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纵观近年来的高考作文,考试作文实际上是讲求“规范”的,从文体到立意,从结构到语言,从表达方式到表现手法,从情感到思想,几乎处处都存在无形甚至用文字确定下来的有形的标准,这是不争的事实。于是,例行的作文教学也便想方设法地给学生“上规矩”,构思立意,谋篇布局,从学生进校一直训练到学生毕业,这也是不争的事实。我不知这样的作文教学会将学生带向何方,但我知道,当把写作仅仅当成是一种规范的时候,我们可能正在把学生们牵向窒息创造的死胡同,当把写作仅仅看作是一种技巧的时候,我们可能正在把学生领向浮躁与肤浅。一个可怕的事实是,急功近利的洪流正渐渐把我们湮没。试看一个片段:
我在篮球场上摔伤了膝盖,回家途中正好遇上下班的老爸:“带我回去吧,我实在痛得走不动了!”
老爸先是惊讶地看着我的伤口,盯了几秒。皱了皱眉说:“这点小伤算什么,要打球就得付出代价,自己走回家!”
我以为那只是一句玩笑,很自觉地往车上坐。不料老爸把我推开,自顾自地。飞快地骑车走了。远远抛下一句话:
“自己走回家!”
“自己走回家?”我心里又是气愤又是委屈,“虎毒还不食子呢!我不走了。”不过一想,万一不马上清洗,伤口发炎怎么办?苦的还不是自己,干嘛和自己过不去呢!于是我憋了一肚子的气一瘸一拐往家走。……
这是在一次规格颇高的“同题异构”研究课上出现的材料。上课者要求同学运用当堂课所提供的设置波澜的一些方法,补写故事情节,并要求:表达的主题要积极、健康。学生确实妙笔生花写得曲折有致,积极健康。但清醒者一看即明白,这是一篇基本失真、为文造情的文字,天底下恐怕找不到这样绝情的父亲。如果真诚的底线被突破,误会、突转、悬念等技法到底还有多少意义?这样的积极健康又有何用?作文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学生做人的过程。作文教学中常常引导学生去说假话,去体会别人的意图,去掩盖思想的锋芒,去套用别人的感悟……学生一旦适应并接受这样的教育和训导,也就开始学会了虚伪,学会了察言观色,学会了弄虚作假,学会了圆滑世故,教者又该担当何责?再想想,即使那些曾经喊出时代强音的大手笔们,一旦心灵闭塞,丧失“自我”,如椽的妙笔不也仅留下让后人哂笑的话柄吗?所以只有开启心灵,才能使创造的种子萌芽,写作才能成为生命跃动的音符。
一、张扬个性,鼓励自由地创造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的表达”。作文教学中就应当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表达真善美,鞭挞假丑恶。作文的目的也在于不断地审视自我,完善自我。不“造假”,是作文最起码的要求;写出个性,写出创意,是作文的关键所在。
然而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作文大都疏离了个性、心灵,更看不到创造的影子。于是,作文里充斥着伪圣化的情感,成人化的语言和思想到处弥漫,唯独失去了学生自己;于是,这样的“秘籍”那样的“宝典”应运而生,写作知识加上写作套路的所谓“作文指导书”冠冕堂皇地被摆进书店,购之者众。
很难想象,这样的失去了精神后花园、远离了学生的生命体验的作文过程,乐趣从何而来?这样的毫无创造可言的作文教学过程何乐之有?
我们何不带着学生走向课本的深处,寻幽探微、啜饮滋润心灵的甘露?读《史记》、《三国演义》、《红楼梦》,我们不仅听到了历史演绎的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渐渐还悟出充斥于封建专制孕育的人际关系文化的主餐是权谋、权术和心机;读《我与地坛》、《最后的常春藤叶》、《麦琪的礼物》、《怀念萧珊》……从承载着美丽人性和脉脉温情的语言作品中,我们感到了一种直击心灵的力量,我们躁动的心灵开始平静,我们开始懂得感恩、顽强、坚持与从容,某同学写道:“我愿意绝对地说,不懂用心去爱的人不懂如何学语文,因为不懂爱的人不懂得如何体验文字背后的魂魄,而语文的精髓恰恰在于维系不同时代不同地点的陌生人的思想、感悟。我会疯子似的一个人躲在房里,从《出师表》背到《谏太宗十思疏》,从《雷雨》演绎到《廉颇蔺相如列传》……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语文,已幻化成了我灵魂的栖居地。”阅读开启求知的视窗,孩子们开始心仪真、善、美,开始有了自己的价值判断,他们由此走向了更广阔的自由阅读的天地,文字的力量慢慢显现,干涸的心灵得到滋养,丰富多彩的个性开始孕育。少了思维束缚的写作,字里行间才会有心灵的飞翔,个性的张扬。
二、真诚生活。崇尚独立地思考
作文教学永远也不能缺少实际的需要和特定的情景,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我们必须从铺天盖地的范文中挣脱,必须从琐碎繁杂的技巧中走出,真诚地拥抱并感悟生活。写作应是生命的律动,是生活的需要。巴金说:“我们作文在于我们有感情要倾吐,有思想要表达,我们用语言表达我们的喜怒哀乐。”叶圣陶也曾说:“生活充实,才会表白出、发抒出真实的深厚的情思来。”范文中他人的生活代替不了作者自己的生活,他人对生活的认识也代替不了自己对生活的思考。
学生常抱怨生活“三点一线”,枯燥单一,或者对新鲜事闻若未闻,视若未见。其中首要原因就在于对社会和人生的冷漠。实际上,我们生活的世界是如此丰富多彩,有无限的生机活力,有无限探索的可能性。抱怨、空虚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真正地用眼睛看世界。
我们何不带着学生走向生活,鼓励学生敞开心扉,让情感在生活中萌发,让思想在自由中表达?“我虽不同意你的看法,但我尊重你的发表看法的权利”,在这自由的氛围里,学生们开始大胆地言说,思想也走向理性和深刻。于是在阅读《胡同文化》的课堂,学生有了这样的思考:“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如今还有几人能够传承传统文化?但一个缺乏创新的民族又怎能展翅翱翔!”在读完《中国农民调查》后,学生会慷慨陈词:“天下苍生,不堪重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焉得不苦?长此以往,民心岂固?解民倒悬,重在减负,既为稳固社稷之计,亦是天下黎民之福。”“人是一棵会思想的苇草”,学生的作文中开始挺立着独立的思想和高昂的灵魂。学生的视野开始投向生活,写作的冲动被唤起,生活随笔成为了他们生活的最爱,一篇篇真情文字从心底汩汩流出:《青春》、《我要守着你》、《师者其人》……他们开始体会到创作的欣悦,当然还有生活的快乐。写作再也不是苦差事,在随笔中他们或感激父母之爱,或体味手足之情等。一篇篇鲜活的生活文字,流淌着情感的清泉,进射出思想的火花,令人读之,回味无穷。其实,学生是一把亟待点燃的火炬,它需要的只是火种!
三、我们需要怎样的作文课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尽可能减少对写作和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所以我们的作文课应走向“开放”。文 体技法的学习只是习作过程中的方法学习,绝非教学的最终目的。应当淡化模式,给学生充分的心灵自由;应当淡化主题,给学生更多的表达自由,少写命题作文,让学生自选内容,自定体裁,为他们创设自由拓展的思维空间,努力使他们走进自主表达的境界,因而我们的作文课应主动“放开”。
放开地域的限制,指导学生采用走访、考察、座谈、问卷等方式进行社会调查,通过图书、报刊、文件、网络等途径获取有用信息,加深对生活的认识。放开思维的束缚,教师可以从报纸、电视媒体等渠道给学生设置一些社会环境,引发学生对社会事件的思考,谈论各自的想法,并且相互交流,在交流中撞击出思想的火花,让学生产生表达的冲动,经过联想、想象、对比、归纳、重组等思维活动,联系个人生活体验,抒发自己的真实感受。在这种开放的环境中,学生开始正面社会,深入思考生活,思维也更趋成熟和深邃。在得知奥运火炬传递巴黎受阻时,有学生慷慨陈词:“我们能做什么?一个法国包和一个中国人的尊严,一个法国化妆品和一个中国人的面子,在这个时候,作为一个中国人的你应该选择什么?……让他们拿着钱来分裂我们的国家,侮辱我们的人民吗?”有同学热情讴歌:“金晶一一奥运女英雄,你的行动,无关乎政治、无关乎名利,你只是弱势群体中的弱者,你用和常人不一样的身体维护着奥运圣火的纯洁和奥运精神的真谛……”学生的视野开始面向更广阔的世界,“情动于中”,“形之于言”他们对生活的心开始敏感起来,在心底涌起喜怒哀乐,此时即使不去刻意精雕细刻,安排技巧,作文也会尽显心灵的律动、真情的魅力。
“放开”还要放开批改的“权力”,广泛开展“互赏交流,评价得失,自主修改”的随笔交流活动,让学生得到更多的灵魂交流和心灵沟通。“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生用研究性的眼光去认真阅读、赏析同学的作文,这是一种学习语言、交流思想、拓展视角的过程,促进学生自我调节和转化,并对写作知识进行内化、整合、建构,在评价得失中将悟得的道理再迁移到自己的写作中去,就会大大提升自己的作文水平。
所以,冲破急功近利的藩篱吧,提供广阔的空间给学生翱翔,用美丽的语言开启学生的心灵,让多彩的生活砥砺学生的思想,这,才是作文教学的意义!
我在篮球场上摔伤了膝盖,回家途中正好遇上下班的老爸:“带我回去吧,我实在痛得走不动了!”
老爸先是惊讶地看着我的伤口,盯了几秒。皱了皱眉说:“这点小伤算什么,要打球就得付出代价,自己走回家!”
我以为那只是一句玩笑,很自觉地往车上坐。不料老爸把我推开,自顾自地。飞快地骑车走了。远远抛下一句话:
“自己走回家!”
“自己走回家?”我心里又是气愤又是委屈,“虎毒还不食子呢!我不走了。”不过一想,万一不马上清洗,伤口发炎怎么办?苦的还不是自己,干嘛和自己过不去呢!于是我憋了一肚子的气一瘸一拐往家走。……
这是在一次规格颇高的“同题异构”研究课上出现的材料。上课者要求同学运用当堂课所提供的设置波澜的一些方法,补写故事情节,并要求:表达的主题要积极、健康。学生确实妙笔生花写得曲折有致,积极健康。但清醒者一看即明白,这是一篇基本失真、为文造情的文字,天底下恐怕找不到这样绝情的父亲。如果真诚的底线被突破,误会、突转、悬念等技法到底还有多少意义?这样的积极健康又有何用?作文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学生做人的过程。作文教学中常常引导学生去说假话,去体会别人的意图,去掩盖思想的锋芒,去套用别人的感悟……学生一旦适应并接受这样的教育和训导,也就开始学会了虚伪,学会了察言观色,学会了弄虚作假,学会了圆滑世故,教者又该担当何责?再想想,即使那些曾经喊出时代强音的大手笔们,一旦心灵闭塞,丧失“自我”,如椽的妙笔不也仅留下让后人哂笑的话柄吗?所以只有开启心灵,才能使创造的种子萌芽,写作才能成为生命跃动的音符。
一、张扬个性,鼓励自由地创造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的表达”。作文教学中就应当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表达真善美,鞭挞假丑恶。作文的目的也在于不断地审视自我,完善自我。不“造假”,是作文最起码的要求;写出个性,写出创意,是作文的关键所在。
然而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作文大都疏离了个性、心灵,更看不到创造的影子。于是,作文里充斥着伪圣化的情感,成人化的语言和思想到处弥漫,唯独失去了学生自己;于是,这样的“秘籍”那样的“宝典”应运而生,写作知识加上写作套路的所谓“作文指导书”冠冕堂皇地被摆进书店,购之者众。
很难想象,这样的失去了精神后花园、远离了学生的生命体验的作文过程,乐趣从何而来?这样的毫无创造可言的作文教学过程何乐之有?
我们何不带着学生走向课本的深处,寻幽探微、啜饮滋润心灵的甘露?读《史记》、《三国演义》、《红楼梦》,我们不仅听到了历史演绎的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渐渐还悟出充斥于封建专制孕育的人际关系文化的主餐是权谋、权术和心机;读《我与地坛》、《最后的常春藤叶》、《麦琪的礼物》、《怀念萧珊》……从承载着美丽人性和脉脉温情的语言作品中,我们感到了一种直击心灵的力量,我们躁动的心灵开始平静,我们开始懂得感恩、顽强、坚持与从容,某同学写道:“我愿意绝对地说,不懂用心去爱的人不懂如何学语文,因为不懂爱的人不懂得如何体验文字背后的魂魄,而语文的精髓恰恰在于维系不同时代不同地点的陌生人的思想、感悟。我会疯子似的一个人躲在房里,从《出师表》背到《谏太宗十思疏》,从《雷雨》演绎到《廉颇蔺相如列传》……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语文,已幻化成了我灵魂的栖居地。”阅读开启求知的视窗,孩子们开始心仪真、善、美,开始有了自己的价值判断,他们由此走向了更广阔的自由阅读的天地,文字的力量慢慢显现,干涸的心灵得到滋养,丰富多彩的个性开始孕育。少了思维束缚的写作,字里行间才会有心灵的飞翔,个性的张扬。
二、真诚生活。崇尚独立地思考
作文教学永远也不能缺少实际的需要和特定的情景,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我们必须从铺天盖地的范文中挣脱,必须从琐碎繁杂的技巧中走出,真诚地拥抱并感悟生活。写作应是生命的律动,是生活的需要。巴金说:“我们作文在于我们有感情要倾吐,有思想要表达,我们用语言表达我们的喜怒哀乐。”叶圣陶也曾说:“生活充实,才会表白出、发抒出真实的深厚的情思来。”范文中他人的生活代替不了作者自己的生活,他人对生活的认识也代替不了自己对生活的思考。
学生常抱怨生活“三点一线”,枯燥单一,或者对新鲜事闻若未闻,视若未见。其中首要原因就在于对社会和人生的冷漠。实际上,我们生活的世界是如此丰富多彩,有无限的生机活力,有无限探索的可能性。抱怨、空虚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真正地用眼睛看世界。
我们何不带着学生走向生活,鼓励学生敞开心扉,让情感在生活中萌发,让思想在自由中表达?“我虽不同意你的看法,但我尊重你的发表看法的权利”,在这自由的氛围里,学生们开始大胆地言说,思想也走向理性和深刻。于是在阅读《胡同文化》的课堂,学生有了这样的思考:“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如今还有几人能够传承传统文化?但一个缺乏创新的民族又怎能展翅翱翔!”在读完《中国农民调查》后,学生会慷慨陈词:“天下苍生,不堪重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焉得不苦?长此以往,民心岂固?解民倒悬,重在减负,既为稳固社稷之计,亦是天下黎民之福。”“人是一棵会思想的苇草”,学生的作文中开始挺立着独立的思想和高昂的灵魂。学生的视野开始投向生活,写作的冲动被唤起,生活随笔成为了他们生活的最爱,一篇篇真情文字从心底汩汩流出:《青春》、《我要守着你》、《师者其人》……他们开始体会到创作的欣悦,当然还有生活的快乐。写作再也不是苦差事,在随笔中他们或感激父母之爱,或体味手足之情等。一篇篇鲜活的生活文字,流淌着情感的清泉,进射出思想的火花,令人读之,回味无穷。其实,学生是一把亟待点燃的火炬,它需要的只是火种!
三、我们需要怎样的作文课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尽可能减少对写作和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所以我们的作文课应走向“开放”。文 体技法的学习只是习作过程中的方法学习,绝非教学的最终目的。应当淡化模式,给学生充分的心灵自由;应当淡化主题,给学生更多的表达自由,少写命题作文,让学生自选内容,自定体裁,为他们创设自由拓展的思维空间,努力使他们走进自主表达的境界,因而我们的作文课应主动“放开”。
放开地域的限制,指导学生采用走访、考察、座谈、问卷等方式进行社会调查,通过图书、报刊、文件、网络等途径获取有用信息,加深对生活的认识。放开思维的束缚,教师可以从报纸、电视媒体等渠道给学生设置一些社会环境,引发学生对社会事件的思考,谈论各自的想法,并且相互交流,在交流中撞击出思想的火花,让学生产生表达的冲动,经过联想、想象、对比、归纳、重组等思维活动,联系个人生活体验,抒发自己的真实感受。在这种开放的环境中,学生开始正面社会,深入思考生活,思维也更趋成熟和深邃。在得知奥运火炬传递巴黎受阻时,有学生慷慨陈词:“我们能做什么?一个法国包和一个中国人的尊严,一个法国化妆品和一个中国人的面子,在这个时候,作为一个中国人的你应该选择什么?……让他们拿着钱来分裂我们的国家,侮辱我们的人民吗?”有同学热情讴歌:“金晶一一奥运女英雄,你的行动,无关乎政治、无关乎名利,你只是弱势群体中的弱者,你用和常人不一样的身体维护着奥运圣火的纯洁和奥运精神的真谛……”学生的视野开始面向更广阔的世界,“情动于中”,“形之于言”他们对生活的心开始敏感起来,在心底涌起喜怒哀乐,此时即使不去刻意精雕细刻,安排技巧,作文也会尽显心灵的律动、真情的魅力。
“放开”还要放开批改的“权力”,广泛开展“互赏交流,评价得失,自主修改”的随笔交流活动,让学生得到更多的灵魂交流和心灵沟通。“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生用研究性的眼光去认真阅读、赏析同学的作文,这是一种学习语言、交流思想、拓展视角的过程,促进学生自我调节和转化,并对写作知识进行内化、整合、建构,在评价得失中将悟得的道理再迁移到自己的写作中去,就会大大提升自己的作文水平。
所以,冲破急功近利的藩篱吧,提供广阔的空间给学生翱翔,用美丽的语言开启学生的心灵,让多彩的生活砥砺学生的思想,这,才是作文教学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