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交往理论认为交往是形成社会关系的基础,交往体现了人的本质,是具有社会历史性的人的生存方式。而师生交往是交往的一种,是构成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方式之一,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信息交流、情感交流的过程。学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是要通过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作用来实现。所以,师生交往在学校内部的人际交往中居重要地位,起着重要作用。良好的师生交往,可以促进师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反之,会给教育教学活动和师生情感交流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师生交往是现代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但是目前师生之间的交往出现了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如教师对待学生不公平,学生与教师之间缺乏交往,师生关系冷漠等。
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推动下,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与此同时,国家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日益加快,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城市并且形成了庞大的农民工群体。20世纪90年代以来,流动人口不但规模越来越大,而且结构也发生了重要变化,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举家迁徙到城市,家庭化趋势逐步扩大,流动人口的子女也成为流入城市的一大特殊群体,我们称其为流动儿童。这些流动儿童从农村流入城市,自身带有特定的农村文化,而且生活和学习环境与之前农村的环境相差甚远,导致他们不能适应。而在城市,主流文化扭曲了流动儿童的社会形象,他们被定格为某种带有歧视性的群体形象,因为主流文化总会排斥或歧视非主流文化,以此来维持本身文化的特权地位。相较于城市儿童,流动儿童由于自身拥有的社会资本的匮乏而往往会受到不公平的对待,而师生交往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方式,流动儿童的师生交往也由于社会资本的匮乏而受到影响。
本文以社会资本理论为基础,从交往的频度、向度、深度、广度四个方面调查、分析了重庆市主城区的158名流动儿童和84名城市儿童,通过与城市儿童师生交往的比较发现,大多数流动儿童在师生交往过程中受到教师的不公平对待,造成了流动儿童在学业成就和身心发展方面不如城市儿童。同时,从流动儿童的家庭所具有的社会资本和自身的社会资本两个方面分析了社会资本对师生交往产生的影响,找出儿童师生交往与其社会资本之间的内在联系。针对上述分析,从增加流动儿童的社会资本方面,提出了改善流动儿童师生交往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