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教学体系向学生认知体系转化的改革是近年来高校思政课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本文从思政课改革的必要性分析、课内实践环节案例实践和向学生认知体系转化的实效等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和分析,并指出了目前这种改革的瓶颈所在。
关键词:思政课;教学体系;认知体系;课内实践环节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通称“思政课”作为大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近些年来改革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从课程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有效转化”这个领域,从实际运行情况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教学实效有所提高。但随着形势的发展,仅有这方面的改革还是远远不够的,近一二年许多从事思政课的教师又开始探索如何从教学体系向学生的认知体系转化的改革,以期进一步提高教学实效。从我从事思政课教学二十多年的经验来看,我认为“思政课课内实践”这个环节在整个教学链条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并且需要亟待突破,同时这也是《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即“05方案”)的具体要求。那么,为什么要进行从教学体系向学生认知体系的转化?如何正确认识这一环节进而具体操作这一环节?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取得哪些实效,又存在着怎样的问题和不足呢?笔者将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课程为案例,尝试一下思想政治理论课从教学体系向认知体系转化的转化的具体情况。
一、思政课从教学体系转向学生认知体系转化的必要性分析
从方式方法手段上来看,思政课提高教学实效主要是从教材体系转向教学体系转化体现出来的,如果从目标和意义上讲,从教学体系转向学生的认知体系才是关键。多年来,围绕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改革,很多从事该课程教学的老师都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在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方面,一是从教学内容方面着手,比如吃透教材、结合热点难点问题集中讲授等;二是从教学方法、手段等方面下功夫,比如,在方法上积极组织学生利用讨论、演讲、表演等多种形式参与教学,发挥学生与老师双主体的作用;在手段上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通过动态视频、图文、声像等多媒体技术刺激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抽象理论的热情。这些方法和手段的使用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使理论联系实际得到运用,提高了教学效果,但这只是从教师主体性方面完成了教学目的,也就是说还是停留在教师教学的层面上,很少甚至还没有上升到学生的认知层面上,这和思政课教学的终极指向——学生,即转为学生的自觉接受和认可,进而内化上升为学生的精神信仰,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深化教学改革,从教学体系向学生的认知体系的必要性就凸显出来了。
二、案例分析“课内实践环节”是从教学体系转向学生认知体系的关键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认识是主体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客体能动的反映,也就是说,主体要认识客体必须要通过实践这个桥梁。从这一观点出发来分析我们的实践教学,就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外部灌输的理论只有经过社会实践才能真正内化为学生的认知,所剩索获得这些认知还要经过实践的检验,证明是正确的,然后在经过一定实践的沉淀才有可能上升为信念信仰。可见,思政课要实现从教学体系向学生认知体系的转化,开展课内实践环节是一个十分关键的环节。
那么,什么是“课内实践环节”?又如何展开呢?
笔者参考同行对这一概念的理解,认为“课内实践环节”是教师在理论教学之外的实践活动中,对学生所进行的辅导和指导,包括精心策划、布置要求、过程指导和结束总结等多个环节。只有这样的课内实践环节,才可在教师的可控范围之内,才可能达到实践的真正目的。它既不是“课堂互动性的实践性将教学”,也不同于学校团委、学生社团的社会实践活动,它具有全体性,相对耗费的时间也比较长,实践的问题也比较多,并且是相关系列性的,所以,对学生的要求相对比较正规和严格,老师也要耗费比较多的经历和心血。
笔者以我校(工科)试点班“概论”课为例,将课内实践环节的具体操作流程从实践方案的设计、实践过程的指导、实践结束的总结等进行概述。首先是设计可行的实践方案。课内实践环节的目标既要与课堂教学目标一致,又要體现出对理论教学目标的补充和深化。“概论”课的实践方案具体设计为“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有为青年”,具体要求:①学生以教学班为单位组成实践小组,一个班40人左右;②各小组自己创意,确定活动项目和内容;③从方案策划、活动实施到总结分享共历时2个月,贯穿于“概论”课教学的始终。通过老师和学生们的共同策划和老师的指导辅导,试点班的学生们完成了“读一本红色书、看一部红色电影、学一首红色歌曲”、“进行一次以‘中国梦我的梦’为主题的演讲”、“做一次和谐社区的调查”、“做一次市场经济的调查”等,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爱国诚信、坚定理想信念、文明友善、勇于担当负责等积极健康向上充满着正能量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通过这样的“课内实践环节”教学的初步尝试,学生们加深了对理论的学习和理解,客观的认识了中国的特殊国情,坚定了实现中国伟大复兴梦的信念,纠正了自己的狭隘和错误、偏激的认识,增强了团结合作的意识、责任的意识和敢于担当的情怀,很好的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当然,由于主客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
三、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环节对向学生的认知体系转化的实效和存在的问题
通过实践教学环节的尝试和总结,基本上帮助学生完成了从书本到现实、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从学生提交的心得、总结和报告中反映出这种教学环节的设计的重大裨益,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比如阅读学习能力、合作协调能力、社交沟通能力、写作表达能力以及思维创新能力等等。正如学生在心得中写的那样:“我从来没有想到思想政治理论课还会以这样的方式进行,感到新鲜有趣,还能有自己的主观意向,不用再听老师单面的灌输……,这期间我读了一本书是老师推荐的美国记者特利尔的《毛泽东传》,了解了新中国没有毛泽东及其思想是不行的,使我懂得了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人们为什么那么崇拜他。
(1)有限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限制了课内实践教学环节的开展调查一下我们不难发现,几乎所有的学校都是以传统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进行教学,比如参观博物馆、纪念馆、革命遗址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几十年都这样,实践不很理想。建议学校教学部门能开发提供更多的实践资源,另外,思政课是否可以和各级学生管理工作机构如学工处、团委等进行合作,充分利用他们拥有的公共资源等。但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作为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师的筹划和指导等方面也很重要,尽量避免流于形式。
(2)思政课教师作为课内实践环节的指导老师,会不同程度的受到自身社会阅历等因素的局限,因此学校也应当让教师适当地有走出校门参与个人实践的机会。这一环节,会使老师的工作量增加很多,而且会有一定的压力,比如前期方案的准备、过程实施的监督指导与后期汇报总结等,这就需要教学主管部门对教师的实践环节工作量要给予充分的认定认可,并从经济上给予补助。
(3)大学生自身方层面的也部分存地在着动力不足、被动接受和应付交差的问题等,这就要求教师还要在教学环节中进行鼓励支持和指导,对于积极参与实践并取得一定成果的学生应在最终的学习成绩方面要有所体现。
参考文献:
[1]瞿敬平,邓清华.论高校思想政治课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J].教育与职业,2012(下)
[2]徐永军.“六个吃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
体系转化的前提[J].现代教育科学,2012(1)
[3]关秋,陈梅.案例教学的理论研究综述[J].教育与职业,2011(20).
注:一定标注上此论文是2012年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研究重点课题“工科院校思政课的教学体系转化为学生的认知体系的路径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成果。
关键词:思政课;教学体系;认知体系;课内实践环节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通称“思政课”作为大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近些年来改革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从课程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有效转化”这个领域,从实际运行情况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教学实效有所提高。但随着形势的发展,仅有这方面的改革还是远远不够的,近一二年许多从事思政课的教师又开始探索如何从教学体系向学生的认知体系转化的改革,以期进一步提高教学实效。从我从事思政课教学二十多年的经验来看,我认为“思政课课内实践”这个环节在整个教学链条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并且需要亟待突破,同时这也是《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即“05方案”)的具体要求。那么,为什么要进行从教学体系向学生认知体系的转化?如何正确认识这一环节进而具体操作这一环节?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取得哪些实效,又存在着怎样的问题和不足呢?笔者将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课程为案例,尝试一下思想政治理论课从教学体系向认知体系转化的转化的具体情况。
一、思政课从教学体系转向学生认知体系转化的必要性分析
从方式方法手段上来看,思政课提高教学实效主要是从教材体系转向教学体系转化体现出来的,如果从目标和意义上讲,从教学体系转向学生的认知体系才是关键。多年来,围绕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改革,很多从事该课程教学的老师都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在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方面,一是从教学内容方面着手,比如吃透教材、结合热点难点问题集中讲授等;二是从教学方法、手段等方面下功夫,比如,在方法上积极组织学生利用讨论、演讲、表演等多种形式参与教学,发挥学生与老师双主体的作用;在手段上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通过动态视频、图文、声像等多媒体技术刺激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抽象理论的热情。这些方法和手段的使用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使理论联系实际得到运用,提高了教学效果,但这只是从教师主体性方面完成了教学目的,也就是说还是停留在教师教学的层面上,很少甚至还没有上升到学生的认知层面上,这和思政课教学的终极指向——学生,即转为学生的自觉接受和认可,进而内化上升为学生的精神信仰,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深化教学改革,从教学体系向学生的认知体系的必要性就凸显出来了。
二、案例分析“课内实践环节”是从教学体系转向学生认知体系的关键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认识是主体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客体能动的反映,也就是说,主体要认识客体必须要通过实践这个桥梁。从这一观点出发来分析我们的实践教学,就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外部灌输的理论只有经过社会实践才能真正内化为学生的认知,所剩索获得这些认知还要经过实践的检验,证明是正确的,然后在经过一定实践的沉淀才有可能上升为信念信仰。可见,思政课要实现从教学体系向学生认知体系的转化,开展课内实践环节是一个十分关键的环节。
那么,什么是“课内实践环节”?又如何展开呢?
笔者参考同行对这一概念的理解,认为“课内实践环节”是教师在理论教学之外的实践活动中,对学生所进行的辅导和指导,包括精心策划、布置要求、过程指导和结束总结等多个环节。只有这样的课内实践环节,才可在教师的可控范围之内,才可能达到实践的真正目的。它既不是“课堂互动性的实践性将教学”,也不同于学校团委、学生社团的社会实践活动,它具有全体性,相对耗费的时间也比较长,实践的问题也比较多,并且是相关系列性的,所以,对学生的要求相对比较正规和严格,老师也要耗费比较多的经历和心血。
笔者以我校(工科)试点班“概论”课为例,将课内实践环节的具体操作流程从实践方案的设计、实践过程的指导、实践结束的总结等进行概述。首先是设计可行的实践方案。课内实践环节的目标既要与课堂教学目标一致,又要體现出对理论教学目标的补充和深化。“概论”课的实践方案具体设计为“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有为青年”,具体要求:①学生以教学班为单位组成实践小组,一个班40人左右;②各小组自己创意,确定活动项目和内容;③从方案策划、活动实施到总结分享共历时2个月,贯穿于“概论”课教学的始终。通过老师和学生们的共同策划和老师的指导辅导,试点班的学生们完成了“读一本红色书、看一部红色电影、学一首红色歌曲”、“进行一次以‘中国梦我的梦’为主题的演讲”、“做一次和谐社区的调查”、“做一次市场经济的调查”等,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爱国诚信、坚定理想信念、文明友善、勇于担当负责等积极健康向上充满着正能量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通过这样的“课内实践环节”教学的初步尝试,学生们加深了对理论的学习和理解,客观的认识了中国的特殊国情,坚定了实现中国伟大复兴梦的信念,纠正了自己的狭隘和错误、偏激的认识,增强了团结合作的意识、责任的意识和敢于担当的情怀,很好的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当然,由于主客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
三、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环节对向学生的认知体系转化的实效和存在的问题
通过实践教学环节的尝试和总结,基本上帮助学生完成了从书本到现实、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从学生提交的心得、总结和报告中反映出这种教学环节的设计的重大裨益,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比如阅读学习能力、合作协调能力、社交沟通能力、写作表达能力以及思维创新能力等等。正如学生在心得中写的那样:“我从来没有想到思想政治理论课还会以这样的方式进行,感到新鲜有趣,还能有自己的主观意向,不用再听老师单面的灌输……,这期间我读了一本书是老师推荐的美国记者特利尔的《毛泽东传》,了解了新中国没有毛泽东及其思想是不行的,使我懂得了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人们为什么那么崇拜他。
(1)有限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限制了课内实践教学环节的开展调查一下我们不难发现,几乎所有的学校都是以传统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进行教学,比如参观博物馆、纪念馆、革命遗址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几十年都这样,实践不很理想。建议学校教学部门能开发提供更多的实践资源,另外,思政课是否可以和各级学生管理工作机构如学工处、团委等进行合作,充分利用他们拥有的公共资源等。但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作为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师的筹划和指导等方面也很重要,尽量避免流于形式。
(2)思政课教师作为课内实践环节的指导老师,会不同程度的受到自身社会阅历等因素的局限,因此学校也应当让教师适当地有走出校门参与个人实践的机会。这一环节,会使老师的工作量增加很多,而且会有一定的压力,比如前期方案的准备、过程实施的监督指导与后期汇报总结等,这就需要教学主管部门对教师的实践环节工作量要给予充分的认定认可,并从经济上给予补助。
(3)大学生自身方层面的也部分存地在着动力不足、被动接受和应付交差的问题等,这就要求教师还要在教学环节中进行鼓励支持和指导,对于积极参与实践并取得一定成果的学生应在最终的学习成绩方面要有所体现。
参考文献:
[1]瞿敬平,邓清华.论高校思想政治课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J].教育与职业,2012(下)
[2]徐永军.“六个吃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
体系转化的前提[J].现代教育科学,2012(1)
[3]关秋,陈梅.案例教学的理论研究综述[J].教育与职业,2011(20).
注:一定标注上此论文是2012年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研究重点课题“工科院校思政课的教学体系转化为学生的认知体系的路径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