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幸福,是每个人对生活的期许。在物质极大丰富的现代社会,人们对幸福的定义也发生了转变。从简单的解决温饱,到逐渐提高生活的品质,再到追求内心的平和、疏朗。在追求物质的道路上走了好远的人们忽反顾以游目兮,发现内心越来越躁动、不安、空虚,所以很多人开始怀旧,怀念那些物质虽不丰富但人们简单快乐的年代。逝川不回流,往者亦难觅。那我们该如何重新寻回内心那份简单的恬静,让清风明月、幽谷暗香重新停驻在我们灵魂的花园里呢?《近思录》或许会给你答案。
《近思录》,南宋时由朱熹与吕祖谦合作编成,题目来自《论语》中的“切问而近思”,提醒我们提问题要提得真切实用,思考问题要从自己的身心出发,不要虚无缥缈、漫无边际。
书中的每则语句,皆出自北宋时期的四位思想家——周敦颐、程颐、程颢、张载的笔下。实际上,该书总结了自《易经》以来的儒家思想的精华。朱熹说,四书是六经的阶梯,而《近思录》是四书的阶梯。所以,在中国的明清时代,《近思录》家喻户晓,士子必读。
本期要与诸君分享的是其中的《警戒》章。此章为《近思录》第十二章,讨论的是改过,纠正人心的种种病症。现代人的一大问题就是人类在实现物质的极大发展之后,妄图征服自然,人心越来越不知道敬畏,从而产生更多的“现代病”,也许本章能给人带来有益的启示。
喜闻过 戒机心
最混乱、最危险的时代,是人心不知警戒、无所畏惧的时代。无论个人还是社会,失去了警戒、敬畏之心,现实将会变得残酷而可怕。社会安定局面的维系,除了要依托外在的“他律”手段,更须借重个人的“自律”。就是说人要学会警戒自己,改过自新,使人心能安其位,从而实现天下大治。
濂溪先生曰:仲由喜闻过,令名无穷焉。今人有过,不喜人規,如护疾而忌医,宁灭其身而无悟也。噫!
仲由即子路,以政事见称,性格率直,有勇力才艺,敢于批评孔子,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他听到别人指出自己的过错,就感到高兴,因而美名流传。当今的人犯了过错,却不喜欢听到别人的规劝。这就如同讳疾忌医,宁可不治身亡也不愿醒悟。可悲啊!
都说忠言逆耳利于行,可细想想,若想悦纳逆耳忠言实非难事。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缺点,有些自己知道,有些不知道。自负的人知道的缺点也会假装不知道。子路喜欢别人指出自己的缺点是因为他懂得:在通往完善自我的路上,他又可以斩断一条看不见的荆棘了,怎能不喜?
与之相反的,奉承之语悦耳、逢迎之言好听。古今多少君主在敌寇面前没有倒下,却毁身于巧言令色,所以夫子云:“巧言令色,鲜矣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行事准则,可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以虚伪、投机作为自己的行事准则呢?恐怕还是因其大有销路。
伊川先生曰:阅机事之久,机心必生。盖方其阅时,心必喜。既喜则如种下种子。
程颐说:看到智巧诡诈的事情多了,就必然会产生机心。因为他最初看到这种机巧事情的时候,内心一定会产生喜悦。而这喜悦便是机心生长的种子。
机心一生,从此想的只有投机钻营,以假面示人。暗枪和冷箭或许就会在不知不觉间打造了出来。这是一条幽暗逼仄的路,偶有的明媚也一定是幻象。
德善积 福禄臻
然而很多时候我们发现,成功者身边总会簇拥着一些机心满腹之人。此类成功者也多为好大喜功目蔽耳塞之人,失败也是迟早的事。因此,越是站在山顶越要时刻警惕,不能因山顶的无限风光太过迷人就放下戒备之心。
圣人为戒,必于方盛时。方其盛而不知戒,故狃安富则骄侈生,乐舒肆则纲纪坏,忘祸乱则衅孽萌,是以浸淫,不知乱之至也。
圣人一定是正当自己志得意满的时候注意警戒自己。因为人在志得意满的时候,如果忘记警戒自己,贪图富贵就会导致骄奢淫逸,惯于散漫肆意则容易导致纲纪败坏。忘记了导致祸乱的历史教训,那么叛乱的因素容易萌发,你只是身处其中,不知道大祸马上就要临头罢了。
在经济大潮中,很多弄潮儿迅速积累了财富,但是修养的积累没有跟上,因此“土豪”大批诞生。拜金炫富、庸俗土气成了他们的代名词。在中国文化中一直推崇儒商,因为他们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更加讲求道德修养。
伊川先生曰:德善日积,则福禄日臻。德逾于禄,则虽盛而非满。自古隆盛,未有不失到而丧败者。
程颐说:如果你日复一日地积累自己的善行善德,那么你的福禄也每天都在增加。如果你积累的德行超过了你享有的福禄,那么即使你享受的福禄非常丰盛,也不能认为是过多了。自古以来的富贵之家,没有不因为失去道义而导致衰败的。我们所说的“富不过三代”,多是因为缺失了德善的积累。不惜福,福必远之。
自省之时,心自安也;喜闻过者,机心远矣。志得意满,戒之时也;积善成德,福禄广矣!
《近思录》,南宋时由朱熹与吕祖谦合作编成,题目来自《论语》中的“切问而近思”,提醒我们提问题要提得真切实用,思考问题要从自己的身心出发,不要虚无缥缈、漫无边际。
书中的每则语句,皆出自北宋时期的四位思想家——周敦颐、程颐、程颢、张载的笔下。实际上,该书总结了自《易经》以来的儒家思想的精华。朱熹说,四书是六经的阶梯,而《近思录》是四书的阶梯。所以,在中国的明清时代,《近思录》家喻户晓,士子必读。
本期要与诸君分享的是其中的《警戒》章。此章为《近思录》第十二章,讨论的是改过,纠正人心的种种病症。现代人的一大问题就是人类在实现物质的极大发展之后,妄图征服自然,人心越来越不知道敬畏,从而产生更多的“现代病”,也许本章能给人带来有益的启示。
喜闻过 戒机心
最混乱、最危险的时代,是人心不知警戒、无所畏惧的时代。无论个人还是社会,失去了警戒、敬畏之心,现实将会变得残酷而可怕。社会安定局面的维系,除了要依托外在的“他律”手段,更须借重个人的“自律”。就是说人要学会警戒自己,改过自新,使人心能安其位,从而实现天下大治。
濂溪先生曰:仲由喜闻过,令名无穷焉。今人有过,不喜人規,如护疾而忌医,宁灭其身而无悟也。噫!
仲由即子路,以政事见称,性格率直,有勇力才艺,敢于批评孔子,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他听到别人指出自己的过错,就感到高兴,因而美名流传。当今的人犯了过错,却不喜欢听到别人的规劝。这就如同讳疾忌医,宁可不治身亡也不愿醒悟。可悲啊!
都说忠言逆耳利于行,可细想想,若想悦纳逆耳忠言实非难事。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缺点,有些自己知道,有些不知道。自负的人知道的缺点也会假装不知道。子路喜欢别人指出自己的缺点是因为他懂得:在通往完善自我的路上,他又可以斩断一条看不见的荆棘了,怎能不喜?
与之相反的,奉承之语悦耳、逢迎之言好听。古今多少君主在敌寇面前没有倒下,却毁身于巧言令色,所以夫子云:“巧言令色,鲜矣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行事准则,可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以虚伪、投机作为自己的行事准则呢?恐怕还是因其大有销路。
伊川先生曰:阅机事之久,机心必生。盖方其阅时,心必喜。既喜则如种下种子。
程颐说:看到智巧诡诈的事情多了,就必然会产生机心。因为他最初看到这种机巧事情的时候,内心一定会产生喜悦。而这喜悦便是机心生长的种子。
机心一生,从此想的只有投机钻营,以假面示人。暗枪和冷箭或许就会在不知不觉间打造了出来。这是一条幽暗逼仄的路,偶有的明媚也一定是幻象。
德善积 福禄臻
然而很多时候我们发现,成功者身边总会簇拥着一些机心满腹之人。此类成功者也多为好大喜功目蔽耳塞之人,失败也是迟早的事。因此,越是站在山顶越要时刻警惕,不能因山顶的无限风光太过迷人就放下戒备之心。
圣人为戒,必于方盛时。方其盛而不知戒,故狃安富则骄侈生,乐舒肆则纲纪坏,忘祸乱则衅孽萌,是以浸淫,不知乱之至也。
圣人一定是正当自己志得意满的时候注意警戒自己。因为人在志得意满的时候,如果忘记警戒自己,贪图富贵就会导致骄奢淫逸,惯于散漫肆意则容易导致纲纪败坏。忘记了导致祸乱的历史教训,那么叛乱的因素容易萌发,你只是身处其中,不知道大祸马上就要临头罢了。
在经济大潮中,很多弄潮儿迅速积累了财富,但是修养的积累没有跟上,因此“土豪”大批诞生。拜金炫富、庸俗土气成了他们的代名词。在中国文化中一直推崇儒商,因为他们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更加讲求道德修养。
伊川先生曰:德善日积,则福禄日臻。德逾于禄,则虽盛而非满。自古隆盛,未有不失到而丧败者。
程颐说:如果你日复一日地积累自己的善行善德,那么你的福禄也每天都在增加。如果你积累的德行超过了你享有的福禄,那么即使你享受的福禄非常丰盛,也不能认为是过多了。自古以来的富贵之家,没有不因为失去道义而导致衰败的。我们所说的“富不过三代”,多是因为缺失了德善的积累。不惜福,福必远之。
自省之时,心自安也;喜闻过者,机心远矣。志得意满,戒之时也;积善成德,福禄广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