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语文教学的点滴思考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jiajun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书中见到这样一句话: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同,不禁工工整整地抄下,内心也因这两句话顿生豪情万丈,增添无数信心。但几次登台下来,这种豪情便转变为了沉思。有时候,心里也同现在的研究者一般发出一些疑问:一堂语文课结束后,教师枯燥乏味,学生无精打采,语文教学究竟怎么了?
  试问诸学科,哪一学科的内容可与语文相媲美,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涉及古今中外,牵动四野八荒。其中有定国安邦之策,也有教子理家之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寥寥数言,人生观包括其中;“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短短两句,爱情观渗透在内。它是春风细雨,它是润物无声;它是“欲上青天揽明月”般的逸志,它是“直挂云帆济沧海”般的豪情;它是民族之根,它无声地记载着本民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记载着民族文化的地质层。这样有蕴涵的内容教起来该是多么惬意,多么洒脱,引发多少遐思,激起几多真情。
  不能想象,没有了李白、杜甫、苏轼、鲁迅等大文豪,中国的文坛该是何等的落寞,中国的读书人又会少了多少的乐趣。有人说,读书苦,但为什么却有人乐此不疲,挑灯夜读,乐在其中,不能自拔呢?面对浩如烟海的中外著名典籍,不会读书的人,如同入宝山空手而归一般。委实可叹!而不知读书乐趣者更是终生的遗憾。
  细观语文教学不外乎读写两大部分,无论字、词、句,还是语、修、逻,它的终极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学生极高的鉴赏和写作的能力。最终融洽人的内心,构成一个人的人格魅力,也就是常说的陶冶性情。
  于潜老师曾这样说过:读写是语文的双翼。语文教育如要真正腾飞起来,这二者缺一不可。但如今各科繁复的作业,已剥夺了学生大量的时间,电视剧、动画片、电子游戏又抢夺了剩下的天地。如今的学生,又有几人能够稳稳地坐于书桌前,领略那书中的精美呢?有人称这一代是卡通片的一代,他们可以如数家珍地将每个台的动画节目串成一条线,却可能根本不知道李白何许人也,林黛玉出自何处。语文的学习是心灵的学习,是日积月累,是天长月久的累积。少读,对语文教育是釜底抽薪,少读对学生的语文能力养成是致命的一击。面对枯坐于室、不知唐诗宋词的学生,又怎能责怪他们不懂花鸟山水的美丽?面对校园内匆忙的背影,又怎忍苛责他们的作文中少了真感受、真性灵。只能自责,可曾给他们一个广阔的空间,让他们沐风而跑呢?是谁将语文从典雅的唐诗宋词中拉出,走入了那令人目眩的题海内,是谁剥夺了学生遨游书海的权利。在繁复的学科重压下,师生陷入了肢解语文的怪圈,把最广阔的天地挤压成了一个狭窄的角落。不去欣赏整篇文章的美丽,而偏要那每段的段意,将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硬分析到师生无泪而止。
  记得曾在一本书上见到这样一篇文章,记载的是多年以前的学习语文的场景:草长莺飞之日,师生出门同游,于青山绿水间,吟诵古人的诗篇。何须苦苦解释“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意境,何须再一言“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切尽在不言中。试想,如此有声有色的语文课,又有谁能不爱呢?
  但今日将那广阔的语文空间浓缩于一方小小的教室内,这已是一种悲哀了;又用一张考卷来考查学生语文水平的高低,那就更是悲哀之中的悲哀了。既然“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那又怎么用一张考卷考尽呢?记得有这样一则故事,很令人深思。一个年轻的母亲教女儿用“活泼”造句,女儿说:“小鱼活泼地在水中游动。”“很对。”母亲笑了。女儿接着造句道:“小鱼游过去了,水很活泼。”母亲为难了,多么鲜活的句子呀,有那么多的童趣,但考试会允许吗?如今语文教改轰轰烈烈,铺天盖地,但众人竟异口同声地认为,对于学生阅读和写作的训练,非但不应减轻,还应加重、加重、再加重。
  学生的手已被现代的教育方式束缚住了,那么就应解放学生的心。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兴趣呢?放开手脚让学生去阅读。不读,不知天地之大;不读,不知人生之妙。读书可以健康,可以成才,可以怡情。
  对于一名老师来说,最可怕的是把学生变成操练机器的同时,也把自己变成了一架操练的机器。教师没有了思想,把自己束缚在教科书中变成“教参”的传声筒,倒霉的岂止是学生。
  教育的着力点,是培养一大批创造型人才,而不是一两个精英。教师的职责,不是一味地教书,而是教会学生学习,引导学生走入文学,走入生活。用心灵感受书本,用心灵感受生活,这样才会激起创造的火花,走入语文的本来境界。学生书读的多了,自然会有自己的思想,对于一些时事,就会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久而久之,写作水平也会水涨船高,迎刃而解。“无诗转为读书忙”,这才是语文的真谛,读书对于语文的学习是不可欠缺的,也是及其重要的。
其他文献
理趣诗,顾名思义,就是要说理而有趣的诗。那么,何为理趣?前人并没有明确的解释。“理趣”一语,来源于佛典。较早拈出“理趣”一词论诗的似乎是南宋理学家包恢,他在《敝帚稿略》卷二《答鲁子华论诗》中说:“古人于诗不苟作,不多作。而或一诗之出,必极天下之至精,状理则理趣浑然,状事则事情昭然,状物则物态宛然。”他认为凡“状理”好的诗,必能做到“理趣浑然”。葛晓音先生认为:“蕴涵在诗歌感性观照和形象描写之中的哲
期刊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最根本的原则是创新原则,这一模式中,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都是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一目标设置的。而“疑”和“探”两个关键词中,“疑”超出传统的课堂形式,体现全新的教学理念,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之处。那么,在高中语文课堂上,结合语文学习的目标,怎么引导学生问对方向,让学生问出广度,问出深度,问出水平,无疑是上好三疑三探课要解决的一个首要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首先解放思想
期刊
阅读既可以激发兴趣,又可以增长见识,陶冶性情。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素质教育的要求,必须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才能提高学习效率。阅读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应在语文教学中加强阅读教学,教会学生在阅读中获取信息,加以提炼、分析和综合,来全面提高语文能力。对此,谈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  一、重视阅读教学  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
期刊
对《劝学》第一和第二自然段的中心内容的分析,众评家基本一致,即两段都在说“为什么”即学习的重要性。当然,有些评家认为第一自然段是说“学习的意义”,第二自然段是说“学习的作用”。但“意义”和“作用”的分界一直比较模糊,想把这一点对高中生说清楚更是不易,也无太多必要。那么,荀子是在反复说理吗?用这样大的篇幅和如此多的比喻论证,只在同一层次展开,似乎没这必要。  现在比较通行的说法是:第一自然段用“青与
期刊
今年担任高一语文教学工作,开学后不久,便发现这批学生写作能力特别差。大多数学生写作文时,不是翻开作文书东抄一句、西摘一段,拼凑起一篇应付了事,就是胡编乱造,文不对题。更有甚者,干脆就一直不动笔,几次催促也不交作文。逼急了,就说不会写,一切惩罚随你便,一副顽抗到底的神情。针对这种情况,在学生中展开调查,通过和他们谈心,了解到他们对写作有抵触情绪的原因。原来,片面追求升学率使很多老师忽视作文课的教学,
期刊
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在与学生朝夕相处中有很多的快乐,成为串串记忆的明珠。这是接近十年的工作生涯中的点滴幸福,现记录一次与学生同题写作的乐趣。  一直比较青睐晚自习时段的写作教学,在进行完方法点拨和完成师生智慧的碰撞后,布置给学生写作任务,学生便可以在接下来的50分钟里进行写作练习了。这样学生便有了一种紧迫感,临场发挥的优势便会发挥出来了。  这次的作文题目是这样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写
期刊
语感是什么?王尚文先生这样精辟地概括:“语感是思维并不直接参与作用的由无意识替代的在感觉层面进行言语活动的能力。它表现为对作用于人的言语作品的内在反应能力,即听和看(读)的能力;也表现为因表达个人情意的需要和适应社会交际的需要而在感觉层面直接生成言语作品的能力,即说和写的能力。”总之,语感是一种个体的语文修养,它是个体在长期规范的语言环境中逐步养成的一种具有浓厚经验色彩的能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和运用
期刊
高三一轮复习扣紧课本、回归教材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很多时候,发现从头到尾把课本复习一遍,印象比较深的就是一些字词、几篇文言文和几首诗而已;其他方面收效甚微,至于应试能力,还要靠课外的习题来训练。其实,语文课本有很多值得挖掘的地方,它们与高考考点结合紧密。只要仔细研究,认真挖掘,就会发现它是一块相当不错的宝石。  一、打破常规,以本为本,以本带点  在一轮复习中,打破原先从必修一到必修五,从必修
期刊
自信心是一个人对自身力量的认识、评价所形成的稳定的内心体验,它是一种强大的内部动力。能激励人们积极行动,追求一定的目标,坚持不懈地去实现自认为可达到的成就。高中阶段,随着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青少年将逐步形成稳定的态度倾向。在语言交际活动中,教育者应抓住这一关键阶段,帮助学生树立较强的自信心,促进他们主动参与、大胆探索、活泼进取的良好个性形成。  现今高中生自信心不足表现在:①没有学习积极
期刊
作为一名教师,总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学生,而学生又总是会犯一些错误,那么如何对待身边这些称之为有问题的学生呢?  所谓的行为都是一种“总合行为”,并且,总合行为是个人的选择。既然是一种选择,那么也就意味着还会有更好的选择出现。比如,面对因调皮多次给班级扣分的学生,老师固然是恨铁不成钢,但是如果仅仅选择了体罚和做思想工作,就表示老师已经束手无策。所面对的已经不是小孩子了,他们都有了自己的做事风格,有了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