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在科学观察中鼓励幼儿大胆提问
好奇好问是幼儿的天性,这种天性让幼儿更加执著于进行观察探究。在科学活动中,我们发现幼儿对瞬息万变的科学现象有观察的兴趣,乐于发现和探究。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主张说:教师的“教”要使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学会提出问题;学会作出假设;学会创造想象;学会大胆质疑。最终促进幼儿将外显的学习活动转化为“内部”的智力操作活动。大班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不断增强,他们提出的问题更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因此,我们应该启发幼儿讲述观察到的事物和现象,鼓励他们发问。
例如,在综合活动《小蝌蚪找妈妈》中,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教师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把静态的科学内容变为动态的故事画面,把看、听、想、讲有机结合起来,使活动更符合幼儿的特点:生动形象、充满情趣。教师利用多媒体创设故事情境,屏幕上立刻呈现出一群活泼可爱的小蝌蚪,在清澈的河里游来游去。给幼儿带来视觉、听觉的冲击。于是幼儿个个来了兴趣,在声音、角色、动作、变化的画面等信息刺激下,问题一个接着一个:“这么多小蝌蚪聚在一起做什么?”“小蝌蚪游来游去在找吃的吧!”“他们吃什么?”“小蝌蚪为什么不跟妈妈在一起?”“这只小蝌蚪离队了?”等等。生动的画面既满足了幼儿好问的欲望,激发了幼儿学习的兴趣,又顺利地引出了课堂主题。紧接着,老师巧设疑问:“这些可爱小蝌蚪东瞧瞧、西望望,好像很着急的样子,它们到底在干什么呢?”(找吃的、找妈妈),“小朋友愿意帮它们找妈妈吗?”这时,小朋友个个兴趣盎然,对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最后,当讲到“四条腿长齐了,尾巴没有了,换上绿衣裳,就跟妈妈一样了”时,小朋友又产生疑问:“小蝌蚪的尾巴怎么会脱掉了?”顺应小朋友的问题教师留下余味,鼓励幼儿课外养殖小蝌蚪,观察蝌蚪尾巴的变化,小朋友的兴趣达到了另一个高潮。
二、在探索与实践中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与语言交流能力
倾听是感知和理解语言的行为表现,是一种接收性语言,就幼儿语言学习和发展而言,倾听是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幼儿语言能力是在运用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不是让幼儿记住大量的词汇,而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是引导幼儿乐意与人交谈,能大胆、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
科学活动是儿童探索、实践的过程。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是主动的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知识经验的主动建构者。幼儿在动手摆弄、操作各种材料的过程中反复进行探索,它符合幼儿心理的需要。陈鹤琴曾说过“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只有动手做才能获取直接的经验,认识事物的性质。”幼儿在做的过程中,在与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才能对某一事物的属性或规律有所体验,才能获得直接的经验。我们要充分挖掘各种因素,为幼儿提供手口并用的机会,让幼儿在做中学,在做中求进步,帮助幼儿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只有在此基础上,幼儿才会有话可说,有表达的愿望。例如,我们在“益智区”里有各种各样的标志图,在“生活区”里有很多种交通工具图,在“图书角”里有许多关于动植物怎样过冬、动物之最、种子的秘密等书籍图片,让幼儿利用自由活动的时间,引导幼儿运用语言来表述,讲给老师、同伴听,讲给家长听,我们经常看到家长来同接孩子时,小朋友们都会不由自主地讲给家长们听。我们还让幼儿利用谈话时间来讲述“你最喜欢的动物”、“小小气象员”、“餐前播报”等,让幼儿把生活中的科学通过自己的表述来传达给周围的人,与他人一起分享,体验交流的快乐,同时也培养幼儿倾听的习惯,提高了幼儿的语言交流能力,树立了幼儿的自信心。
三、在分析概括的过程中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六岁的孩子随着身体的成长,活动范围逐渐扩大,知识经验逐渐丰富,思维能力有了较大的发展,抽象逻辑思维已开始萌芽并逐步发展。但由于他们掌握较多的是实词(名、动、形、代),没有学会多少虚词(连、介、副等),加上理解能力有限,连贯性口语表达能力较差,故常出现不能准确、流畅地表达自己意思的情况。他们想说不会说,要说说不清,说起话来断断续续,半句话多,停顿多。更困难 难的是不易说清事物间的关系,只能说一些片段,对因果关系难理解,有些句子还常常出现语法错误。大班孩子所掌握的词汇往往落后于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和幼儿建立一种融洽的关系,能使幼儿想到什么说什么,能乐意把自己的疑问说给老师听,而老师也要注意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对幼儿提出的问题及时给与回答,以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科学教育活动为大班幼儿的语言能力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我们对大班幼儿的语言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渗透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更要寓于一日各项活动中,不能忽视了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通过让孩子多观察各种事物,不断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拓宽孩子的知识面,增长知识,增强自信心,思维敏捷,从而丰富孩子说话的内容,让幼儿在愉悦自信中发展语言,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和表述能力。同时,也让幼儿在观察探究和交流讨论中丰富科学知识经验,开拓幼儿的视野,萌发幼儿对于科学的兴趣。
好奇好问是幼儿的天性,这种天性让幼儿更加执著于进行观察探究。在科学活动中,我们发现幼儿对瞬息万变的科学现象有观察的兴趣,乐于发现和探究。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主张说:教师的“教”要使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学会提出问题;学会作出假设;学会创造想象;学会大胆质疑。最终促进幼儿将外显的学习活动转化为“内部”的智力操作活动。大班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不断增强,他们提出的问题更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因此,我们应该启发幼儿讲述观察到的事物和现象,鼓励他们发问。
例如,在综合活动《小蝌蚪找妈妈》中,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教师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把静态的科学内容变为动态的故事画面,把看、听、想、讲有机结合起来,使活动更符合幼儿的特点:生动形象、充满情趣。教师利用多媒体创设故事情境,屏幕上立刻呈现出一群活泼可爱的小蝌蚪,在清澈的河里游来游去。给幼儿带来视觉、听觉的冲击。于是幼儿个个来了兴趣,在声音、角色、动作、变化的画面等信息刺激下,问题一个接着一个:“这么多小蝌蚪聚在一起做什么?”“小蝌蚪游来游去在找吃的吧!”“他们吃什么?”“小蝌蚪为什么不跟妈妈在一起?”“这只小蝌蚪离队了?”等等。生动的画面既满足了幼儿好问的欲望,激发了幼儿学习的兴趣,又顺利地引出了课堂主题。紧接着,老师巧设疑问:“这些可爱小蝌蚪东瞧瞧、西望望,好像很着急的样子,它们到底在干什么呢?”(找吃的、找妈妈),“小朋友愿意帮它们找妈妈吗?”这时,小朋友个个兴趣盎然,对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最后,当讲到“四条腿长齐了,尾巴没有了,换上绿衣裳,就跟妈妈一样了”时,小朋友又产生疑问:“小蝌蚪的尾巴怎么会脱掉了?”顺应小朋友的问题教师留下余味,鼓励幼儿课外养殖小蝌蚪,观察蝌蚪尾巴的变化,小朋友的兴趣达到了另一个高潮。
二、在探索与实践中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与语言交流能力
倾听是感知和理解语言的行为表现,是一种接收性语言,就幼儿语言学习和发展而言,倾听是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幼儿语言能力是在运用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不是让幼儿记住大量的词汇,而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是引导幼儿乐意与人交谈,能大胆、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
科学活动是儿童探索、实践的过程。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是主动的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知识经验的主动建构者。幼儿在动手摆弄、操作各种材料的过程中反复进行探索,它符合幼儿心理的需要。陈鹤琴曾说过“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只有动手做才能获取直接的经验,认识事物的性质。”幼儿在做的过程中,在与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才能对某一事物的属性或规律有所体验,才能获得直接的经验。我们要充分挖掘各种因素,为幼儿提供手口并用的机会,让幼儿在做中学,在做中求进步,帮助幼儿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只有在此基础上,幼儿才会有话可说,有表达的愿望。例如,我们在“益智区”里有各种各样的标志图,在“生活区”里有很多种交通工具图,在“图书角”里有许多关于动植物怎样过冬、动物之最、种子的秘密等书籍图片,让幼儿利用自由活动的时间,引导幼儿运用语言来表述,讲给老师、同伴听,讲给家长听,我们经常看到家长来同接孩子时,小朋友们都会不由自主地讲给家长们听。我们还让幼儿利用谈话时间来讲述“你最喜欢的动物”、“小小气象员”、“餐前播报”等,让幼儿把生活中的科学通过自己的表述来传达给周围的人,与他人一起分享,体验交流的快乐,同时也培养幼儿倾听的习惯,提高了幼儿的语言交流能力,树立了幼儿的自信心。
三、在分析概括的过程中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六岁的孩子随着身体的成长,活动范围逐渐扩大,知识经验逐渐丰富,思维能力有了较大的发展,抽象逻辑思维已开始萌芽并逐步发展。但由于他们掌握较多的是实词(名、动、形、代),没有学会多少虚词(连、介、副等),加上理解能力有限,连贯性口语表达能力较差,故常出现不能准确、流畅地表达自己意思的情况。他们想说不会说,要说说不清,说起话来断断续续,半句话多,停顿多。更困难 难的是不易说清事物间的关系,只能说一些片段,对因果关系难理解,有些句子还常常出现语法错误。大班孩子所掌握的词汇往往落后于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和幼儿建立一种融洽的关系,能使幼儿想到什么说什么,能乐意把自己的疑问说给老师听,而老师也要注意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对幼儿提出的问题及时给与回答,以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科学教育活动为大班幼儿的语言能力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我们对大班幼儿的语言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渗透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更要寓于一日各项活动中,不能忽视了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通过让孩子多观察各种事物,不断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拓宽孩子的知识面,增长知识,增强自信心,思维敏捷,从而丰富孩子说话的内容,让幼儿在愉悦自信中发展语言,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和表述能力。同时,也让幼儿在观察探究和交流讨论中丰富科学知识经验,开拓幼儿的视野,萌发幼儿对于科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