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素质教育融入中职体育教学中

来源 :科教新报·教育科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inbow09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体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体育教师是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对学生的发展起主导作用。素质教育对学校体育提出的要求,即是对体育教师的要求,无论是体育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取决于教师的素质。所以,作为体育教师,首先要树立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其次要端正教学思想,从适应社会需要,培养人才的素质出发,树立以育人为目标的现代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树立学校体育为健身、益智、育德、促美的观点。第三,体育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多处技能。为此,教师除对所任学科知识的融汇贯通之外,还要对相关学科有一定的造诣。同时还要具备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课堂应变能力等。这样,教师在执行体育教学任务时就会得心应手,提高教学效果。
  二、增强学生的体质
  学校体育对增强学生体质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随着我国社会两个文明程度的迅速提高,更好地贯彻国家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落实“一二一”工程,学校体育还需引进终身体育教育的思想,运用终身体育教育理论和方法,激发每个学生的体育兴趣 ,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习惯和能力。使学生走向社会后,不仅有一个强健的体魄,而且具有一定的体育素养,以适应现代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也使学校体育的功能最大限度地向全社会延伸。
  三、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
  学校体育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为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如田径、体操、球类、游戏等项目,在集体注视下完成个人练习、整体练习;各种体育竞赛和体育表演或技评等,都是在同等条件下进行的。竞赛是体育运动的突出特点,作为运动者都有尽快实现追求目标的心理动机,所谓求胜心切。为此,他们有必要不断开发和发展自己最大能力的新的运动技术与方式。这种创造性的心理动机与行为,能使他们逐渐形成准备和乐意接受未来社会的各种新事物的心理倾向。因此,学校通过开展各种不同形式的体育竞赛能较好地动员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竞赛或练习中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
  四、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教育
  毛泽东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中指出:“体者,载知识之本,寓道德之舍也。”辩证地指出了体育与知识、道德的关系。所以,体育教学要把教育贯穿到教学中去,利用体育教学丰富的教育因素,加强学生的德育。
  (一)通过严密的课堂组织,培养学生动作迅速、听从指挥、遵守纪律、协同行动的良好习惯和作风。
  (二)通过教材的游戏内容,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热爱集体、勇敢顽强、机智果断、遵守规则等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通过田径、球类、体操等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和勇敢、果断、机智、顽强的意志及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另外,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表率作用教育影响学生。要时刻注意对学生的言传身教,用自己的模范行动为学生树立表率。
  五、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
  在体育教学、课外锻炼和各种体育竞赛中,学生都将获得各种强烈的情感体验,而这种情感体验,具有鲜明、强烈、丰富、多样、易变等特点,对陶冶学生的情操具有特殊的作用。例如在教学中,教师经常采用相互观察、相互保护、相互帮助的教学方法,学生在这种教法指导下,在从事各种身体练习中,培养自己的责任感和相互信任、相互帮助、团结协作与助人为乐的精神。
  六、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深化学校体育改革的必然。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在身体方面,不仅要求要有健壮的体魄,而且要有健康的心理。因此,要充分利用体育这一独特的教育形式,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培养学生顽强向上的精神,良好的心理品质及坚强的意志,发展他们的想象思维和创造能力;要指导帮助学生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培养他们自尊、自爱、自信。
  六、加强课外体育活动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工作的组成部分,是完成学校体育目的和任务的重要组织形式。它可巩固和扩大体育课效果,使学生得到全面锻炼。因此,必须把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坚持两操、两活动,进行队列操练、身体基本训练,狠抓基本体操的质量。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爱好,提倡小型多样,注意生动活泼,讲求实效,持之以恒。在普及体育运动的基础上,应建立以传统项目为主的运动队。对有特长的学生要集中进行训练,运动队员必须要思想好,各科学习成绩良好,并在学校体育活动中起骨干作用。同要健全学校体育竞赛制度,坚持小型多样、达标内容为主的原则,每年举行一至两次体育比赛。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完成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巩固和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有效地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的素质。
其他文献
普遍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的一种教学活动,它以理论知识为依据,“以强调创造性和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形式,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和主动思考为特征,引导学生有目的的参加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各种实践活动,通过社会生活的参与和体验,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认知能力、磨练意志、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其主观世界得到感性的再教育和主体能力得以优化的过程”。  中央16号文件明确指出
期刊
大学期间,是一个人培养独立能力的时期,然而人事部调查数据显示:六成大学生毕业即将失业,大学毕业后不会发传真、仅一个月就被公司炒鱿鱼的比比皆是,大学生不想毕业,甚至逃避就业,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了恐惧,是现在社会上普遍存在的问题,当今教育对高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在学校学的不只是课本上的知识,更注重培养的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是实践能力的基础,通过实践能力获得创新能力,最终提高的是综合素质。
期刊
一、问题的提出  学校体育是一个多层次、多种类的复杂体系,要提高这个系统的整体效益,就要保证它的各个组成质量优良,并且相互之间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协调运转,同时也保证它与环境之间保持良好的动态平衡,要做到这一点,需要解决许多实践问题与理论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体育教师不断地研究、不断地反思。然而很多体育教师都不能很好地进行课后反思,教学能力不能得到进一步提高,教学经验不能得到很好地总结。理论探索方面也停
期刊
在中职技校体育教育中提倡发展学生个性,并使其逐渐完善化,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  随着体育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关于体育个性化教育在我国能否得到真正落实的问题日益浮出水面,成为国人特别是每一个体育教师极度关注的焦点。这种传统体育教育积累的种种弊端,促使今天广大的体育工作者去全力探索学校体育改革的新路子。  一、发展个性的必要性  马斯洛认为:人的个性发展的最完善、最高级的形式,就是健康的个性。
期刊
体育课堂教学的艺术性,不仅仅在于传授本领,更重要的是如何去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的心理倾向,只有产生了兴趣,才会产生学习的动力,积极参加,活动的过程就变为学生满足兴趣和目标追求的过程,因此培养学生对体育课的浓厚兴趣,才有利于初中体育教学能更好的开展,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一、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  学生是课堂的对象,同样也是课堂的主体,而现阶段体育课堂中教师往往不能真正做到将学生
期刊
以往的作文教学过程往往是教师命题(或范围)、学生作文、教师批改,给出分数即告一段落。至于其他的问题他们并不重视或者根本没有考虑。其实,作文的写作过程只是作文全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我们不妨称之为生成阶段。在此之前应该有一个准备阶段(即前文所说的观察生活,积累材料的阶段)。而在此之后的几个阶段对于提高学生作文能力是不可或缺的。先是要有一个回馈阶段,如前文所述,在作文教学中这实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作文
期刊
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这一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从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入手,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那么阅读教学中如何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呢?  一、注重课前预习,独立寻疑,营造自主学习氛围  良好的预习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预习中,首先要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在预习中学生的质疑
期刊
一、作文指导随意  有些老师根本不把作文教学当一回事,表现在不把作文教学安排在正课时间里进行,而是随便布置一篇,让学生利用课外的时间去完成。随便找篇材料来,或随便弄个话题,也学高考作文的要求,只要不少于800字,除了诗歌以外,随便怎么写都行,甚至有时连材料和话题都不给。因为学校要求一个学期必须写6-8篇作文,为了完成这个任务,只好叫学生按时交几篇作文过来。而有些老师认为既然高考作文对学生没有那么多
期刊
从学习英语的态度看,高职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普遍较低,其中理工科专业学生的积极性普遍低于文科专业学生的积极性,而且普遍存在一些急功近利的思想,看重考证,忽视英语基础的夯实。从学习方法上看,多数学生学习习惯不是很好,学习方法缺乏科学性,甚至有不少学生寄希望于“速成英语”“捷径英语”。此外,高职学生遭遇高考挫折之后,出现较为严重的自卑心理,不能很快调整心态面对新的学习生活,尤其对英语学习存在一定的畏惧
期刊
一、问题的提出  新的体育课程标准的实施使体育教师的精神面貌得到了改观。从全国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制组抽样问卷调查所给出的资料来看,过去中小学体育实践中相当多学生对体育课的“厌体”状况已得到改善,绝大多数学生不是厌恶而是喜欢上体育课,体育教师过去那种应付体育教学,甚至采用“放羊式”教学现象也少见了。  从2008年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的多节课件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大多数教师重视自主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