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非常重视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就是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只有学会应用,才能使学生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乐学会学,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要完成新课程标准中的这一重要任务,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让生活走进数学,感受数学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鼓励学生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运用数学知识方法解决问题;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促使学生寻找实际背景,探索应用价值,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和作用,从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一、深入生活,加强应用意识
步入信息时代,教材虽一再改革,但是例题与现实生活仍然存在距离,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跳出教材,巧妙地组合内容,使学生不再感到学习就是研究书本的知识,做书本上的练习和实际生活是两回事,和自己的生活不相干。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体验,捕捉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选取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人、事、物,将数学知识融于生活中,勾勒出“生活画面”,让学生体会到生动有趣与丰富多彩,促使他们自主地去探索,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在掌握知识、学习知识的同时,感受到知识的价值。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因为数学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促使学生自觉地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萌发应用意识。
例如:在教学“图形的认识”时,由于图形的概念比较抽象,为便于学生的理解,在课前让学生去街道、商场等场所,去认识物体的外形,并进一步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课上,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对生活知识的收集和提炼直接切入本课重点。这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能力及推理能力,激发学生兴趣,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迈出坚实的一步。
二、创设情境,培养应用意识
现实生活是孕育数学的沃土,学生周围的现实世界应成为探索的源泉,数学知识的学习应当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教学中,教师要着力于研究学生的生活背景,致力于捕捉生活背景与学习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提供新知识的生活背景,使学生借助生活中的实际情境来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感受数学,为新知识的应用找到生长点。知识、生活分家,这是多年来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抽象的数学问题和具体的现实生活在学生头脑中格格不入、截然不同。恰当地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现实生活中,立足于实际需要中去寻求知识,向学生渗透用数学的思想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
例如:教学“条形统计图”,在学生调查的本校男女同学的情况让学生做介绍的基础上,老师提出问题:怎样才能更直观地比较每个年级男女生人数的多少?从而把学生的思维触角引向新的发展区域。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入手,让学生置身于日常生活中来学习知识,提高能力。知识和日常生活的交触,既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又立足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体会到知识来源于生活,进而乐此不疲地去学习。
三、让学生经历、体验学习的过程,增强应用意识
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实出发,从具体的问题到抽象的概念,得到抽象化的知识后再把它们应用到现实情境中,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实践证明:只有通过学生自己探究、概括的知识,才能真正纳入他们已有的认识结构,获得深刻的理解,也更便于应用。把学生自己的自主探究、概括活动放到他熟悉的生活中,他会更感兴趣,也易于更快地探究、理解到知识的实质。所以在教学中,面对学生自己收集的材料、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这些问题,把学生自觉融入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生的能力才会得到提高,学生才会成为学习的主人。
例如:学习“年、月、日”这部分知识时,我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对这部分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情况,如一年有12个月、一年有365天等。再让学生观察收集到的各种年历卡,提出或总结发现的问题,接着让学生运用这些已有的知识设计2008年的日历,在主动探究中去感悟、去体验新知识点,将已有的旧知识经验与新知识融合。让学生展开合理的设想,探究、预见、讨论、辩解,在具体的日历制作中有目的地寻找每个月份有多少天,哪几个月有31天,哪几个月有30天,是否二月都是28天等关键性问题。学生在设计完日历以后,还通过对此观察发现,每四年有一个闰年这一特殊的知识。2008年恰是闰年,这一年有366天,使得探究变成了自身学习的需要。
四、课后学以致用,巩固学生的应用意识
实践对于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熟练应用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只有亲身体验过的知识才能更深刻、更熟练地运用。学以致用,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价值所在,在知识的运用过程中,促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掌握得更熟练、更透彻,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让学生在感受成功的同时,也感受到自身价值的存在。
例如:学习了“利息、利率”这内容后,学生理解了利息利率的含义,知道了利息的计算方法,书上的习题学生感觉不够“解渴”。此时,我及时安排了以下作业:1、做自己的小会计,去银行了解利率,然后把自己积攒的钱存起来,如何存最合算?2、帮助妈妈理财,算一算妈妈的钱利息是多少?到期后应取多少钱?在这一系列的实践中,学生对利息、利率这一知识的理解极为深刻,也对学生进行了不乱花钱、珍惜家长劳动果实的思想教育,实现了教知识与育人的同步。
总之,拉近知识与生活的距离,使知识和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注重课前社会调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课堂上,敢于放手,促使学生主动探究,去解决问题;给学生创造条件,让他们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为培养、提高学生的运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提供广阔的空间。学习知识与运用知识的有机结合,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促使其思维向广度、深度拓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生活的主人。让学生真正亲近数学,让数学真正走进学生生活,在实践与运用中实现学习数学的价值。
一、深入生活,加强应用意识
步入信息时代,教材虽一再改革,但是例题与现实生活仍然存在距离,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跳出教材,巧妙地组合内容,使学生不再感到学习就是研究书本的知识,做书本上的练习和实际生活是两回事,和自己的生活不相干。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体验,捕捉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选取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人、事、物,将数学知识融于生活中,勾勒出“生活画面”,让学生体会到生动有趣与丰富多彩,促使他们自主地去探索,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在掌握知识、学习知识的同时,感受到知识的价值。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因为数学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促使学生自觉地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萌发应用意识。
例如:在教学“图形的认识”时,由于图形的概念比较抽象,为便于学生的理解,在课前让学生去街道、商场等场所,去认识物体的外形,并进一步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课上,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对生活知识的收集和提炼直接切入本课重点。这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能力及推理能力,激发学生兴趣,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迈出坚实的一步。
二、创设情境,培养应用意识
现实生活是孕育数学的沃土,学生周围的现实世界应成为探索的源泉,数学知识的学习应当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教学中,教师要着力于研究学生的生活背景,致力于捕捉生活背景与学习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提供新知识的生活背景,使学生借助生活中的实际情境来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感受数学,为新知识的应用找到生长点。知识、生活分家,这是多年来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抽象的数学问题和具体的现实生活在学生头脑中格格不入、截然不同。恰当地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现实生活中,立足于实际需要中去寻求知识,向学生渗透用数学的思想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
例如:教学“条形统计图”,在学生调查的本校男女同学的情况让学生做介绍的基础上,老师提出问题:怎样才能更直观地比较每个年级男女生人数的多少?从而把学生的思维触角引向新的发展区域。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入手,让学生置身于日常生活中来学习知识,提高能力。知识和日常生活的交触,既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又立足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体会到知识来源于生活,进而乐此不疲地去学习。
三、让学生经历、体验学习的过程,增强应用意识
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实出发,从具体的问题到抽象的概念,得到抽象化的知识后再把它们应用到现实情境中,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实践证明:只有通过学生自己探究、概括的知识,才能真正纳入他们已有的认识结构,获得深刻的理解,也更便于应用。把学生自己的自主探究、概括活动放到他熟悉的生活中,他会更感兴趣,也易于更快地探究、理解到知识的实质。所以在教学中,面对学生自己收集的材料、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这些问题,把学生自觉融入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生的能力才会得到提高,学生才会成为学习的主人。
例如:学习“年、月、日”这部分知识时,我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对这部分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情况,如一年有12个月、一年有365天等。再让学生观察收集到的各种年历卡,提出或总结发现的问题,接着让学生运用这些已有的知识设计2008年的日历,在主动探究中去感悟、去体验新知识点,将已有的旧知识经验与新知识融合。让学生展开合理的设想,探究、预见、讨论、辩解,在具体的日历制作中有目的地寻找每个月份有多少天,哪几个月有31天,哪几个月有30天,是否二月都是28天等关键性问题。学生在设计完日历以后,还通过对此观察发现,每四年有一个闰年这一特殊的知识。2008年恰是闰年,这一年有366天,使得探究变成了自身学习的需要。
四、课后学以致用,巩固学生的应用意识
实践对于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熟练应用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只有亲身体验过的知识才能更深刻、更熟练地运用。学以致用,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价值所在,在知识的运用过程中,促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掌握得更熟练、更透彻,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让学生在感受成功的同时,也感受到自身价值的存在。
例如:学习了“利息、利率”这内容后,学生理解了利息利率的含义,知道了利息的计算方法,书上的习题学生感觉不够“解渴”。此时,我及时安排了以下作业:1、做自己的小会计,去银行了解利率,然后把自己积攒的钱存起来,如何存最合算?2、帮助妈妈理财,算一算妈妈的钱利息是多少?到期后应取多少钱?在这一系列的实践中,学生对利息、利率这一知识的理解极为深刻,也对学生进行了不乱花钱、珍惜家长劳动果实的思想教育,实现了教知识与育人的同步。
总之,拉近知识与生活的距离,使知识和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注重课前社会调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课堂上,敢于放手,促使学生主动探究,去解决问题;给学生创造条件,让他们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为培养、提高学生的运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提供广阔的空间。学习知识与运用知识的有机结合,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促使其思维向广度、深度拓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生活的主人。让学生真正亲近数学,让数学真正走进学生生活,在实践与运用中实现学习数学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