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创设宽松、民主的氛围和环境。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当中的创新能力,应该营造一种浓厚的适宜创新教育的氛围,而民主、平等、和谐的情感环境是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家园,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氛”和“土壤”。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中,师生是朋友关系,“你不会学习我来教你学习,你不愿意学习我来吸引你学习”。主动与学生沟通,做学生的知心人,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和谐的师生关系;当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要尽量的去给予理解和帮助。因此,在教学实践中,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如此,可以让学生始终处于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处于一种积极思考的状态,一节课下来不但学到了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还使自己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发挥。
2.激发创新意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兴趣是学生无形的老师,是引导和推动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一种迫切愿望和强大的内部学习动力。有了兴趣,做什么事情都会事半功倍。学生对什么产生兴趣,也就会主动地去研究、主动去探索,注意力就会高度集中,思维就会特别地活跃,就会产生跳跃性,学得也会特别地好,出现“灵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呵护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比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设置了一个悬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开始,我问学生:“汽车、摩托车、自行车的轮子是什么形状的?”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是圆形的”接着我又问:“为什么不做成三角形、四边形、椭圆形的呢?”学生用怀疑的眼光看着我,然后就议论纷纷。这时学生的兴趣就上来了,迫切需要知道原因,于是就思考、讨论、交流起来,每个人都想阐明自己的观点,都想知道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3.改变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心。把教学的过程变成师生共同探究的过程,也是现在新课改的需要。现代“教学”的含义不仅是要教给学生知识,更应该教会学生求知的方法。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认识活动并非是主体对于客观世界纯粹被动的机械反映,而是一个能动地过程,是主体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能动地构建起关于客体的认识。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让学生的智慧和潜能迸发出来,形成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与“创造者”,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智能与身心的和谐发展,全面提高素质,成为富有创新精神的新一代的开拓人才。
4.鼓励标新立异。能标新立异的学生说明这个学生的思维很具有创新性,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学生脑子里框框少,对成人司空见惯的事物能冷眼相看,提出一些新观点、新想法,有时在成人看来这是很幼稚的,甚至是离奇、荒唐的,但是教师要有正确的态度,要正确对待。对于他们的标新立异一要允许,二要鼓励,三要引导。可是有些教师看到学生想问题不符合自己的心意就压制,往往搞得学生不敢有自己的想法,也不敢说,思维受到了束缚。那么,这样的教师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生来吗?我们不能用自己的思维去限制学生的思维,因为他们是未来人,应该比我们更具有创造力。教师千万不要把学生束缚在传统的思维方式里,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如果学生的想法荒谬,只要加以引导就可以了,不要压制。允许学生“胡思乱想”“胡说八道”,只要不胡作非为就可以了。
5.设计创造性的活动和练习。为了使学生能顺利地理解、掌握新知识,进行实用高效的练习是十分必要的。通过有趣、新颖的练习能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同时,也能活跃课堂的学习气氛。新教材便为学生设计了大量的、具有思考价值的练习题,如:在教学20以内进位加法的练习课时,这节课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熟练口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于是可以采用游戏方式把整节课贯穿起来。首先是个人抢答赛。老师出题学生抢答或学生互相出题再抢答,答对了就给奖励,答错了的学生就给一定的小小的惩罚。接着是小组合作争优赛。4人一组,用三个数组成4个算式,比比哪个组想的算式最多。最后“吃鱼”这个游戏把整个课堂气氛烘托起来,学生们个个跃跃欲试,学习情绪高涨。这节练习课,虽然没有让学生动笔去写,但它的练习强度和效率是显而易见的,在练习课中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作者单位:南昌市青桥学校)
责任编辑 蔡丹丹
2.激发创新意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兴趣是学生无形的老师,是引导和推动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一种迫切愿望和强大的内部学习动力。有了兴趣,做什么事情都会事半功倍。学生对什么产生兴趣,也就会主动地去研究、主动去探索,注意力就会高度集中,思维就会特别地活跃,就会产生跳跃性,学得也会特别地好,出现“灵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呵护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比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设置了一个悬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开始,我问学生:“汽车、摩托车、自行车的轮子是什么形状的?”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是圆形的”接着我又问:“为什么不做成三角形、四边形、椭圆形的呢?”学生用怀疑的眼光看着我,然后就议论纷纷。这时学生的兴趣就上来了,迫切需要知道原因,于是就思考、讨论、交流起来,每个人都想阐明自己的观点,都想知道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3.改变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心。把教学的过程变成师生共同探究的过程,也是现在新课改的需要。现代“教学”的含义不仅是要教给学生知识,更应该教会学生求知的方法。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认识活动并非是主体对于客观世界纯粹被动的机械反映,而是一个能动地过程,是主体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能动地构建起关于客体的认识。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让学生的智慧和潜能迸发出来,形成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与“创造者”,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智能与身心的和谐发展,全面提高素质,成为富有创新精神的新一代的开拓人才。
4.鼓励标新立异。能标新立异的学生说明这个学生的思维很具有创新性,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学生脑子里框框少,对成人司空见惯的事物能冷眼相看,提出一些新观点、新想法,有时在成人看来这是很幼稚的,甚至是离奇、荒唐的,但是教师要有正确的态度,要正确对待。对于他们的标新立异一要允许,二要鼓励,三要引导。可是有些教师看到学生想问题不符合自己的心意就压制,往往搞得学生不敢有自己的想法,也不敢说,思维受到了束缚。那么,这样的教师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生来吗?我们不能用自己的思维去限制学生的思维,因为他们是未来人,应该比我们更具有创造力。教师千万不要把学生束缚在传统的思维方式里,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如果学生的想法荒谬,只要加以引导就可以了,不要压制。允许学生“胡思乱想”“胡说八道”,只要不胡作非为就可以了。
5.设计创造性的活动和练习。为了使学生能顺利地理解、掌握新知识,进行实用高效的练习是十分必要的。通过有趣、新颖的练习能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同时,也能活跃课堂的学习气氛。新教材便为学生设计了大量的、具有思考价值的练习题,如:在教学20以内进位加法的练习课时,这节课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熟练口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于是可以采用游戏方式把整节课贯穿起来。首先是个人抢答赛。老师出题学生抢答或学生互相出题再抢答,答对了就给奖励,答错了的学生就给一定的小小的惩罚。接着是小组合作争优赛。4人一组,用三个数组成4个算式,比比哪个组想的算式最多。最后“吃鱼”这个游戏把整个课堂气氛烘托起来,学生们个个跃跃欲试,学习情绪高涨。这节练习课,虽然没有让学生动笔去写,但它的练习强度和效率是显而易见的,在练习课中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作者单位:南昌市青桥学校)
责任编辑 蔡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