达成了。其实也是一种误解。教师读书先要读出一个“桩”,就是要大量阅读与自己专业相关的书籍。学科教师,应熟读本专业书籍;班主任多读班级管理的书,学校管理者就应该读学校管理的书。这样的窄阅读目的就是把阅读桩做大,以丰厚教育基本理论。然后才是读出一个“圈”,当桩稳固之后,主张教师广泛阅读,扩大知识面,可以抛开为教育而读教育的局促,甚至可以跳出教育看教育。加下来是读出一个“我”,阅读还是一件“私密”的情感体验,阅读的真正意义在于把别人的经验和自己实践结合起来,理顺、吸收、内化,但需要的教师们长期坚持。
总之,课堂是实现当的教育目标的主要阵地,课堂是师、生成长的重要载体,课堂文化的形成是教师不再是灌输的教书匠,学生不就是接收的录音机的重要标志,而校本研修正是转变的助推器。合理利用先进资源、充分吸收优质力量、积极做到优势互补、开发校内骨干力量,形成多層次联动的校本研修模式,才能推进课堂文化建设朝纵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