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2010-2014年间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耐药变化趋势,研究临床分离产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1(New Delhi metallo-beta-lactamase-1,NDM-1)泛耐药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机制及其流行特性,为临床抗感染治疗、院内感染管理与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1.回顾性研究2010-2014年间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分离大肠埃希菌的感染分布以及耐药情况。 2.PCR扩增并测序检测菌株中blaNDM-1基因,确定产NDM-1菌株。 3.改良Hodge试验和EDTA增效实验检测产NDM-1菌株的耐药表型;琼脂稀释法测定产NDM-1菌株对头孢菌素类、β-内酰胺类、碳青霉烯类、氨基糖苷类以及氟喹诺酮类等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 4.通过PCR扩增并测序对上述产NDM-1的菌株进行超广谱β-内酰胺(ESBLs)酶、碳青霉烯酶、16S rRNA甲基化酶和质粒及染色体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基因的检测。 5.通过Southcrn杂交对6株XDR(extensively drug resistant)大肠埃希菌blaNDM-1基因进行定位,并通过接合转移试验和PCR扩增分析其所在质粒的转移性和复制子类型。 6.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携带有blaNDM-1大肠埃希菌菌株的流行特性;并通过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分析对携带blaNDM-1大肠埃希菌菌株进行分型研究,同时与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网站(http://www.cdc.gov/pulsenet/protocols.htm)上的结果进行比对,了解本研究中产blaNDM-1大肠埃希菌菌株与全球流行株的相关性。 结果: 1.2010-2014年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分离873株大肠埃希菌,分布前三位的病区分别是泌尿外科(12.4%)、神经外科(11.6%)及ICU(11.3%),大肠埃希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物药物、氟喹诺酮类药物均呈现较高的耐药性;并从2014年5-8月的临床标本中筛选出6株产NDM-1泛耐药大肠埃希菌(菌株编号为DC2303,DC2504,DC2516,DC2543,DC254,DC917),改良Hodge试验和EDTA增效实验检测均为阳性。 2.6株产NDM-1大肠埃希菌对三、四代头孢菌素,氟喹诺酮类药物,碳青霉烯类药物,氨基糖苷类药物,p-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物等抗菌药物均耐药。 3.PCR检测结果显示6株产NDM-1大肠埃希菌均携带blaNDM-1,blaSHV-1,aac(6)-ib-cr, qnrB, rmtb,其中有些菌株还携带qnrA,blaCTX-M-1,blaCTX-M-9等耐药基因。 4.Southern blot定位分析显示blaNDM-1位于约54.2kb大小的质粒上,接合转移试验成功获得NDM-1阳性接合子。 5.质粒分型发现DC2303和DC917的质粒复制子类型分别为IncF I和IncY-F I,其余4株菌均为IncN。 6.SDS-PAGE和结构基因序列分析显示所有菌株均表现为OmpC缺失。 7.脉冲场电泳分析发现6株产NDM-1大肠埃希菌均为同一克隆型,同时多序列位点分型分析发现除1株菌(DC2303)属于ST594(等位基因:31-195-11-36-27-67-26-125)型外,其他5株菌属于ST2(等位基因:8-2-7-3-7-1-4-2)型。 结论: 1.本研究中2010-2014年间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标本来源主要来自于尿液,主要分离的科室为泌尿外科,对临床常用的多种抗菌药物耐药情况严重,仅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敏感性较好。 2.本研究中产NDM-1泛耐药大肠埃希菌株对多种抗菌药物高度耐药的主要原因是其携带有多种耐药基因以及外膜蛋白的缺失。 3.blaNDM-1基因位于可接合转移质粒上,增加了耐药性播散的风险。 4.本研究中质粒类型主要为IncN型,具有较强的水平传播性。 5.PFGE结果显示本研究中6株菌都属于相同的克隆型;MLST结果显示6株菌的主要ST型为ST2型,与国际上产ESBL耐碳青霉烯类大肠埃希菌主要为ST131型的研究结果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