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一世纪,知识不断更新,科技飞速发展,这就对人才地培养提出了更高地要求。新时代的老师要深刻认识到自己身上的担子之重,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也应该认真去思考:如何去培养国家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我觉得有必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寻找新的教育模式,在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叶圣陶先生说过:“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而课堂是学生展现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入手,把课堂还给学生,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通过学生地合作探究使课堂充满朝气,为我们的语文课堂增添魅力。那么如何来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精心设问,激发合作探究兴趣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泼的心理倾向,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可见,兴趣是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内驱力,对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具有定向、推动和激励作用。当学生对学习感兴趣时,他们就会乐意去学习。并表现出高度集中的注意和敏锐的感知。托尔斯泰曾经指出:“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起点,但不能停留,合作探究的兴趣应贯穿语文教学的始终。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自主合作的学习氛围,生动鲜明的教学情境,多种激励的机制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的兴趣。而设计疑问,提出问题,即教师要结合新旧知识和学生的知识能力现状,独具匠心地设计一些激疑性、探究性、迁移性、发散性问题,造成“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完而未完,意味无穷”的教学境界,更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或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为“合作探索学习”作充分的心理与智能准备。问题空间有多大,探究的空间就有多大,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就有多高。比如在教《邓稼先》时,我摒弃了传统的由教师介绍作家作品的教法。课前,我设计了一项开放性的预习作业:“走进杨振宁。
(1)杨振宁是一个怎样的人?(2)你了解杨振宁的生平事迹吗?(3)你从中你受到什么启发?这样的巧妙设计,使作家作品的介绍,变老师讲为学生主动地接近、了解。在查找资料,合作交流,接近、了解作家作品的过程中,学生就会不断地受到感染、受到教育。课堂上,由学生介绍作家作品时,有的赞叹杨振宁的杰出贡献;有的敬仰他潜心钻研的精神;有的讲述他的故事——合作探究,使同学们从心里热爱、敬佩着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为下文的深入探究奠定了良好的感情基础,激发了合作探究的兴趣。
二、创设氛围,体验合作探究的乐趣
美读是学生进入文本的桥梁,也是一种美好的学习氛围。它是语文教学中得天独厚的一朵奇葩。美读可以把教材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把文中静止的感情变为真情实感,既能“了解作者说些什么”“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叶圣陶语),又能把课文中的人物、情景展现出来,跃出纸面,把自己带进课文的情境中去,毫无障碍地接受课文内容的熏陶感染。因此,美读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的主要方式,是获得情感体验的主要途径。比如教学《金色花》,我在引导学生分析本文表达的情感之后,让学生探究: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象成金色花呢?变成金色花后,这个孩子都做了些什么?这些描写孩子所做事情的句段,你认为应该怎么读呢?为什么要这样?学生自读、小组读、齐读、分角色读,反反复复。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学生通过形象思维,将文中的人、事、景、物变成可以看到、听到、闻到、尝到、感触到的客观世界中的种种事物。运用联想和想象。再现逼真的情境,真切地体验到孩子回报母亲的情感,同时,也体验到自主探究的乐趣。像这样美读,能带领学生走进作品博大而精深的世界,从中发现与自己人生息息相关的地方,也能饶有兴趣地读出自己的感悟。
三、提供不同方法,创造合作探究的条件
我在教学《社戏》一文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大家说一说,你最喜欢哪部分内容,你们用自己的方式独立或合作完成,然后把这部分内容汇报一下。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繪美景的同学,可以说一说,讲一讲;喜欢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划船或看戏等图景;喜欢搜集资料的同学,可以交流课前查找有关社戏的图片资料;喜欢朗读的同学,可以尽情地读一读。如果还有什么别的方法也可以。8分钟后五个学生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展示自己的收获。有语言绘声绘色描绘夏夜行船的;有用画的方式画出夜下偷豆的;有几名同学到前面表演开船时动作的;有同学到前面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课前收集的图片和资料。每个学生的认知风格是不一样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学习方式。教师给了学生方法方面的自由选择,这是尊重认知风格和学习方式的体现,为学生合作探究创造了条件。
四、尊重个性思考,促进合作探究的创新
在语文教学中,要将感受、领悟、欣赏、批评的权利交给阅读的主体——学生,让他们在发现、讨论、申辩中张扬个性,发现自我,从而体验创造的乐趣。可设计适合个体学习需要的问题:你喜欢文中哪一句或哪一段?说说你喜欢的原因。你觉得哪句诗有言外之意?蕴含怎样的哲理?说说你对这篇文章感受最深的一点?文中对“ 的描写”,你能分别联想到什么?你觉得这篇文章(或这首诗)应该怎么读?请为文中介绍的风光编写一篇导游词,看哪一组同学编得最好等等。这样的问题设计,充分尊重了学生阅读的个性差异,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探究能力。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都能尝试到成功的喜悦,这也是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具体体现。
五、搭建对话平台,培养合作探究的能力
学生的阅读活动,通过与作者的对话,达到对作者与自我的双重“发现”,最终达到知识的传递与精神的升华,使自己的内在的生命本质获得一种更高层次的新的形式。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学生的心灵受到了撞击,若因势利导巧妙的给学生搭建与自我对话的平台,就会促发他们心灵的火花,在类比联想中,会出现顿悟的境界,思想感情得到升华。如在《金色花》的教学中,学生品位了美的语言、美的情境,体验到了孩子回报母亲的情感后,面对作品中的形象,内心很不平静,此时引导学生按“妈妈 ,我想说 ”的句式,让学生抒发内心的话、心中的情,就会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学生与自我对话的过程,无疑使学生进行了深刻的人生观、价值观的自我教育,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我相信只要我们改变上课模式,鼓励学生合作探究,就一定能通过这种方式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具魅力。
参考文献:
(1)《新一轮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
(2)《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
一、精心设问,激发合作探究兴趣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泼的心理倾向,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可见,兴趣是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内驱力,对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具有定向、推动和激励作用。当学生对学习感兴趣时,他们就会乐意去学习。并表现出高度集中的注意和敏锐的感知。托尔斯泰曾经指出:“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起点,但不能停留,合作探究的兴趣应贯穿语文教学的始终。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自主合作的学习氛围,生动鲜明的教学情境,多种激励的机制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的兴趣。而设计疑问,提出问题,即教师要结合新旧知识和学生的知识能力现状,独具匠心地设计一些激疑性、探究性、迁移性、发散性问题,造成“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完而未完,意味无穷”的教学境界,更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或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为“合作探索学习”作充分的心理与智能准备。问题空间有多大,探究的空间就有多大,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就有多高。比如在教《邓稼先》时,我摒弃了传统的由教师介绍作家作品的教法。课前,我设计了一项开放性的预习作业:“走进杨振宁。
(1)杨振宁是一个怎样的人?(2)你了解杨振宁的生平事迹吗?(3)你从中你受到什么启发?这样的巧妙设计,使作家作品的介绍,变老师讲为学生主动地接近、了解。在查找资料,合作交流,接近、了解作家作品的过程中,学生就会不断地受到感染、受到教育。课堂上,由学生介绍作家作品时,有的赞叹杨振宁的杰出贡献;有的敬仰他潜心钻研的精神;有的讲述他的故事——合作探究,使同学们从心里热爱、敬佩着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为下文的深入探究奠定了良好的感情基础,激发了合作探究的兴趣。
二、创设氛围,体验合作探究的乐趣
美读是学生进入文本的桥梁,也是一种美好的学习氛围。它是语文教学中得天独厚的一朵奇葩。美读可以把教材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把文中静止的感情变为真情实感,既能“了解作者说些什么”“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叶圣陶语),又能把课文中的人物、情景展现出来,跃出纸面,把自己带进课文的情境中去,毫无障碍地接受课文内容的熏陶感染。因此,美读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的主要方式,是获得情感体验的主要途径。比如教学《金色花》,我在引导学生分析本文表达的情感之后,让学生探究: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象成金色花呢?变成金色花后,这个孩子都做了些什么?这些描写孩子所做事情的句段,你认为应该怎么读呢?为什么要这样?学生自读、小组读、齐读、分角色读,反反复复。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学生通过形象思维,将文中的人、事、景、物变成可以看到、听到、闻到、尝到、感触到的客观世界中的种种事物。运用联想和想象。再现逼真的情境,真切地体验到孩子回报母亲的情感,同时,也体验到自主探究的乐趣。像这样美读,能带领学生走进作品博大而精深的世界,从中发现与自己人生息息相关的地方,也能饶有兴趣地读出自己的感悟。
三、提供不同方法,创造合作探究的条件
我在教学《社戏》一文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大家说一说,你最喜欢哪部分内容,你们用自己的方式独立或合作完成,然后把这部分内容汇报一下。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繪美景的同学,可以说一说,讲一讲;喜欢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划船或看戏等图景;喜欢搜集资料的同学,可以交流课前查找有关社戏的图片资料;喜欢朗读的同学,可以尽情地读一读。如果还有什么别的方法也可以。8分钟后五个学生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展示自己的收获。有语言绘声绘色描绘夏夜行船的;有用画的方式画出夜下偷豆的;有几名同学到前面表演开船时动作的;有同学到前面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课前收集的图片和资料。每个学生的认知风格是不一样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学习方式。教师给了学生方法方面的自由选择,这是尊重认知风格和学习方式的体现,为学生合作探究创造了条件。
四、尊重个性思考,促进合作探究的创新
在语文教学中,要将感受、领悟、欣赏、批评的权利交给阅读的主体——学生,让他们在发现、讨论、申辩中张扬个性,发现自我,从而体验创造的乐趣。可设计适合个体学习需要的问题:你喜欢文中哪一句或哪一段?说说你喜欢的原因。你觉得哪句诗有言外之意?蕴含怎样的哲理?说说你对这篇文章感受最深的一点?文中对“ 的描写”,你能分别联想到什么?你觉得这篇文章(或这首诗)应该怎么读?请为文中介绍的风光编写一篇导游词,看哪一组同学编得最好等等。这样的问题设计,充分尊重了学生阅读的个性差异,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探究能力。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都能尝试到成功的喜悦,这也是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具体体现。
五、搭建对话平台,培养合作探究的能力
学生的阅读活动,通过与作者的对话,达到对作者与自我的双重“发现”,最终达到知识的传递与精神的升华,使自己的内在的生命本质获得一种更高层次的新的形式。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学生的心灵受到了撞击,若因势利导巧妙的给学生搭建与自我对话的平台,就会促发他们心灵的火花,在类比联想中,会出现顿悟的境界,思想感情得到升华。如在《金色花》的教学中,学生品位了美的语言、美的情境,体验到了孩子回报母亲的情感后,面对作品中的形象,内心很不平静,此时引导学生按“妈妈 ,我想说 ”的句式,让学生抒发内心的话、心中的情,就会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学生与自我对话的过程,无疑使学生进行了深刻的人生观、价值观的自我教育,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我相信只要我们改变上课模式,鼓励学生合作探究,就一定能通过这种方式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具魅力。
参考文献:
(1)《新一轮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
(2)《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