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单的爱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chanical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再年少的我,很少会被什么感动,但当我读完陶立夏的《分开旅行》后,却被书中的凄美故事深深地感动了,以致我在读完书稿后,仍深深地沉醉在书中不能自拔……
  《分开旅行》是一本风格独特的纸上爱情旅行书,定义为“世间最凄美的爱情”。它以“我”和M的爱情故事为线,把13场唯美之旅串成一条完美的项链。作者以灵动之笔将爱情故事与每一个旅游地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建筑、美食及旅途中的独特之感融合,小说进程和特色游交相辉映,字字深情、句句动我衷肠,意境如诗如画,读来若饮醇醪,不觉自醉。书中所配作者亲摄170幅图片精美迷人,四色印刷,制作精良。无论是书中所述的凄婉的爱情故事还是所配的精美图片,都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小说的主人公“我”,游走在漫漫旅途中,为了追寻心目中理想的爱情,也为着寻找人生与爱的答案。人虽在旅途,但念起往日悲欢眷恋,想起自己与M之间的点点滴滴,虽然只有主人公“我”一个人在旅途中,但因为有M,“我”一个人的旅行却并不寂寞。
  爱一个人,就要忍耐包容对方的缺点,世界上没有绝对幸福圆满的爱情,幸福只是来自于无限的容忍与互相尊重。既然选择了爱,就要全力以赴地爱下去。就像书中所说“拖延,即是最严厉的拒绝。我们的人生中,等待总是多过期待,而没有期盼的等待就如同没有火光的荒野。如果你开始忘记亮光的样子,那一天,你就瞎了。我不想这样,我不愿意我们的故事像世间所有令人扼腕的故事那样,在最关键的时刻以无言收场。”在爱情与人生跟自己心中的理想不相符合时,主人公选择了“出走”这一永恒不变的方式,“我”的旅行是一种新的出走,出走是为了找寻理想的爱情与人生,为了找寻自己迷失了的梦。也可以说,主人公的出走是在爱情与人生的十字路口的一种抉择。
  或许,远行可以治愈所有的伤;
  或许,只有远离,才能靠近;
  ……
  于是,小说的主人公选择了离开,独自去旅行。在13个月里游历了12个国家, 13场旅行给了自己身心的愉悦,也找到了关于爱情与人生的解答。
  人生本来就是一场独自旅行,或许中途曾有人同路,但终将各自走散。这就是时间给我们的答案:如果无法拥有,唯一可以做到的就是不要忘记。其实,很多人和事都是我们生命中的匆匆过客,爱人也不例外。因此珍惜现在拥有的才是最恰当、最正确的选择。在“我”的一生中,M是“我”生命中众多过客中的一位,不过他的位置比较特殊而已。错失爱情,才会发现爱情的美好,才会期待爱情。这就是“我”,在期待中旅行,在旅行中期待奇迹的发生。书中以“爱情旅行”为主题,涉及旅行、爱情与成长,主人公“我”在旅行中成长,也在旅行中思考爱情与人生的真谛,并最终给自己自由,也给对方自由。
  在我们的一生中,我们会有意无意地错过许多本该属于我们的东西,如亲情,友情,爱情……爱仿佛一扇旋转门,找到一个入口,等着我们的就必然是一个出口。身边会有一个又一个人不停地经过,无论爱过谁,终究会渐渐走散,最后陪自己到永远的只是某个面目模糊的陌生人。就像《分开旅行》一书中“我”与M的爱情一样,很多我们曾经以为是永恒的东西,有的时候会转瞬即逝。
  小说中“我们在爱情里期待永恒,但这世间真的存在永恒不变的东西吗?” 对我们所追求的世间的永恒的东西提出了质疑。是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期待永恒,但世间却没有什么是永恒的,包括爱情与人生。我们所期待的永恒的爱情只不过是我们的一个很美很美的梦,是遥不可触的。而小说的主人公渴望拥有永恒的爱情,希望她所爱的人能够时时刻刻关注自己,这就注定了她的爱情故事将是凄美的、动人的、触人心扉的。
  那些能找回的东西,从没丢失过。那些丢失了的东西,或许从未真正拥有。当明白了这些时,就会放走那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给自己自由,也给自己开始新生活的机会。《分开旅行》就告诉了我们这样的道理。就像有人说过的“来是偶然的,走是必然的。所以你必须,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在爱情的世界里也是如此,那些模棱两可的东西,也许就是你从未拥有过的东西。就像书中“我”的爱情一样,是“我”一个人孤单的爱。
  人生浮浮沉沉,爱情也一样,总在我们的周围浮浮沉沉。愚痴的人,一直想要别人了解他。有智慧的人,却努力地了解自己。《分开旅行》中的“我”就是一个有智慧的人,在一个人的旅行中不断地思考自己想要的爱情与人生的意义,并最终了解了自己所努力追求的。在旅途中成长,并感悟爱情。当心灵得到感动的洗礼而升华,当怡情的旅行如甘霖灌溉了荒芜的心田,我真的释怀了……于是在死亡之海的哭墙前对世上所有的神明说,让我们自由。在主人公回到这段旅行的终点,看完《最后的晚餐》后,终于还他人自由,也给自己自由与重新去爱的机会。
其他文献
今年2月份,南京艺术学院教授速泰熙应台北书展基金会邀请,担任台湾书籍设计界奥斯卡奖项——金蝶奖大赛的决选评审,并在“书籍设计论坛”做了题为“美域的延伸——视觉文化语境下的书籍设计的审美拓展(以大陆书籍设计为例)”的演讲。为此,我们专程采访速泰熙,请他谈谈金蝶奖评选的标准以及对于书籍装帧设计的看法。    对话  书香:本次金蝶奖大赛的评审之间有差异吗,评选的时候是如何达到一致?您在评选中有没有一些
期刊
朱锷,平面设计师,常用设计倡导人,Edge品牌创始人。出版有《设计中的设计》等一系列颇有影响力的“设计白皮书”。1990年赴日,1998年在东京、2001年在北京成立朱锷设计事务所至今。曾策划“日本设计巨匠田中一光的设计世界展”、“建筑建筑/隈研吾贰零零捌中国展”, “MUJI无印良品2008中国特展”,“设计的设计/原研哉贰零壹壹中国展”等展览。    对话    书香:关于书籍设计最疯狂的一个
期刊
聂永真,自诚品文案崛起,后以美术设计受到唱片公司、出版界青睐。为台湾专辑包装、书籍装帧、剧场与电影领域里最重要的新世代设计师之一。屡获 《诚品好读》年度出版报告“美术之最”与“最佳注目”;金蝶奖最佳封面设计首奖。香港Victionary Musikraphics百张唱片暨设计师、德国Hesign 50 Smaill Studios收录。“纽约TDC(Type Directors Club)”会员之
期刊
早期书刊印制使用铅字印刷在纸页烙下的立体压痕,如同浮雕般美丽而真实,不仅可以用手触摸到,从背面看,也可以看到油墨因为压力的关系而留下深浅不一的颜色。  木刻版画与铅字印刷,均为欧洲中世纪以来木版活字时代的手工产物。书页里黑白分明的墨痕线条犹如洞穴壁画,能让人清楚看见工匠刀笔在木石表面凿挖出来的刻痕,具有深刻鲜明的触觉特性。  近代台湾以木刻版画自制限定版手工书的先行者,当首推日籍诗人小说家西川满(
期刊
书籍设计也可以产生音乐的节奏感。这个观点是当代书籍设计的主要代表和推动者——吕敬人提出的。他认为,书籍装帧设计者好似一个演员,在书籍视觉信息传达中担任某种角色,是演员、是编剧、或许还承担导演的职责。书籍中的文字、图像、色彩、空间等视觉元素均是书籍舞台中的一个角色,随着它们点、线、面的趣味性跳动变化,赋予各视觉元素以和谐的秩序,注入生命力的表现和有情感的演化,使封面、书脊、封底、天、地、切口,如京剧
期刊
文学香港    香港是个很独特的地方。年轻时常常听说香港是个很庸俗的地方,是文化沙漠,没有文学,好像什么都没有。但事实上不是如此。它的文学、它的文化,反而有我们的洞见与不见。  由于历史因素和地理环境,香港夹杂在中西文化的冲激之中,英语、广东话、普通话的思维,产生了香港文学中常见的不中不西、夹带粤语用词的普遍现象。在“九七大限”来临之前,香港作为英国的殖民地之一,面向大陆,若即若离,又爱又恨,当下
期刊
我喜爱阅读,在面对书籍前习惯会先了解作者,让人与文字是链接的。事实上我认为书籍本质应是阅读者导向,设计必须兼具功能性与视觉性。  2010年我承接行人出版社所委托的《悬崖下的小道》书籍装帧案。对于作者的了解,我顶多跟大概媒体一样多:对台湾社会来说,他是帅哥、是贵族、是褒贬不一的争议性人物。我面对的是一位特别的作者,蒋友柏——蒋家的后代。  由于这是一本泛自传体的书,我在装帧设定上着重“文”与“体”
期刊
如果不是因为叶怡兰的书写,相信许多人对于旅行的定义,少了“以客房为目的地的旅行”这一项。叶怡兰说,如果因为她的书写,能让更多人知晓有一种旅行是以旅馆为主的,那她的书写就“值得了”。  在叶怡兰看来,旅行的面向有很多,了解一个地方的风味除了浏览名胜古迹,住旅馆也是一种方式。在京都,叶怡兰在自己所居住的旅馆里,看到了整个京都的美学。旅馆的设计,融合了京都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看旅馆里的人怎么饮茶;看旅馆
期刊
来自爱心星球的小外星人,他喜欢我们这个美丽的星球,也喜欢住在这个星球上的人,他不明白我们的星球上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不满和争吵,为什么会有战争,所以,他来到了地球,想看个究竟……  他就是乌普斯,是“快乐使者Oups”绘本系列的主角。  这个小外星人为什么会叫乌普斯?——Oups,变成我们的语言就是“哇噢”,什么情况下你会不由自主地“哇噢”呢?  惊讶?赞叹?开心?  对,就是那种感觉,乌普斯来到地球
期刊
1954年,是新中国法制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拥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根本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诞生了。也是在这一年的12月,在新中国法制建设的主要奠基人董必武同志的亲自倡导下,法律出版社成立,成为继人民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商务出版社之后“004号”出版社,载入共和国史册。  半个多世纪以来,法律出版社秉持“为人民传播法律”的主旨,以“传播法律信息,推动法制进步,积累法律文化、弘扬法治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