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审美误导
随着社会物质与精神文明的迅速发展,美术教育日渐趋于包括整个社会和人的一生的方向,其本质也转向培养受教育者的艺术审美和创造能力,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和谐地发展。但是,当前的中学美术教育却多置美术之美育功能与任务于不顾,只施以临摹写生的纯技能训练的应试教育;而小学美术教育又多是片面夸大稚拙童趣的艺术性,忽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授,使“稚美”思想垄断整个小学发展阶段,造成儿童的审美素质与创造能力的长期“低幼化”。
以上所述的“有术无美”的功利主义教育与“有美无术”的自然主义教育在本质上都是一种与全面发展相背的、残缺偏窄的、停滞孤立的审美误导,在实践中产生了诸多矛盾。
1.与教的矛盾。首先,普通中小学的美术教育有别于专业学校的美术教育在于其具有普及性、基础性、综合性及建立于兴趣之上的应用性,并着眼于螺旋上升的发展。而对技能的片面强化与对拙美的静态依重均割裂了知识技能与情意美感内容的有机联系,导致小学与中学间的智能断层和中学毕业生审美能力的严重匮乏,从而影响到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其次,美术教学必须遵循以审美教育为主线、精讲多练、讲练结合、循序渐进等原则,遵循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结合、情感体验与道德判断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自觉性相结合的美育原则,采用直观、形象、情感与动作相结合的方法,而前述两种顾此失彼的误导都与此相去甚远。
2.与学的矛盾。美术学习是一种促进主体美术知识、审美情感和表现技能逐渐准确和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一种比其它学科学习还要复杂的生理和心理现象。
技能教育忽视了动机与兴趣、情感与审美的心理基础,忽视了学生身心发展的平衡性;而小学夸张稚美的教育则忽视了学生在右脑神经系能控制与其它神经系统密切配合下的操作性,忽视了发展的生理基础,违背了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另外,美术学习又是学生眼、脑、手和材料密切配合的智能、情感与操作活动,美术教学任务实现的具体表现也是促使学生的眼、脑、手协调并用,因而学习过程体现为“观察→思维(感受)→表现(创作)→观察……”的循环渐进过程。而前述两种教育均切断了这个螺旋型过程,不能实现视有所惑、脑有所思、手有所政、料有所用的最佳结合,也违背了学习规律。
二、中小学美术教育与发展的审美定位
1.美术的教育目的与发展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目的可简单概括为审美教育、智力开发与美术知识技能培养三项。目的总是依赖于过程。如果说美术表现与创造活动是一种行为艺术的话,那么这种行为本身就是智能、情绪、道德、知觉、美感、社会感与创造性等不断发展提高的过程,而中小学美术教材正从形式与内容上整体地表现出了这种发展性,并要求通过绘画、欣赏、图案、手工等课题予以实施。
2.美术的学科特点与发展。作为视觉化的造型艺术学科,美术具有自身的特点,即教学的直观性、形象的审美性、美术的创造性及制作的技能性。教学必须以直观性为前提,以技能性为条件,运用审美性方法,追求创造性目的。故而要求不断为学生创设感受环境、提供审美对象、教授表现与创作的方法,提高其美术的创造能力。
3.美术教育的现代化与发展。随着国家素质教育体制的完善与对艺术教育的不断重视,现代美术教育已突破了学校教育的范畴,成为一种以美术智能和审美素质教育为核心的社会活动,旨在培养较强的创造性,这就要求中小学美术教育首先要强化美术教育意识,转变以往囿于学科内的美育思想,放眼整个社会生活空间,发掘并利用艺术、自然和社会中的一切审美因素进行全面的审美教育。
三、实施审美教育要注意的事项
1.树立“大美术”观念,将审美教育融一切美术教育活动之中。采用开放式的素质教育,以广义的美育思想指导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美育活动,发挥多种美术教育要素、形态和范围的综合作用,形成美育的总体效应。
2.优化内容,改进方法,注重过程。首先以基础应用和审美为前提,删减一些功能单一、难度不适的重复、生僻的教学内容,发挥地方教材优势,增添一些作用显著、有时代特色的新内容。其次,教学方法切忌盲目随意地运用纯技术教育与纯欣赏教育,而要讲练结合、欣赏与创作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提倡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另外,还要使整个教学活动有美有术,使学生的眼、手、脑都协调运用,对美术行为过程和结果(作品)都感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建立并完善中小学美术教育过程和结果的评量标准与展赛机制。教育过程与结果的评量与展赛,是衡量教育成效的重要手段,并能由此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不能仅仅采用忽略主体创造和审美情意表现的、强调美术学科智能的外在的规范性评量规则,也不能只注重片面合混的、强调自我表现的内在的感觉式评量规则,而应建立一套以学生全面均衡发展为价值取向并兼顾形式、内容、思想、艺术与主体因素的,从自觉性、审美能力与造型能力三方面进行评量的标准与实施机制,以促进美术之审美教育健康发展。
随着社会物质与精神文明的迅速发展,美术教育日渐趋于包括整个社会和人的一生的方向,其本质也转向培养受教育者的艺术审美和创造能力,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和谐地发展。但是,当前的中学美术教育却多置美术之美育功能与任务于不顾,只施以临摹写生的纯技能训练的应试教育;而小学美术教育又多是片面夸大稚拙童趣的艺术性,忽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授,使“稚美”思想垄断整个小学发展阶段,造成儿童的审美素质与创造能力的长期“低幼化”。
以上所述的“有术无美”的功利主义教育与“有美无术”的自然主义教育在本质上都是一种与全面发展相背的、残缺偏窄的、停滞孤立的审美误导,在实践中产生了诸多矛盾。
1.与教的矛盾。首先,普通中小学的美术教育有别于专业学校的美术教育在于其具有普及性、基础性、综合性及建立于兴趣之上的应用性,并着眼于螺旋上升的发展。而对技能的片面强化与对拙美的静态依重均割裂了知识技能与情意美感内容的有机联系,导致小学与中学间的智能断层和中学毕业生审美能力的严重匮乏,从而影响到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其次,美术教学必须遵循以审美教育为主线、精讲多练、讲练结合、循序渐进等原则,遵循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结合、情感体验与道德判断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自觉性相结合的美育原则,采用直观、形象、情感与动作相结合的方法,而前述两种顾此失彼的误导都与此相去甚远。
2.与学的矛盾。美术学习是一种促进主体美术知识、审美情感和表现技能逐渐准确和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一种比其它学科学习还要复杂的生理和心理现象。
技能教育忽视了动机与兴趣、情感与审美的心理基础,忽视了学生身心发展的平衡性;而小学夸张稚美的教育则忽视了学生在右脑神经系能控制与其它神经系统密切配合下的操作性,忽视了发展的生理基础,违背了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另外,美术学习又是学生眼、脑、手和材料密切配合的智能、情感与操作活动,美术教学任务实现的具体表现也是促使学生的眼、脑、手协调并用,因而学习过程体现为“观察→思维(感受)→表现(创作)→观察……”的循环渐进过程。而前述两种教育均切断了这个螺旋型过程,不能实现视有所惑、脑有所思、手有所政、料有所用的最佳结合,也违背了学习规律。
二、中小学美术教育与发展的审美定位
1.美术的教育目的与发展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目的可简单概括为审美教育、智力开发与美术知识技能培养三项。目的总是依赖于过程。如果说美术表现与创造活动是一种行为艺术的话,那么这种行为本身就是智能、情绪、道德、知觉、美感、社会感与创造性等不断发展提高的过程,而中小学美术教材正从形式与内容上整体地表现出了这种发展性,并要求通过绘画、欣赏、图案、手工等课题予以实施。
2.美术的学科特点与发展。作为视觉化的造型艺术学科,美术具有自身的特点,即教学的直观性、形象的审美性、美术的创造性及制作的技能性。教学必须以直观性为前提,以技能性为条件,运用审美性方法,追求创造性目的。故而要求不断为学生创设感受环境、提供审美对象、教授表现与创作的方法,提高其美术的创造能力。
3.美术教育的现代化与发展。随着国家素质教育体制的完善与对艺术教育的不断重视,现代美术教育已突破了学校教育的范畴,成为一种以美术智能和审美素质教育为核心的社会活动,旨在培养较强的创造性,这就要求中小学美术教育首先要强化美术教育意识,转变以往囿于学科内的美育思想,放眼整个社会生活空间,发掘并利用艺术、自然和社会中的一切审美因素进行全面的审美教育。
三、实施审美教育要注意的事项
1.树立“大美术”观念,将审美教育融一切美术教育活动之中。采用开放式的素质教育,以广义的美育思想指导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美育活动,发挥多种美术教育要素、形态和范围的综合作用,形成美育的总体效应。
2.优化内容,改进方法,注重过程。首先以基础应用和审美为前提,删减一些功能单一、难度不适的重复、生僻的教学内容,发挥地方教材优势,增添一些作用显著、有时代特色的新内容。其次,教学方法切忌盲目随意地运用纯技术教育与纯欣赏教育,而要讲练结合、欣赏与创作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提倡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另外,还要使整个教学活动有美有术,使学生的眼、手、脑都协调运用,对美术行为过程和结果(作品)都感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建立并完善中小学美术教育过程和结果的评量标准与展赛机制。教育过程与结果的评量与展赛,是衡量教育成效的重要手段,并能由此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不能仅仅采用忽略主体创造和审美情意表现的、强调美术学科智能的外在的规范性评量规则,也不能只注重片面合混的、强调自我表现的内在的感觉式评量规则,而应建立一套以学生全面均衡发展为价值取向并兼顾形式、内容、思想、艺术与主体因素的,从自觉性、审美能力与造型能力三方面进行评量的标准与实施机制,以促进美术之审美教育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