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化为主 阐释为辅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go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世界文化的昌盛繁荣是以文化的多样性为基础的。文化差异、文化渗透、文化交融及人们的求异心理,决定了异化策略在文化交流和传播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作为中西文化传播大师,林语堂的写作中有翻译,翻译中有写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学风格。本文简要介绍林语堂的翻译观,研究其中国特色文化信息的翻译策略,分析其以异化为主、阐释为辅的翻译手段,从而弥补国内学术界对林氏翻译研究的不足。
  关键词:林语堂 翻译 异化 阐释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一 导论
  《京华烟云》(Moment in Peking)以《红楼梦》为蓝本,以三大家族(姚、曾、牛)的盛衰为主线,对普通中国人民的30年生活(从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爆发)进行全景式的描述。笔者初读这部鸿篇巨著时,一方面既为作者老道漂亮的英文叹服,另一方面,在阅读过程中也时时迷惑,总觉得作者的英文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好像是一个熟人穿了一件新衣。究其原因,却分辨不出这部用英文创作却蕴含了丰富中国文化内涵的长篇小说,究竟是创作还是翻译?
  林语堂的长女林如斯在《京华烟云》的前言中写道:“《京华烟云》在实际上的贡献,是介绍中国社会于西洋人。几十本关系中国的书,不如一本地道的中国书来得有效。关于中国的书犹如从门外伸头探入中国社会,而描写中国的书却犹如请你进入,登堂入室,叫你东西散步,领赏景致……”又写道:“这部小说虽然是用英文写成,却有许多奥妙处,非中国人看不出来。”这样的前言读来耐人寻味。
  用中文构思,用英文写作,翻译便不可避免。《京华烟云》包罗万象,从宗教到哲学,从建筑到中医,从主仆关系到宗族谱系,从节日习俗到服饰变迁等等,不一而足。而文化内涵反映到文学形式上也是应有尽有,如:诗词歌赋、对联谜语、歇后语、熟语、民间故事等。因为中英文化的巨大不同,《京华烟云》用英文叙述中国的故事,词汇空缺、语义空缺、联想空缺等现象也不可避免,翻译的痕迹随处可见。
  二 林语堂的翻译观简介
  林语堂学贯中西,对中西文化的了解,对中英两种语言炉火纯青的掌握,为他在翻译方面的造诣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他的翻译实践可谓全面开花,无处不在。既有英译中如《卖花女》,也有中译英如《浮生六记》,还有《啼笑皆非》之类的自译。在林语堂的写作生涯中,创作与写作常常是融为一体的,《孔子的智慧》之类的翻译中有创作,《生活的艺术》之类的创作中有翻译,《武则天传》、《苏东坡传》中更有大量诗词歌赋的翻译。
  与文学界相比,翻译界对于林语堂的研究要薄弱得多。事实上,林语堂除把大部分精力用于写作和翻译实践中外,还写了一些有关翻译的文章。如《对译名划一的一个紧要提议》、《答青崖论“幽默”译名》、《国语文法的建设》、《英译黛玉葬花诗》、《尼姑思凡英译》等等。最能体现他的翻译思想的是《论翻译》。文章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一个译者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翻译所应遵循的标准。他认为:“翻译即创作”,强调译者的主体性及翻译的艺术性,认为译者是决定译文质量的关键。
  因为之双语作家的特殊身份及其传播中国文化的特殊目的,在翻译和写作的会通中,林语堂一直突出译者的主体意识,即强调翻译的再创作特性。他曾把《论语》翻译成《孔子的格言》,也曾编译了《中国与印度的智慧》。这两本书的翻译都集中体现了林语堂作为译者的主体意识。他的翻译既体现着自己的审美标准、文化价值取向、文学气质及认知能力等,也一直把“隐在读者”放在心里。把《论语》翻译成《孔子的格言》,正是基于他为了把儒家思想有条理、有逻辑地传递给西方读者,使西方得意近一步了解到一位鲜活的东方圣人以及影响着中国乃至中国周边国家的儒家学说。
  林语堂的翻译中有写作,写作中有翻译。从本质上他,强调译者对原文的能动理解和阐释,也强调翻译的文化传播功能。无论是翻译或者写作,林语堂一直以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播为己任。在题为《杂说》的一篇杂文结尾中,林语堂把“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定为自己的座右铭。他说“我的最长处是对外国人讲中国文化,而对中国人讲外国文化”。
  由此我们认为林语堂既把翻译看作是一种艺术,也把翻译看作是一种文化的移植和文化的交流。归根到底是他所践行的“用什么策略能更好的传播中国文化”,以达到他“对外讲中”的目的。
  文化翻译观认为:“翻译不仅仅是双语交流,它更是一种跨文化交流;翻译的目的是突破语言障碍,实现并促进文化交流。翻译的实质是跨文化信息传递,是译者用译语重现原作的文化活动;翻译的主旨是文化移植、文化交融,但文化移植是一个过程;语言不是翻译的操作形式,文化信息才是翻译操作的对象。”
  归化和异化是处理文化信息的两种常用的翻译策略。英国StJerome出版社的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 (翻译研究词典)将归化定义为: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陌生感的翻译策略。Venuti 理论认为译文越归化译者越隐形;译者越隐形,原著被恶意归化的事实就越隐蔽,也就是说,译文读者越容易受蒙蔽。异化为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的异域性,故意打破目标语言常规的翻译。具体说来,采用异化翻译意味着译者不仅可以不受目标语言和文本习惯的限制,而且可以在适当的时候,采用不流畅、不透明的言语风格,刻意保留出发语言的文化色彩,从而给译文读者以别样的阅读体验。
  三 中国特色文化信息的翻译策略
  对比林语堂的翻译观我们很清楚得出结论,林氏更多诉诸异化策略来达到传播中国文化的目的。前文里例举的例子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京华烟云》规模宏大,场景众多,笔者不好一一分析,仅就作者关于婚礼和葬礼的描述研究其翻译策略。
  (一)葬礼:以葬礼习俗而论,小说先后涉及曼娘父亲、平亚、曾文璞等几位人物的葬礼。其中以重点突出前者,对中国古代葬礼进行了非常细致的描写:如从开吊、入殓、守灵、送殡、戴孝到扫墓。根据笔者的了解,西方葬礼和中国葬礼在习俗上有很多不同,其描述中包含大量中国特色的文化信息,作者大多借助异化策略使用了直译和音译,有时加上自己的解释。中外葬礼在习俗上也有相似之处,所以作者也用了一些意译。
  1 直译
  烧纸钱burn paper money
  戴孝 wear the mourning
  念咒驱邪exorcise the spirit by incantation
  守丧七七四十九天observe the forty-nine days of mourning
  五七the thirty-fifth day of mourning, or the Fifth Seventh Day
  清明扫墓Sweep the grave at the Qingming Festival
  守灵Keep the vigil/ guard the “soul”,as the coffin is euphemistically called.
  (1)音译加解释:开吊Kaitiao,or reiving guests who came to pay respects to the Deceased
  (2)直译加解释:外亲 external relative,that is,a relative of a woman married into the family
  2 意译
  念经say the mass/say prayers for his soul
  设供桌erect the altar
  请和尚念经超度亡魂ask the monk-priests to say the number of masses requisite to save the soul of the deceased from Hell.
  (二)婚礼:象征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比如正月十五要吃元宵,中秋要吃月饼。分梨代表分离,而送伞代表离散等等。在婚礼中吉祥象征无处不在,这在木兰和曼娘的婚礼中也得以大量再现。为了准确表达出这些象征意义,作者用了大量的解释策略。
  ①直译
  伴娘The bride’s companionv
  闹洞房Disturb the bridal chamber
  闹新娘Tease the bride
  敬茶Serve tea
  会亲戚Meeting of relatives
  救星Star of Salvation
  “新人”被送入洞房:the bride known as a“new person”was to be escorted to the bridal chamber.
  新娘下轿,步步高升,请:Let the bride descend from the sedan and lift her steps, step by step.Climbing high! Ching!
  “下跪!叩头!再叩头!三叩头!起立!下跪!叩头!……“kneel!kowtow!Again kowtow! A third time kowtow!Rise!Kneel!…”
  ②音译+解释
  门包儿:MenPao,or presents of silver for the servants of the bride’s family which in this case meant the servants of the Yaos.
  聘礼:Next she gave a red envelope containing a bank check for six hundred taels, which constructed the Pingli,usually given months before the wedding by the bridegroom’s family for the bride to bu her troussell with,…
  ③直译+解释
  龙凤贴“dragon-and-phonix card”,the dragon representing the male and the phoenix the female.
  玉如意…也是取“吉祥如意”之意。A jade juyi, a purely ornamental but important formal wedding gift,usually placed on the table for display as a symbol of good luck
  媒人轿The sedan chair of the official go-between
  用挂着秤砣的秤这样做,是为了吉祥,因为取个“秤心”、“秤意”、“万事如意”的意思:
   The steelyard with its horizontal beam and sliding weight was used for luck because its name had the meaning of“to have everything according to one’s wish.”
  高唱喜欢,祝新婚夫妇百年偕老,多子多孙,瓜藤绵绵
  Chant flowery,conventional,“lucky”verse to the effect the couple would live \married until a hundred years old and would be blessed with children and grandchildren,like a vine producing whole trailing strings of gourds.
  鸾凤和鸣The blessed harmony of the male and the femal phonix.
  ……上面是个双喜字,有三尺高
  …containing a double character three feet high, which consisted of the word his for“happiness”written double,signifying“united happiness”.
  四 结语
  由于以源语文化为归宿的译文常追求展现(源语中)异域文本语言和文化差异,并以这种宗旨来谋篇,因而“异质”得到了凸显和传播。在较深的层面上,具体的语言和文化规约相互融合和渗透,从而发生了译文文本的“变异”。当翻译人员力图通过在目标语文本中保留源语文化的语篇特征而充当文化革新者的角色时,一种新的行文风格便产生了。
  《京华烟云》写作中带有翻译,在涉及带有中国文化内涵的内容翻译时,林语堂更多采用异化策略进行直译或音译,以求保留中国文化的原汁原味,但当音译或直译不能有效传播中国文化,甚至有时造成误解时,他便会加上自己的阐释,从而形成了自己很有特色的行文风格。这一方面是由文化平等意识决定的,另一方面是由文化差异性和文化渗透、文化交融的客观要求及人们的求异心理决定的。异化策略,形成了中国英语的特别文学风格,为林语堂在美国以致整个西方世界赢得了巨大的声誉。
  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以源语文化为归宿的翻译原则可能运用得越来越广泛,最终将占上风。其内在原因是,既然是传播源语语言文化的信息,一般来说还是应以源语文化为归宿,因为世界文化的昌盛繁荣是以文化的多样性为基础的,各国各民族都要借鉴他国、他族的不同文化来发展自己的文化。可以说,在这方面,林语堂起到了先驱者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杨柳:《林语堂翻译研究——审美现代性透视》,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 李咏梅:《走近幽默大师林语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3] 万平近:《林语堂评传》,上海远东出版社,2008年版。
   [4] 杨仕章:《文化翻译观:翻译诸悖论的统一》,《外语学刊》,2000年第4期。
   [5] 王东风:《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中国翻译》,2002年第5期。
   [6] 林语堂:《moment in Peking》,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年版。
   [7] 张振玉:《京华烟云》,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作者简介:石琼,女,1977—,江苏泗洪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文化翻译,工作单位:上海电力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华儿女历来的思想文化也崇尚和平,这在儒、道、墨三家思想中都有反映。作为历史文化镜子的中国古代诗歌就很少有讴歌战争的作品。本文试从中国古典诗歌中士兵的思乡、思妇的闺怨、揭露战争杀人本质和悲惨后果等角度,阐释分析中华民族的战争观。  关键词:古典诗歌 爱好和平 战争观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一 文化背景  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因为中
期刊
摘要洪适词具有清隽有致的艺术特色,其词题材多选取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事件,自然、真切,充满生活情趣;词中的景色与场面描绘,多用简笔勾勒的手法,呈现出疏朗、清俊、淡雅的特征;在意象的选取上也倾向于清丽自然;营造的多是清远、平和、冲淡的优美意境。  关键词:日常题材 画面疏朗 意象清丽 意境清雅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洪适(1117-1184),字景伯,号盘洲老人,鄱阳(今江西
期刊
摘要20世纪中国的前50年,旧派小说占领了很大的读者市场,形成了不同的创作流派。同时,这一时期也是中国文艺期刊发展的重点时期。文艺期刊对旧派小说的创作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但为旧派小说的发表与传播提供了新的平台,而且在促进旧派小说的创作及文学流派的形成方面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文艺期刊 旧派小说 聚集 宗旨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中国的前50年,旧派小说
期刊
摘要理性诠释艺术是中西方美学传统的逻辑起点之一。中国传统美学表现为道家的自由美学的非理性认知和儒家的政治与人世图解的庸常认知。西方美学传统较早地注意到概念的能指与所指的矛盾。理性诠释艺术的症结主要表现在认识与实践如何实现内在的统一。  关键词:理性 艺术 诠释 美学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任何尝试着用理性来诠释艺术本身的企图,都潜在地包含着诠释者可能亦或必然遭遇的种种困难。如
期刊
摘要现代世界交往迅速发展,一个民族能不能充分利用其他文化、科学的成果,对于自身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我们必须充分发挥自身文化的能动性,结合外来文化的积极因素,实现文化的新旧更替,继承和创造出更具有生命力和活力的新文化。本文从中西方文化的异质性与同构性的角度来阐释这种融合与互补的关系。  关键词:异质性 同构性 西方文化 冲突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弘一大师是中国近现代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出家前曾是蜚声海内外的艺术先驱,后被书法界公认为20世纪最伟大的10大书法家之一,被佛教界尊为重兴南山律宗的第十一代世祖。前哲时贤关于弘一大师的传记和研究类的资料已具相当规模,同时也启发了笔者的灵感:建立“弘学”,让弘一大师的光辉永耀人间。  关键词:弘学 书学 佛学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中国文艺的天空群星灿烂,然而最令
期刊
摘要作于公元1895年的《感春四首》是末代帝师陈宝琛的代表作。这四首诗歌是陈宝琛为中日甲午战争而作,首首咏落花,却句句寄寓家国之慨:诗人借抒发对花落的弥天悲伤之情,而传达对国是日非的悲慨之意。《感春四首》悲慨遥深,哀感顽艳,在近代诗坛享有盛誉,当时就已传诵海内。  关键词:感春 落花 家国之悲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陈宝琛(1848-1935),字伯潜,号弢庵,福建闽县
期刊
摘要非真实性话语在日常言语交际中非常普遍,本文从语用学角度,在顺应理论框架内对此种话语现象进行探讨研究。非真实性话语是说话人顺应自己和听话人的心理世界和社交世界采用的语用策略,对交际的顺利进行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非真实性话语 顺应理论 语境 心理 社交 文化  中图分类号:H08 文献标识码:A    一 前言   语用学主要研究语言的使用,是语言学近年来发展较为迅速的一个领域。具体来说
期刊
摘要《闺塾》是明代戏曲家汤显祖代表作《牡丹亭》中的一出,作品不长,但涉及到一些古代社会生活的习俗内涵,如养鹦鹉、做寿鞋、市井卖花,等等。这些风俗事象的源流、背景、细节及蕴含,对于观众读懂作品,十分重要。故笔者不揣浅陋,就这几个事象作以文化渊源与文献依据的考索,以求教于戏曲学及民俗学界的同仁。  关键词:牡丹亭 闺塾 风俗内涵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一  《牡丹亭》是明朝
期刊
摘要《红楼梦》用神妙的笔触描绘了众多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其中既有家喻户晓的宝、黛、钗等重要人物,也有一些不为众人熟知的小人物,而这些小人物也是光彩夺目并具有丰富结构意义的形象群体。如红楼十二官——贾府一个特殊的戏子班底,她们为迎接元妃省亲这一特殊举动而被买入贾府。她们不但是一群充满生机活力、各具性情的青春美少女,也是身处底层、失去自由与尊严的薄命红颜!  关键词:《红楼梦》 红楼十二官 藕官 蕊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