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梦想把宇宙聚集到一个对象周围,聚集到一个对象内。一一[法]加斯东·巴什拉
凝神之境,冷然音生,以无声之音的到来,道说我们之所是与所以是。这种境可幻化为诸象,却从不是浮光掠影,因为这是神奇的实存自身的深藏之梦。中国古人深知凝神静观的意义,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描绘顾恺之的创作情景,即有“凝神遐想,妙悟自然,物我两忘,离形去智“的表述。凝神遐想之中,往往会出现种种恍恍惚惚如梦似幻的情境。明明缘起于实存却声自心生,瞬出于自身却通乎杳渺,感同身受却出有入无。此境中有“大音“。“大音希声”,听之以心。就像总有些瞬间,似乎直指本真,可以于刹那间感受,却难以在日常经验中再现。有的艺术作品会帮助我们在自身心中发现静观的愉悦与舒适,察觉并放任它的扩张,如同涤除遮蔽后于寂静中的泠然音生,甚或达到“致虚极,守静笃”的奇异境域。梁先生的作品便能如此——静穆而温存,冷然且寥廓,让人与存在保持一种原始的亲近感,并使人向自身本真的显现层面敞开。
梁先生借由蚕这一生命自身,把生命历程的真实性与生命本质的抽象性,同时强化并置于观者面前——这是他的温情与哲思的延展起点。蚕,在吐丝作为织物之前,首先是生命体,这种原初于自然的艺术创作引入方式,在创作者的感知与转换下,继而呈现为一个结构上的场——用实存展开的隐喻,以及用隐喻诱导出的实存的真正意义的显现:《窗》中老窗格上的新生命在包裹缠绕,提示着生命之于框架的禁锢与敞开的定位之间的叠加状态;《天衣》与包裹的缝纫机指向对技术温度的自然化人性化的思考;《蚕潺潺》展现出蚕吐丝的真实生命历程下显现的四季幻象,前置的古织机又为其附加了新的律动与延展;《船歌》将质朴的纺织过程推向了荡漾的游弋与存在的时间性之中,梭子于织机间穿梭时,丝线间泛起的阵阵涟漪又将时间的空间性引向了存在的幻象;《人转星移》中丝镜上游弋的光感,随人转而星移,音随意转,生命的流变与亘古可见一斑:《丝影》中的蚕丝与其下的荷叶显现出蚕丝的关怀与温情,不明之中的洞见;《平面隧道》更将“致虚极,守静笃”的创作极致引向虚薄微妙的圆环,原初而完整,简约亦不失温情…-·或隐或现于作品间的蚕吐丝的行为、声音、路线、丝光都具体可感可触,自然的生命与时间被静置,尽管媒介自身已然在传达关乎自己的故事,艺术家却已在真实与想象之间勾勒描摹,正为我们开启新的维度上的对话,那是生命的温存和日复一日的宿命与决然,从而引我们走向存在的本真,诸多方向上的情绪,被一段一段缓缓拈出,我们作为整体性的存在的种种思与悟,由此,舒展开来。
梁先生的“丝梦”,不过是使观者在进入了他所构建的这个原始的发生空间后,分辨出如果没有观看它就可能在自己身上无法显现的东西,那些已然存在却被遮蔽的东西。然而,能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之一点,举重若轻,实属不易,相信所有有过类似创作经验的人多少都会在这一点上有所体会。这与有着相似经历的古老的技艺一词,在漫长的审视与演变中的实质,取得了一致性。技术曾作为技艺和艺术,在拥有高贵的单纯与静穆的伟大的古希腊,在技艺还是一种认知方式和显露方式的那个时代,它至少不单指制作活动,而是更倾向于在显示“事物之所是”的层面取得优势,这与现在多数沦为限定与强求的技术是多么的不同。这种迥异最终冰封的是作为存在者的人,而拯救,来自于使事物是其所是的面貌显现出来的其自身的意义之中——这是技艺所能呈现的最大程度上的温存。于是,如果说梁先生在何时涤除掉了些什么,我想那是在言说之前的聆听时,早于畅行在我们周围的声响的那个起始于心中的无声之音的到来之前。在这层意义上,梁先生的艺术语言,起于对实存的洞察,其间忽而走向内构忽而引向外在显现,于寂静之音中,饱含凝神之思,指向诗性的存在。想来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有的时侯,一句话比一件事甚至一段情更为长久,一个十分之一的真实的瞬间牵引出十分之九的奠须有,到后来,已无须分辨真实抑或梦境、承诺抑或期许。在梁先生的艺术创作与欣赏中,我想这个停顿,是打断了时间流后瞬出于自身而铺展开的绵延,而这些未能道出的停顿,亦立于通达我们言说的路上。
最后,借用加斯东巴什拉曾引用过的《给玛丽的通知》里维奥莱纳和马拉的简短对话为本文收笔——
维奥莱纳(盲人):我听见……
马拉:你听见什么?
维奥菜纳:事物和我一起存在。
凝神之境,冷然音生,以无声之音的到来,道说我们之所是与所以是。这种境可幻化为诸象,却从不是浮光掠影,因为这是神奇的实存自身的深藏之梦。中国古人深知凝神静观的意义,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描绘顾恺之的创作情景,即有“凝神遐想,妙悟自然,物我两忘,离形去智“的表述。凝神遐想之中,往往会出现种种恍恍惚惚如梦似幻的情境。明明缘起于实存却声自心生,瞬出于自身却通乎杳渺,感同身受却出有入无。此境中有“大音“。“大音希声”,听之以心。就像总有些瞬间,似乎直指本真,可以于刹那间感受,却难以在日常经验中再现。有的艺术作品会帮助我们在自身心中发现静观的愉悦与舒适,察觉并放任它的扩张,如同涤除遮蔽后于寂静中的泠然音生,甚或达到“致虚极,守静笃”的奇异境域。梁先生的作品便能如此——静穆而温存,冷然且寥廓,让人与存在保持一种原始的亲近感,并使人向自身本真的显现层面敞开。
梁先生借由蚕这一生命自身,把生命历程的真实性与生命本质的抽象性,同时强化并置于观者面前——这是他的温情与哲思的延展起点。蚕,在吐丝作为织物之前,首先是生命体,这种原初于自然的艺术创作引入方式,在创作者的感知与转换下,继而呈现为一个结构上的场——用实存展开的隐喻,以及用隐喻诱导出的实存的真正意义的显现:《窗》中老窗格上的新生命在包裹缠绕,提示着生命之于框架的禁锢与敞开的定位之间的叠加状态;《天衣》与包裹的缝纫机指向对技术温度的自然化人性化的思考;《蚕潺潺》展现出蚕吐丝的真实生命历程下显现的四季幻象,前置的古织机又为其附加了新的律动与延展;《船歌》将质朴的纺织过程推向了荡漾的游弋与存在的时间性之中,梭子于织机间穿梭时,丝线间泛起的阵阵涟漪又将时间的空间性引向了存在的幻象;《人转星移》中丝镜上游弋的光感,随人转而星移,音随意转,生命的流变与亘古可见一斑:《丝影》中的蚕丝与其下的荷叶显现出蚕丝的关怀与温情,不明之中的洞见;《平面隧道》更将“致虚极,守静笃”的创作极致引向虚薄微妙的圆环,原初而完整,简约亦不失温情…-·或隐或现于作品间的蚕吐丝的行为、声音、路线、丝光都具体可感可触,自然的生命与时间被静置,尽管媒介自身已然在传达关乎自己的故事,艺术家却已在真实与想象之间勾勒描摹,正为我们开启新的维度上的对话,那是生命的温存和日复一日的宿命与决然,从而引我们走向存在的本真,诸多方向上的情绪,被一段一段缓缓拈出,我们作为整体性的存在的种种思与悟,由此,舒展开来。
梁先生的“丝梦”,不过是使观者在进入了他所构建的这个原始的发生空间后,分辨出如果没有观看它就可能在自己身上无法显现的东西,那些已然存在却被遮蔽的东西。然而,能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之一点,举重若轻,实属不易,相信所有有过类似创作经验的人多少都会在这一点上有所体会。这与有着相似经历的古老的技艺一词,在漫长的审视与演变中的实质,取得了一致性。技术曾作为技艺和艺术,在拥有高贵的单纯与静穆的伟大的古希腊,在技艺还是一种认知方式和显露方式的那个时代,它至少不单指制作活动,而是更倾向于在显示“事物之所是”的层面取得优势,这与现在多数沦为限定与强求的技术是多么的不同。这种迥异最终冰封的是作为存在者的人,而拯救,来自于使事物是其所是的面貌显现出来的其自身的意义之中——这是技艺所能呈现的最大程度上的温存。于是,如果说梁先生在何时涤除掉了些什么,我想那是在言说之前的聆听时,早于畅行在我们周围的声响的那个起始于心中的无声之音的到来之前。在这层意义上,梁先生的艺术语言,起于对实存的洞察,其间忽而走向内构忽而引向外在显现,于寂静之音中,饱含凝神之思,指向诗性的存在。想来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有的时侯,一句话比一件事甚至一段情更为长久,一个十分之一的真实的瞬间牵引出十分之九的奠须有,到后来,已无须分辨真实抑或梦境、承诺抑或期许。在梁先生的艺术创作与欣赏中,我想这个停顿,是打断了时间流后瞬出于自身而铺展开的绵延,而这些未能道出的停顿,亦立于通达我们言说的路上。
最后,借用加斯东巴什拉曾引用过的《给玛丽的通知》里维奥莱纳和马拉的简短对话为本文收笔——
维奥莱纳(盲人):我听见……
马拉:你听见什么?
维奥菜纳:事物和我一起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