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相融 相得益彰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nck58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把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结合在一起展开语文教学活动,能够起到优势互补的作用,进而实现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就目前语文课堂的授课形式而言,方法单一,难以激发起学生学习兴趣,导致语文教学效果不佳。如何有效地将“读写相融”,让语文课堂富有成效呢?

一、锁定教学起点,彰显“读写相融”的精准性


  这里的“起点”,即语文教学活动的起点。教师应当充分考虑学情,要认识到网络化背景下,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学生在课下所积累的见识未必不如教师。作为语文教师,应当适当提高教与学的“起点”。具体来说,就是在课堂开始之前让学生进行自主研学,教师再根据学生的研学情况来确定教与学的起点,将实际学情与文本进行合理对接。在此过程中,研学单的设计较为关键。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导学、积累、自主及命题等元素,从而彰显“读写相融”的精准性。
  例如,一位教师在设计人教版教材《珍珠鸟》一课的研学单时,就从以下几点进行具体设计。第一,考虑字词的积累与理解。这部分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整理出生字词,将不认识的字词标注拼音,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词含义。第二,通读文章并画出带有情感走向的句子,尝试带着感情去朗读。第三,对比和比较。联系上下文理解“只要大鸟在笼里生气地叫一声,它就立即飞回笼里去”和“天色入幕……挤开那些绿叶钻进去”这两句话,并对比这两句话中大鸟有何不同的表现。第四,学会质疑。将文章中不懂的语句,或是不理解的地方记录下来,教师将这些收上来的“研学单”进行整理、归纳、分析后,基本掌握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结合教纲要求确定了课堂教学活动的起点。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还特地留足时间,解决学生预习中所遇到的困难。在整理“研学单”时教师发现,学生的疑问点大多集中于对小珍珠鸟的细节描写上。对此,教师引导学生回归课本,在相关语句中圈出动词,再联系上下文去分析和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并在小组中进行交流。随后,教师又进行了一系列启发式的提问,让学生主动去探寻动词在文本中有何作用,通过自主探究获得答案,取得了良好的“读写结合”效果。

二、立足文本落点,突显“读写相融”的高效性


  1.立足单元主题落点,推进“读写结合”
  语文课本是教师挖掘教学资源的最基本素材。在语文教学中,只有基于课本内容,梳理出明确的读写结合点,才能够有效落实读写结合教学。小学语文教材,通常围绕着某一主题来进行单元编排,这也就意味着,一个教学单元共同体现了一个主题内容,突显了单元的整体性。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整体意识,学会从整体上统筹和安排单元的具体内容,促进单元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例如,在三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材中,第一单元就围绕着“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这一主题进行内容编排。根据教学要求,学生应当能够通过阅读,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培养细心观察的习惯,并能够记录自己对大自然的发现与感悟。因此,在本单元教学时,教师将侧重点放置于对自然景物的观察与感悟,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自然景观,能够用文字将自己的观察与体会记录下来。又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课文《荷花》时,先是让学生回忆自己印象中的荷花,再通过联想和想象,谈一谈“荷花像什么”;接着再次发散思维,谈一谈除了荷花以外,自己最喜欢的花,并借助比喻、拟人的手法描写一下自己最喜欢的花。这样,教师把读与写紧密结合到一起,让学生获得了充分的锻炼,有助于阅读能力的提升。
  2.立足文本表达落点,推进“读写结合”
  深入挖掘读与写的结合点也是“读写相融”的重要环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对教材进行深入挖掘,找到落实读写结合的有效落点。
  例如,在三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材中,第一单元的主题为“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在编排时,选用了与这一主题相契合的《燕子》《荷花》等课文。在课文《燕子》中,“青的草,綠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过来”一句,不仅使用了极具春天色彩感的形容词“青”“绿”,还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带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为了落实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相融”,教师可以以该句子作为范例,启发学生思考“还可以借助拟人手法来描绘其他季节的哪些景色”,并尝试着进行仿写,以此来有效落实读写结合。教师应当认识到,文章中极具代表性的语句,是最佳的仿写典范。教师应当充分运用赏析例句来引导学生进行写作,在读写结合的形式下,让学生获得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

三、注重整合资源,突显“读写相融”的全面性


  这里的资源整合,不仅仅指语文课本中相关内容的整合,还包括了课外文本及社会生活教学资源的整合,既可以从思想角度进行整合,也可以从写作角度进行整合。教师应当围绕着单元主题整合资源,并在其中选定一个典型来引导学生开展读写训练,将知识进行运用。如果仍然以自身经验来判断学情,脱离学生实际,必然会打击学生的认知尊严,让学生误认为语文学科“毫无技术含量”,缺乏挑战性。实现“读写相融”的全面性,作为教师要有敏锐的语言感悟能力,找准读写训练点,让学生乐于动笔。
  例如,《珍珠泉》与《画杨桃》这两篇文章,虽然从编排上看不属于一个主题,但从写作手法的角度来看,都使用了“总—分—总”这一结构。教师在进行资源整合时,就可以将两篇课文结合起来,将其中一篇课文作为精读教学案例,另一篇则作为学生自读材料。完成阅读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照课文的写作手法进行仿写练习。在仿写过程中,要注意控制训练点,有针对性地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如此一来,不仅能充分发挥读写结合的优势,还有助于增加学生的阅读积累,拓展语文教学的深度与广度。
  点面结合必须紧扣单元主题。在部编版语文教材中,记叙文的占比较大,且相关课文中阅读练习与写作练习也有着紧密的联系。以小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该单元中的《花的学校》《不懂就要问》等课文都围绕“学校”与“课堂”元素展开。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阅读每一篇课文,重点分析不同文章在描写手法、技巧上的差异。接着,提炼和总结写作技巧。在教学完这一单元内容后,教师可以围绕着“校园生活”这一主题展开写作练习,鼓励学生将阅读教学中所学到的写作技巧进行实践,完成从阅读分析到写作运用的过渡。
  如此一来,教师便能够有效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方便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同时,顺利地将读写结合,有助于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
  综上所述,读写结合是已被证实的有效地提高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方法。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根据学情来设置合理的教学起点。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外的有利资源,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与写作技巧,让学生在写作练习中将自身所学得以灵活运用,获得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的共同进步。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通市新区学校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一、设计意图和思路  主题群文阅读“聊聊‘智童’”,主要由《孔融妙对》《谢道韫咏雪》《王戎识李》《王羲之假睡》四篇文章组成。组文源于我寒假阅读了《世说新语》这本书,开学初将一些非常有个性的人物故事与学生分享过两次,孩子们非常感兴趣。  《世说新语》中有十来则是关于孩子尤其是早慧儿童的故事,它们主题一致(聪慧),表现角度又不尽相同(对话、文思、观察、应急)。无论从三维目标(知识、能力、情感)的哪一方
期刊
部编版教材三年级上册,提出了“预测”这个阅读策略。预测即猜想、推测,让学生对阅读内容提前猜想,并在阅读过程中验证猜想,从而了解内容之间的衔接、作者的写法等,以此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发展语言思维,提高阅读能力。笔者也有尝试,小有收获,短文记之。一、在疑惑处预测,激发探究力  古人云:学贵有疑。《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
期刊
一、课前预习,培养阅读感受力  微课主题:走进四季  【学习目标】  1.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2.学习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微课设计:小朋友们,我是大自然的使者——美丽的蝴蝶精灵(出示动态蝴蝶),我有一根神奇的魔法棒,我轻轻一点……(音乐渲染播放春夏秋冬四季风景图)  有一位作家被四季的景色所吸引,写下了一首儿童诗《四季》(出示课文图片和文字)。小朋友,你们喜欢这首
期刊
在一般人的笔下,母爱如水般温柔,父爱如山般厚重,而著名画家吴冠中记忆中的父爱,却能载于小舟之中,频频进入他的梦境。这个梦是他魂牵梦绕的往事,往事中的主人公是他的父亲还有那条破旧的船。在为数不多的以父爱为题材的文章中,这篇回忆性散文可算是精品之一,平白如话的语言里流淌着舐犊之情,伟大的父爱感人至深。  每个人对父爱的理解各不相同。对于五年级的孩子来说,对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时父爱的理解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期刊
六大解放,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思想和民主教育思想的反映,是他生活教育理论的原则。他的核心内容是指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嘴、眼睛、时间和空间,使他们充分自由地生活,从而解放创造力,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纵观小学语文教学,尤其是小学习作教学,问题频现:不会观察生活,没有生活积累,提笔不知道该写什么;语言表达能力弱,平时聊天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常把父母老师怼得无言以对,可写的作文
期刊
现今农村入学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古诗词的接触较少,积累的古诗词的量也就寥寥可数。教师可以将“诗”和“画”结合起来,通过直观形象的画面引起学生的共鸣,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让农村低段小学生在乐趣中进行古诗启蒙。一、以画引诗——得趣  学习一事,以趣为先,以画入诗,给孩子开辟一方思维、创造、想象的空间,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在古诗学习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期刊
对照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四学段(7—9年级)“学段目标与内容”中对阅读提出的要求,笔者觉得小学高年级文言文的学习目标应定位在“正字音、明节奏、懂大意、悟情感、重积累”这几方面。现以部编教材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为例谈谈笔者的看法。一、正字音,渗透文化  文言文的学习,初读要做到正确流利。对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练习朗读,只需在困难处予以点拨指导。  师:“少”在古文
期刊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体内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用多种阅读方法”,“阅读是学生的个体化行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从这个要求可以看出,阅读教学重点要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如何理解阅读教学中教师“指导、引领和点拨”的角色定位,笔者结合《愚公移山》一课的教学案例略谈自己的看法。一、分析文本,找准切入点  《愚公移山》是部编版八年级上
期刊
语文作业是检验课堂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也是课堂学习的重要补充和延伸。知识的巩固、能力的提升、素养的形成,都离不开作业的维系和深化。如何充分挖掘并利用好语文作业的潜在功能和价值,是所有语文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思考和探索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着手。一、有趣:链接生活,注重综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要努力体现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要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因此,语文作业
期刊
一、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情境课程设计  人类逐渐进入信息时代,各种有关信息媒体技术的知识迅速传播,学生能很容易接触到各种高含量的专业知识。也正因为如此,教师受到各种信息的干扰,无法准确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预设的教学目标与实际的教学成果之间有差距。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发展要求和对课堂教学的要求,在千变万化的信息环境中,洞察在具体教学情境下所遇到的困难,在已有基础上加以吸收改进,设计出符合教学目标的课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