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言:“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但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更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定義。”这就对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文与言割裂、“重字词轻理解”提出了严峻挑战。
传统文言文教学弊端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把重点放在课文字词疏通上,课上花大量时间在文言字词句的解释和疏通上,课堂上字字落实,句句讲解,很少留时间让学生诵读、分析课文,感受文章内容之美。
这种文言文教学方法显然违背《新课标》“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的精神,难以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通过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美国学者布卢姆提出,人的认识过程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六个层级,运用的前提一定是记忆与理解。“语文知识的学习重在运用”,学生们在课外文言文阅读中出现的种种纰漏,足以证明学生基本没学会运用这些课内文言知识,他们只是停留在记忆与理解层面,甚至前两者都未完全达标。
“随文学习”的操作过程与优势
诚如前文所述,文言文教学目标可解读为两大方面:一是记忆、理解和运用文言知识,二是通过自主阅读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假若割裂二者关系,抑或有所轻重偏颇,均不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文言文教学效果。而“随文学习”的文言文教学方法可较好地融汇二者,下面笔者以《赵普》教学为例深入阐述这一教学方法的操作过程与优势。
“阖户启箧取书”
学生根据注释初步记住“阖户”是“关门”的意思,然后让学生思考赵普为什么要关门啊?学生联系后文“读之竟日”一句稍加思考,便可得知原来赵普想读书不被别人打扰才有“关门”这个动作,由此学生可得出赵普读书专心致志的人物特点,由此加深了学生对赵普人物形象的阅读体验,也加深了“阖户”意为“关门”的理解。
“读之竟日”
在随文解读中,让学生找赵普读书的具体表现,学生找到“读之竟日”这句后,根据注释和“感觉”理解为“整天读书”。虽然理解正确,但对这句话的阅读体验只停留于表面,教师这时可进一步启发学生:“‘整天读书’能表现赵普读书的什么特点?”学生在引导下进一步思考,能理解这句话中“竟日”作为状语修饰“读书”这个行为,重在强调赵普读书的时间之长,从读书的“坚持不懈”层面理解赵普读书之勤奋刻苦。学生因此对赵普的人物形象感受更为深刻,获得良好的阅读体验,同时也加深了“竟日”意为“整天”的理解。
“碎裂奏牍掷地”
学生一开始会根据注释把“碎裂”解释成“撕碎”,虽然意思准确,但忽略了它的用法。教师在“随文学习”宋太祖的生气表现时,单独把“碎裂”拿出来重点讲。首先让学生将“碎”“裂”分别组词并思考它们的词性,学生很容易组成“破碎”“裂开”等词语以及得出两个词都是形容词的结论。接着教师再让学生思考“破碎、裂开”这两个形容词怎么会变成“撕碎”这个动词,学生自然会想到这是一种词类活用,由此学生对“词类活用”这一文言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逐渐趋向于“应用”层级。
“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学生在体会“乃”“卒”这两个字词时,如果教师只是机械地出示它们的常见义项给学生记忆,那学生只是停留于“记忆”层级,未达到“理解和应用”层级,且犯了“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错误。如果教师能结合之前赵普四奏人才、宋太祖怒拒人才的艰辛过程,那学生更能理解“乃”为“才”方可给人“来之不易”之感,“卒”为“最终”才有一种历经波折的艰辛之感。学生由此对宋太祖和赵普的人物形象感受更深,也对“乃”“卒”这两个字词的理解更深。
“随文学习”实践运用的不足
根据在实践中运用“随文学习”的效果,笔者也总结出此种教学方法的不足之处,以下仅列两点:
对教师要求比较高
“随文学习”的文言文教学方法,不仅要求教师上课之前已然“吃透”了文本内容与重难点,更要求教师精心构思,将重难点融入文本解读之中,以达到游刃有余、育人无痕的境界。教师需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设计教学、预设课堂,如若能力还不太强,那挑战与压力会更大。
适用范围有所限制
“随文学习”的文言文教学方法虽有诸多优势,但并非适用于所有文言文教学,某些文言字词仍只能靠死记硬背或其他办法来记忆、理解和运用。如理解“尝奏荐某人为某官”的“尝”,此时“曾经”这个义项最好是以“古今异义”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样会让学生更好地掌握。
结语
“随文学习”的文言文教学方法是对传统文言文教学的一种革新与突破,在如今语文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理解运用和阅读体验的大背景下,此种教学方法对打好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基础、提升文言文阅读体验还是有一定帮助的。
传统文言文教学弊端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把重点放在课文字词疏通上,课上花大量时间在文言字词句的解释和疏通上,课堂上字字落实,句句讲解,很少留时间让学生诵读、分析课文,感受文章内容之美。
这种文言文教学方法显然违背《新课标》“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的精神,难以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通过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美国学者布卢姆提出,人的认识过程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六个层级,运用的前提一定是记忆与理解。“语文知识的学习重在运用”,学生们在课外文言文阅读中出现的种种纰漏,足以证明学生基本没学会运用这些课内文言知识,他们只是停留在记忆与理解层面,甚至前两者都未完全达标。
“随文学习”的操作过程与优势
诚如前文所述,文言文教学目标可解读为两大方面:一是记忆、理解和运用文言知识,二是通过自主阅读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假若割裂二者关系,抑或有所轻重偏颇,均不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文言文教学效果。而“随文学习”的文言文教学方法可较好地融汇二者,下面笔者以《赵普》教学为例深入阐述这一教学方法的操作过程与优势。
“阖户启箧取书”
学生根据注释初步记住“阖户”是“关门”的意思,然后让学生思考赵普为什么要关门啊?学生联系后文“读之竟日”一句稍加思考,便可得知原来赵普想读书不被别人打扰才有“关门”这个动作,由此学生可得出赵普读书专心致志的人物特点,由此加深了学生对赵普人物形象的阅读体验,也加深了“阖户”意为“关门”的理解。
“读之竟日”
在随文解读中,让学生找赵普读书的具体表现,学生找到“读之竟日”这句后,根据注释和“感觉”理解为“整天读书”。虽然理解正确,但对这句话的阅读体验只停留于表面,教师这时可进一步启发学生:“‘整天读书’能表现赵普读书的什么特点?”学生在引导下进一步思考,能理解这句话中“竟日”作为状语修饰“读书”这个行为,重在强调赵普读书的时间之长,从读书的“坚持不懈”层面理解赵普读书之勤奋刻苦。学生因此对赵普的人物形象感受更为深刻,获得良好的阅读体验,同时也加深了“竟日”意为“整天”的理解。
“碎裂奏牍掷地”
学生一开始会根据注释把“碎裂”解释成“撕碎”,虽然意思准确,但忽略了它的用法。教师在“随文学习”宋太祖的生气表现时,单独把“碎裂”拿出来重点讲。首先让学生将“碎”“裂”分别组词并思考它们的词性,学生很容易组成“破碎”“裂开”等词语以及得出两个词都是形容词的结论。接着教师再让学生思考“破碎、裂开”这两个形容词怎么会变成“撕碎”这个动词,学生自然会想到这是一种词类活用,由此学生对“词类活用”这一文言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逐渐趋向于“应用”层级。
“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学生在体会“乃”“卒”这两个字词时,如果教师只是机械地出示它们的常见义项给学生记忆,那学生只是停留于“记忆”层级,未达到“理解和应用”层级,且犯了“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错误。如果教师能结合之前赵普四奏人才、宋太祖怒拒人才的艰辛过程,那学生更能理解“乃”为“才”方可给人“来之不易”之感,“卒”为“最终”才有一种历经波折的艰辛之感。学生由此对宋太祖和赵普的人物形象感受更深,也对“乃”“卒”这两个字词的理解更深。
“随文学习”实践运用的不足
根据在实践中运用“随文学习”的效果,笔者也总结出此种教学方法的不足之处,以下仅列两点:
对教师要求比较高
“随文学习”的文言文教学方法,不仅要求教师上课之前已然“吃透”了文本内容与重难点,更要求教师精心构思,将重难点融入文本解读之中,以达到游刃有余、育人无痕的境界。教师需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设计教学、预设课堂,如若能力还不太强,那挑战与压力会更大。
适用范围有所限制
“随文学习”的文言文教学方法虽有诸多优势,但并非适用于所有文言文教学,某些文言字词仍只能靠死记硬背或其他办法来记忆、理解和运用。如理解“尝奏荐某人为某官”的“尝”,此时“曾经”这个义项最好是以“古今异义”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样会让学生更好地掌握。
结语
“随文学习”的文言文教学方法是对传统文言文教学的一种革新与突破,在如今语文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理解运用和阅读体验的大背景下,此种教学方法对打好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基础、提升文言文阅读体验还是有一定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