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有味、有奇、有感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grgdgdg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必须讲究艺术性。艺术对教学的介入,使教学成为“一种教来使人愉快的艺术”,从而学生乐学,爱学,在充分体味语文学科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美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对美的欣赏和感悟力,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育人目的。一堂真正的富有艺术性的课应有趣——使学生兴趣盎然,有味——回味无穷,有奇——出乎意料,有感——留有思考余地。这就要求教师应具有演员的修养,诗人的气质,哲学家的深邃,以及朋友般的亲切。下文试从教材处理、课堂结构、教学语言三方面探索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艺术性。
  一、教材处理的艺术
  一块玉石只有经过切磋琢磨等过程,才可如璀璨的星辰,成为稀世珍宝。语文教学过程中对教材的处理,可以说是“理玉”的过程。教师上课实际就是对课文进行艺术性地分解雕琢,然后将学生领入艺术鉴赏的境界。不同的教师,都应该从自身的优势出发,对教材做独创性的切割。我以为可从以下几点试之:
  1.教材的重新组合与逆反处理
  有人教《孔乙已》从一开头的环境说起,顺着故事的发展脉络将处于阴冷环境中的迂腐辛酸的孔乙已,推到读者面前。也有人教《孔乙已》从中间开花,将一句“孔乙已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这么过”先提出来,创造一种理性的氛围,引导学生在沉思中去追逐孔乙已留下的人生脚印。我教《孔乙已》从结局说起,抓住“大约孔乙已的确死了”一句中的“大约”“的确”这一对看似矛盾的词语,用小说揭露的时代背景,时代气氛先包裹住学生的心,然后再细细咀嚼孔乙己生活中几个片段,这种独创而不划一且带有鲜明的“理玉”色彩的教材处理法不就是一种艺术性的体现吗?
  2.选取一个巧妙的突破口
  现代教育往往要求教师能以不落窠臼,不拘一格的手法创造性地教学,从而达到不同凡响的“艺术”效果,在这里就要选取巧妙的突破口。如:我教学《变色龙》时,就巧妙地从小说中的一“大”一“小”——大衣和小狗的变化谈起,厘清了小狗由“疯——娇惯——野伶俐”的变化与大衣的“脱——穿”变化的联系,从而趣味性地使学生理解了人物形象和作品主题,始似“种瓜”,终则“得豆”,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新奇感。
  3.教学重点的确定和内容的取舍
  一篇好的文章总能“横看成岭侧成峰”,但受教学时间的限制,教师必定要做一些精心的取舍和设计,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如教《小石潭记》时,我首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翻译有疑问时展开讨论,进行听说读写训练,强化认知实践活动。熟读课文,做到感情流畅;结合书下注释,尝试翻译课文,有疑惑的地方小组讨论,最后班级讨论解决;文章中第4小节的词语“寂寥无人”结合最后一小节的同游者,重点引导学生发现矛盾之处并讨论;最后给出作者的经历和社会背景,真正做到知人论世,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古文的热情。
  二、课堂结构的艺术
  艺术性的语文课,必定有一种赏心悦目的氛围,一种使学生情感涌动的契机,语文教学的得天独厚之处就在于每篇课文都是一个完整的艺术品,是一幕生动的话剧,是一个知识的百宝箱。语文教师可以自己当导演,启悟开智、挖掘开凿,营造一种令人愉悦的课堂情境,构架起赏心悦目的教学过程。
  1.统筹安排,注意整体性
  每篇课文都是一个完整的艺术品,设计教学结构时,就应该照顾到课堂教学的各种组成要素和各个方面,使之做到有机结合,对课堂的各个组成部分统筹照顾,课始、课中、课尾巧作安排,使课堂教学的各个组成部分优化组合。每篇课文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所以统筹安排时,一切服从“主攻目标”,如我讲授《爸爸的花儿落了》时就颇具特色:课前,就直接招出“含蓄”这一定义,联系前文,使学生初步感知。然后在讲授时,围绕含蓄作独创性的分析,在“讲、问、议”中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含蓄”的认识。结尾,以一生动事例再次说明什么是含蓄,然后结合课文做练习,一时余音不绝。整节课流畅自然,主题鲜明,师生皆受益匪浅。
  2.灵活多样,具有动态性
  真正富有艺术性的语文课应还给学生学习主人的地位,使之愉快地学习,而静坐默记乃上课之大忌。我以为,教师应运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多动脑、动手、动口,敞开思路,广开言路。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这就需要“动静”结合,在动中还适当安排短时间的宁静状态,使学生能冷静思考问题。如有教师尝试根据教学特点设计教学程序,出示尝试题(动)——自学课本(静)——学生讨论,教师讲解(动)——巩固练习(静),每节课程2、3次的动、静结合,比较适宜。
  3.追求艺术,讲究审美性
  现代科技的发展,使本就是追求艺术的课堂可借助多种教学手段施教,讲究审美性,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声音、色彩、动画等手段,用美的、形象的手段来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感到一种愉悦在熏陶渐染中,使学生情感更丰富,道德更高洁。
  三、语文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汉语言是炎黄子孙五千年文化的精髓,经过漫长的历史变迁,她或凝练或含蓄或张扬或潇洒,尤其唐诗宋词,诗人丰富的情感蕴含在其中。所以教科书上的很多文章值得我们好好咀嚼。这就要求教师上课的语言也要和文本相契合。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语文素养呢?在创新教育下,构建诗意的课堂,让课堂活起来,是每位教师走进新课程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的课堂语言的艺術性就非常重要。
  首先要畅达、凝练。对教师来说,畅达,凝练的语言是透明的,高效率的,是一笔令人羡慕的巨大财富,准确地表达了教师的思想。有位教师讲《故乡》,头两句是这样说的:”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将准备学《故乡》,《故乡》这篇文章是鲁迅写的。”这短短二十个字,虽文通字顺,语言也不复杂,但却不简洁,其实只用八字:“今天讲鲁迅的《故乡》”就行了。
  其次是声情并茂。教材选择的文本题材多样。有着形象的人物的小说,有着优美意境的散文,有着深刻哲思的小品,许多精彩的文学作品都有生动细腻的描写,或工笔勾勒,或泼墨重描,所以,教师应准确利用文本,利用教师自身或班级学生的优势,领读,范读,分工读,分角色读,比读,等等。教师要适当运用比喻性的语言,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得到训练,学生的记忆会加深痕迹,学生对本体的理解也会到达一定的高度。此外,教师的教学语言要依托文本,根据文章内容的变化,通过教师授课语言的高低起伏、抑扬顿挫去表达文本不同的情感色彩。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宜作慷慨激昂,义愤填膺状;教《我用残损的手掌》宜作蹙者悲思,痛极长呼状;教《安塞腰鼓》可以豪迈雄壮,大气磅礴;教《伟大的悲剧》,可以低沉悲壮,发人深思。所以说,一个好的语文教师真的应该是非常厉害的演员。
  总之,一堂富有艺术性的语文课应巧妙设计其结构,在各个环节精雕细刻又不流于形式,采用多种手段辅助教学。一堂好的语文课甚至不是绝对的时间概念上的四十五分钟,而是相对的人生道路上的一堂课,是不断流淌的语文流程。语文阅读教学应讲求艺术性,才能透出生机,振翅飞翔在时间的长空中。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市长寿中学(214424)
其他文献
随着《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的贯彻落实,环境教育越来越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环保教育也成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习总书记说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深入进行学生环保教育,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环保知识,更能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在语文教学中刻意地渗透“绿水青山”的环保理念,大力提高学生们的环保意识。教师要帮助学生从小树立环保的主人翁态度,并主动参与环保实践活动。  一、深挖语
期刊
在日本北海道地区,生活着一种紫貂。因其极其珍贵,成为当地狩猎者最爱捕捉的对象。有弹洞的貂皮卖不出上等的价钱,狩猎者大多采取活捉的方式捕获紫貂,但紫貂极其机警,狩猎者很难捕捉到它。  后来,狩猎者通过多次蹲守观察,发现紫貂有一个特别的爱好,那就是极其爱惜自己的皮毛,每次觅食完回到巢穴,一定要用舌头将皮毛舔得干干净净后才会进洞。狩猎者发现这一特别之处后,很快想到了捕捉紫貂的办法,他们将麻药与松脂油混合
期刊
乡土,是家乡故土,是地域国土。乡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得以繁衍发展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结晶,是区别于任何其他文明的唯一特征,是民族凝聚力和进取心的真正动因。追寻它的目的就是让自己熟悉的乡土人情,沉淀为一份深入骨髓的热爱,一种无法割舍的情怀。  一、寻源:日暮乡关何处是  荣格说:“乡土情怀是一种与记忆相关的无意识组合,或者说是一种深藏在内心深处的强烈的冲动,是心理活动聚集而成的一组组心理丛。”可见
期刊
散文是时下比较流行的美文。之所以说散文是美文,主要因为散文的字字珠玑,形神兼备,意蕴深厚。可谓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能打动读者,引起读者的共鸣,找到生命的渴求、灵魂的慰籍。  散文的主要特点是“形散神聚”。《中学语文教材分析》中指出:散文的“形”是散文的外在形式,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技巧、材料和结构等;“神”指散文的主题,蕴含于“形”中的思想和情感,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优化语文教学,提升学生的语言
期刊
在学校教育中,“课前导入”虽然形式简约,时长不过几分钟,却是课堂教学环节中不可替代的有机组成。正如于漪老师所说:“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理论和实践表明,教师善于做好“课前导入”这一功课,不仅有利于快速有效地俘获人心、提精凝神,而且有利于充分发挥引人入胜、活跃思维的正引领
期刊
孔子提出“诗教”,他认为诗要起到对人们的教化作用,何晏在《论语集解》中说:“言修身必先学诗”,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从人类的认识规律来看,道德修养的提升都是从对具体榜样的感悟开始的。当然,诗毕竟是一种文学艺术,如果将其单纯地看作是“施教化”的教科书,则会抹杀文学作为艺术的魅力。  萧统在《文选序》中提出选文的标准“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沉思是指文学创作者创作时的想象活动,而翰藻则是指文学作品华美
期刊
中国文化的特有气质决定了文人墨客对“秋”情有独钟,咏秋之作汗牛充栋、蔚为壮观,郁达夫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自问世以来一直传诵不衰,读之如啜香茗,余香满口,回味无穷。历来的论者对其魅力之因多有论述和探究,或归结于思想精粹,或归因于意境隽永,或侧重寻求语言的魅力,等等。后来,郁达夫也写下了大量为人所称道的古体诗佳作,他本人对古典诗歌的内在积淀和修养影響着其他文体的写作,刘海粟曾评论到:“从气质来讲,他
期刊
本课的设计思路突破了对文章从前往后的分析思路,而是反其道而思之,先由本文的结尾引入本文的写作对象——几只猫的故事,再重点探究造成第三只猫亡失的结局。  一、找结局  学生通过课下预习文本,课上跳读课文,找到文章的结尾句“自此,我家永不养猫”。笔者铺设悬念,让学生思考作者做这个决定前家中养过几只猫,它们的性情各自有什么特点,它们的结局分别是怎样的。  这几个小问题的设置难度不高,学生梳理文章内容比较
期刊
在当代汉语语言环境中,初中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存在一定的难度,为了深入优化初中生的文学素养,教师秉承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先进教学思想,采用五步法来深化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进一步提升初中语文的教学水平。  一、注重诵读  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需要让学生反复诵读,揣摩并体会古诗词中的情感美和意境美。但是这种诵读不是盲目的念课文,教师要加以指导。例如,教曹操的观沧海时,教师要在示范朗
期刊
名著历经时间的淘洗,成为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也是优秀民族文化的财富。将经典放回到名著中去,使名著节选教学与名著对接,有利于确立大阅读教学思想,丰富经典小说阅读教学的生长点。下面以《智取生辰纲》为例,简要阐述“大阅读”视野下经典小说阅读教学的生长点。  一、强化文体意识,寻求内容生长点  部编本教材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强化学生文体学习意识,以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为例,这一单元编排了《智取生辰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