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随文学习”的文言文教学方法

来源 :天津教育·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rf00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言:“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但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更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定義。”这就对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文与言割裂、“重字词轻理解”提出了严峻挑战。
  传统文言文教学弊端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把重点放在课文字词疏通上,课上花大量时间在文言字词句的解释和疏通上,课堂上字字落实,句句讲解,很少留时间让学生诵读、分析课文,感受文章内容之美。
  这种文言文教学方法显然违背《新课标》“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的精神,难以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通过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美国学者布卢姆提出,人的认识过程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六个层级,运用的前提一定是记忆与理解。“语文知识的学习重在运用”,学生们在课外文言文阅读中出现的种种纰漏,足以证明学生基本没学会运用这些课内文言知识,他们只是停留在记忆与理解层面,甚至前两者都未完全达标。
  “随文学习”的操作过程与优势
  诚如前文所述,文言文教学目标可解读为两大方面:一是记忆、理解和运用文言知识,二是通过自主阅读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假若割裂二者关系,抑或有所轻重偏颇,均不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文言文教学效果。而“随文学习”的文言文教学方法可较好地融汇二者,下面笔者以《赵普》教学为例深入阐述这一教学方法的操作过程与优势。
  “阖户启箧取书”
  学生根据注释初步记住“阖户”是“关门”的意思,然后让学生思考赵普为什么要关门啊?学生联系后文“读之竟日”一句稍加思考,便可得知原来赵普想读书不被别人打扰才有“关门”这个动作,由此学生可得出赵普读书专心致志的人物特点,由此加深了学生对赵普人物形象的阅读体验,也加深了“阖户”意为“关门”的理解。
  “读之竟日”
  在随文解读中,让学生找赵普读书的具体表现,学生找到“读之竟日”这句后,根据注释和“感觉”理解为“整天读书”。虽然理解正确,但对这句话的阅读体验只停留于表面,教师这时可进一步启发学生:“‘整天读书’能表现赵普读书的什么特点?”学生在引导下进一步思考,能理解这句话中“竟日”作为状语修饰“读书”这个行为,重在强调赵普读书的时间之长,从读书的“坚持不懈”层面理解赵普读书之勤奋刻苦。学生因此对赵普的人物形象感受更为深刻,获得良好的阅读体验,同时也加深了“竟日”意为“整天”的理解。
  “碎裂奏牍掷地”
  学生一开始会根据注释把“碎裂”解释成“撕碎”,虽然意思准确,但忽略了它的用法。教师在“随文学习”宋太祖的生气表现时,单独把“碎裂”拿出来重点讲。首先让学生将“碎”“裂”分别组词并思考它们的词性,学生很容易组成“破碎”“裂开”等词语以及得出两个词都是形容词的结论。接着教师再让学生思考“破碎、裂开”这两个形容词怎么会变成“撕碎”这个动词,学生自然会想到这是一种词类活用,由此学生对“词类活用”这一文言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逐渐趋向于“应用”层级。
  “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学生在体会“乃”“卒”这两个字词时,如果教师只是机械地出示它们的常见义项给学生记忆,那学生只是停留于“记忆”层级,未达到“理解和应用”层级,且犯了“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错误。如果教师能结合之前赵普四奏人才、宋太祖怒拒人才的艰辛过程,那学生更能理解“乃”为“才”方可给人“来之不易”之感,“卒”为“最终”才有一种历经波折的艰辛之感。学生由此对宋太祖和赵普的人物形象感受更深,也对“乃”“卒”这两个字词的理解更深。
  “随文学习”实践运用的不足
  根据在实践中运用“随文学习”的效果,笔者也总结出此种教学方法的不足之处,以下仅列两点:
  对教师要求比较高
  “随文学习”的文言文教学方法,不仅要求教师上课之前已然“吃透”了文本内容与重难点,更要求教师精心构思,将重难点融入文本解读之中,以达到游刃有余、育人无痕的境界。教师需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设计教学、预设课堂,如若能力还不太强,那挑战与压力会更大。
  适用范围有所限制
  “随文学习”的文言文教学方法虽有诸多优势,但并非适用于所有文言文教学,某些文言字词仍只能靠死记硬背或其他办法来记忆、理解和运用。如理解“尝奏荐某人为某官”的“尝”,此时“曾经”这个义项最好是以“古今异义”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样会让学生更好地掌握。
  结语
  “随文学习”的文言文教学方法是对传统文言文教学的一种革新与突破,在如今语文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理解运用和阅读体验的大背景下,此种教学方法对打好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基础、提升文言文阅读体验还是有一定帮助的。
其他文献
新课改要求“教师应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由此可以看到小学语文课程资源整合的重要性。因此教师要做好语文课程资源整合,突破传统教学观念,探索新的教学思路,将可利用信息整合到语文教学中,提升教学水平,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  语文课程资源整合策略  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避免课程结构、类型单一,努力实现教学多样化,而语
[摘要]小学数学教材中渗透着很多的建模思想,通过对数量问题、总价问题、行程问题的教学片段进行分析比较,探讨如何加深学生对“归一问题”的理解,感悟数学思想、模型等,使建模思想得到有效渗透。  [关键词]问题解决;数学模型;归一问题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20)20-0072-02  数学模型即“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的故事”
[摘 要]数学课程应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合理运用“数学学历单”,可以讓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方式进行选择,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学历单;三角形; 合理制定; 科学安排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
[摘 要]同课异构是教研活动的常见模式。以“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为例,通过分析两位教师不同的教学设计和对教材的理解与把握的区别,得出只有素材源于学生,且开放探索过程,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实现真正的学习。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8-0033-02  在教研活动中,把“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这节课作为
问题的提出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指出高中英语课程的育人功能旨在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程晓堂教授指出英语语言能力是基础,是其他几项能力发展的依托;文化品格是价值取向;思维品质是突破点;学习能力是必要条件。 学习任何学科都具有掌握学科知识和获得思维发展的双重价值,理想的教育是学思并重。英语是语言学科,拥有培养语言能
随着全球信息化的普及和智能化时代的深层变革,我国的高等教育正面临着时代大考和向应用型技术人才培育的广泛变革。在以转型发展为前提下,主要是以地方本科高校为转型发展中的发展主力,推动快速转型。衡水学院作为一所地方本科院校,要想在京津冀一体化的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必须立足衡水区域优势和经济发展的综合定位,创建与培养兼备理论知识和高级技能应用型技术人才相适应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在历史发展的新时代大力推动转
[摘 要]小学数学问题的解决无不以数学思想为指导,而数学思想蕴含在數学知识形成、发展和应用过程中。转化思想在小学数学问题解决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教师通过创设有效学习活动,帮助学生顺利掌握转化的数学思想。  [关键词]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动手操作;动脑思考;转化思想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26-0069-02  【教材内容】苏教版
[摘要]简单梳理“梯形”作为数学名词的来源,并借助梯子的结构,分析了梯形是对其结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本质属性抽象提炼的结果,是人们大脑的反映,展现了梯形有关概念的来源及合理性,水到渠成地得到了梯形的中位线定理,给出了教学中应实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有机融合和重视民族语言保护的建议。  [关键词]梯形;梯子;概念;生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
【摘要】當学生迈入中高年级后,思维能力开始逐渐成熟,识字量也在不断上升,可以独自尝试进行整本书的阅读。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使用批注的方式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留意重难点,从而提升他们的阅读效果,为其文学素养的成长奠基。本文重点阐述了批注式阅读在课外阅读中的运用策略与方法,希望能借此促进小学生的阅读能力,点燃他们读好书的热情。  【关键词】课外阅读;批注;小学语文  所谓批注式阅读,一般是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实施目标下,小学体育教学理念发生了新变化,要求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开展素质拓展训练,除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外,还要求促进学生在多样化教学模式下身心的综合发展,使学生综合能力得以全面提升。  【关键词】素质拓展;小学体育;教学策略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应重视素质拓展训练在体育课程中的重要影响力,巧妙地将素质拓展训练应用于体育教学中,为体育教学课堂带来最大化效益,促进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