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创新的关键是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中学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形成的关键阶段,因此,中学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怎样培养初中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下面谈一点自己的实践,以求教于同仁。
1创造设置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1. 1分散难点,归纳对比激发兴趣
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它不仅能为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有关专业奠定基础,也能够为毕业生解决工作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打下基础。学生刚接触化学时会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尤其对化学实验中出现的一些特殊现象感到好奇。但是当学到化学用语、元素符号、化学方程式和基本概念时会感到抽象乏味不知所措,因此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就成了化学教师首先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初中化学需要识记的内容比较多,有时又很集中,学生不但不容易理解,而且容易产生厌烦情绪。例如教材第四单元课题2"元素"中,一下就出现了二十多种元素符号,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很难记住,为此教师从讲"绪言"开始就要将需要记住的元素符号分散布置给学生,并做到经常提问检查,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把元素符号、原子团等制成小卡片,把化合价编成顺口溜等。又如在讲解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过程中,应该先通入氢气一段时间,把试管内的空气排尽后再用酒精灯加热,当黑色氧化铜完全变成红色铜时,要先撤去酒精灯,等试管冷却后再停止通入氢气。这个试验演示后,教师可以用"氢——灯——灯——氢"四个字来总结,这样便于学生理解识记。
1. 2设置问题,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产生学习动力的源泉。有人说:"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干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教师如果能因势利导,就能形成一个良好的创新氛围,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自然泰斗刘默根对科学启蒙教育的目标,曾作过精辟的论述:"通过我们自然课的培养,训练,使学生头脑聪明一点,灵活一点。有个聪明的头脑,这个不仅是为将来学习打基础,就是干任何事业也是基础。"聪明的科学头脑,是要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激发和启迪学生的创造意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巧妙设置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如,在教学"物质燃烧的条件"这节内容时,不能平铺直叙,一上课,可以将事先准备好的开水先倒入一个烧杯中,并往烧杯内加入一小块白磷(提示学生认真观察现象),然后在烧杯口盖上一片铜片,同时在铜片上的两端各放一小块白磷和红磷。一会儿发现,铜片上的白磷自燃起来,而水中的白磷和铜片上的红磷没有燃烧。这时许多学生就会奇怪了,根据观察到的现象纷纷提出了自己想要知道的问题:平时用"火"才能引燃物质,为什么铜片上的白磷不用"火"也能自燃?为什么铜片上红磷又不燃烧呢?带着这些疑问,同学们各自搜寻着答案。因此,恰当的设置问题不仅能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为学生构建良好的创新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 积极鼓励、诱导,强化创新意识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化学科学有着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对化学知识及规律的拥有欲,及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造福人类的动机,才可能使其产生创新欲望,激发其创新潜能。因此,作为化学启蒙者,在化学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化学学科内容"奇、新、美、趣"特点,用各种令人赏心悦目、神秘新奇的化学物质和化学现象,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从刺激学生的感官入手,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开学伊始注重上好绪言课,日常教学努力做好课本演示实验,像镁带燃烧、铁丝燃烧、酸碱反应、爆炸实验等。但这种兴趣往往是短暂的、不稳定的,还应该悉心呵护、引导,使之变成持久、稳定、自觉的学习志趣。如课堂教学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讲解化学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尖端科技中的巨大作用,讲述侯式制碱法等化学史,激发学生为祖国富强而发奋学习的社会性动机等。
教师诱导学生产生学习志趣的同时,还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发问,"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思维品质。例如,在学习了二氧化碳的收集方法后,鼓励学生探究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的可行性。实验结果证明课本上二氧化碳只能用向上排气法收集这一结论的局限性,通过这些活动,逐步培养并强化学生敢于提出问题、表达自己观点的创新意识。
3重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3. 1教师要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初三学生正处于兴趣广泛,求知欲旺盛的时期,尤其对化学实验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应该在课外设计好每一个实验,通过实验充分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思维,使学生始终保持好学、会学的心理。如在介绍碱的化学性质中"碱能使酸碱指示剂显示不同的颜色"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做一个有趣的实验:事先用白纸剪好二只蝴蝶,在课上,首先在二只蝴蝶上分别滴上几滴澄清的石灰水(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接着又在这二只蝴蝶上分别滴加几滴酚酞溶液和石蕊溶液(再次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学生会惊奇地发现,两只白纸做的纸蝴蝶中,一只变成了红色,而另一只变成了蓝色。通过该实验,不但能将抽象的内容转化成直观问题,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3. 2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课外实验
课外试验是化学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多依赖于学习兴趣,其形象识记能力超过抽象识记能力,喜欢动手,想象力比较丰富的自身特点,结合本学校的实际情况,尽可能使学生多做一些有意义的实验,目的是为了锻炼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能力。从激发学生兴趣着眼,训练发现思维和创新思维,发动学生利用小药瓶、塑料袋、蜡烛等广泛开展小制作、小实验活动。例如学习了着火点后,可以组织学生做"烧不焦的手帕"、"玻璃棒点灯"、"自制牛奶"、"自制喷泉"等实验。通过开展这些活动消除了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畏难情绪,使学生感到化学有趣,乐意学。
参考文献
[1] 何玉昌. 浅议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12).
1创造设置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1. 1分散难点,归纳对比激发兴趣
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它不仅能为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有关专业奠定基础,也能够为毕业生解决工作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打下基础。学生刚接触化学时会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尤其对化学实验中出现的一些特殊现象感到好奇。但是当学到化学用语、元素符号、化学方程式和基本概念时会感到抽象乏味不知所措,因此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就成了化学教师首先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初中化学需要识记的内容比较多,有时又很集中,学生不但不容易理解,而且容易产生厌烦情绪。例如教材第四单元课题2"元素"中,一下就出现了二十多种元素符号,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很难记住,为此教师从讲"绪言"开始就要将需要记住的元素符号分散布置给学生,并做到经常提问检查,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把元素符号、原子团等制成小卡片,把化合价编成顺口溜等。又如在讲解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过程中,应该先通入氢气一段时间,把试管内的空气排尽后再用酒精灯加热,当黑色氧化铜完全变成红色铜时,要先撤去酒精灯,等试管冷却后再停止通入氢气。这个试验演示后,教师可以用"氢——灯——灯——氢"四个字来总结,这样便于学生理解识记。
1. 2设置问题,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产生学习动力的源泉。有人说:"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干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教师如果能因势利导,就能形成一个良好的创新氛围,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自然泰斗刘默根对科学启蒙教育的目标,曾作过精辟的论述:"通过我们自然课的培养,训练,使学生头脑聪明一点,灵活一点。有个聪明的头脑,这个不仅是为将来学习打基础,就是干任何事业也是基础。"聪明的科学头脑,是要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激发和启迪学生的创造意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巧妙设置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如,在教学"物质燃烧的条件"这节内容时,不能平铺直叙,一上课,可以将事先准备好的开水先倒入一个烧杯中,并往烧杯内加入一小块白磷(提示学生认真观察现象),然后在烧杯口盖上一片铜片,同时在铜片上的两端各放一小块白磷和红磷。一会儿发现,铜片上的白磷自燃起来,而水中的白磷和铜片上的红磷没有燃烧。这时许多学生就会奇怪了,根据观察到的现象纷纷提出了自己想要知道的问题:平时用"火"才能引燃物质,为什么铜片上的白磷不用"火"也能自燃?为什么铜片上红磷又不燃烧呢?带着这些疑问,同学们各自搜寻着答案。因此,恰当的设置问题不仅能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为学生构建良好的创新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 积极鼓励、诱导,强化创新意识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化学科学有着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对化学知识及规律的拥有欲,及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造福人类的动机,才可能使其产生创新欲望,激发其创新潜能。因此,作为化学启蒙者,在化学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化学学科内容"奇、新、美、趣"特点,用各种令人赏心悦目、神秘新奇的化学物质和化学现象,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从刺激学生的感官入手,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开学伊始注重上好绪言课,日常教学努力做好课本演示实验,像镁带燃烧、铁丝燃烧、酸碱反应、爆炸实验等。但这种兴趣往往是短暂的、不稳定的,还应该悉心呵护、引导,使之变成持久、稳定、自觉的学习志趣。如课堂教学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讲解化学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尖端科技中的巨大作用,讲述侯式制碱法等化学史,激发学生为祖国富强而发奋学习的社会性动机等。
教师诱导学生产生学习志趣的同时,还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发问,"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思维品质。例如,在学习了二氧化碳的收集方法后,鼓励学生探究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的可行性。实验结果证明课本上二氧化碳只能用向上排气法收集这一结论的局限性,通过这些活动,逐步培养并强化学生敢于提出问题、表达自己观点的创新意识。
3重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3. 1教师要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初三学生正处于兴趣广泛,求知欲旺盛的时期,尤其对化学实验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应该在课外设计好每一个实验,通过实验充分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思维,使学生始终保持好学、会学的心理。如在介绍碱的化学性质中"碱能使酸碱指示剂显示不同的颜色"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做一个有趣的实验:事先用白纸剪好二只蝴蝶,在课上,首先在二只蝴蝶上分别滴上几滴澄清的石灰水(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接着又在这二只蝴蝶上分别滴加几滴酚酞溶液和石蕊溶液(再次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学生会惊奇地发现,两只白纸做的纸蝴蝶中,一只变成了红色,而另一只变成了蓝色。通过该实验,不但能将抽象的内容转化成直观问题,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3. 2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课外实验
课外试验是化学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多依赖于学习兴趣,其形象识记能力超过抽象识记能力,喜欢动手,想象力比较丰富的自身特点,结合本学校的实际情况,尽可能使学生多做一些有意义的实验,目的是为了锻炼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能力。从激发学生兴趣着眼,训练发现思维和创新思维,发动学生利用小药瓶、塑料袋、蜡烛等广泛开展小制作、小实验活动。例如学习了着火点后,可以组织学生做"烧不焦的手帕"、"玻璃棒点灯"、"自制牛奶"、"自制喷泉"等实验。通过开展这些活动消除了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畏难情绪,使学生感到化学有趣,乐意学。
参考文献
[1] 何玉昌. 浅议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