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的艾伦·科普兰说:“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再也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听音乐。”学生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倾听音乐是懂得音乐感受与鉴赏的首要途径和基础。那么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倾听的方法和习惯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情况,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架桥铺路——把握倾听的方法
在音乐课上,有些教师通常先把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特点等知识告诉学生,然后再让学生去听、去感受。这种教学方式确实能“一步到位”,学生能较快地按照教师的提问说出音乐的特点。很显然,这样的教学有点“急功近利”,而且容易抹杀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多角度、多层面地挖掘音乐作品的内涵和价值,还应该使用各种各样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聆听的过程中。
1.反复倾听、准确把握、深刻理解
国家级特级音乐教师李存老师曾说:“要用一辈子去备一节课。对于一个作品,要反复地听,只有能够至少听十遍以上才有发言的权利。”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对所欣赏的曲目进行反复聆听和分析,要能够准确把握曲目的特点,深刻理解乐曲的内涵。教师只有在自己倾听音乐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内心体验、把握住作品的特点后,才能运用教学策略去引导学生怎样倾听音乐。
2.方法多样、引导多元、亲自参与
在音乐课上,教师经常问学生:“你们听到了什么?”学生总是答不上来,或者乱说一气,这实际上就说明他们不懂得如何去“听”音乐,仅仅是在随意、盲目地听。因此在教学欣赏课时,教师首先要自己多听几遍音乐,抓住音乐的旋律和表现方式,然后根据曲目的特点设计教学活动,活动方式包括听、动作、歌唱、演奏、表演甚至创作,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巧用各种教学手段,追求教学特性,引导学生体验音乐,让学生听进去。
二、曲径通幽——懂得倾听的方式
“语言的尽头是音乐出现的地方。”这是贝多芬对音乐的阐释。再精辟的语言都不如音乐能让人的心灵受到震撼。在欣赏教学中,有的教师是通过语言描述向学生解释音乐,把自己或者他人对音乐的理解强行灌输给学生,这种做法实际上等于代替学生欣赏音乐,遏制了学生想像力的发挥,学生也失去了对音乐的情感体验。还有的教师在欣赏音乐时候,过多地讲解曲目的创作背景、内容情节、风俗人情等,而忽视了对音乐本身的欣赏。其实,音乐作品本身才是音乐欣赏的对象,而不是其他的东西。在欣赏课上,在学生对曲目有了浅层次的了解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感受和辨别曲目的表现方法,引导学生分析音乐形象和音乐内涵的表达方法,让音乐的想像与自然、与人的情感联系起来,从而丰富和满足他们的内心知觉和情感体验。
1.在问题中引导倾听
在听音乐之前,教师可以适当给学生提一些有针对性的、简单的、带有一定启发性的问题,或者说一说在听的过程中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从而帮助学生准确把握曲目的内涵,提问式引导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培养学生仔细听音乐的习惯。
有位教师在教学欣赏音乐《鸟店》时,先播放一遍音乐,让学生感受整首音乐的情绪。欣赏时出示词语卡片:紧张、恐怖;宁静、安详;欢快、优美。要求学生根据乐曲,把这几种情绪进行排序。然后再分段欣赏:第一段音乐描写的是什么情景?你听出了哪些特殊的音响?第二段音乐速度有了变化,描写了小鸟们在做什么?通过在欣赏音乐之前对学生的一些提问,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欣赏音乐感受音乐,从而能帮助学生更快更准确地把握音乐,进一步理解音乐的内容,并在无形之中培养学生的欣赏习惯,提高对音乐的审美品质。
2.在示范中共同倾听
教育心理学研究发现,如果教师与学生一起倾听音乐,并且通过身体语言表现音乐的情绪,能够让学生也很快地投入到音乐所要表达的情绪中,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曲目的内涵。同时教师还需要认真观察学生在倾听音乐过程中的各种音乐行为,为下一个阶段的教学以及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做准备。
欣赏《瑶族舞曲》时,教师随着音乐的节奏和旋律的变化,用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来表现每段音乐的情绪特点,让学生更容易去理解音乐,并且主动地去接受音乐的内在关。
三、以情促思——创设倾听的情境
情境创设教学的核心是“情境”。教师是情境的创设者,学生是情境的陶冶者。它能激起学生的情绪,把学生带人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在学生倾听音乐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语言创设一定的音乐情境,能够更好地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内涵。
教学《春天在哪里》这首歌时,我先将关于春天的视频录像制成多媒体,让柳树吐芽,鸟儿歌唱、泉水丁冬等春天的景色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很快把他们带入了心旷神怡的审美意境中了。学生的情绪也一下子轻松起来,情不自禁地随着音乐旋律表现出欢快舒畅的动作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中,再让学生听这首歌曲,学生就能比较好地感受到乐曲在表现春天来时的喜悦心情。
倾听是提高学生们音乐素养的必由之路。学生通过不断地倾听各种风格和类型的音乐作品,才能逐步提高音乐鉴赏能力,丰富他们的审美体验,才能不断地开阔学生的视野,从而丰富学生的音乐素养。
一、架桥铺路——把握倾听的方法
在音乐课上,有些教师通常先把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特点等知识告诉学生,然后再让学生去听、去感受。这种教学方式确实能“一步到位”,学生能较快地按照教师的提问说出音乐的特点。很显然,这样的教学有点“急功近利”,而且容易抹杀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多角度、多层面地挖掘音乐作品的内涵和价值,还应该使用各种各样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聆听的过程中。
1.反复倾听、准确把握、深刻理解
国家级特级音乐教师李存老师曾说:“要用一辈子去备一节课。对于一个作品,要反复地听,只有能够至少听十遍以上才有发言的权利。”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对所欣赏的曲目进行反复聆听和分析,要能够准确把握曲目的特点,深刻理解乐曲的内涵。教师只有在自己倾听音乐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内心体验、把握住作品的特点后,才能运用教学策略去引导学生怎样倾听音乐。
2.方法多样、引导多元、亲自参与
在音乐课上,教师经常问学生:“你们听到了什么?”学生总是答不上来,或者乱说一气,这实际上就说明他们不懂得如何去“听”音乐,仅仅是在随意、盲目地听。因此在教学欣赏课时,教师首先要自己多听几遍音乐,抓住音乐的旋律和表现方式,然后根据曲目的特点设计教学活动,活动方式包括听、动作、歌唱、演奏、表演甚至创作,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巧用各种教学手段,追求教学特性,引导学生体验音乐,让学生听进去。
二、曲径通幽——懂得倾听的方式
“语言的尽头是音乐出现的地方。”这是贝多芬对音乐的阐释。再精辟的语言都不如音乐能让人的心灵受到震撼。在欣赏教学中,有的教师是通过语言描述向学生解释音乐,把自己或者他人对音乐的理解强行灌输给学生,这种做法实际上等于代替学生欣赏音乐,遏制了学生想像力的发挥,学生也失去了对音乐的情感体验。还有的教师在欣赏音乐时候,过多地讲解曲目的创作背景、内容情节、风俗人情等,而忽视了对音乐本身的欣赏。其实,音乐作品本身才是音乐欣赏的对象,而不是其他的东西。在欣赏课上,在学生对曲目有了浅层次的了解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感受和辨别曲目的表现方法,引导学生分析音乐形象和音乐内涵的表达方法,让音乐的想像与自然、与人的情感联系起来,从而丰富和满足他们的内心知觉和情感体验。
1.在问题中引导倾听
在听音乐之前,教师可以适当给学生提一些有针对性的、简单的、带有一定启发性的问题,或者说一说在听的过程中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从而帮助学生准确把握曲目的内涵,提问式引导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培养学生仔细听音乐的习惯。
有位教师在教学欣赏音乐《鸟店》时,先播放一遍音乐,让学生感受整首音乐的情绪。欣赏时出示词语卡片:紧张、恐怖;宁静、安详;欢快、优美。要求学生根据乐曲,把这几种情绪进行排序。然后再分段欣赏:第一段音乐描写的是什么情景?你听出了哪些特殊的音响?第二段音乐速度有了变化,描写了小鸟们在做什么?通过在欣赏音乐之前对学生的一些提问,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欣赏音乐感受音乐,从而能帮助学生更快更准确地把握音乐,进一步理解音乐的内容,并在无形之中培养学生的欣赏习惯,提高对音乐的审美品质。
2.在示范中共同倾听
教育心理学研究发现,如果教师与学生一起倾听音乐,并且通过身体语言表现音乐的情绪,能够让学生也很快地投入到音乐所要表达的情绪中,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曲目的内涵。同时教师还需要认真观察学生在倾听音乐过程中的各种音乐行为,为下一个阶段的教学以及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做准备。
欣赏《瑶族舞曲》时,教师随着音乐的节奏和旋律的变化,用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来表现每段音乐的情绪特点,让学生更容易去理解音乐,并且主动地去接受音乐的内在关。
三、以情促思——创设倾听的情境
情境创设教学的核心是“情境”。教师是情境的创设者,学生是情境的陶冶者。它能激起学生的情绪,把学生带人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在学生倾听音乐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语言创设一定的音乐情境,能够更好地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内涵。
教学《春天在哪里》这首歌时,我先将关于春天的视频录像制成多媒体,让柳树吐芽,鸟儿歌唱、泉水丁冬等春天的景色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很快把他们带入了心旷神怡的审美意境中了。学生的情绪也一下子轻松起来,情不自禁地随着音乐旋律表现出欢快舒畅的动作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中,再让学生听这首歌曲,学生就能比较好地感受到乐曲在表现春天来时的喜悦心情。
倾听是提高学生们音乐素养的必由之路。学生通过不断地倾听各种风格和类型的音乐作品,才能逐步提高音乐鉴赏能力,丰富他们的审美体验,才能不断地开阔学生的视野,从而丰富学生的音乐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