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数学从其产生之日起,无论是作为科学的数学与作为课程的数学无不闪烁着文化的光辉。《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在当前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挖掘教学资源,实现文化的渗透呢?
一、传递历史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数学课程课标》明确指出:“在德育工作中要把爱国主义教育放在突出的位置,要与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相结合,渗透、贯穿在各科教材中教学及学校各项活动中,并力求生动和形象化。”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数学历史文化,在民族自豪感的增强中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比如讲述符号的历史,介绍某一个数学问题解决的艰辛历程,介绍数学家的名言和故事等。以笔者的具体做法为例,经常带着孩子们通过多种途径一起欣赏古今中外的数学史料。祖冲之、阿基米德、高斯、加罗华等数学大师成了孩子们经常讨论和崇拜的人物。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了解了数学原来是如此的丰富和神奇,等待着他们研究和探索其中的奥秘,树立了远大理想。
二、展示数美文化,培养审美情趣
丰富多彩的数学文化中,数学美感也是其中的一部分。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说:“数学,不但拥有真理,而且有至高的美。”数学美的特征表现在和谐、对称、秩序、统一等方面。这其中有数学语言的简洁美,有解决数学问题的奇异美,有整个数学体系的和谐美,还有具体内容与形式之间的相似现象所构成的相似美等。因此,在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努力改变传统的只注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方式,自觉引入美学机制,按照美的规律去选择、去创造,鼓励学生为追求优美解法而积极思考,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同时体验到美的享受,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例:一位老师在教学“认识轴对称图形”一节内容时,在逐层深入的教学中,环环展示数学美感,步步渗透美的教育。(1)初步感知美。多媒体播放28届雅典奥运会开幕式及闭幕式的精彩照片,从奥运会建筑、奥运五环旗、雅典船等图片的欣赏中,让学生感悟对称,初步体会对称的美。(2)欣赏判断美。展示各国国旗,学生用自己的感觉判断这些国旗是否对称?在对有的图案争议中,让学生说一说对称有什么特点?哪些图形是对称的?(3)引导探究美。教师出示打印在白纸上的各式标志,如汽车标志、交通标志等,让学生分小组合作对折,看否重叠,判断出每一个标志是否对称及其理由。
三、立足活动文化,提高学习兴趣
数学活动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数学教学活动的要求”,《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实践表明,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渗透数学文化,对于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扩大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增长才干,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发展数学才能,有着积极的作用。例如,学了“复杂统计”一节内容后,可开展“当一回小管家”的活动。让学生用一个表格把每月家庭开支的各个项目、金额记录下来和父母每月的收入进行比较,然后谈自身的想法。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计算能力,而且让学生从了解家长的不容易中培养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再如,教学完“数据整理”一节内容,可让学生回家调查家庭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通过计算一个班所有家庭在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里使用垃圾袋的数量,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此外,还可以通过组织开展数学美育讨论、数学兴趣小组、数学竞赛、收集生活数学实例等活动,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数学素养,促进学生个性自由发展。
四、挖掘学科文化,加强资源整合
数学学习研究表明,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将数学与其他学科密切联系起来,从其他学科中挖掘可以利用的资源来创设情境,利用数学解决其他学科中的问题。”在平时的数学课堂中,我们的教学应摒弃学科本位主义,不应局限于数学本身,可将其放置于更为广阔的文化背景之中,不断拓展学科、文化资源,加强与语文、英语、音乐等其他各门学科资源的整合。例:教学“百分数的意义”一节内容时,可引入“听成语写百分数”的游戏,如“百发百中、百里挑一、十拿九稳”等;教学“方程的初步认识”一节内容,可利用科学课上“天平称物体的重量”和“细胞的分裂”等知识帮助学生理解“等式”、“平方”的概念;针对学生不易记住“距离=速度×时间”等数量关系式,可利用英文来理解:“距离”(space)、“速度”(velocity)、“时间”(time),取其首字母即为“s=vt”;教学“圆的周长”等内容,可整合信息技术课的网上查找、筛选、应用等知识,让学生了解圆周率等相关的数学知识;教学“圆的认识”一节内容时,可引用“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等哲理性的名言,介绍我国数学史上有关圆的文化研究记载等。如此,在数学文化的渗透、学科知识的融合之中,学生的数学视野得以拓展,深刻感受数学的博大与精深,领略到人类的智慧和文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得以较好落实。
总之,数学是一个开放的文化体系,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而不只是知识和方法的简单汇聚。在新课程理念的背景之下,加强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大力渗透,是变革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途径,对于形成富有文化意韵、创新的数学课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帆.中学数学课堂文化的建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1.
[2]沈林.小学数学教师教科书解读的影响因素及调控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11.
一、传递历史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数学课程课标》明确指出:“在德育工作中要把爱国主义教育放在突出的位置,要与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相结合,渗透、贯穿在各科教材中教学及学校各项活动中,并力求生动和形象化。”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数学历史文化,在民族自豪感的增强中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比如讲述符号的历史,介绍某一个数学问题解决的艰辛历程,介绍数学家的名言和故事等。以笔者的具体做法为例,经常带着孩子们通过多种途径一起欣赏古今中外的数学史料。祖冲之、阿基米德、高斯、加罗华等数学大师成了孩子们经常讨论和崇拜的人物。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了解了数学原来是如此的丰富和神奇,等待着他们研究和探索其中的奥秘,树立了远大理想。
二、展示数美文化,培养审美情趣
丰富多彩的数学文化中,数学美感也是其中的一部分。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说:“数学,不但拥有真理,而且有至高的美。”数学美的特征表现在和谐、对称、秩序、统一等方面。这其中有数学语言的简洁美,有解决数学问题的奇异美,有整个数学体系的和谐美,还有具体内容与形式之间的相似现象所构成的相似美等。因此,在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努力改变传统的只注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方式,自觉引入美学机制,按照美的规律去选择、去创造,鼓励学生为追求优美解法而积极思考,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同时体验到美的享受,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例:一位老师在教学“认识轴对称图形”一节内容时,在逐层深入的教学中,环环展示数学美感,步步渗透美的教育。(1)初步感知美。多媒体播放28届雅典奥运会开幕式及闭幕式的精彩照片,从奥运会建筑、奥运五环旗、雅典船等图片的欣赏中,让学生感悟对称,初步体会对称的美。(2)欣赏判断美。展示各国国旗,学生用自己的感觉判断这些国旗是否对称?在对有的图案争议中,让学生说一说对称有什么特点?哪些图形是对称的?(3)引导探究美。教师出示打印在白纸上的各式标志,如汽车标志、交通标志等,让学生分小组合作对折,看否重叠,判断出每一个标志是否对称及其理由。
三、立足活动文化,提高学习兴趣
数学活动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数学教学活动的要求”,《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实践表明,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渗透数学文化,对于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扩大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增长才干,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发展数学才能,有着积极的作用。例如,学了“复杂统计”一节内容后,可开展“当一回小管家”的活动。让学生用一个表格把每月家庭开支的各个项目、金额记录下来和父母每月的收入进行比较,然后谈自身的想法。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计算能力,而且让学生从了解家长的不容易中培养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再如,教学完“数据整理”一节内容,可让学生回家调查家庭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通过计算一个班所有家庭在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里使用垃圾袋的数量,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此外,还可以通过组织开展数学美育讨论、数学兴趣小组、数学竞赛、收集生活数学实例等活动,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数学素养,促进学生个性自由发展。
四、挖掘学科文化,加强资源整合
数学学习研究表明,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将数学与其他学科密切联系起来,从其他学科中挖掘可以利用的资源来创设情境,利用数学解决其他学科中的问题。”在平时的数学课堂中,我们的教学应摒弃学科本位主义,不应局限于数学本身,可将其放置于更为广阔的文化背景之中,不断拓展学科、文化资源,加强与语文、英语、音乐等其他各门学科资源的整合。例:教学“百分数的意义”一节内容时,可引入“听成语写百分数”的游戏,如“百发百中、百里挑一、十拿九稳”等;教学“方程的初步认识”一节内容,可利用科学课上“天平称物体的重量”和“细胞的分裂”等知识帮助学生理解“等式”、“平方”的概念;针对学生不易记住“距离=速度×时间”等数量关系式,可利用英文来理解:“距离”(space)、“速度”(velocity)、“时间”(time),取其首字母即为“s=vt”;教学“圆的周长”等内容,可整合信息技术课的网上查找、筛选、应用等知识,让学生了解圆周率等相关的数学知识;教学“圆的认识”一节内容时,可引用“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等哲理性的名言,介绍我国数学史上有关圆的文化研究记载等。如此,在数学文化的渗透、学科知识的融合之中,学生的数学视野得以拓展,深刻感受数学的博大与精深,领略到人类的智慧和文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得以较好落实。
总之,数学是一个开放的文化体系,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而不只是知识和方法的简单汇聚。在新课程理念的背景之下,加强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大力渗透,是变革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途径,对于形成富有文化意韵、创新的数学课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帆.中学数学课堂文化的建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1.
[2]沈林.小学数学教师教科书解读的影响因素及调控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