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境音生

来源 :艺术当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wds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梦想把宇宙聚集到一个对象周围,聚集到一个对象内。一一[法]加斯东·巴什拉
  凝神之境,冷然音生,以无声之音的到来,道说我们之所是与所以是。这种境可幻化为诸象,却从不是浮光掠影,因为这是神奇的实存自身的深藏之梦。中国古人深知凝神静观的意义,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描绘顾恺之的创作情景,即有“凝神遐想,妙悟自然,物我两忘,离形去智“的表述。凝神遐想之中,往往会出现种种恍恍惚惚如梦似幻的情境。明明缘起于实存却声自心生,瞬出于自身却通乎杳渺,感同身受却出有入无。此境中有“大音“。“大音希声”,听之以心。就像总有些瞬间,似乎直指本真,可以于刹那间感受,却难以在日常经验中再现。有的艺术作品会帮助我们在自身心中发现静观的愉悦与舒适,察觉并放任它的扩张,如同涤除遮蔽后于寂静中的泠然音生,甚或达到“致虚极,守静笃”的奇异境域。梁先生的作品便能如此——静穆而温存,冷然且寥廓,让人与存在保持一种原始的亲近感,并使人向自身本真的显现层面敞开。
  梁先生借由蚕这一生命自身,把生命历程的真实性与生命本质的抽象性,同时强化并置于观者面前——这是他的温情与哲思的延展起点。蚕,在吐丝作为织物之前,首先是生命体,这种原初于自然的艺术创作引入方式,在创作者的感知与转换下,继而呈现为一个结构上的场——用实存展开的隐喻,以及用隐喻诱导出的实存的真正意义的显现:《窗》中老窗格上的新生命在包裹缠绕,提示着生命之于框架的禁锢与敞开的定位之间的叠加状态;《天衣》与包裹的缝纫机指向对技术温度的自然化人性化的思考;《蚕潺潺》展现出蚕吐丝的真实生命历程下显现的四季幻象,前置的古织机又为其附加了新的律动与延展;《船歌》将质朴的纺织过程推向了荡漾的游弋与存在的时间性之中,梭子于织机间穿梭时,丝线间泛起的阵阵涟漪又将时间的空间性引向了存在的幻象;《人转星移》中丝镜上游弋的光感,随人转而星移,音随意转,生命的流变与亘古可见一斑:《丝影》中的蚕丝与其下的荷叶显现出蚕丝的关怀与温情,不明之中的洞见;《平面隧道》更将“致虚极,守静笃”的创作极致引向虚薄微妙的圆环,原初而完整,简约亦不失温情…-·或隐或现于作品间的蚕吐丝的行为、声音、路线、丝光都具体可感可触,自然的生命与时间被静置,尽管媒介自身已然在传达关乎自己的故事,艺术家却已在真实与想象之间勾勒描摹,正为我们开启新的维度上的对话,那是生命的温存和日复一日的宿命与决然,从而引我们走向存在的本真,诸多方向上的情绪,被一段一段缓缓拈出,我们作为整体性的存在的种种思与悟,由此,舒展开来。
  梁先生的“丝梦”,不过是使观者在进入了他所构建的这个原始的发生空间后,分辨出如果没有观看它就可能在自己身上无法显现的东西,那些已然存在却被遮蔽的东西。然而,能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之一点,举重若轻,实属不易,相信所有有过类似创作经验的人多少都会在这一点上有所体会。这与有着相似经历的古老的技艺一词,在漫长的审视与演变中的实质,取得了一致性。技术曾作为技艺和艺术,在拥有高贵的单纯与静穆的伟大的古希腊,在技艺还是一种认知方式和显露方式的那个时代,它至少不单指制作活动,而是更倾向于在显示“事物之所是”的层面取得优势,这与现在多数沦为限定与强求的技术是多么的不同。这种迥异最终冰封的是作为存在者的人,而拯救,来自于使事物是其所是的面貌显现出来的其自身的意义之中——这是技艺所能呈现的最大程度上的温存。于是,如果说梁先生在何时涤除掉了些什么,我想那是在言说之前的聆听时,早于畅行在我们周围的声响的那个起始于心中的无声之音的到来之前。在这层意义上,梁先生的艺术语言,起于对实存的洞察,其间忽而走向内构忽而引向外在显现,于寂静之音中,饱含凝神之思,指向诗性的存在。想来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有的时侯,一句话比一件事甚至一段情更为长久,一个十分之一的真实的瞬间牵引出十分之九的奠须有,到后来,已无须分辨真实抑或梦境、承诺抑或期许。在梁先生的艺术创作与欣赏中,我想这个停顿,是打断了时间流后瞬出于自身而铺展开的绵延,而这些未能道出的停顿,亦立于通达我们言说的路上。
  最后,借用加斯东巴什拉曾引用过的《给玛丽的通知》里维奥莱纳和马拉的简短对话为本文收笔——
  维奥莱纳(盲人):我听见……
  马拉:你听见什么?
  维奥菜纳:事物和我一起存在。
其他文献
艺术当代(以下简称“艺”):此次展览“隐藏与无名”在题目的选择上有什么特别含义吗?  滔曦(以下简称“潘”):这批作品大部分都是在2015年所作,是这个阶段心境的真实笔录,我把自己隐藏在这些笔画无穷尽的交织之中。这便是“写”,而不是“画”。大部分作品又恰恰有一个共同的隐喻,画面所表现的形体都有突兀的被遮蔽的部分——一种秘密的存在。隐藏之物对我来说即是“魅惑”。无名:无可名状之意,无法尽诉,不可理喻
期刊
十多年前看到尹朝阳作品时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残阳如血色的天安门广场、影影绰绰的汹涌人潮、面目惊恐奋力抬石的孤独男人、令人头晕目眩的圆形辐射…-这些绘画既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也蕴含着强烈的存在主义戏剧意味,尹朝阳这个名字也随着撕扯般的笔触以及刺痛感的色彩,深深留在了脑海。后来读到马塞尔-杜尚“一幅不能带来震撼的画不是一幅好画”这句话时,在脑中跳出的第一个画家仍是尹朝阳。  当年的“神话”系列中,尹
期刊
熟悉于艾君的人也不会对以下几个概念感到陌生:“黑画”、“素描式绘画”、“绘画装置”、“个人文体”、“第三绘画”、“绘画文体”。关于绘画理论的描述,于艾君有着自己的体系,这个体系并非是被广泛认可的,却是其始终坚守的。但这些标签式的词汇一方面让我们更快进入艺术家的语境,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固定印象的成见。然而成见并非偏见,在阅读于艾君的作品时,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正是这些与“标签”有关的概念:什么是“第三
期刊
19世纪末,尚处弱冠之年的超现实主义诗歌鼻祖阿尔蒂尔·兰波(Arthur Rlmb8LId,1854-1891)挥就出“La vIeest d’ailleurs!”的经典诗句,其中的“allIeurs”可直译为“其他”。尔后,米兰·昆德拉以其译义“生活在别处”为名著书。一百多年来,兰波的诗句被激进的青年们奉若圭臬,从现状里出走,亦当成为在青春年华里该怀揣持有的姿态。  作为人类社会生活跃迁和面临新
期刊
“物之微”的关注点在于两个方面,首先是作品中出现的、使用的物质性材料,这部分和“物”相关;其次是每个艺术家所选择的特定材料,以及材料出现的语境、材料和艺术家的具体关系,这部分和“微”有关。“物之微”的起点是在绘画中加入现成品,赋予其以非平面的物质感,这并不是新近之举,概括而言,作为一种趋势它几乎同时发生在欧洲和美国的抽象主义艺术发展式微之后,常常被看作是对抽象主义所强调的艺术家主观性、表现。性的反
期刊
王亚彬,人称“王员外”。这称谓很准确,他是这个时代的幸运者,在缝隙中安身立命,却能江湖飘转,任性地迁移。2015年春,王骁从北京来电话,说要约我去歙县看王亚彬的工作室。我非常吃惊,他不是在郑州吗?原来,王亚彬早已把工作室搬到了歙县渔梁坝附近的紫阳桥边!  那个地方我太熟悉了! 1999年的秋天我就去过,在狮子桥附近还画过好几张写生,后来又去过几次。从14世纪至17世纪,这三百年,练江比今天的黄浦江
期刊
艺术家的艺术  尼采曾在《欢愉的知识》前言里召唤,“啊,要是你能直正明白我们为什么需要艺术”,但这是“另一种艺术……一种艺术家的艺术,一种只为艺术家存在的艺术”!本次“大同大张个展”呈现的就是尼采所说的“另一种艺术”,“艺术家的艺术”。  大张的思想和尼采密切相关。他承袭了尼采积极的悲剧观,认为“人类生存的世界是非常之荒唐的”,“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为了证明其“思想的存在”,不得不“去做肉体的厮杀”
期刊
赤道的定义是地球表面的点随地球自转产生的轨迹中周长最长的圆周线。如果将地球看作一个绝对的球体,那么赤道则将地球分为南北两半球。这样的划分无疑是基于二元的基础上的,而赤道本身正是二元论无法清晰划分的中间地带,是事物的临界状态,含混而清晰。廖斐在Vanquard画廊的第二次个展呈现了赤道这一概念及其在生活世界的投射与艺术家工作生活的交集。  赤道这一概念是我们在克服主观相对建立客观秩序的“科学态度”指
期刊
“千里眼”所指即是一种凝视,在全球化、同一化的世界里可供选择的消费方式看似花样繁多,实则千篇一律。人造景观中的真人秀剧情抓住观众的胃口,在传媒的覆盖下世界次序变得共识性和电视化,连战争也和从前不同了,正如鲍德里亚所认为的:所有战场上的新闻都在对战争无条件的模仿,法国国旗投射在“伦敦眼”、柏林的勃兰登堡门上。除去斯拉沃(齐泽克)对于欧洲犬儒自由派的激烈批判之外,或许这样的做法也有其价值。毕竟它提醒了
期刊
亚洲——以苏伊士运河和鸟垃尔山脉、高加索山脉、里海、黑海为边界分别隔开非洲与欧洲,在地理上很容易得以清晰描述。然而亚洲从来不仅仅是一个地缘与人文概念,还是一个时间概念。  什么是亚洲时间?  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中,“亚洲”意味着民族关系含混、专制主义、非民族国家的、前现代的、无历史的等与“世界时间”相反的一系列“时间停滞”的社会特征。但是,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不仅亚洲的地理版图是伴随着近代欧洲殖民主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