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静的诗意美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ngd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巴尔蒂斯作品透露着浓郁的古典精神,其人物画中关于少女题材的绘画作品是将内心情感注入了画面,充分展现了画家与客观的完美结合,在具象世界里展现现实场景中不可见的情感,体现青春期少女朦胧的诗性美,他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创造出自己的艺术天空,是一个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传统大师。
  关键词:巴尔蒂斯 古典精神 人物画 少女题材
  中图分类号:J203 文献标识码:A
  一 逆流而上
  在写实主义绘画风格不再受到很多人青睐的今天,巴尔蒂斯坚持用这种传统的绘画风格表述自己的梦想,用自己的绘画作品向人们展示了巴黎画派艺术之魅力和人文主义之精髓,被西方誉为写实主义的“末代皇帝”。巴尔蒂斯出生于1908年。他的父母及家庭生活对他艺术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巴尔蒂斯的父亲埃里希·克洛索夫斯基是艺术史家、画家,母亲巴拉迪娜也是一位画家。他的父母与当时法国的很多著名艺术家有往来,这使得幼年的巴尔蒂斯耳濡目染。1917年,巴尔蒂斯的母亲拉迪娜离婚后结识了里尔克,里尔克与巴尔蒂斯成了忘年交,在巴尔蒂斯的精神成长中里尔克像父亲般给予了引导。巴尔蒂斯没有受过绘画教育,只是从父母那学来基本的绘画技法,但是从小他就闪现出绘画与文学上的天赋。13岁的时候用40幅墨画表现了他对丢失的宠物猫——米索的悲伤之情,里尔克很喜欢这个孩子的创作,鼓励他出版这本书,并为这本书作了序言,成为了这本书的经纪人。巴尔蒂斯幸福的童年情怀在他今后的绘画及生活中留下深深的痕迹。对绘画的热爱,促使他自己去研究、观察、学习及实践,年轻的巴尔蒂斯到卢浮宫与意大利去学习,通过临摹大量大师的作品,来学习艺术。学习大师不是照抄他们的绘画表现技法,而是要敢于表现自己对绘画的认识。关于这方面,巴尔蒂斯始终忠实于内心的感受,坚持用写实手法进行绘画,寓感性于理性的绘画作品,而不是随时代的大流进行创作。
  二 绘画语言
  巴尔蒂斯拒绝现代艺术,他否认自己是一个现代画家,并对当代的很多东西持怀疑态度,反感现代艺术强调自我实现的倾向,因为在他看来,现实不是人们所看到的,因为很多现实的东西可能会被画家用虚幻、象征艺术形式表现出来。这样的表现与大自然中的事物是相悖的,艺术必须是忠于大自然的,艺术家应该尽一切可能,使自己合乎大自然与人们对美的追求,这种气息毫无疑问是巴尔蒂斯对传统艺术本质的追求。他的绘画受到弗朗切斯卡、普桑、库尔贝、塞尚等绘画大师的影响,这些从他的作品里面可以看出,从空间安排、对大自然的描写以及人物描绘,似雕像般的永恒性,都能感受到这些大师的印迹。所以,巴尔蒂斯的作品充满了浓郁的古典主义精神,他的画是在创造一种可以传递事物之神并表现我所见到的现实之美的绘画。绘画作品中采用古典的透视法和固有色,并且中规中矩,画面讲究柔和的色彩、细腻的笔触和精确的轮廓。创作中,他关注的是通过那些形式语言所表现出来的诸如崇高、圣洁与宁静等这些来自传统价值体系的情感内容。
  巴尔蒂斯的绘画作品不多,主要是风景及人物画。巴尔蒂斯在美术馆中是用思考去研习,在自然则是用视觉去学习。构成的真谛,在于把握自然的基本要素,自然的广大、深奥、安定感与永恒性。为了更好地达到创作的初衷,巴尔蒂斯在绘画中,尤其是人物画,对人物刻画不是以人物表情变化来反映对象的内心世界,而是以人物的肢体语言来展示某种信息或者以此来与观众的情感进行交流,这是巴尔蒂斯人物画作品中的一种特定方式。在人物画中画家关注表现的是人物的整体形象,人物的某些细微部分则往往被删减,经过巴尔蒂斯的精心处理人物外形饱满而结实,写实而又极为简约。这种艺术处理与同样是具象绘画的英国画家弗洛伊德大相径庭,弗洛伊德注重人体的结构与理性的块面理解,跟阿利卡画面简练轻盈、造型严谨的近似于单色绘画的艺术风格也不相同。
  巴尔蒂斯在进行人物画创作的时候不是着意于去刻画模特儿的外在形象,因为模特儿无法做到他要求的姿式,他只是在画草图时让模特儿略微摆放一下近似的动作。对他而言,现实对象只是一种他所需表现对象的参考。在作画过程中,形象是根据画面需要而改变的。尽管巴尔蒂斯遵循古典具象绘画,但他不是完全按照事物来描摩对象的。所以,在他的人物作品中,人物造型怪异,单凭画面中人物的面部几乎无法区别是成人还是孩童,是男人还是女人,表情都很不确定而且动作僵硬。这样的变形不是随心所欲的,是为了更好地突现画面的整体效果,如他创作的《街道》,采用的是传统绘画的水平垂直构图,垂直的房屋和远端水平的地面赋予了画面相对稳定的结构。但是大斜角的街道和位于画面中间偏上的地平线使得画面形成了一个宽大的舞台,而画面中的人物则在画面的前端铺开。散步的厨师,扛木板的工人,抱孩子的主妇,面向人们的少年,少年对面的妇女一只脚踏在人行道沿上避让着,手持网球拍的少女倾向她的球,重叠在一起的男女身体,这种看似明快而稳定的场景却不知为何有了一种不确定性。正在各自行动的人们忽然停滞不前,这种停滞中有隐含着连续的动作。人们似乎要走开,又被一种莫名的东西牽引着。这如同塞尚的绘画构成,不同力的大小与方向相互对立又相互制衡,达到一种新的平衡状态,以赋予画面新的意义。观看画作的人们,就会感到画面中的行人如同被定格一般,面部表情僵硬,人物虽在同一个画面中共存,但彼此之间仿佛毫无感知对方的存在,只是在自己的世界中存在一般。他们独自形成的精神场,透过静止的街景遗露在人们面前。
  由此可见,现代具象绘画关注的不再是真实描摩的对象,而是在保留形象的可辨性的基础上,强调一件视觉艺术品的完整性,人物形象打破了以往在绘画的中心地位,而成了画面的一个组成部分。作品中所表现的可见之物以及可见之物与不可见的关系都是经过画家深思熟虑的,以便能更好地表达当下人们生活现状的理解和画家自身情感的外露。
  三 宁静的萌动
  在巴尔蒂斯的人物绘画作品中,关于少女题材的作品为数不少,而且他描绘的少女多是临近青春期的少女。这一时期的少女内心懵懂有对异性的渴望,自我欣赏性的半梦半醒状态,似乎意识到观者窥视的目光而更为挑逗。哪怕是画面中闭上眼睛的少女,似乎也并不是在睡觉,她的目光仿佛能透过眼皮放射出来,暗自得意地观看由她当下的身体所引起的各种情绪。画面中姿势不同的少女像,除写实的表现之外,渗透出了梦幻般诗意的氛围以及可见的现实场景与人物中暗含着不可见的微妙境界。法国当代著名的美学家梅洛庞蒂曾经提到过,影像或摹像等,事物从它自身中给出观看的视角等。只不过所有这一切都发生在一种不再是客观存在的领域中,而是发生在体验的领域或现象的领域。画中构图、色彩、光线的安排,是巴尔蒂斯以敏锐独特的“语言”渲染出青春期少女散发出的气息及诗意之美。如《房间》、《镜子和猫》、《吉他课》等,以巴尔蒂斯很具影响力的《房间》,裸体的少女呈闭目状,裸体垂直舒展右手躺在沙发上,右腿自然地向前伸展,与上身在一条线上,裸女神态浑然。金黄的光直射裸女,照耀在少女鲜活细腻的肌肤上,把观众的视线带入到画面主体。黑暗中静静蹲着的猫窥视一切,显得神秘诡谲。此画中的猫、拉窗帘的人和裸女在画面中的位置构成了典型的三角空间关系,猫、拉窗帘的侏儒和裸女他们各自迥异的表情似乎存在着某种关系,使画面显得更为神奇与生动。而窗户切进来的光线又试图打破这种关系,使画面充满生气,场景似幻似真。画面似乎也在向人们展示着侏儒拉开窗帘的一瞬间,观看者仿佛是强行介入少女的空间,在窥视她的身体,及裸露身体弥散出青春期少女诗般的性萌动。1977至1980年创作的《镜子和猫》,巴尔蒂斯将观看者的情绪集中到画面的色块上,构图平稳有致,人物线条也处理得十分圆润。少女的胴体在黑色背景的承托下突显出来,在蓝色睡衣及金黄小镜色彩的掩映下,显得不是那么耀眼,如此这般展现的场景暗合着少女若隐若现的性意识与性冲动。猫面前的少女握着的金黄小镜,亦成为构图之外竭力表现的视像,它似乎成了一个入口指引着观众进入少女欲展露的内心视像。巴尔蒂斯在画面的场景中体现了人在空间中的主体性,人与空间的处理表现得极为理性,二者互为同构。巴尔蒂斯认为一幅画不仅仅由基本的线条或阴影构成,而是由空间组成,他留出空间的概念,就如同乐谱中的延长记号。巴尔蒂斯在画一幅肖像画的过程中,不关心人物是否像的问题,因为画肖像本身即融入了画家自身的感受与思想,从而使模特成为画家理想的画中人。这样的处理加强了画家自我主观对艺术的理解与表现以及画家个人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关注,更重要的是画家把自己内心的情感注入了画面,充分展现了画家与客观的完美结合,体现了画家在艺术上的自我价值。   70年代末,巴尔蒂斯隐居瑞士,他主要的创作也是在瑞士进行的,因为优雅的环境使他的艺术更纯粹与个性化、也更加充满诗歌般的情感,如《休息的裸女》、《侧立的裸女》)等。这个时期的人物画中,人物总是处在似睡非睡的朦胧状态,画面中女性的身体透露出妩媚的气息,很多女性的神态倦怠,画家又大量使用柔适的颜色为作品增添云石般的光华感觉,烘托人物的内心活动,使画面中的裸女更为突出,画面因而被女性的神情渲染得闲逸和轻松。
  巴尔蒂斯所画的少女多袒裎胴体,在《吉他课》中吉他女教师对女孩童所施加的性暴力场面,因而他的作品在三四十年代曾被批评为“色情画”。但是,他坚决否认自己的作品跟色情有关,因为在他看来,这些少女是天使而不是魔鬼。正如巴尔蒂斯说过,他将青春期的少女当作一种象征,他难以描绘妇女,因为在他看来青春期的美更为动人,青春期代表将来,它面对的一切成为一种完善的美。而一位妇女则已经找到了她在世界上的位置,一位青春少女却没有,一位妇女的胴体已经被定义下来,其神秘性已然消失。如果我们了解巴尔蒂斯的成长经历,便会理解他的作品是用孩童的眼光观察创作对象,巴尔蒂斯主张在他的生活与绘画创作中,最好的方法是永远不要与他幸福童年带给他的感受分离。如果观者也是以一个十三四岁的孩子的视角来欣赏,羞涩地窥视画中的少女,而非成人强行介入少女存在的场域,这样我们眼前的少女则会呈现出的将是青春期诗一般朦胧的性意识与挑逗性的美。这些与经过巴尔蒂斯精心构思冷静而现实的场景形成巨大的反差,画面流露少女懵懂的色欲是那么的自然,不可见的色欲是那么不动声色,那么冷静,那么安宁,如此自然的色欲感是适宜的。巴尔蒂斯把性本能、潜意识、场域等用新的具象语言表现出来,以其宁静、神秘、具象的画面特点,阐述了少女的独特之美。
  四 结语
  巴尔蒂斯的绘画关注得不再是真实描摩对象,而是在保留形象可辨性的基础上,强调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完整性,画面的主体也只是作为画面的组成部分。这就与西方现代绘画所普遍存在的癫狂、躁动、抽象等相背离。正如罗丹所言:“一切大画家都是探测空间的,他们的力量就在这一厚度的概念中。”20世纪,几乎是以现代派主宰的画坛,巴尔蒂斯却一直坚持自己的观点,提倡复古精神,逆潮流而上,他将古典与现代相结合,带有强烈理性和几何法则构成意识的艺术风格,将画家当下的时代气息注入绘画,把自己最为真实的内心情感注入画面。在少女题材的人物画中充分展现了自我与客观的完美结合,展现给我們青春期少女独具的、且处于界定与未界定之间的诗意美,体现了画家在艺术上的独特视角与艺术表现魅力。巴尔蒂斯不仅属于他的时代,也属于当下与未来,他以超人的坚持与专注,成就了一个个也真也幻的视觉画面,形成了他独具一格的绘画风格,使少女诗意般的美超越时空而存在。
  参考文献:
  [1] 黄荣:《塞尚绘画中的现象深度》,《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2] [法]莫里斯·梅洛·庞蒂,罗国祥译:《可见的与不可见的》,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3] 车建全、车艳编著:《孤独与宁静——巴尔蒂斯传》,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
  [4] 葛赛尔:《罗丹艺术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作者简介:黄荣,女,1975—,贵州铜仁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美术理论,工作单位:贵州民族学院美术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 根据历史发展规律,中国古代文学嬗变与任何事物的发展一样,也是历史的必然。但必然之中亦有很多偶然因素,促成或加速了文学思想和文学创作实践不断的变化,中国文学批评中的价值观即是这些偶然因素之一。本文首先对中国古代文学嬗变及其诱因进行了分析,然后就文学批评中的价值观对其影响和作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嬗变 文学 批评 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在中国文
期刊
摘要 在文学发展史上一直都草灰蛇线般贯穿着“咏唱现象”,歌词文学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其广泛的流行性和文化的包容性,则始终昭示着歌词的文学主流地位。当代歌词文学广泛而深入地阐释了人类的情感,始终没有离开民生大众的广泛参与以及鲜活的生产生活实践活动。  关键词:歌词 文学 主流地位  中图分类号:J614.9 文献标识码:A  文学的本质是艺术,文学艺术的终
期刊
摘要 本文就秦皇岛四处主要旅游景区:秦皇求仙入海处、老龙头、角山及祖山的牌式英文导游词的不当之处,从文化的角度加以分析并提出了改进建议,旨在为外国游客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促进秦皇岛旅游业的规范发展,更好地实施“旅游立市”战略。  关键词:秦皇岛 牌示英文导游词 文化 勘误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秦皇岛作为著名的旅游胜地,也是中国唯一一个以皇帝名号命名的城市,
期刊
摘要 影片《源代码》在讲述虚拟现实的情节之中,更加深入地探讨了人类对于自身的超越以及对于自由的渴望意识。当人类不能在现实世界中达成愿望,就会在头脑中产生幻想的机制,从而反映在文学作品中,通过这种方式来针对世界的存在进行对话,而一旦科技能力可以到达,或是自身的愿望可以实现,我们便会开启设计机制的运作形式,从而使自由的获得更加现实化,最终达到幻想与设计的机制平衡,并更加超越了人类自身的局
期刊
摘要 《英国病人》是一部颇有争议的电影,而争议的焦点有两个:一是嘉芙莲和艾马殊的爱情(婚外恋)是否道德;二是艾马殊被公认的“投敌叛国”行为,是为救受伤被困的嘉芙莲。但在影片中,这两种行为都得到了同情和谅解,尤其是二者的爱情,被渲染得如诗如画、荡气回肠,引发人们对时代、战争、民族、个人命运、爱情、人性、道德等的思索。艺术一般来说不需要成为道德课本,但也不宜诲淫诲盗,那么,爱情与道德的双
期刊
摘要 宛梆作为一种濒临失传的稀有剧种,其唱腔之委婉、细腻、高亢令听者为之动情,尤其是它的花腔,陡峭且具有光彩,对豫西南地区影响较大。笔者通过对宛梆现状的声腔渊源、花腔技巧以及演唱风格进行阐释,试图对这一濒灭剧种的抢救产生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宛梆 声腔渊源 花腔技巧 演唱风格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一 宛梆的基本情况  宛梆,旧时称“西调”,是生长并
期刊
摘要 随着多元文化成为各民族的共识,原来处于边缘的亚文化开始与主流文化共享同一片天地。在此背景下,美国少数族裔文化独有的魅力开始突现,日益成为研究热点。其中黑人文化更是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但作为黑人文化的源头之一的歌曲却很少有人问津。本文拟通过对早期的黑人歌曲——宗教歌谣特点的分析,帮助读者了解黑人文化之根,进而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美国黑人文化。  关键词:美国黑人 宗教歌谣  中
期刊
摘要 作为最早以个人身份出访欧洲的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之一,王韬在《漫游随录》中记载了自己在欧洲的经历,展现了一幅万国图景。欧洲之行让他认识到:世界上有许多强大的国家,中国并非世界的中心,并非最发达的一个,更不是唯一的一个。《漫游随录》对国人根深蒂固的华夷观念形成了强烈的冲击,对于近代中国人对于西方乃至对于整个世界的认识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王韬 近代 《漫游随录》
期刊
摘要 罗伯特·舒曼因为受到黑格尔唯心主义思想的影响,所以在其音乐作品中主张“情感论”,即带有个人主观情感性的特定的美学内容,带有浪漫主义思潮的深刻烙印。本文主要围绕舒曼的情感论,从舒曼的声乐作品《妇女爱情与生活》和《诗人之恋》来表现其艺术作品的感情和幻想具有强烈的主观性,这也正是浪漫主义艺术的普遍特点,即用幻想性的浪漫主义歌声去唤醒心灵。  关键词:音乐美学 罗伯特·舒曼 情感论
期刊
摘要 设计于1919年诞生在德国的魏玛包豪斯学院,经过了近一个世纪的成长,设计由初始为满足人类物质生活需要的层面晋升为满足人类精神需要的层面。设计在近百年的历史中飞速成长,但在有着千年风韵的艺术家庭中,仍尚属幼年。中国的现代艺术设计正处于蓬勃发展中,针对设计在中国发展的初期阶段现情况,设计师们应该发出以下思考:对于图形符号的视觉表达和分析研究,不能仅仅靠借鉴西方传媒发达国家的成功案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