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情感性的歌声唤醒心灵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wzh9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罗伯特·舒曼因为受到黑格尔唯心主义思想的影响,所以在其音乐作品中主张“情感论”,即带有个人主观情感性的特定的美学内容,带有浪漫主义思潮的深刻烙印。本文主要围绕舒曼的情感论,从舒曼的声乐作品《妇女爱情与生活》和《诗人之恋》来表现其艺术作品的感情和幻想具有强烈的主观性,这也正是浪漫主义艺术的普遍特点,即用幻想性的浪漫主义歌声去唤醒心灵。
  关键词:音乐美学 罗伯特·舒曼 情感论 诗意化
  中图分类号:J603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在西方19世纪以前精神文化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对音乐美学这个课题的探讨大多是在具有强烈思辨性质的哲学领域中进行的。从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的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到18世纪末德国的康德和19世纪初的黑格尔、谢林、叔本华,在这两千多年的时间里,音乐美学问题基本上只是脱离音乐实践的哲学家们在书斋中研究的课题。
  19世纪中叶以后,音乐理论批评活动在欧洲,特别是在德、法等国得到了空前的活跃,使音乐美学领域几乎被哲学家们独占的时代结束了,音乐家们进入了这个行列。李斯特、柏辽兹、瓦格纳的音乐理论批评活动为欧洲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而德国音乐家罗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1856)正是勇敢跨入这个领域的先行者。罗伯特·舒曼在失去了成为一名钢琴家的机会之后,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音乐,更没有因此而影响他对音乐的贡献。他在1854年出版的文集《论音乐与音乐家》中提到了其音乐美学的一些观点。本文主要就是从他的声乐套曲方面来谈谈其作品中所反映到的美学观点。
  二 声乐套曲《妇女爱情与生活》
  1 声乐套曲《妇女爱情与生活》与诗歌相结合
  音乐与文学一样都是表达情感的载体,但音乐却有着其特殊表达情感的符号性语言,所以音乐要比文学更能表达情感。舒曼也正是通过音乐的手段来表达诗歌中所要表现的情感性内容。
  例如,舒曼在1840年创作的声乐套曲《妇女爱情与生活》。这部套曲是根据夏米索的诗歌谱写而成的,以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和生动的音乐语言讲述了一位妇女从恋爱、结婚、生子,最后到亡夫的情感经历。
  2 音乐的悲观请感作为音乐审美本质
  声乐套曲《妇女爱情与生活》作为一部自传性作品,在一定意义上可看做舒曼情感生活的隐喻,它反映出了舒曼爱情至上,并将爱情与悲剧和崇高密切相连的思想内涵,同时也揭示出了19世纪欧洲知识分子普遍追求民主、自由、幸福的社会本质。而作为一部浪漫主义音乐作品,《妇女爱情与生活》则体现出了舒曼的情感论音乐美学思想——以情为主,以乐传情,并将音乐主观情感作为音乐审美本质的情感论音乐美学的审美特征。
  3 《妇女爱情与生活》中的美学情感性体现
  舒曼这部声乐套曲的题材内容,一睹其标题《妇女爱情与生活》,不难发现这一表述相当精准妥帖。声乐套曲《妇女爱情与生活》共由8首歌曲组成。
  第一首《自从和他相见》表达了少女暗恋一名男子及由此带来的烦恼和痛苦——“自从见到他,我惶惶不可终日,眼前只有他鲜明的身影,在黑暗中发出光芒;周围的一切都不重要了,也无心和姐妹们玩耍,只想一人独自流泪。”如此爱恋,如此痴情,但又“犹抱琵琶半遮面”,几分羞怯,几分难以言表。整个套曲悲剧的种子也就此播下。
  第二首《他,比任何人都高貴》是少女对暗恋之人的热情赞美以及那种如同灰姑娘的自卑情绪——“他多么温柔,多么善良,而且坚强开朗,好像天上的星星,辉煌灿烂,比任何人都高贵。我只能窥视他而无法企及,更没有勇气表达内心的爱。我祝愿那位给他做新娘的姑娘,为她高兴,尽管我内心忧伤。”真可谓“情人眼里出西施”,爱的审美心理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少女对心上人的爱也得以进一步的暴露。
  第三首《我不明白,也不相信》是一个梦境,一个如此美好、温馨、浪漫的梦——“我做了一个梦,我的心上人竟然从众多的人中选择了我。他还对我说:‘我永远属于你。’怎么会做这样的梦呢?我不明白,也不相信,但又的确是一个甜蜜的梦,我宁愿长梦不醒,甚至死入他的怀里。”这无疑是一种典型的浪漫主义的艺术表达方式,将少女的相思做了浪漫主义的升华。
  第四首《戒指在我手指上》则是爱情的幸福和神圣——“美梦终成现实,幸福终于降临到我的头上,订婚的戒指终于戴在我的手上,我将它贴在嘴唇上。暗恋之人终于成为自己的恋人。”原来的迟疑和羞怯以及单相思的烦忧也没有了,而有的只是爱情的幸福以及得到爱情后的骄矜。
  第五首《亲爱的姐妹,快帮我装扮》给人欢快和雀跃的婚礼热闹气氛,是整个套曲最为热烈的部分——“婚期已至,姐妹们快来把我这幸福的新娘装扮吧。”曲中体现了主人公心中充满无限的喜悦,同时也躁动不安,还有和姐妹们的别离之苦。在这首歌曲中,姑娘不再“犹抱琵琶半遮面”,爱情之花终于开放,即将作为新娘的喜悦毫不掩饰地表露出来。
  第六首《亲爱的,为什么这样惊奇的望着我》则是爱的倾述,也似乎一种莫名其妙的烦恼——“我不知道为什么哭泣,心中既愉快又惊慌。”这首歌曲着重描写了一个妇女在为人妻和即将为人母的复杂心情,忧郁和伤感也正作为最终的悲剧性表达了创作的铺垫。
  第七首《你在我心里,在我怀中》作为一位无比幸福的母亲的陶醉和表白,是美满家庭生活的写照——“你是我心中的幸福,心中的希望。只有爱情才是最幸福的,只有母亲才最懂得爱和幸福。”在此,无私的母爱和无限的幸福得以表露,与终曲的巨大不幸和悲痛形成对比。
  第八首《你如今终于给我带来了无限悲痛》作为一个宣叙性的终曲,使整个套曲的悲剧性得到了展示——“你终于给我带来了无限的悲痛,竟抛下妻儿长眠不醒。万事皆空,甜蜜的生活不会再有,我再也没有生活下去的勇气了,我只能暗自伤心,虚度残生。一切快乐和幸福只能美好的回忆。”这是一个悲剧性的收束,也是一个悲剧性的艺术表达,给人一种无言的伤感。
  从整体而言,《妇女爱情与生活》声乐套曲中揭示出的爱情既是幸福和甜蜜的,又是痛苦的,具有悲剧性,因而也是崇高的。这种创作思想恰恰继承了19世纪黑格尔的主观浪漫主义情感论的特点。从第一人称的内心情感独白来展开情节,使套曲所表达的情感更为真挚,更为深切感人。从一个妇女“恋爱——结婚——生子——亡夫”的情感经历,折射出一个妇女从多情的少女到为人妻、为人母,最终不幸丧偶、独处的人生轨迹,一生的幸福和痛苦、一生的悲欢离合尽在其中。   在《妇女爱情与生活》声乐套曲中似乎可以找到舒伯特创作的影子,叙事性的情节展开、悲剧式的结局,这也遵循了德国传统的音乐创作手法。但可贵的是舒曼的音乐美学思想并没有完全被浪漫主义所束缚和被它所俘虏。舒曼与舒伯特不同的地方就在于他不但在许多方面克服了浪漫主义的某些消极因素,反而带有对生活生生不息的向往,如他的声乐作品《诗人之恋》。
  三 声乐套曲《诗人之恋》
  1 声乐套曲《诗人之恋》与文学相接近,相融合
  《诗人之恋》是根据海涅的长诗《悲剧——抒情插曲》的一部分改编而成的,描绘一位诗人的爱情经历和失恋后的悲伤心情。在创作这部套曲时舒曼把与克拉拉爱恋的感受,融进了音乐之中。因此,这部作品也可以看出是舒曼自己对爱情的感受。声乐套曲《诗人之恋》,作品创作于1840年,这一年舒曼与其深爱的克拉拉结婚,《诗人之恋》可以说是舒曼的爱情日记。
  2 舒曼诗意化的美学思想体现
  在《诗人之恋》中,舒曼诗意化的美学思想还体现在他对人声与钢琴的处理上,舒曼改变了以往钢琴只是为人声伴奏的地位,这也正是19世纪艺术歌曲的普遍特点即伴奏与人声完美的结合,伴奏与人声同等重要。舒曼为了表现诗歌所赋予的意境,钢琴与人声形成了相互对答的角色,尤其是在整首歌曲的结尾处,舒曼完全放弃了用歌声来表达诗歌所隐含的内心世界,而改用钢琴来表达诗歌的意境,使音乐达到非语义性表达情感的美学高度。
  3 《诗人之恋》的具体美学情感分析
  作品共包括十六首声乐作品,这组作品不仅是舒曼声乐作品的典型代表,而且也是艺术结构最完整的杰作。
  《诗人之恋》的音乐具有不同的曲调,有婉转的城市流行歌曲性质的《灿烂鲜艳的五月里》,有民歌性质的《小玫瑰,小百合》、《那小的花儿们如果知道》等,也有辽阔严肃史诗性的《莱茵河》等。
  在旋律上,舒曼注重旋律的语言化,他深刻体会着世人的思想和心理,在音乐中巧妙地运用朗诵调,使语言与音乐的结合更加细腻精致;和声上,舒曼将音乐从古典和声与转调中解脱出来,丰富了和声色彩和表现手法;伴奏上,舒曼的钢琴伴奏往往是艺术歌曲中的主要内容,歌声与伴奏结合之紧密,使人无法除去伴奏而单独演唱,有时歌曲结束时却感到意犹未尽,便会听到舒曼用完美的伴奏倾吐最后的心声。
  “诗人音乐家”这是人们给舒曼的美称,在舒曼的创作中,他擅长揣摩诗人的灵魂把握音乐的意境,以诗意描绘人的情感。在他大部分的声乐作品中,都会发现舒曼努力地使创作与文学相接近、相融合,从而使作品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以及诗情画意的浪漫情调,这一点在《诗人之恋》中非常明显。
  四 舒曼声乐作品中其情感论美学特征表现
  1 音乐与诗歌的结合可谓是天衣无缝
  在声乐套曲《妇女的爱情与生活》和《诗人之恋》中得以体现。舒曼的艺术歌曲大多是以海涅、莫里克、吕克特、夏米索、艾森多夫等德国浪漫主义诗人的诗作为歌词的。由于舒曼有着个人高深的文学修养,他在歌词选择方面非常注重诗歌本身的艺术性,他希望通过音乐的手段,使诗歌焕发出更加动人的诗意情趣来。也正由于诗歌与音乐地紧密结合,舒曼的艺术歌曲显得诗意盎然,诗歌本身的音乐性也脱颖而出,成为“诗的音乐”或“音乐的诗”。
  2 并将音乐情感的主体性与理性相分离
  在舒曼的作品中情感与理性相分离。这里将其同舒伯特的艺术歌曲进行比较。舒曼与舒伯特艺术歌曲不同之处在于,舒伯特的歌曲还保持了古典主义的宁静、晴朗、均衡、对称的风格,而舒曼的歌曲则充满了浪漫主义的骚动和不安。这种浪漫主义的骚动和不安与古典主义音乐的肃穆、宁静相对应,正是舒曼艺术歌曲强调情感内容,旨在情感表达而不受理性制约的描述。同舒伯特的艺术歌曲相比,声乐套曲《诗人之恋》显然更富于激情,它给人的美感已不再是古典主义音乐的肃穆和庄重,而是浪漫主义音乐的真挚和炽热,既带有浪漫主义的主体性又有對客观世界的幻想和憧憬。
  五 结语
  从舒曼的声乐套曲中随处可见的“喜”与“悲”的情感表达,已经打破了古典主义的审美原则,这不仅在内容与形式关系上打破了那种协调和统一,而且在情感内容地表达上也打破了情感与理性的统一。在舒曼看来,一部有价值的音乐作品必须是高尚的思想情感内容同独创的艺术形式相结合,这是舒曼所处的那个时代所要求的美学思想。
  舒曼的音乐美学不仅具有历史价值。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音乐美学的鉴定也在变化,但舒曼对音乐高度思维性和艺术性的要求,对音乐生活、音乐创作中的庸俗倾向批判,这一切对我们今天从事音乐美学研究和评论仍然还具有珍贵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德]罗伯特·舒曼:《舒曼论音乐与音乐家》,音乐出版社,1960年版。
  [2] 张洪岛:《欧洲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年版。
  [3] 刘新丛、刘正夫:《欧洲声乐史》,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
  [4] [英]杰拉尔德·亚伯拉罕:《简明牛津音乐史》,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年版。
  [5] 方之文:《诗的音乐,音乐的诗》,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年版。
  [6] [俄]尼古拉·加夫里诺维奇·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学论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版。
  [7] [匈牙利] 弗朗茨·李斯特:《李斯特论肖邦和舒曼》,音乐出版社,1962年版。
  [8]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编:《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德国艺术歌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年版。
  作者简介:赵楠,女,1981—,辽宁鞍山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声乐,工作单位:鞍山师范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 本文在翻译美学理论的指导下,以《葬花吟》的两个英译本为例,从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审美再现等方面分析了杨宪益戴乃迭夫妇译本和霍克斯译本,希望找到一些对诗歌意境传译问题的有益的启发。  关键词:翻译美学 意境 审美联想 审美再现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方梦之主编的《译学词典》中,翻译美学的概念被界定为:揭示译学的美学渊源,探讨美学对译学的特
期刊
摘要 晋代成公绥《啸赋》并无沿袭汉代以来乐舞赋的结构程式,而是凭着自己出色的艺术才华、超强的音乐感悟和文学描摹功力,将难以捕捉的无形啸声、晋代人的行为、爱好及思想感情出色地描绘和表现出来。  关键词:晋代 成公绥 《啸赋》 爱好 思想感情倾向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赋乃汉代的文学品牌,两汉乐舞赋有笛、 、笙、琴、洞箫、簧、舞、筝八个种类
期刊
摘要 根据历史发展规律,中国古代文学嬗变与任何事物的发展一样,也是历史的必然。但必然之中亦有很多偶然因素,促成或加速了文学思想和文学创作实践不断的变化,中国文学批评中的价值观即是这些偶然因素之一。本文首先对中国古代文学嬗变及其诱因进行了分析,然后就文学批评中的价值观对其影响和作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嬗变 文学 批评 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在中国文
期刊
摘要 在文学发展史上一直都草灰蛇线般贯穿着“咏唱现象”,歌词文学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其广泛的流行性和文化的包容性,则始终昭示着歌词的文学主流地位。当代歌词文学广泛而深入地阐释了人类的情感,始终没有离开民生大众的广泛参与以及鲜活的生产生活实践活动。  关键词:歌词 文学 主流地位  中图分类号:J614.9 文献标识码:A  文学的本质是艺术,文学艺术的终
期刊
摘要 本文就秦皇岛四处主要旅游景区:秦皇求仙入海处、老龙头、角山及祖山的牌式英文导游词的不当之处,从文化的角度加以分析并提出了改进建议,旨在为外国游客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促进秦皇岛旅游业的规范发展,更好地实施“旅游立市”战略。  关键词:秦皇岛 牌示英文导游词 文化 勘误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秦皇岛作为著名的旅游胜地,也是中国唯一一个以皇帝名号命名的城市,
期刊
摘要 影片《源代码》在讲述虚拟现实的情节之中,更加深入地探讨了人类对于自身的超越以及对于自由的渴望意识。当人类不能在现实世界中达成愿望,就会在头脑中产生幻想的机制,从而反映在文学作品中,通过这种方式来针对世界的存在进行对话,而一旦科技能力可以到达,或是自身的愿望可以实现,我们便会开启设计机制的运作形式,从而使自由的获得更加现实化,最终达到幻想与设计的机制平衡,并更加超越了人类自身的局
期刊
摘要 《英国病人》是一部颇有争议的电影,而争议的焦点有两个:一是嘉芙莲和艾马殊的爱情(婚外恋)是否道德;二是艾马殊被公认的“投敌叛国”行为,是为救受伤被困的嘉芙莲。但在影片中,这两种行为都得到了同情和谅解,尤其是二者的爱情,被渲染得如诗如画、荡气回肠,引发人们对时代、战争、民族、个人命运、爱情、人性、道德等的思索。艺术一般来说不需要成为道德课本,但也不宜诲淫诲盗,那么,爱情与道德的双
期刊
摘要 宛梆作为一种濒临失传的稀有剧种,其唱腔之委婉、细腻、高亢令听者为之动情,尤其是它的花腔,陡峭且具有光彩,对豫西南地区影响较大。笔者通过对宛梆现状的声腔渊源、花腔技巧以及演唱风格进行阐释,试图对这一濒灭剧种的抢救产生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宛梆 声腔渊源 花腔技巧 演唱风格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一 宛梆的基本情况  宛梆,旧时称“西调”,是生长并
期刊
摘要 随着多元文化成为各民族的共识,原来处于边缘的亚文化开始与主流文化共享同一片天地。在此背景下,美国少数族裔文化独有的魅力开始突现,日益成为研究热点。其中黑人文化更是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但作为黑人文化的源头之一的歌曲却很少有人问津。本文拟通过对早期的黑人歌曲——宗教歌谣特点的分析,帮助读者了解黑人文化之根,进而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美国黑人文化。  关键词:美国黑人 宗教歌谣  中
期刊
摘要 作为最早以个人身份出访欧洲的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之一,王韬在《漫游随录》中记载了自己在欧洲的经历,展现了一幅万国图景。欧洲之行让他认识到:世界上有许多强大的国家,中国并非世界的中心,并非最发达的一个,更不是唯一的一个。《漫游随录》对国人根深蒂固的华夷观念形成了强烈的冲击,对于近代中国人对于西方乃至对于整个世界的认识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王韬 近代 《漫游随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