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体会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ya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的、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蕴藏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继学习中的作用;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会数学发现和创造的过程,进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思和实践能力。”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展现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使学生能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经历数学知识的发现和创造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并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在思考、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获得对数学较为全面的理解和体验,在过程教学中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然而,长期以来,教师的教学习惯了“满堂灌”的模式,学生不知不觉成了知识的容器,失去了思维的时间和空间。加上陈旧的教学内容、简约化了的课本和连篇累牍的“同步练习册”,使学生只能靠背诵数学的结论和公式,盲目地机械地进行模仿式的“解题训练”,在茫茫的题海中漫游。对数学问题,学生根本不可能充分展开过程,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更不可能有创新的思维。因此,学生虽然很用功,书本知识很纯熟,但动手能力差,创新精神欠缺,便成为学生的通病。为此,我们应该探索数学过程教学及其实施的问题,以期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中学特别是高中数学教育得到健康的发展。
  我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就应该着眼于让学生建构新的认知过程,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通过选择恰当的、常规的和非常规的问题,作为施教的载体。教师除了根据教学内容广泛收集问题外,最好能设置自己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仅停留在把课本的题目在条件、结论、逻辑上互动,还是把课本题进行改造,成为情境题、开放题、应用题,并加以积累,不断完善,形成具有特色的校本问题。然后把这些问题通过启、导等教学手段,在课堂中充分开展数学过程教学,使学生产生明显的意识倾向和情感共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而这过程的展开应该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抓住知识生长点,展示概念、公理的提出过程
  
  概念是思维的基础,数学离不开概念。在引入新概念时,教师要紧扣学生熟悉、已知的旧概念,由概念引出性质,进而以定理或公式呈现出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改变过去那种单靠记住数学结论,然后套用这些结论或机械地模仿模式解题的成旧习惯。我们应该让学生对学习的概念、公理有所理解,惟有透彻的理解才能使知识融入其认知结构。我们要准确把握知识的生长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要多对学生阐释幾个为什么?这样做自会引发学生探索数学奥秘的兴趣,进而体验到发现的喜悦,收到“润物细无声”之功效。
  教师要确立信任学生的观念,要注意大胆放手让学生把某种情境用数学方法加以表述。在形成概念时,教师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思维空间,要善于多角度、全方位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指导学生自主地建构新概念。在辨识概念时,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质疑。宋代有一位教育家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从学生的角度看,学贵有疑是学习进步的标志,也是创新的开始。
  
  二、展示性质、法则的发现过程和公式、定理的推导过程
  
  在学习数学定理、公式、法则时,离不开对命题的证明,我们要改变传统的“展示定理、推证定理、应用定理”三步的模式,而要结合实际情况,在证明命题前为学生创设认知冲突的疑惑情境。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通过观察、感知学习的定理、公式、法则后,要学会分析,要有自己的见解,不要人云亦云,要善于挖掘自己尚不清楚的问题,多角度、全方位地探究,并提出质疑。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多角度的问题,尤其是善于提出新颖的具有独特见解的问题。
  
  三、展示问题、结论的探索过程和思想、方法的深化过程
  
  学数学离不开解题,解题是在掌握所学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进行运用;解题可以训练技巧,磨练意志。在解题过程中,我们首先应判断解题的大方向,要注意联想,要学会用不同的立意、不同的知识、不同的方法去思考,并善于在解题全过程监控自己的行为:是否走弯路?是否走入死胡同?有没有出错?需要及时调整,排除障碍。这样长期形成习惯后,我们往往可以别出心裁,另辟解题捷径。这种思维品质也是创新的重要标志。为了达到这个境界,必须让学生明确不要为解题而解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展现自己的思维过程,敏锐捕捉学生的思维闪光点,并给予支持、鼓励,使学生在解题后不断反思、回顾,积累经验,进而达到提高能力的目的。
  在解题教学时,我们要注意渗透解题策略,因为策略往往是不容易为学生掌握的;要注意解题训练的坡度和难度。如果解题训练有一个坡度,可以使学生循序渐进从易到难,完成一个小题,相当上了一个台阶;完成了最后一题,好像登上了山顶,回首俯望,小山连绵,喜悦之情,不禁而生。如果题组没有难度,学生不可能有疑,重重复复会令人乏味。反之,设置一定陷阱、难度,学生经过探索、推敲,把疑难解决了,既巩固了基础,又实现了从有疑到无疑的飞跃,体验到解题的劳动价值。
  总之,要做到上述三个方面,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一的“传授—接受”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首先教师要营造平等、相互接纳的和谐气氛,要及时提出具挑战性的新问题,使这些问题要具有思维价值,并为创新作出示范,并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要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同时要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想法和问题,提倡课堂师生的交流和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因为交流可令学生积极投入和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活动。通过交流,不断进行教学信息的交换、反馈、反思,可修正思维策略,概括和总结数学思想方法。在交流中,教师要耐心倾听学生提出的问题,并从中捕捉有价值的问题,展开课堂讨论,并适时做出恰当的评价,通过充分展开过程,变抽象为具体,变奉献为发现,变传授为感悟,使班集体成为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共同分享学习的成果。这就需要教师具有善于捕捉、组织和判断各种信息的能力;要善于与他人对话、协调,自尊与尊重他人,并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调控。其次教师要尽力帮助学生主动建构数学认知系统,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知识网络。这就需要教师本身要善于发现问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陌生的新问题的能力。此外教师要改变教育观念,注意接受继续教育,比如学习现代教学理论、建构主义的认知理论、多元智力理论等,了解我国和国际上数学教育改革的动态,把学习作为实施创新教育的支持条件。也就是说,教师的教学本身也要在过程中不断创新。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阐述了人文精神的概念,指出了在数学教学中注重人文精神培养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渗透人文精神?本文从课堂氛围、教学方式、数学课程资源、评价方式四个方面展开,并指出新课标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必须是知识技能教学与人文精神教育并重。  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 人文精神 数学教学    一、人文精神的概念    人文精神,是一种以人道、人生、人性、人格为本位
摘 要: 本文阐述了应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数学教学模式,可培养学生的数学品质,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关键词: 学习兴趣 独立思考 技能技巧    数学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在知识经济时代,越来越受到各行各业的重视。在教育中,数学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传授学生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和各种能力(如: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计算能力,分析问题
高考以函数为主导渗透参数思想的试题每年都有,函数和它与其它数学知识的关系倍受重视,特别是一次型函数、二次型函数,以及复合函数知识的灵活运用更是对学生数学能力考查的重要内容。综观高中数学教材,以函数为纲、渗透参数思想贯穿整个教材。因此,在高中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必须逐步树立起函数思想,以函数观点来解决数学问题,只有在函数思想指导下才能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来解答数学问题。为此,我们必须熟练掌握几类最基本
目的:研究仙龙颗粒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对血清MMP-3含量影响,探讨仙龙颗粒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作用机理,为临床用药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48只大鼠随机分为6组,(A)
传统的数学课把教师看成是知识的传授者,把学生看成是接受知识的被动者。这一观点,忽视了教师是知识的引导者,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离开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教育活动将一事无成。  学生是数学课学习的主体,是进行数学知识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归宿和依据。新课程的核心是发展学生的数学兴趣,张扬学生的个性。教师用创造性手段去挖掘学生内在潜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接受教育,使学生能够健康、和谐
摘 要: 本文主要阐述了类比思想在教学中的渗透。  关键词: 数学教学 类比 类比思想     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赖登塔尔强调:“学习数学唯一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数学课程标准》提倡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再创造”的活动过程,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苏教版2—2中专辟类比推理这部分内容。类比是根据两个
数学语言作为一种表达科学思想的通用语言和数学思维的最佳载体,包含着多方面的内容。其中较为突出的是叙述语言、符号语言及图形语言,其特点是准确、严密、简明。由于数学语言是一种高度抽象的人工符号系统,因此,它常成为数学教学的难点。一些学生之所以害怕数学,一方面在于数学语言难懂难学,另一方面是教师对数学语言的教学不够重视,缺少训练,以致学生不能准确、熟练地驾驭数学语言。   我在此根据数学语言的特点及数学
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如何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对于刚刚接触高中教学的我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这就要求我要把握以下几点:①要对新课标和新教材有整体的把握和认识,这样才能将知识系统化,注意知识前后的联系,形成知识框架;②要了解学生的现状和认知结构,了解学生此阶段的知识水平,以因材施教;③要处理好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关系;④要营造良好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