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P2P网络借贷近年来持续爆雷,实控人则常被控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这使得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这一并不算新的罪名频频出现在大众视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还是民营企业家最常面对的经济犯罪罪名之一。在强调保护和发展民营经济的当下对该罪适用进行研究有现实意义。从法理上看,在我国现阶段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保护的法益是我国的金融许可制度和投资者个人资金安全;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非法性”指违反金融管理法律法规,但违反了金融管理法律法规并不意味着即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非法”,仍要看这些违反是否侵害了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法益;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中的“公众”应指对象不特定且多数,我国将“亲友标准”作为认定对象是否特定的标准有其适应国情的合理性,但应该看到“亲友”本身概念模糊、确定性差,容易引发争议,应把对象特定限定在“确定范围的亲属”,把“友”排除出“特定对象”。研究以广东省近年来210份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判决为主要样本,对判决年份、吸收存款数额、吸收资金对象人数、吸收资金用途、是否使用欺诈手段、共同犯罪、单位犯罪、判决结果、缓刑适用、P2P网络借贷涉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情况等进行分析,以求得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适用现状和问题。目前,在我国,由于经济因素和法律规制因素共同作用,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高发且有适用扩大化趋势,且认定时不区分吸收资金用途,量刑时不考虑是否适用欺诈手段,适用中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存有争议,量刑上存在缓刑适用率低、罚金数额低、量刑标准不一的问题。针对上述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在本文的最后通过理论分析与司法实务相结合的方法提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准确适用方法和适用完善建议。在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区别认定上,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与民间借贷的区别在于借款对象是否特定,借款是否面向公众;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与集资诈骗的区别在于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但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不宜一味结果推定;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与组织、领导传销活动区别在于组织领导、传销活动是通过发展下线获取收益,且收益通常具有动态性,二罪可能产生竞合,按想象竞合处理;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与非法经营则在涉发行基金份额时易产生争议,私募基金后改变基金用途的,则可能涉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未经批准在国内募集境外投资基金的,则可能涉非法经营罪。在完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适用方面,则建议通过司法解释的方式提升入罪门槛,把吸收公众存款用于生产经营的作为法定从轻量刑情节,区分吸收公众存款是否使用诈骗手段,对欺诈型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从重处罚,在司法实践中对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一般参与者尽量量刑轻缓化,增加缓刑适用比例,对于在共同犯罪中作用很小的应作去罪化,同时加强量刑标准化工作,规范法官自由裁量权行使,避免情节类似的案件量刑差异过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