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脑外伤后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护理干预措施及可靠性。方法:选择2012年8月~2013年8月期间本院收治的54例脑外伤后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作为临床试验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7例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实验组27例患者采用临床护理干预措施,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70.30%;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22.20%,经对比,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改善脑外伤后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预后情况,从而降低了患者的致残率与病死率,效果顯著,值得临床上广泛应用。
关键词:脑外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护理干预措施;常规护理措施
为了改善脑外伤后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减少其致残率与死亡率,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对脑外伤后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给予了临床护理干预措施,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8月~2013年8月期间本院收治的54例脑外伤后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作为临床试验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实验组27例患者,男性患者为15例,女性患者为12例,平均年龄为(38.46±5.50)岁,平均病程为(2.45±1.30)d,按照致伤原因进行分类:坠落伤患者为5例、车祸伤患者为20例、打击伤患者为2例。其中18例患者接受开颅血肿清除联合去骨板减压术治疗;对照组27例患者,男性患者为16例,女性患者为11例,平均年龄为(37.30±5.45)岁,平均病程为(3.02±1.24)d,按照致伤原因进行分类:坠落伤患者为6例、车祸伤患者为19例、打击伤患者为2例。其中17例患者接受开颅血肿清除联合去骨板减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例数、性别、年龄、病程、致伤原因等一般资料不具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27例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措施。
1.2.2实验组[1-2]
实验组27例患者采用临床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实施措施如下:(1)病情观察。早期颅内压增高可谓是致使患者早期死亡的首要因素,所以护理人员应当密切观察患者的神志变化、瞳孔变化以及生命体征变化,并且进行GCS评估。一旦察觉患者出现脑疝先兆的征象时,便应当汇报医师进行及时处理。通常来说,当脑外伤患者的呼吸频率加快,每分钟持续在25次以上,并且氧合指数持续下降,护理人员便应当警惕脑外伤后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2)机械通气措施。可以说,机械通气乃是抢救脑外伤后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作为关键的治疗措施,所以护理人员应当确保其设备合理有效。参数设置应当参照脑外伤后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肺部保护性措施,以小潮气量为宜,潮气设置在5~6ml/kg;而PEEP则设置在3~5cmH2O为宜。护理人员要确保呼吸机管道的畅通,应定期检查设备是否出现漏气或者管道堵塞情况;(3)营养措施。在护理过程中,针对于无法自主进食的患者,应当给予常规留置胃管,灌入牛奶、米汤等流食。护理人员需先抬高床头,定期检查患者的胃部残留量。针对于出现胃液反流的患者,需要及时行以减压措施,并且采取卧位;针对于合并伴发胃肠功能系统紊乱者,需要机遇静脉滴注营养支持。除此之外,因为脑外伤患者已经产生了应激性的高血糖反应,所以在加强营养支持以及维持自身电解质平衡的同时,不应当过早采用高渗全静脉营养液;(4)在早期康复中介入心理护理措施。由于脑外伤后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病死率极高,所以其护理目的应当是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其死亡率以及致残率。在早期康复过程中,护理人员可以对其穴位、情感进行刺激,从而增强患者的意识能力恢复。除此之外,无论患者是否处于清醒状态,护理人员均应当给予关心和尊重,为其进行心理辅导,从而增强患者的治愈率信心,提高其依从性[3-4]。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实验研究中所涉及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卡方检验。
2.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70.30%;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22.20%,经对比,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情参见表一。
表一 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比较(n,%)
组别 例数(n) 缓解 残疾 死亡 总有效率
实验组 27 19 5 3 70.30*
对照组 27 6 11 10 22.20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脑外伤是临床中一种发病率、致残率与病死率均极高的急危重症,一旦该疾病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其病死率会高到70%左右。如若不及时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案与护理干预措施,则会对患者及其家属的身心健康带来极大的损害[5-6]。经相关调查研究显示,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缓解脑外伤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其致残率与病死率,能够积极改善其预后效果。所以,对脑外伤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采取具有针对性的临床护理干预措施对其预后影响而言,至关重要[7-8]。
经本组实验研究可知,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70.30%;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22.20%,经对比,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知,临床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提高脑外伤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预后效果。
综上所述,临床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改善脑外伤后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预后情况,从而降低了患者的致残率与病死率,效果显著,值得临床上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诊断和治疗指南(2006)[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7,16(04):343.
[2]Zhang Wenying,Wang Jianqing,Wei Yantao.The nursing[J].syndrome patient's nursing,severe thoracic and abdominal injury complicated with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2009,12(07):3217.
[3]郑再英.严重胸部创伤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观察与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04):327.
[4]吴丽萍,朱建荣,郑均.28例重型颅脑损伤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护理[J].浙江创伤外科,2012,17(03):428-429.
[5]韩辉,第荣祥,胡庭桂,等.颅脑损伤并发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J].中原医刊,2011,29(03):16-17.
[6]李倩,何靖敏,梁美萍.重型颅脑损伤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28例循证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17):105-106.
[7]温汉新.重型颅脑损伤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呼吸道引流疗效研究[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9,12(04):529-531.
关键词:脑外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护理干预措施;常规护理措施
为了改善脑外伤后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减少其致残率与死亡率,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对脑外伤后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给予了临床护理干预措施,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8月~2013年8月期间本院收治的54例脑外伤后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作为临床试验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实验组27例患者,男性患者为15例,女性患者为12例,平均年龄为(38.46±5.50)岁,平均病程为(2.45±1.30)d,按照致伤原因进行分类:坠落伤患者为5例、车祸伤患者为20例、打击伤患者为2例。其中18例患者接受开颅血肿清除联合去骨板减压术治疗;对照组27例患者,男性患者为16例,女性患者为11例,平均年龄为(37.30±5.45)岁,平均病程为(3.02±1.24)d,按照致伤原因进行分类:坠落伤患者为6例、车祸伤患者为19例、打击伤患者为2例。其中17例患者接受开颅血肿清除联合去骨板减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例数、性别、年龄、病程、致伤原因等一般资料不具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27例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措施。
1.2.2实验组[1-2]
实验组27例患者采用临床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实施措施如下:(1)病情观察。早期颅内压增高可谓是致使患者早期死亡的首要因素,所以护理人员应当密切观察患者的神志变化、瞳孔变化以及生命体征变化,并且进行GCS评估。一旦察觉患者出现脑疝先兆的征象时,便应当汇报医师进行及时处理。通常来说,当脑外伤患者的呼吸频率加快,每分钟持续在25次以上,并且氧合指数持续下降,护理人员便应当警惕脑外伤后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2)机械通气措施。可以说,机械通气乃是抢救脑外伤后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作为关键的治疗措施,所以护理人员应当确保其设备合理有效。参数设置应当参照脑外伤后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肺部保护性措施,以小潮气量为宜,潮气设置在5~6ml/kg;而PEEP则设置在3~5cmH2O为宜。护理人员要确保呼吸机管道的畅通,应定期检查设备是否出现漏气或者管道堵塞情况;(3)营养措施。在护理过程中,针对于无法自主进食的患者,应当给予常规留置胃管,灌入牛奶、米汤等流食。护理人员需先抬高床头,定期检查患者的胃部残留量。针对于出现胃液反流的患者,需要及时行以减压措施,并且采取卧位;针对于合并伴发胃肠功能系统紊乱者,需要机遇静脉滴注营养支持。除此之外,因为脑外伤患者已经产生了应激性的高血糖反应,所以在加强营养支持以及维持自身电解质平衡的同时,不应当过早采用高渗全静脉营养液;(4)在早期康复中介入心理护理措施。由于脑外伤后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病死率极高,所以其护理目的应当是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其死亡率以及致残率。在早期康复过程中,护理人员可以对其穴位、情感进行刺激,从而增强患者的意识能力恢复。除此之外,无论患者是否处于清醒状态,护理人员均应当给予关心和尊重,为其进行心理辅导,从而增强患者的治愈率信心,提高其依从性[3-4]。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实验研究中所涉及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卡方检验。
2.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70.30%;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22.20%,经对比,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情参见表一。
表一 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比较(n,%)
组别 例数(n) 缓解 残疾 死亡 总有效率
实验组 27 19 5 3 70.30*
对照组 27 6 11 10 22.20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脑外伤是临床中一种发病率、致残率与病死率均极高的急危重症,一旦该疾病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其病死率会高到70%左右。如若不及时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案与护理干预措施,则会对患者及其家属的身心健康带来极大的损害[5-6]。经相关调查研究显示,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缓解脑外伤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其致残率与病死率,能够积极改善其预后效果。所以,对脑外伤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采取具有针对性的临床护理干预措施对其预后影响而言,至关重要[7-8]。
经本组实验研究可知,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70.30%;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22.20%,经对比,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知,临床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提高脑外伤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预后效果。
综上所述,临床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改善脑外伤后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预后情况,从而降低了患者的致残率与病死率,效果显著,值得临床上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诊断和治疗指南(2006)[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7,16(04):343.
[2]Zhang Wenying,Wang Jianqing,Wei Yantao.The nursing[J].syndrome patient's nursing,severe thoracic and abdominal injury complicated with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2009,12(07):3217.
[3]郑再英.严重胸部创伤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观察与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04):327.
[4]吴丽萍,朱建荣,郑均.28例重型颅脑损伤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护理[J].浙江创伤外科,2012,17(03):428-429.
[5]韩辉,第荣祥,胡庭桂,等.颅脑损伤并发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J].中原医刊,2011,29(03):16-17.
[6]李倩,何靖敏,梁美萍.重型颅脑损伤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28例循证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17):105-106.
[7]温汉新.重型颅脑损伤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呼吸道引流疗效研究[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9,12(04):529-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