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数学表演 提高教学效率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oksna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表演”指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借助课本剧的形式表演概念,从而加深对数学概念的表达、理解和运用,在有趣的活动中自主地解决问题。儿童天生具有表演的天赋,我尝试把“数学表演”引入数学课堂教学之中,不仅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参与热情,而且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数学表演,激发学生浓厚数学兴趣的重要因素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充分地调动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他们能够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就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如在一次数学课上,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张叔叔要把1筐青菜、1条狗和1只母鸡都带过河去,由于船小,他每次只能带一样东西过河,而人不在场时,狗会吃母鸡,母鸡会吃青菜,张叔叔该怎样过河呢?”读罢题目,学生们纷纷议论起来。就在大家百思不得其解之时,我组织学生进行数学表演——将全班学生分为10组,每组5人,其中1人扮演张叔叔,1人扮演母鸡,1人扮演狗,1人扮演青菜,1人在旁边指导。活动开始了,每个小组的成员都非常投入。经过集思广益,终于解决了问题:张叔叔第一趟先带母鸡过河;第二趟运青菜过去,返回时把母鸡带回来;第三趟把狗带过去;第四趟再把母鸡带过去,这样就顺利地过河了。从表演开始到解决问题总共只花了4分钟的时间,真所谓“百闻不如一演”。在表演中,教学难点不攻自破,这种效果远远超过教师枯燥的讲解。
  
  二、数学表演,引导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重要平台
  
  陶行知先生认为:“要想教得好、学得好,就须做得好。”因此,教学中,把学生的动手操作过程转变为学生的“数学表演”,既有学生的实践性,又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使得“数学表演”成为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重要平台。
  如教学“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这节课时,教材提供了这样的问题情境:“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块?”在学生已有的数学学习经验中,都是把比较多的物体平均分(被除数比除数大),学生从来没有经历过教材所提供的问题,因而不知该如何去分。我先让学生自由组合,让他们在小组内相互讨论、自由发表见解,然后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到台前进行“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的现场“数学表演”(到底是如何分的)……在学生们的参与下,终于找到了两种不同的分法,即把3块饼逐一平均分成4份或把3块饼叠放在一起,然后平均分成4份。在数学表演中,学生始终兴趣高涨,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这样教学,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何乐而不为呢?
  
  三、数学表演,沟通学生生活与数学学习的重要桥梁
  
  教师应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堂表演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情境之中,是生活与知识衔接的桥粱和载体。
  如教学“公顷的认识”这节课时。“公顷”这一内容比较抽象,理解“公顷”这一面积单位必须建立在“1D0平方米”的基础之上。那么,“100平方米”到底有多大呢?我把学生带到操场上,选出28个学生手拉着手围成一个巨大的正方形,让学生在“数学表演”的具体情境之中感受“100平方米”到底有多大。在学生惊叹“100平方米”的面积之大时,我再次引导学生想像:“如果有100个这样的面积,将是多大呢?”全体学生再次发出惊叹声,我不失时机地告诉学生:“100个这样的面积就是1公顷。”如仅采用讲授的方法告诉学生“平方米”和“公顷”之间的进率,学生也能进行一些“平方米”、“公顷”单位之间的换算,但不利于他们对这一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要让学生真正地明白公顷的大小,可让学生实际参与,学生根据亲身体验,就可以通过自己的观察、体会、揣摩而有所感悟。正如:“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数学表演活化了教材提供的数学信息,赋予了数学学习鲜活的生命色彩,让学生不知不觉地强化了自己的生活意识、主体意识。同时,数学表演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学习数学的舞台,学生在这个别开生面的玩数学的活动中,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学到了知识。
其他文献
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数学,即所谓体验性学习。也就是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让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全过程,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意义,使学生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在创造中发展,感悟到数学的精彩,享受到探究的快乐、成功的喜悦。   “线段”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操作活动体验,如线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但在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还是习惯性地掌握着课堂的支配权,并没有真正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以至学生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基于对“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给予学生尝试、创造和发现的机会”的思考,我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课教学为例,谈谈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实现“先学后教,以学促教”。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课堂上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异常活跃。然而,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也透射出放任与浮躁,很多活动往往流于形式,这些都引起了大家的思考。课堂教学是教师实施教学活动和学生获得知识的主阵地,因此对广大教师而言,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关注学生的发展中追求有效课堂  学生的发展是指知识、技能、过程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协调发展,不能片面理解为知识和技能
入学之前,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数学活动经验,但是他们头脑中的数学经验与“学校数学”的内涵并不完全一致。因此,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现实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激活学生原有的经验,更需要对学生的数学经验进行必要的整合和提升,以帮助学生实现“生活数学”向“学校数学”跨越。  一、激活  案例:“认识平均分”教学  师:一天,小猴摘了6只桃子,它想把这些桃子分给它的好朋友,可以怎样分呢?请小朋友们
某所学校的孩子们正在尽情享受着下课后的游戏时间,踢球、投球、打电动、玩滑板……好不热闹。随着上课铃声响起,孩子们蜂拥冲向了教室,却把各自的玩具和物品遗落在操场的角落里。就在这时,一个“影子”快速穿梭操场的各个角落,把孩子们遗落的物品搜集起来,堆进了教室旁边的失物招领箱内。  又是一个课间,孩子们在失物招领箱内找到自己的玩具,继续快乐地玩耍起来。这时,一个黑发男孩也来到操场,他用各种方法欺负其他孩子
概念是形成数学知识体系的基本要素,是数学基础知识的核心,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石。正确地理解、掌握数学概念更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前提和保障,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形成完整的、清晰的、系统的数学知识体系。  由于数学概念本身的抽象性,给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给学生增加一定的困扰,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下,学习兴趣缺失。如果教师采用简单灌输、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而不能灵活运用,解题时就
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一节内容,教材借助三道类似“鸡兔同笼”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探究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教材的编写程序是:例题重在引导学生提出假设,并学会借助画图或列表进行推理分析,从而调整数量直至解决问题。例2在呈现一个关于租船的实际问题后,直接以“你准备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启发学生基于例1的学习经验自主想到假设的策略。接着根据“10艘都是大船”的假设,引导学生抓住假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可时下有这样一种奇怪现象:不管什么学科,要进行教学的是什么内容,如果参加评比、展示、学习、检查,要是不用多媒体就一票否决,仿佛不用计算机就不是现代教学,不用课件就不够档次,多媒体成了课堂
2013年,我校承接了“关注核心知识,促进高效课堂”的省级科研课题,数学核心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备受教师的重视,掀起了一股溯源求本的热潮。在学习、思考、探究之余,教师在课堂中的一些教学行为也引发了我的思考。  教学案例:教学“找规律”一课  师(依次用课件出示两组木桩、篱笆图):下面一个是什么?为什么?(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师:像这样两种物体一个隔一个排列,我们叫它为一一间隔排列。  师(出示完整
基本信息  书名:《为自然书籍制图》  副标题:16世纪人体解剖和医用植物书籍中的图像、文本和论证  作者:【日】楠川幸子  译者:王彦之  丛书:科学与社会译丛  ISBN:978-7-3082-0694-5  装帧:平装  语种:简体中文  定价:118元  页数:378页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年2月  艺术家和医生都需要精确的解剖知识。艺术家们注重于准确表现动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