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庭审话语发生在特定地点,根据特定的程序和规则,具有不同目的的话语参与者主动或被动参加,彼此为达到一个符合自己目的和利益的结果,通过相互说服进行。打断作为一种独特的言语行为现象是庭审话语中最常见的话语形式之一。在法庭审判过程中,参与各方会不自觉地保持距离感并在潜意识中具有权力角色定位,从而形成了以法官、公诉人、律师为代表的话语强势方和以原告、被告、证人为代表的话语弱势方。以往,对司法程序中打断现象的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庭审话语发生在特定地点,根据特定的程序和规则,具有不同目的的话语参与者主动或被动参加,彼此为达到一个符合自己目的和利益的结果,通过相互说服进行。打断作为一种独特的言语行为现象是庭审话语中最常见的话语形式之一。在法庭审判过程中,参与各方会不自觉地保持距离感并在潜意识中具有权力角色定位,从而形成了以法官、公诉人、律师为代表的话语强势方和以原告、被告、证人为代表的话语弱势方。以往,对司法程序中打断现象的研究大多停留在静态层面,呈现出一种不平衡的态势,鲜有从评价理论的角度对庭审话语中打断现象及其有声性特质的研究。因此,本文借助Praat语音分析软件揭示法官打断话语的动态性特征—音高、音强、音长等的特性,并试图发现其语用功能,以期为我国今后的司法实践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本文随机选取了CCTV《庭审现场》40场刑事、民事审判案件音像语料,采用Praat语音分析软件,通过转写后对文字语料中的话语打断现象进行定量定性分析,以话语权力理论为理论框架,并结合评价理论和言语行为理论,探讨法官打断话语的语用功能和语音特征。研究表明,法官打断行为主要有三大类:明确资格类打断、调控言行类打断和限制内容类打断;其语用功能主要有四种:质疑、干预、核实和维序。庭审过程中法官的打断话语凸显了其强势者地位;话语权力理论,评价理论以及言语行为理论相互交叉,共同阐释了权力的不平等性。本文从理论层面看,其研究价值在于阐释了运用评价理论进行分析是切实可行的,为今后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从实践层面看,其研究价值在于指出了目前庭审中法官的具体打断行为以及特性,例如,法官的打断行为主要有明确资格类打断、调控言行类打断和限制内容类打断,法官一般通过打断话语直接地实现质疑、干预、核实和维序四大语用功能。因此,本文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其他文献
随着“一带一路”政策在全球的推广落实,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进一步加强。英语作为全球语言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这对中国的英语专业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根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对英语专业学生而言,在英语学习中掌握丰富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和中国文化知识十分重要。《综合教程》(第二版)作为英语专业学生普遍使用的教材,致力于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
英语程度副词(adverb of degree)的分类等级排序较为严整,其中表示最高量级的程度词被称为极量副词(maximizer)。极量副词不仅用于修饰句内词语的最高程度,还可以在口语对话中作应答语,此时极量副词以独立形式(freestanding form)出现,用于表达说话人的态度和观点。基于Quirk et al.(1985:589-590)对强化词的分类,本文选取可独用于会话中的六个极量
本文以当代绘画为研究对象,以空间观念的表达为切入点,从空间维度、图像元素、表达形式三个层面对与绘画空间相关的理论、以及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理论等文献资料进行研究和分析,重视对传统绘画空间观念理论来源的梳理和对当代绘画空间观念表达的分析,力图以绘画性空间这种空间的基本形态来阐述当代绘画空间观念表现的缘起与意义。通过对各个时期不同绘画作品的空间观念表达的分析和比较,期望重新理解当代绘画创作中的空
人性论的问题不论是在西方哲学研究还是中国哲学研究中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中国先秦时期荀子的性恶论较为受争议,因为在荀子的人性论哲学中,似乎存在着一个悖论:一方面荀子认为“人之性恶”,另一方面却又认为“涂之人可以为禹”。如果人的本性是恶的,那又如何能“成禹”呢?这看起来矛盾的两个方面同时存在荀子道德哲学中,它们之间必定有一个可转化的机制,而荀子在《性恶篇》里也给出了转化的答案,即“圣人”用“礼义”
类比是一种作为论证手法而出现的修辞方式,是人类最基本的思维模式,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中国典籍中的类比推理展现了古汉语的思维方式和逻辑映射。类比翻译是典籍翻译的一个重要环节。《资治通鉴》作为一部中文编年体通史巨著,结构宏伟,取材丰赡,以其独到深邃的历史眼光,力透纸背的说理方式,成为后世“不可无之书”。《资治通鉴》中记载了丰富的类比表达,这些类比表达被用来阐述原因和推断结论。类比既体现在具体
轻动词构式是英语中常见的结构之一,如“have a look”、“take a listen”、“make a decision”。在英译汉的过程中,若将其直接翻译为“看”、“听”、“决定”这样的简单动词,虽然二者表达的意义相同,但其背后动词的语感却没有体现出来。近年来,学者对轻动词构式的研究方兴未艾,但对其汉译的研究却是鲜有人知,更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持。本文从事件语义学理论出发,以自建新闻报刊双语
本研究对中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写作中的动词-名词搭配错误进行了研究。研究基于大连理工大学369名非英语专业大一学生的1,679篇书面作文,建成语料库NE_EWC_MA_2018,共计29.8万词,涵盖议论文、说明文、描写文及记叙文四种作文类型,共11个作文话题。研究根据Nesselhauf的研究把写作中动词-名词搭配错误分成九类:动词错误、名词错误、用法错误1(搭配理解错误)、用法错误2(用法不
语言特征已广泛应用于文本风格分析中。语言特征定量分析可用来区分文本的语体和体裁,并分析语言特征与文本质量的相关性。演讲作为一种特殊的口头语言,有其独特的特征。本文收集了演讲的视频、文字稿与人工评分,利用Coh-Metrix计算演讲的语言特征参数值,并利用SPSS计算其与演讲综合评分之间的相关度,用Wordsmith提取索引行,查看语料中语言特征的使用情况,从而探索语言特征对演讲质量的影响,并与写作
混合隐喻因其自身的复杂性和争议性,学界一直未给与应有重视,国内外研究较少。然而,随着隐喻研究的整体深入,特别是实证方法在语言研究中的兴起,学术界对混合隐喻现象的态度正发生改变,证明了其不仅是自然语言中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更是隐喻语言的主要表现形式。同时,能否解释混合隐喻的理解问题也成为检验一个综合隐喻理论严谨性和全面性的重要方法之一。本启动实验研究共有35名大连理工大学的学生参加,所有被试为一语为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地使用修辞性语言。人们出于不同的心理动机,通过使用反语来达成复杂的社会交流目的。反语的理解与加工长期以来是语言学研究者的关注重点,研究者们希望通过建立反语的理解加工模型以找到一个普适性的认知模型来解释非字面语言加工。近年来Giora基于反语的非直接否定观和默认非字面义解释观提出了否定结构讽刺理解的默认假说,该假说强调削弱词汇肯定性的否定结构是被默认地解释为讽刺的,且该解释过程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