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活是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小学数学教学只有植根于生活的肥沃土壤,才不至于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积极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在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的同时,让学生真正懂得"数学来源于生活、存在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
关键词:生活经验 激发与引导 主动参与 意义
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新课程倡导“学生的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在讲授知识时,切实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把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一、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让学生体会到身边有数学
数学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如在教学“角”的概念时,我们可借助同学们都熟悉的钟表、墙角、张开的圆规等生活题材,启发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自主地提出数学问题:角有几个顶点?什么叫做角的边?角有几种……让学生体验自己生活中存在的数学,加深理解教材所学的内容,这样的数学课堂,让学生深切体会到原来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身边就有数学,而且离得很近,使学生对数学逐渐产生亲切感,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
二、以生活经验为基础,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即生活
数学即生活,生活即数学。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把社会生活中最为鲜活的题材引入到学习数学的课堂中来,帮助学生把从学校所学的东西,迁移到家日常生活情境中。
我在《旋转与平移》中创设了学生最喜欢最熟悉的游乐场,孩子们观看视频并用表情、动作和声音展现出玩耍时的感觉,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手、脑、眼、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活动化的情景中学习,最后设计了“楼房会搬家吗?”“立交桥会作转体运动吗?”“聪明的设计师”“巧算长度”四个与生活紧密相连的问题,让孩子们体会到所学知识的广泛应用于生活中,整节课轻松活跃学生参与度高。
三、鼓励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认识生活实际
我们以往的数学教学往往比较重视解答现有的数学问题,既课本上已经经过处理的问题。学生只需要按照学会的解题方法,一步一步地去解决问题就可以了,不需要考虑这些问题的来源和作用,更不需要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中的各种问题。有的内容过分强调思维训练,学生在不断反复机械地操作下,虽然能熟练地掌握各种题目的解题智能、技巧,但一碰到实际生活却显得不知所措。在全社会都在关注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今天,有必要让学生在数学应用中,在生活实践中使知识得以验证,得以完善。例如, 在教学“平面图形的面积”之后,我组织了一次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去田间实地测量土地的面积。学生很快就发现,现实的一块一块土地不是规则的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或梯形,必须通过化整为零,转化成我们所掌握的平面图形面积的问题。再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后”后,我让学生走出校门观察周边环境,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呈轴对称图形的。学生把日常生活中每天看见的的、但又没有意识到的是轴对称图形的物体一一找了出来。更有意思的是学生把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的对称性也讲得头头是道。这无疑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离得很近,也增强了学生今后运用数学知识去创造美好生活的意识。
还有我们常玩的扑克牌,也是很好的课程资源。我们可以在学习四则运算后带领孩子玩巧算“24”点的游戏,将一副扑克牌两人对半均分,每人随机抽取两张,让学生通过不同的计算方式让四张扑克牌中数字的计算结果是24。经历选择运算符号、重组运算顺序、修正计算思路等复杂的思维活动。摸牌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增添了游戏的乐趣,有利于激活学生的发散思维。还可以增加难度,让学生思考用3、4、6、10四个数来算“24点”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组合,讓学生感受到算“24点”的智趣和神奇。
当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产生关联时;当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事物,看待这个世界时,我们的数学就散发出令人信服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生活经验 激发与引导 主动参与 意义
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新课程倡导“学生的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在讲授知识时,切实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把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一、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让学生体会到身边有数学
数学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如在教学“角”的概念时,我们可借助同学们都熟悉的钟表、墙角、张开的圆规等生活题材,启发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自主地提出数学问题:角有几个顶点?什么叫做角的边?角有几种……让学生体验自己生活中存在的数学,加深理解教材所学的内容,这样的数学课堂,让学生深切体会到原来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身边就有数学,而且离得很近,使学生对数学逐渐产生亲切感,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
二、以生活经验为基础,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即生活
数学即生活,生活即数学。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把社会生活中最为鲜活的题材引入到学习数学的课堂中来,帮助学生把从学校所学的东西,迁移到家日常生活情境中。
我在《旋转与平移》中创设了学生最喜欢最熟悉的游乐场,孩子们观看视频并用表情、动作和声音展现出玩耍时的感觉,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手、脑、眼、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活动化的情景中学习,最后设计了“楼房会搬家吗?”“立交桥会作转体运动吗?”“聪明的设计师”“巧算长度”四个与生活紧密相连的问题,让孩子们体会到所学知识的广泛应用于生活中,整节课轻松活跃学生参与度高。
三、鼓励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认识生活实际
我们以往的数学教学往往比较重视解答现有的数学问题,既课本上已经经过处理的问题。学生只需要按照学会的解题方法,一步一步地去解决问题就可以了,不需要考虑这些问题的来源和作用,更不需要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中的各种问题。有的内容过分强调思维训练,学生在不断反复机械地操作下,虽然能熟练地掌握各种题目的解题智能、技巧,但一碰到实际生活却显得不知所措。在全社会都在关注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今天,有必要让学生在数学应用中,在生活实践中使知识得以验证,得以完善。例如, 在教学“平面图形的面积”之后,我组织了一次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去田间实地测量土地的面积。学生很快就发现,现实的一块一块土地不是规则的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或梯形,必须通过化整为零,转化成我们所掌握的平面图形面积的问题。再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后”后,我让学生走出校门观察周边环境,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呈轴对称图形的。学生把日常生活中每天看见的的、但又没有意识到的是轴对称图形的物体一一找了出来。更有意思的是学生把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的对称性也讲得头头是道。这无疑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离得很近,也增强了学生今后运用数学知识去创造美好生活的意识。
还有我们常玩的扑克牌,也是很好的课程资源。我们可以在学习四则运算后带领孩子玩巧算“24”点的游戏,将一副扑克牌两人对半均分,每人随机抽取两张,让学生通过不同的计算方式让四张扑克牌中数字的计算结果是24。经历选择运算符号、重组运算顺序、修正计算思路等复杂的思维活动。摸牌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增添了游戏的乐趣,有利于激活学生的发散思维。还可以增加难度,让学生思考用3、4、6、10四个数来算“24点”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组合,讓学生感受到算“24点”的智趣和神奇。
当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产生关联时;当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事物,看待这个世界时,我们的数学就散发出令人信服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