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文诗歌的英译的不可译性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langzhi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以《江雪》的两个英译文本为例,从“信、达、雅”的翻译理论入手,研究中文诗歌的英语译文的不可译因素。发现译者的文化取向、语言素养,以及对语言“特质”和“表现”等的掌握,都会对译文产生重要的影響。
  关键词: 中文诗歌翻译 不可译性 信达雅 《江雪》
  中国权威翻译家严复提出:“译事三难:信,达,雅。”信,即遵从原作的内容和思想,这是翻译界公认的翻译最基本的前提;达,即语言通顺流畅,让人看得懂、想得通;雅的意境就更高了,要求译作要在遵从原文主旨、语言流畅的基础上,还要有意境,有文学的美感,要神似。这就是可遇不可求的翻译至高境界。
  下面以《江雪》的英译为例,分别从“信,达,雅”三个方面进行阐述,说明诗的不可译性,以及不同思维方式对译者理解原诗主旨和表达原诗意境的影响。
  译文一:River Snow Liu Tsung-yuan
  These thousand peaks cut off the flight of birds.On all the trails, human tracks are gone. A single boat—coat—hat—an old man! Alone fishing chill river snow.
  译文二:Fishing in Snow Liu Zongyuan
  From hill to hill no bird in flight.From path to path no man in sight.
  A lonely fisherman afloat.Is fishing snow in lonely boat.
  译文一为美国著名诗人Gary Snyder所译,他是在美国大学执教的专业汉学研究人员。译文二为我国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所译。二人对两种语言的掌握和运用,可谓技巧纯熟,独领风骚。但不能不说,因为诗歌的种种不可译因素,两个译本还是有很多遗憾之处。
  从“信”而言,两个译本整体上都做到了“实事求是”,但译文一中,Gary Snyder将“千山鸟飞绝”中的“绝”,译成“cut off”,和原文有些出入,译者可能认为山太高鸟儿飞不过去,所以看不到鸟儿的踪影,但原文有可能是为了烘托出“孤寂”的氛围,强调的是虽有千山,但无鸟儿飞翔,虽有很多条路,但没有一个人影,万籁俱寂,悄无声息。译文二中,因为原诗句“孤舟蓑笠翁”中的“蓑衣”和“斗笠”在英文中根本就找不到对应的事物和表达,于是尽管许渊冲先生明白“蓑笠”为何物,但苦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译文中,也只好省略掉了。
  从“达”而言,原诗是首五言绝句,字数相同,对仗工整,读起来铿锵有力,朗朗上口。两个译本在音节数和字数上和原诗有很大的出入,诗行长度更是“谬以千里”。汉语由音节构成,简单有规律,其“单音节”性非常强;英语由音节构成,非常复杂,加上轻重音的因素,所以英语突出的不是音节性而是重读性。
  从语言的流畅性来看,许渊冲先生的译文显然要胜过Gary Snyder的译文。译文二的前两句形式对仗整齐,“from”对“from”,“hill”对“path”,“bird”对“man”,“flight” 对“sight”,押韵aabb韵,音域和谐,重读音节和非重读音节分布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而译文一,在对仗、押韵、轻重音节分布等方面显得比较随意。即便许渊冲先生的译本已经是很高境界了,但还是很难和原诗的汉语语言“特质”和“表现”相媲美,因为这种“特质”和“表现”很难翻译成英语。
  从“雅”而言,要求译文有原文的文学或艺术美感和意境,就像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提出的翻译标准之一:读者反应类似。(前几点翻译理论包括:译文要“达意”、“传神”和“语言顺畅自然”。)对于翻译人员来说,“雅”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汉字是音形义的统一体,就它的“方块形”来说,注定汉语文艺美学有追求“建筑美”的可能,“竖写、横写、左读、右读皆宜,从方方正正的‘豆腐干体’到宝塔诗、回文诗、环形诗、织锦诗,等等”。英语是线性语言,每个词长长短短,构成的句子长度必然不同。因此,中国古代诗词对仗如此工整,不看内容,单看形式,那种“建筑美”很难译成外语。
  中国诗歌喜欢寄情于景,借景抒情。柳宗元的《江雪》是在自己政治上失意,被贬之后所做。通过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以《江雪》的两个英译文本为例,运用对比分析,从严复提出的翻译三论“信、达、雅”三个角度加以阐述,论证中文古典诗歌的英译,因为中西方文化历史的不同和译者对英语、汉语两种语言理解、掌握和运用的程度差异,造成了翻译的不可译性。我们只能说尽可能地遵从原诗的主旨和思想,要达到“信、达、雅”三者兼顾,恐怕只会顾此失彼,得不偿失。
其他文献
摘 要: 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课作为医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验证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理论知识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在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和实践操作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作者从合理整合实验课程,丰富课堂教学手段,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自身修养,加强实验课环节管理五个方面,谈谈强化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效果的教学体会。  关键词: 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实验教学
近年“名著阅读”题成了中考的常客,在试卷中的地位日益提高,题型也不断翻新,不断改革的新命题技术以切合学生的学习实际,从而真正检测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体现了命题者的人文关怀。可是,名著阅读由于城乡的差异、地区的差异,学生兴趣及教师重视程度的不同,至今仍处于被动地位,仍不是学生语文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特别是农村学校名著阅读存在可有可无、可看可不看的问题。语文教育如果只通过课堂教学这一途径进行,要实现新
摘 要: 在学校教育中,阅读自古就有“教育之母、学习之本”的良言美誉,而阅读教学是提升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发展的必由之路,它在语文课程教学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新课程理念坚持以素质化教育为根本方向,逐步打破了“一书统天下”的历史局面,真正改变了“用普通话套讲八股文”的传统教学模式,为语文教学开辟了生动活泼的多元化发展格局。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编排设置,从人文主题出发,创设了“文本研习”“问题探讨”“
摘 要: “小组学习”模式使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发生根本的改变,教师成为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通过“一备二上”的研究过程,教师和学生都能感受小组学习带给我们的正能量,从而有效推进小组学习的研究和实践。  关键词: 英语教学 小组活动 互动方式 操作路径  常州新北区正在着重推进小组学习的研究和实践,我们学校是实验学校,所以学校上学期决定在校级层面的语文、数学、英语三大学科中各开一节研
摘 要: 文章剖析数学教学活动策略,即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引领学生亲历学习过程,体验知识形成过程,建构数学模型,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问题意识 实践操作 学习能力 数学教学  教师要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亲历学习过程,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让学生获得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的机会,获得独特的数学体验,理解和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以及学习方法,培养独特的思维个
摘 要: 随着地理新课程的全面推广应用,广大教育工作者在不断地摸索实践新课程思想的方式、方法,其中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观正被大家认同。该教学方法是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时,要让基础薄弱学生得到应有的赏识,主动参与,享受学习的快乐。  关键词: 地理课堂教学 基础薄弱学生
摘 要: 在各国漫长的翻译史上,似乎均有一个共同的现象:译者同时也是作家。中国也不例外。本文考察同时作为作家和译者的鲁迅和张爱玲两个个案,从社会学的角色冲突理论出发,结合特定时代背景和个人因素,分析为何在翻译实践中,鲁迅译者身份较之作家身份占上风,而张爱玲则相反,并由此个案研究进一步证明社会学和翻译学的跨学科研究可行性。  关键词: 鲁迅 张爱玲 作家 译者 角色冲突
摘 要: Project 板块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属于探究式学习, 要求学生走出课堂,与同学分工合作,体验如何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英语。文章主要探讨如何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指导,并完成部分任务,指导学生如何分工合作完成任务,体验英语学习的快乐。 “Project”教学的几点思考包括:转变教师观念,收集信息和资料,灵活变通项目任务和注重评价效应。  关键词: Project板块教学 探究性学习
摘 要: 兴趣永远是学习的原动力,任何一门学科都需要学生充满兴趣才能获得好的教学效果。本文从创设教学情境,巧用美术欣赏,讲评学生作品,保护学生的想象力,走入大自然五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  关键词: 小学美术教学 美术兴趣 培养方法  “真正的教育不在于传授多少知识,而在于唤醒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小学美术教学是培养学生初步审美能力的学科,不但要教给学生初步的绘画知识和绘画技巧,还要培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入,体育教学工作也更加注重理念创新与模式优化。初中体育教学工作承担着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提升身体素质、养成良好锻炼习惯的综合职能,强化教学多样性研究,能够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学的吸引力,提升学生实际训练成效,有利于体育教育教学目标的全面实现。本文主要针对当前体育教学多元化发展的必然性、具体措施及成效方面进行分析。  一、初中体育教学多样化发展的必然性  任何事物都呈现出发展与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