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黑人歌曲对文化的传承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ex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随着多元文化成为各民族的共识,原来处于边缘的亚文化开始与主流文化共享同一片天地。在此背景下,美国少数族裔文化独有的魅力开始突现,日益成为研究热点。其中黑人文化更是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但作为黑人文化的源头之一的歌曲却很少有人问津。本文拟通过对早期的黑人歌曲——宗教歌谣特点的分析,帮助读者了解黑人文化之根,进而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美国黑人文化。
  关键词:美国黑人 宗教歌谣
  中图分类号:J651 文献标识码:A
  自从1619年一艘荷兰船只给詹姆斯敦带来20名非洲合同奴仆至1863年最后一名叫戈登的奴隶主船长被处死,大约有1400万黑人被运到北美卖身为奴。由于来到北美的非洲人是来自不同的部落,所以他们虽有着同样的肤色,却说着不同的语言,再加上来自同一部落的人被卖到不同的种植园,奴隶主又禁止黑人敲非洲鼓,害怕黑人用鼓声传递消息帮助其他奴隶逃跑,因而原来的非洲文化保留下来的就比较少,但非洲人的观念却得以在早期的宗教歌谣和音乐中保留了下来。
  黑人奴隶作为一个群体,有着悠久的宗教传统。虽属不同部族的他们在宗教信仰上存在很大的差异,但他们都具有尊天(自然)敬祖(祖先)的观念,如他们会崇拜身边的树木、岩石等,虔诚地相信人死后有其亡灵存在。然而,一提到美国历史,人们便会立即想到奴隶制——美国南北战乱的主要原因之一。那么,经历了这一战争,黑人获得了真正的权利了吗?实际上,奴隶制名义上算是被废除了,最主要的改变就是黑人可以自由的选择工作,选择雇主,但是这并不代表黑人也可以享受相同的公民权,他们的处境并无多大改变。
  早期被贩卖到美洲的非洲黑人奴隶被剥夺了一切权利,这些“会说话的工具”在生活和精神备受折磨的情况下,只有通过音乐来表达内心的情绪。大部分奴隶主不允许黑奴跳非洲舞,也不允许他们信仰原来的宗教,黑奴们被迫皈依基督教,奴隶主出于种种动机,希望用基督教在精神上控制黑人。那时,黑奴每到星期天就要参加白人的宗教集会,他们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赞美诗的演唱中,在教堂里唱白人谱写的宗教歌曲,当夜晚白人回到帐篷的时候,黑人会留下来继续唱歌直到深夜。正是在这种运动中,黑人在不受白人约束的情况下自由地用歌声抒发情感,为自己痛苦和艰辛的生活寻找精神支柱。宗教歌曲使黑人奴隶从耶稣基督那里获得了新生的希望,他们用自己特有的音乐形式与宗教很好地结合在一起。非洲价值观和文化早已渗透在他们的骨子里,但在异乡的土地上他们只能说英语,信基督教,唱白人歌曲,于是黑人们便在这些歌曲中融入了非洲歌曲的节奏和风格,这种歌曲被称之为宗教歌谣(又称“灵歌”spirituals)。
  黑人灵歌的产生可以说源于两种音乐——非洲和欧洲音乐的互动,换句话说,它也是黑人当时生活与诗词互动的一种产物。它不同于圣经或诗篇,因为它是一种表达奴隶艰难生活唱出的诗歌,是与黑奴生命息息相关的。这些诗词的创作灵感均是源于耶稣圣经和黑奴集体的经历。南北战争结束以后,美国南部是黑人奴隶的聚集地。由于黑人的非洲原音、舞蹈、击鼓等被禁用,他们无法自由地表达情感和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一种叫做“Bush Meetings”(树丛聚会)的秘密聚会应运而生,参加此聚会的黑奴可以自由利用非洲宗教儀式、特质节奏以及和声等音乐形式畅快地表达自身心灵的挣扎、克服困难的信心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
  他们希望通过音乐去歌唱和赞美上帝以帮助他们得到进一步应有的权益,黑人歌谣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怀着对上帝的渴望以及神圣天堂的虔诚情感,灵歌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赞美上帝。有学者曾经提出,因为歌谣是黑人早期文学的主要形式之一,又加上其为口头传诵,很难找到其确切的源头。但是究其本质,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宗教歌谣是一种把基督教内容和非洲歌谣的传统形式结合在一起的新的艺术形式,同时,它又是一种通过别人的说教以使其具备自身理念的歌谣形式。如《去吧,摩西》就是一首典型的宗教歌谣。
  美国黑人通过宗教歌谣表达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虽然基督教的教义与黑人的观念不尽相同,但黑人从中发现了脱离苦难的希望。随着奴隶制的废除,黑人的社会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灵歌的广泛传播促成了福音音乐的形成。福音音乐的流行加上唱片公司的推波助澜使得其广泛传播。正如贝尔所说,这些宗教歌谣的存在正是他们反抗压迫的精神潜在价值所在,也同样存在于后来流行的宗教歌谣、福音歌曲以及布鲁斯里,与此同时,它把这个三种不同的美国黑人的音乐形式结合在一起,使这三种音乐形式能在很多方面得到共同分享,包括和声、节奏、旋律和音色。在之后的传承过程中,继承者又加入了许多独特的音乐元素,使其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19世纪以前,美国黑人灵歌只限于黑人有限的生活区外的地方,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到了19世纪,它成为了美国黑人带有宗教特点的声乐题材的总称。
  内战后,宗教歌谣不再是占主导地位的歌曲种类,但还是很受黑人和社会的欢迎。甚至在20世纪60年代民权运动时,这些歌谣又一次被传唱,并被赋予新的意义。它题材丰富多样,歌词生动形象,死亡和逃跑是灵歌反复提及的主题。黑人通过灵歌表达出黑奴向上帝倾诉苦难深重的奴隶生活,希望上帝把自己解脱,并祈求逃离奴隶制的枷锁获得自由和美好的生活。总的说来,笔者认为美国黑人宗教歌谣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用隐喻来表达自己的思想。美国黑人传统自起始阶段起的比喻性正是它得以生存至今的关键所在。正是因为他们要在西方文化压抑中求生存,他们的表达方式才与众不同,例如,黑人明说一件事,实际上是在暗指另外一件事。因而,在黑人的宗教歌谣里用的词往往隐含另一层意思,如,“自由”意味着“解放”;“埃及”意为“南方”;“应许之地”意为“北方”;“重负”意为“蓄隶制”。宗教歌谣还用来为从南方逃到北方的黑奴传递情报:歌词中隐含着逃跑路线以及接应他们的组织等。由于宗教歌谣融合了创作者和演唱者的复杂经历和情感,所以其表现力是很强的。
  宗教歌谣的第二个特点是诗意、美感与戏剧性。一些宗教歌谣从名字上就能感受到其诗意与美感,如,《去吧,摩西》、《上帝的儿女都有翅膀》、《悄悄地奔向耶稣》、《有时我像个没妈的孩子》、《我知道月出》等。有些宗教歌谣的歌词充满诗意,给人美感,这类歌曲采用黑人特有的语言:“啊,河那边的城市多美!啊,多美的城市!它就在酒葫芦下(Oh,what a beautiful city under the wine gourd)。”在这赋有美感的诗篇中,我们依然可以清楚地找到隐喻的存在,表面看是宗教内容——约旦河,实际上是指田纳西河,河那边就是北方,就是自由(废奴)州。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宗教歌谣开始出现文学创作的特征,富有戏剧性,应用了对句:我的双脚被午夜的露水打湿,晨星就是证人。在山上主耶稣说过这话,嘴里喷出火和烟。   与此同时,宗教歌谣渐渐呈现出地域化和个人化的色彩。
  即兴性是宗教歌谣的第三个特点。宗教歌谣属于民歌,即兴演唱,因而结构上较为松散,重复的歌词较多。宗教歌谣在演唱时多由一位领唱先唱一句或几句,然后合唱队重复其中的一句或几句。这种唱法可以让合唱队员的即兴演唱填补领唱遗忘或空缺的部分,还可以把演唱引向预期的气氛。领唱者应是一位有才气的歌曲创作者,有即编即唱的能力。内战后,即编即唱的歌曲创作者多成為游唱歌手,他们带着自编的新歌,从一个地方唱到另一个地方。随着社会进步,宗教歌谣的内容在与时变化,但即兴编唱的特点没变。1867年,第一部黑人宗教歌谣选集《美国黑人奴隶歌曲集》问世。黑人宗教歌谣在蓄奴制时期影响很大,有才华的黑人歌手几乎都唱宗教歌谣。20世纪后,黑人世俗歌曲如劳动号子、比赛号子等开始被广泛传唱。
  使用方言是黑人宗教歌谣的第四个特点。对美国各地方言的了解有助于加深对宗教歌谣的领悟。学习方言固然要花时间和精力,但很值得,因为黑人宗教歌谣都是用方言写成的。如果把这些黑人歌曲翻译成标准英语,就如同把罗伯特·彭斯用苏格兰方言写成的诗歌翻译成标准英语一样,极大地破坏了原作的本质和风格。南方黑人的方言虽不尽相同,但使用方言创作宗教歌谣却是他们的共同特点。
  宗教歌谣中的方言其实是一种古老的英国英语,在17世纪和18世纪还算是标准英语。随着大量英格兰南部和西南部的各地方言汇入英语,古英语逐渐退出日常使用。1620年第一批英国移民到达北美后,英语又发生了变化,如“fit”等同于“fought”。康格里乌在他创作的剧本《世界之路》(1700)就有这么一句台词:“I thought once that they have fitt.”在18世纪,一些来自英格兰西南部地区的牛津大学的学生把“(be)cause”发音为“kase”;把“Cornfield”发成“Confiel”;“hand,field,friend”等词的“d”通常不发音;“dying,thinking,being”等词的“g”通常也不发音;把“yellow”发成“yaller”等,这类例子有很多。由于黑人不能接受与时俱进的教育,当年的这些古英语便更多地保留在黑人使用的英语里,所以,黑人用的英语与白人使用的标准英语就有了差异。正是这些差异使黑人文化呈现出异彩。
  此外,黑人宗教歌谣还有三种典型的演唱方式。其一,单纯的逐行歌唱。这是最常见的传统演唱方式:第一行是领唱者,第二行则是群众的回应。群众的潮水般的回应声紧跟领唱者的歌声,汹涌澎湃,使人立即注入无限热情,如“Swing Low,Sweet Chariot”。其二,创新式的旋律与和声的演唱方式。这种方式是在第一种传统形式的基础上,响应部分从会众齐唱发展为多声部合唱,如“Steal Away”。其三,合唱形式更加多样。这种合唱形式会以会众齐唱为开场,中间是领唱者宣召式的独唱,最后辅以会众的齐唱响应。这是一种能够充分表达黑人音乐天赋和素养的更高层次的表现形式,如“Go Down,Moses”。
  正是因为他们对奴隶生活的不幸和对未来自由生活的向往,他们用内心最真挚的情感通过灵歌这种音乐形式宣泄出来,灵歌已成为黑人文化的一部分,而远远超越了音乐本身。你会随着它的节奏顿足和音乐旋转而不断地变换情景,感受不同的文化。它可以追溯到非洲几个世纪的文化,是非洲珍贵的文化遗产。此外,通过白人和黑人宗教集会的文化融合,使其兼具宗教性、世俗性、艺术欣赏性、大众流行性为一身的福音音乐,足可以看出其重要的影响力。虽不是灵歌,却继承了类似灵歌的非洲习惯,例如,黑人在演唱时,会用黑人音乐中所特有的用手掌和脚来演奏出的切分音节奏以及那种充满了原始的及时与野蛮方式的喊叫和声调,都出现在了黑人的宗教歌谣中,而这些都是白人宗教音乐中所从未出现过的。例如,他们会在教堂演唱并集体舞蹈、击掌并且喊出一种节奏型,在结束处反复演唱同一句歌词等。直到现在,宗教歌谣仍然处于黑人音乐文化生活中举足轻重的地位,黑人教堂、独立的歌手以及演唱团体依然在演唱宗教歌谣,已成为一种寓历史、人类文化和宗教信仰为一体的、独特的美国音乐文化现象。黑人宗教歌谣是美国黑人生活的真实写照,是黑人精神世界的音乐语言,它独一无二的旋律、节奏和表演形式无疑使其成为世界最伟大的精神遗产之一。
  综上所述,黑人宗教歌谣是黑人在异乡传唱的最古老的民歌种类之一,它为后来的各种黑人歌曲在节奏和风格方面奠定了基础,它在传承黑人的非洲传统文化以及创造有美国特色的黑人文化等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因而它对于我们理解黑人文化、乃至美国文化都是很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美]伯纳德·W·贝尔,刘捷等译:《非洲裔美国黑人小说及其传统》,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 Brooks,Cleanth,etc.American Literature:The Makers and Making.(Vol.I)New York:St.Martin’s Press,1993.
  [3] 王晓路:《视野 意识 问题》,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 朱刚:《新编美国文学史》(第二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5] [美]威廉·福斯特:《美国历史中的黑人》,三联书店,1960年版。
  [6] 董衡巽:《美国文学简史》(下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
  作者简介:宫珂,女,1980—,山东滨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英语课程,工作单位:山东交通学院外国语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 本质而言,翻译是语言间的信息交际,而语言和文化是相互渗透的,译者实际上处理的是两种文化。本文以《茶馆》两英译本为个案研究对象、翻译目的论为理论基础,探讨了戏剧翻译中文化因素的超/欠额现象。  关键词:目的论 文化 超额和欠额 《茶馆》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一 语言、文化和翻譯  翻译作为人类行为活动,已有上千年历史。Catford(1965:20
期刊
摘要 人类的认知是一个精确性思维和模糊性思维辩证统一的过程,系统复杂程度越高,模糊性越强,对其进行精确认知和描述的能力相对减弱。人的大脑除精确思维外,还有模糊化思维机制,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共同构成人类认知活动中的活性特征。文学作品本身具有模糊美的特征,而翻译文学作品是一个多元的复杂系统,根据札德的模糊集理论,要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达到“忠实”这一目标,不是一个从确定到确定的线性运
期刊
摘要 本文在翻译美学理论的指导下,以《葬花吟》的两个英译本为例,从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审美再现等方面分析了杨宪益戴乃迭夫妇译本和霍克斯译本,希望找到一些对诗歌意境传译问题的有益的启发。  关键词:翻译美学 意境 审美联想 审美再现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方梦之主编的《译学词典》中,翻译美学的概念被界定为:揭示译学的美学渊源,探讨美学对译学的特
期刊
摘要 晋代成公绥《啸赋》并无沿袭汉代以来乐舞赋的结构程式,而是凭着自己出色的艺术才华、超强的音乐感悟和文学描摹功力,将难以捕捉的无形啸声、晋代人的行为、爱好及思想感情出色地描绘和表现出来。  关键词:晋代 成公绥 《啸赋》 爱好 思想感情倾向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赋乃汉代的文学品牌,两汉乐舞赋有笛、 、笙、琴、洞箫、簧、舞、筝八个种类
期刊
摘要 根据历史发展规律,中国古代文学嬗变与任何事物的发展一样,也是历史的必然。但必然之中亦有很多偶然因素,促成或加速了文学思想和文学创作实践不断的变化,中国文学批评中的价值观即是这些偶然因素之一。本文首先对中国古代文学嬗变及其诱因进行了分析,然后就文学批评中的价值观对其影响和作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嬗变 文学 批评 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在中国文
期刊
摘要 在文学发展史上一直都草灰蛇线般贯穿着“咏唱现象”,歌词文学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其广泛的流行性和文化的包容性,则始终昭示着歌词的文学主流地位。当代歌词文学广泛而深入地阐释了人类的情感,始终没有离开民生大众的广泛参与以及鲜活的生产生活实践活动。  关键词:歌词 文学 主流地位  中图分类号:J614.9 文献标识码:A  文学的本质是艺术,文学艺术的终
期刊
摘要 本文就秦皇岛四处主要旅游景区:秦皇求仙入海处、老龙头、角山及祖山的牌式英文导游词的不当之处,从文化的角度加以分析并提出了改进建议,旨在为外国游客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促进秦皇岛旅游业的规范发展,更好地实施“旅游立市”战略。  关键词:秦皇岛 牌示英文导游词 文化 勘误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秦皇岛作为著名的旅游胜地,也是中国唯一一个以皇帝名号命名的城市,
期刊
摘要 影片《源代码》在讲述虚拟现实的情节之中,更加深入地探讨了人类对于自身的超越以及对于自由的渴望意识。当人类不能在现实世界中达成愿望,就会在头脑中产生幻想的机制,从而反映在文学作品中,通过这种方式来针对世界的存在进行对话,而一旦科技能力可以到达,或是自身的愿望可以实现,我们便会开启设计机制的运作形式,从而使自由的获得更加现实化,最终达到幻想与设计的机制平衡,并更加超越了人类自身的局
期刊
摘要 《英国病人》是一部颇有争议的电影,而争议的焦点有两个:一是嘉芙莲和艾马殊的爱情(婚外恋)是否道德;二是艾马殊被公认的“投敌叛国”行为,是为救受伤被困的嘉芙莲。但在影片中,这两种行为都得到了同情和谅解,尤其是二者的爱情,被渲染得如诗如画、荡气回肠,引发人们对时代、战争、民族、个人命运、爱情、人性、道德等的思索。艺术一般来说不需要成为道德课本,但也不宜诲淫诲盗,那么,爱情与道德的双
期刊
摘要 宛梆作为一种濒临失传的稀有剧种,其唱腔之委婉、细腻、高亢令听者为之动情,尤其是它的花腔,陡峭且具有光彩,对豫西南地区影响较大。笔者通过对宛梆现状的声腔渊源、花腔技巧以及演唱风格进行阐释,试图对这一濒灭剧种的抢救产生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宛梆 声腔渊源 花腔技巧 演唱风格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一 宛梆的基本情况  宛梆,旧时称“西调”,是生长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