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是一种优美、典雅的语言。可是,随着语体环境的变化,现如今学生学习起来难度颇大。《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在课内,题在课外”,文言文阅读也是中考的难点。如何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就成为文言文教学必须重视的问题。本文将从培养学生语感的角度出发突破文言文教学难点,加以阐述。
关键词:文言文;培养语感;探究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29-272
文言文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由于其形成年代距学生的现实生活实际久远,音、形、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所以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有严重的畏难情绪。传统的古文教学一般都是这样的流程:首先是字字落实,将文中学生不理解的字词逐一讲解释义;其次是句句疏通,将字词连接起来,翻译成准确而通顺的现代汉语;最后是整释全文,按照“信、达、雅”的原则将全文翻译成一篇优美的现代文。这种教学方式过分强调字词的积累、句式的识记,忽略了文言文本身的语感美,也消磨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那么,在文言文教学中该如何带领学生领略文言文的美?如何让学生不再惧怕甚至喜欢学习文言文呢?我认为,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感,这种语感是一种文言文阅读能力,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无意识地联系自己的知识积累,加入合理想象,并迅速对文字及语言做出从本义到引申义的理解,从而更好领悟文本内涵。
在教学中,我认为可从以下方面进行尝试:
一、注重诵读是培养文言文语感的基础。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之精妙,可以培养语感,增加积累,涵咏感悟。文言文语言生动凝练,节奏分明,最适于诵读。熟读成诵,是古诗文的基本方法。在文言文教学中,通过诵读,可以激发兴趣,培养语感,让学生感受古代汉语的魅力,从而提高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如诸葛亮的《诫子书》,是一位老父写给年幼的儿子的信,因此朗读时语气要恳切沉稳,读到叮咛劝勉的地方,要显得语重心长;念到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的地方,语气应有某种急迫感;当读到最后“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时,要表达出作者集希望、期待、担忧于一体的复杂感情。这样,学生就能在诵读中感受到《诫子书》深刻的教育意义及其中蕴含的父子深情。
2.反复诵读,有助于整体感知文本。文言文的特色,或讲究语言的音韵和谐,或讲究语言的含蓄丰富,或讲究标点符号的灵活运用,或讲究句式公整或长短相间节奏变化等等,这些都不是只靠老师的讲解能体会的,必须依靠朗读。只有反复的朗读体验,才能做到心领神会。如刘禹锡的《陋室铭》是一篇骈体文,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谐美,而又变化有致,不拘一格,读起来抑扬顿挫,毫无呆板之感,表现了一种整齐美与错综美相结合的和谐美,这只有通过诵读才能体会到这种美感。
二、反复品味是培养文言文语感的必要途径
所谓“品读”,就是对课文进行分析、品味、赏析,引导学生体味语言美,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和鉴赏能力。从字词运用的色彩、句子的表达重点、段落间的起伏跌宕来把握语气和语感,就更易于抓住作者的行文思路和情感表达重点。因此,文言文的词、句、段都可以进入品味的范畴。
如:《愚公移山》的品读片段
师:(多媒体出示文字)其妻曰:以汝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请同学们读原文,思考应重读哪个字?为什么?)
生1:原文中是“君”,可感受到妻子对丈夫的敬重,对移山的支持。
生2:还有,原文中焉置土石后面的标点符号是问号,问号表示疑问,说明妻子对土石的安置很担忧,这正是她在积极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能看出家人对移山这件事的态度是赞同的。
师:很好,这是妻子的态度,不过这件事还有人反对,是谁呢?他是什么人?态度如何?(多媒体出示文字:
河曲智叟止之曰: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损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请同学们将这段文字和原文进行对比,发现了什么?
生1:标点不一样。原文中“汝之不惠”后是句号,这里换成了叹号。
生2:我觉得原句语气更强烈。
师:你能具体分析一下吗?
生2:原文中是“笑而止之”,这个笑是一种嘲笑,讥笑,认为对方不自量力。另外,原文中有一个词“甚矣”,意思是說“太”,这也有加强语气的作用。
师:他分析的很对,“甚矣”是一个程度副词,可起到加强语气的作用,“你太不聪明了!”对对方的否定之情溢于言表。
师:那么,妻子的语言和智叟的语言有哪些不同呢?
生3:语气,称呼不同,妻子称呼对方为“君”,智叟称呼对方为“汝”。
生4:心理不同,态度也不同。妻子认为愚公做的是正确的事,想的是帮助愚公解决问题。智叟认为愚公的行为很可笑,所以对对方是挖苦讽刺。
生5:他们的身份也不同。
师:同学们分析的很对,关注字词,可以感受到人物的心理,精神,更可以感受到文字中所蕴含的情感。接下来,请全体女同学读“妻子”,男同学读“智叟”,再次来感受双方人物的内心世界。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尝试着通过文字标点细微的变化来捕捉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对关键字、词的赏析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
三、拓展练习是增强文言文语感的有效助力
文言文语感教学还要求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语言实践既是熟读与品位深化、强化的过程,又是语感培养的内化与迁移的过程。
第一,指导学生课后进行必要的整理和归纳。重点实词,重点虚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的整理,积少成多,加强对文言语法的感性认识,逐渐形成比较自然的文言语感。
第二,创设具体情境,帮助学生在语感中创造性积累文言知识。如我校的刘晓梅老师在讲授《晏子使楚》时,废弃了以往由教师归纳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句式的旧教法,也不用让学生反复做练习的枯燥教法;而是由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还原文言——将老师拟定现代汉语句子还原成文言句子:“王某是厂长,犯了贪污罪”、“你打算到那里去?——我将要去上海”、“两人都善于学习,但一个成绩好,一个成绩差,造成这样的原因是什么?是用功的程度不同啊”。
学生很快能根据课文所学进行还原,这样学生既掌握了必要的知识,又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以上是从培养学生语感入手,突破文言文教学难点的一些探究和尝试。学文言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继承和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为此,文言文教学就必须注重积累、感悟和熏陶,必须重视语感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文言文;培养语感;探究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29-272
文言文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由于其形成年代距学生的现实生活实际久远,音、形、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所以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有严重的畏难情绪。传统的古文教学一般都是这样的流程:首先是字字落实,将文中学生不理解的字词逐一讲解释义;其次是句句疏通,将字词连接起来,翻译成准确而通顺的现代汉语;最后是整释全文,按照“信、达、雅”的原则将全文翻译成一篇优美的现代文。这种教学方式过分强调字词的积累、句式的识记,忽略了文言文本身的语感美,也消磨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那么,在文言文教学中该如何带领学生领略文言文的美?如何让学生不再惧怕甚至喜欢学习文言文呢?我认为,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感,这种语感是一种文言文阅读能力,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无意识地联系自己的知识积累,加入合理想象,并迅速对文字及语言做出从本义到引申义的理解,从而更好领悟文本内涵。
在教学中,我认为可从以下方面进行尝试:
一、注重诵读是培养文言文语感的基础。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之精妙,可以培养语感,增加积累,涵咏感悟。文言文语言生动凝练,节奏分明,最适于诵读。熟读成诵,是古诗文的基本方法。在文言文教学中,通过诵读,可以激发兴趣,培养语感,让学生感受古代汉语的魅力,从而提高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如诸葛亮的《诫子书》,是一位老父写给年幼的儿子的信,因此朗读时语气要恳切沉稳,读到叮咛劝勉的地方,要显得语重心长;念到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的地方,语气应有某种急迫感;当读到最后“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时,要表达出作者集希望、期待、担忧于一体的复杂感情。这样,学生就能在诵读中感受到《诫子书》深刻的教育意义及其中蕴含的父子深情。
2.反复诵读,有助于整体感知文本。文言文的特色,或讲究语言的音韵和谐,或讲究语言的含蓄丰富,或讲究标点符号的灵活运用,或讲究句式公整或长短相间节奏变化等等,这些都不是只靠老师的讲解能体会的,必须依靠朗读。只有反复的朗读体验,才能做到心领神会。如刘禹锡的《陋室铭》是一篇骈体文,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谐美,而又变化有致,不拘一格,读起来抑扬顿挫,毫无呆板之感,表现了一种整齐美与错综美相结合的和谐美,这只有通过诵读才能体会到这种美感。
二、反复品味是培养文言文语感的必要途径
所谓“品读”,就是对课文进行分析、品味、赏析,引导学生体味语言美,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和鉴赏能力。从字词运用的色彩、句子的表达重点、段落间的起伏跌宕来把握语气和语感,就更易于抓住作者的行文思路和情感表达重点。因此,文言文的词、句、段都可以进入品味的范畴。
如:《愚公移山》的品读片段
师:(多媒体出示文字)其妻曰:以汝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请同学们读原文,思考应重读哪个字?为什么?)
生1:原文中是“君”,可感受到妻子对丈夫的敬重,对移山的支持。
生2:还有,原文中焉置土石后面的标点符号是问号,问号表示疑问,说明妻子对土石的安置很担忧,这正是她在积极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能看出家人对移山这件事的态度是赞同的。
师:很好,这是妻子的态度,不过这件事还有人反对,是谁呢?他是什么人?态度如何?(多媒体出示文字:
河曲智叟止之曰: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损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请同学们将这段文字和原文进行对比,发现了什么?
生1:标点不一样。原文中“汝之不惠”后是句号,这里换成了叹号。
生2:我觉得原句语气更强烈。
师:你能具体分析一下吗?
生2:原文中是“笑而止之”,这个笑是一种嘲笑,讥笑,认为对方不自量力。另外,原文中有一个词“甚矣”,意思是說“太”,这也有加强语气的作用。
师:他分析的很对,“甚矣”是一个程度副词,可起到加强语气的作用,“你太不聪明了!”对对方的否定之情溢于言表。
师:那么,妻子的语言和智叟的语言有哪些不同呢?
生3:语气,称呼不同,妻子称呼对方为“君”,智叟称呼对方为“汝”。
生4:心理不同,态度也不同。妻子认为愚公做的是正确的事,想的是帮助愚公解决问题。智叟认为愚公的行为很可笑,所以对对方是挖苦讽刺。
生5:他们的身份也不同。
师:同学们分析的很对,关注字词,可以感受到人物的心理,精神,更可以感受到文字中所蕴含的情感。接下来,请全体女同学读“妻子”,男同学读“智叟”,再次来感受双方人物的内心世界。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尝试着通过文字标点细微的变化来捕捉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对关键字、词的赏析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
三、拓展练习是增强文言文语感的有效助力
文言文语感教学还要求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语言实践既是熟读与品位深化、强化的过程,又是语感培养的内化与迁移的过程。
第一,指导学生课后进行必要的整理和归纳。重点实词,重点虚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的整理,积少成多,加强对文言语法的感性认识,逐渐形成比较自然的文言语感。
第二,创设具体情境,帮助学生在语感中创造性积累文言知识。如我校的刘晓梅老师在讲授《晏子使楚》时,废弃了以往由教师归纳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句式的旧教法,也不用让学生反复做练习的枯燥教法;而是由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还原文言——将老师拟定现代汉语句子还原成文言句子:“王某是厂长,犯了贪污罪”、“你打算到那里去?——我将要去上海”、“两人都善于学习,但一个成绩好,一个成绩差,造成这样的原因是什么?是用功的程度不同啊”。
学生很快能根据课文所学进行还原,这样学生既掌握了必要的知识,又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以上是从培养学生语感入手,突破文言文教学难点的一些探究和尝试。学文言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继承和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为此,文言文教学就必须注重积累、感悟和熏陶,必须重视语感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