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朗读的作用,朗读的方式以及朗读时的注意之处等几方面,论述了朗读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和如何进行朗读,旨在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感,实现新课标“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朗读;语感;朗读方式
新英语课程标准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现代神经语言学家华生指出,所有的学习在于形成习惯,语言学习的关键是语感的生成、发展和提高。因此,要想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这一要求,还要着重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语感。
“语感”是一种修养,是在长期的规范语言运用和语言训练中养成的一种对语言文字比较直接、迅速、灵敏的领会和感悟能力,是一种对语言的综合悟性。它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它不经过理智考虑和逻辑判断,只在一读一听的瞬间就能深刻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意义,深刻体会出语言所包含的意境,从而达到语言交流的目的。简单的说,“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灵敏的感觉,但它并不是不顾英语习惯和语法规则信手拈来的,而是在大量阅读英语习惯用语和语法规则的基础上形成的语言运用习惯。“语感”是语言的表现力和感受力相统一的复杂心理过程。
朗读是运用重音、节奏、语调等语音手段把语言材料中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朗读具有阅读(视觉上)的因素,又有口语(表达上)的因素,是连接阅读和口语的主要枢纽。学生如果具有较好的朗读能力,在学习英语单词、句子和课文的时候,就能较好的把词的音、形、义联系起来,而达到迅速、确切的理解。朗读时,由于眼、口、耳、脑同时并用,因而就会增强感受、理解和记忆。可见,朗读是提高语感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它有着其它教学方法和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与效果。
一、朗读的重要作用
(一)朗读是训练和提高学生英语语音、语调的有效途径。
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朗读是扩大语言输入量的主要渠道,是学生获得语言感受的重要手段。因为,朗读是对眼、口、耳、脑各学习器官的综合训练。在朗读之前,叫学生跟着教师或磁带读,有助于培养良好的发音习惯,克服汉语语音的影响。指导学生朗读时要做到各学习器官密切配合,协同作战,要积极引导,激励学生大声而富有表情地朗读。起初,不要求朗读速度有多快,只要求语音、语调正确,轻重明显,经过反复练习后,达到语言流畅,语调抑扬顿挫的效果。
(二)朗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朗读是一种听说模仿的过程,是连接听和说的桥梁,纽带。先学听说,后学朗读是学习英语的必然过程,一个婴儿不是一出生就会说母语的,在父母及周围环境的熏陶下,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听人们说话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模仿练习。开始时,说的不一定准确,久而久之,就会由不准确到准确,以致于能够熟练的听说和表达,英语也不例外。为了能听懂他人的话,为了能使他人听懂自己的话,就要进行大量的听说训练,就要进行大量的模仿。
(三)朗读能帮助理解、巩固和记忆所学的语言材料。
朗读由于口舌的活动,刺激耳神经和脑神经产生机械性记忆,帮助学生巩固和记忆所学的词汇和句型等。课文中的语气神态,通过朗读可心领神会。一些百思不得其解的句子,朗读数遍后,会突然茅塞顿开,恍然大悟。俗语“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读得多了,读得熟了,运用时就显得得心应手。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不在话下;在做题及考试时,有些题目即使道不出个所以然,就凭直觉也可知道怎么了。
(四)朗读是阅读的第一步,是培养学生阅读(默读)的基础。
朗读的时间不宜太长,可与默读结合交替进行。默读是眼脑并用的视读,要求学生尽量扩大视距,逐句阅读,善于猜测词义,克服回视的毛病。通过朗读使学生在全面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挑选一些与课文内容相近且难易程度相当的语言材料,指导学生快速阅读,进一步巩固和深化所学语言知识要点,这比孤立的背诵或复习收效大得多。
(五)朗读有利于后进生的转化。
后进生形成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他们大多有这样的突出表现,即不肯读、不会读、怕读或读不好,让他们开口朗读无疑是促进他们学习的一条良策。通过朗读训练,让他们张开嘴巴、启动声带、刺激大脑、反复朗读,最终他们也会琅琅上口、铭记在心,积累一定的语言素材,从而形成基本的语言能力,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改变学习落后的状况。
二、进行朗读的不同方式
(一)老师领读
领读很必要,也相当重要。尤其在教完新课后,对学生进行英语课文的语音、语调,断意和断句等一些语言方面的能力培养是必不可少的。教师的领读具有标准性和示范性,对课堂内学生具有控制性,教师可随时调节学生的情绪、学生朗读的声音和速度。
(二)跟录音机读
录音磁带一般都由英语国家的人士朗读灌入,它的语音语调纯正,语速正常,是学生模仿朗读的好材料。课堂上教师应充分利用录音带,让学生跟读发音标准、地道的英文,尽量要求学生放声大胆读,越洋腔洋调越好,课后布置学生每天模仿跟读10分钟,长期坚持,定能收到良好效果。
(三)齐声读和个别读
齐声读就是要求全班学生整齐划一,要读出节奏,读出情感来。个别读就是教师在上课时先安排学生自由朗读,有意识抽好、中、差各层次学生读,并及时作出适当评价。
(四)分角色朗读
课本中的对话、短剧教师可让学生分角色朗读,使他们参与到具体的故事情节中,在实际的语言环境里,更深入地体会说话者的情感、用意以及语言知识的用法,同时,还可激发学生浓厚的朗读兴趣。
(五)及时读和课后读
遗忘曲线表明遗忘是先快后慢。为了和遗忘作斗争,学生必须进行及时的朗读与识记。新课上完,教师马上要求学生进行朗读,这对加深理解课文的内容及涵义有好处。课后读有进一步消化、深刻体会文章内涵的重要性,同时,能加深记忆,使记忆保持较长时间。
(六)反复读
语言不用就会逐渐忘记与淡化,时常复习,分散复习是克服遗忘,强化记忆的良方。因此,教师还应当让学生进行阶段性反复朗读,以求达到复习、巩固的目的。
三、朗读时的注意之处
(一)纠正错误的时机
对于朗读中的错误必须纠正。纠错的方法一般有两种:一是发现错误立即打断朗读进行纠正,这是在朗读中发现有明显的严重的错误时实行的方法:对于一般的错误通常采用第二种方法,在朗读结束后进行纠正。教师应尽可能的不打断学生朗读,边听边将错误记下,待学生读完后加以纠正,并要求重复正确的读法。切不可逢错便停,这会破坏听者对文章理解的整体性,打击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个别读时还会削弱学生的自信。
(二)读的范围
教师在培养学生过好朗读关的同时,应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即不但要朗读好教科书中的文章,还要逐步增加课外阅读。学生读各种体裁和题材的文章,同时注意好选材的趣味性,以加大学生的阅读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
(三)读的量化性
要让学生正确、流利朗读英文,形成语感,必须强调量的保证,没有一定量的朗读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笔者建议,在上完新课后,教师要求学生坚持将课文读上5—10遍。每周要熟读1—2篇课外英语短文。学生在没有言语环境的情况下,大声朗读课本中的范文和优秀篇章,有助于他们积累语言素材,形成语感。
(四)持之以恒
语感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积累的过程。方法再好也必须有恒心,有毅力,坚持不懈,才能取得实效。外语的学习更是一个不容间断的过程,一时的懒惰往往会造成语感的生涩,形成学习环节的断层。只要学生能坚持朗读,就能逐步增强语感,提高英语能力,体会、归纳出学习英语的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以后学习其他外语奠定基础。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朗读是一门艺术,通过朗读背诵,文章的结构脉络、作者的情感意趣、语言的节奏韵律,就会自然而然地浸润到学生的内心深处,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语言能力。
关键词:朗读;语感;朗读方式
新英语课程标准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现代神经语言学家华生指出,所有的学习在于形成习惯,语言学习的关键是语感的生成、发展和提高。因此,要想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这一要求,还要着重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语感。
“语感”是一种修养,是在长期的规范语言运用和语言训练中养成的一种对语言文字比较直接、迅速、灵敏的领会和感悟能力,是一种对语言的综合悟性。它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它不经过理智考虑和逻辑判断,只在一读一听的瞬间就能深刻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意义,深刻体会出语言所包含的意境,从而达到语言交流的目的。简单的说,“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灵敏的感觉,但它并不是不顾英语习惯和语法规则信手拈来的,而是在大量阅读英语习惯用语和语法规则的基础上形成的语言运用习惯。“语感”是语言的表现力和感受力相统一的复杂心理过程。
朗读是运用重音、节奏、语调等语音手段把语言材料中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朗读具有阅读(视觉上)的因素,又有口语(表达上)的因素,是连接阅读和口语的主要枢纽。学生如果具有较好的朗读能力,在学习英语单词、句子和课文的时候,就能较好的把词的音、形、义联系起来,而达到迅速、确切的理解。朗读时,由于眼、口、耳、脑同时并用,因而就会增强感受、理解和记忆。可见,朗读是提高语感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它有着其它教学方法和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与效果。
一、朗读的重要作用
(一)朗读是训练和提高学生英语语音、语调的有效途径。
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朗读是扩大语言输入量的主要渠道,是学生获得语言感受的重要手段。因为,朗读是对眼、口、耳、脑各学习器官的综合训练。在朗读之前,叫学生跟着教师或磁带读,有助于培养良好的发音习惯,克服汉语语音的影响。指导学生朗读时要做到各学习器官密切配合,协同作战,要积极引导,激励学生大声而富有表情地朗读。起初,不要求朗读速度有多快,只要求语音、语调正确,轻重明显,经过反复练习后,达到语言流畅,语调抑扬顿挫的效果。
(二)朗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朗读是一种听说模仿的过程,是连接听和说的桥梁,纽带。先学听说,后学朗读是学习英语的必然过程,一个婴儿不是一出生就会说母语的,在父母及周围环境的熏陶下,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听人们说话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模仿练习。开始时,说的不一定准确,久而久之,就会由不准确到准确,以致于能够熟练的听说和表达,英语也不例外。为了能听懂他人的话,为了能使他人听懂自己的话,就要进行大量的听说训练,就要进行大量的模仿。
(三)朗读能帮助理解、巩固和记忆所学的语言材料。
朗读由于口舌的活动,刺激耳神经和脑神经产生机械性记忆,帮助学生巩固和记忆所学的词汇和句型等。课文中的语气神态,通过朗读可心领神会。一些百思不得其解的句子,朗读数遍后,会突然茅塞顿开,恍然大悟。俗语“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读得多了,读得熟了,运用时就显得得心应手。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不在话下;在做题及考试时,有些题目即使道不出个所以然,就凭直觉也可知道怎么了。
(四)朗读是阅读的第一步,是培养学生阅读(默读)的基础。
朗读的时间不宜太长,可与默读结合交替进行。默读是眼脑并用的视读,要求学生尽量扩大视距,逐句阅读,善于猜测词义,克服回视的毛病。通过朗读使学生在全面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挑选一些与课文内容相近且难易程度相当的语言材料,指导学生快速阅读,进一步巩固和深化所学语言知识要点,这比孤立的背诵或复习收效大得多。
(五)朗读有利于后进生的转化。
后进生形成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他们大多有这样的突出表现,即不肯读、不会读、怕读或读不好,让他们开口朗读无疑是促进他们学习的一条良策。通过朗读训练,让他们张开嘴巴、启动声带、刺激大脑、反复朗读,最终他们也会琅琅上口、铭记在心,积累一定的语言素材,从而形成基本的语言能力,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改变学习落后的状况。
二、进行朗读的不同方式
(一)老师领读
领读很必要,也相当重要。尤其在教完新课后,对学生进行英语课文的语音、语调,断意和断句等一些语言方面的能力培养是必不可少的。教师的领读具有标准性和示范性,对课堂内学生具有控制性,教师可随时调节学生的情绪、学生朗读的声音和速度。
(二)跟录音机读
录音磁带一般都由英语国家的人士朗读灌入,它的语音语调纯正,语速正常,是学生模仿朗读的好材料。课堂上教师应充分利用录音带,让学生跟读发音标准、地道的英文,尽量要求学生放声大胆读,越洋腔洋调越好,课后布置学生每天模仿跟读10分钟,长期坚持,定能收到良好效果。
(三)齐声读和个别读
齐声读就是要求全班学生整齐划一,要读出节奏,读出情感来。个别读就是教师在上课时先安排学生自由朗读,有意识抽好、中、差各层次学生读,并及时作出适当评价。
(四)分角色朗读
课本中的对话、短剧教师可让学生分角色朗读,使他们参与到具体的故事情节中,在实际的语言环境里,更深入地体会说话者的情感、用意以及语言知识的用法,同时,还可激发学生浓厚的朗读兴趣。
(五)及时读和课后读
遗忘曲线表明遗忘是先快后慢。为了和遗忘作斗争,学生必须进行及时的朗读与识记。新课上完,教师马上要求学生进行朗读,这对加深理解课文的内容及涵义有好处。课后读有进一步消化、深刻体会文章内涵的重要性,同时,能加深记忆,使记忆保持较长时间。
(六)反复读
语言不用就会逐渐忘记与淡化,时常复习,分散复习是克服遗忘,强化记忆的良方。因此,教师还应当让学生进行阶段性反复朗读,以求达到复习、巩固的目的。
三、朗读时的注意之处
(一)纠正错误的时机
对于朗读中的错误必须纠正。纠错的方法一般有两种:一是发现错误立即打断朗读进行纠正,这是在朗读中发现有明显的严重的错误时实行的方法:对于一般的错误通常采用第二种方法,在朗读结束后进行纠正。教师应尽可能的不打断学生朗读,边听边将错误记下,待学生读完后加以纠正,并要求重复正确的读法。切不可逢错便停,这会破坏听者对文章理解的整体性,打击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个别读时还会削弱学生的自信。
(二)读的范围
教师在培养学生过好朗读关的同时,应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即不但要朗读好教科书中的文章,还要逐步增加课外阅读。学生读各种体裁和题材的文章,同时注意好选材的趣味性,以加大学生的阅读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
(三)读的量化性
要让学生正确、流利朗读英文,形成语感,必须强调量的保证,没有一定量的朗读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笔者建议,在上完新课后,教师要求学生坚持将课文读上5—10遍。每周要熟读1—2篇课外英语短文。学生在没有言语环境的情况下,大声朗读课本中的范文和优秀篇章,有助于他们积累语言素材,形成语感。
(四)持之以恒
语感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积累的过程。方法再好也必须有恒心,有毅力,坚持不懈,才能取得实效。外语的学习更是一个不容间断的过程,一时的懒惰往往会造成语感的生涩,形成学习环节的断层。只要学生能坚持朗读,就能逐步增强语感,提高英语能力,体会、归纳出学习英语的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以后学习其他外语奠定基础。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朗读是一门艺术,通过朗读背诵,文章的结构脉络、作者的情感意趣、语言的节奏韵律,就会自然而然地浸润到学生的内心深处,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语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