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心灵张扬个性

来源 :新课程·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vil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纵观近年来的高考作文,考试作文实际上是讲求“规范”的,从文体到立意,从结构到语言,从表达方式到表现手法,从情感到思想,几乎处处都存在无形甚至用文字确定下来的有形的标准,这是不争的事实。于是,例行的作文教学也便想方设法地给学生“上规矩”,构思立意,谋篇布局,从学生进校一直训练到学生毕业,这也是不争的事实。我不知这样的作文教学会将学生带向何方,但我知道,当把写作仅仅当成是一种规范的时候,我们可能正在把学生们牵向窒息创造的死胡同,当把写作仅仅看作是一种技巧的时候,我们可能正在把学生领向浮躁与肤浅。一个可怕的事实是,急功近利的洪流正渐渐把我们湮没。试看一个片段:
  我在篮球场上摔伤了膝盖,回家途中正好遇上下班的老爸:“带我回去吧,我实在痛得走不动了!”
  老爸先是惊讶地看着我的伤口,盯了几秒。皱了皱眉说:“这点小伤算什么,要打球就得付出代价,自己走回家!”
  我以为那只是一句玩笑,很自觉地往车上坐。不料老爸把我推开,自顾自地。飞快地骑车走了。远远抛下一句话:
  “自己走回家!”
  “自己走回家?”我心里又是气愤又是委屈,“虎毒还不食子呢!我不走了。”不过一想,万一不马上清洗,伤口发炎怎么办?苦的还不是自己,干嘛和自己过不去呢!于是我憋了一肚子的气一瘸一拐往家走。……
  这是在一次规格颇高的“同题异构”研究课上出现的材料。上课者要求同学运用当堂课所提供的设置波澜的一些方法,补写故事情节,并要求:表达的主题要积极、健康。学生确实妙笔生花写得曲折有致,积极健康。但清醒者一看即明白,这是一篇基本失真、为文造情的文字,天底下恐怕找不到这样绝情的父亲。如果真诚的底线被突破,误会、突转、悬念等技法到底还有多少意义?这样的积极健康又有何用?作文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学生做人的过程。作文教学中常常引导学生去说假话,去体会别人的意图,去掩盖思想的锋芒,去套用别人的感悟……学生一旦适应并接受这样的教育和训导,也就开始学会了虚伪,学会了察言观色,学会了弄虚作假,学会了圆滑世故,教者又该担当何责?再想想,即使那些曾经喊出时代强音的大手笔们,一旦心灵闭塞,丧失“自我”,如椽的妙笔不也仅留下让后人哂笑的话柄吗?所以只有开启心灵,才能使创造的种子萌芽,写作才能成为生命跃动的音符。
  
  一、张扬个性,鼓励自由地创造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的表达”。作文教学中就应当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表达真善美,鞭挞假丑恶。作文的目的也在于不断地审视自我,完善自我。不“造假”,是作文最起码的要求;写出个性,写出创意,是作文的关键所在。
  然而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作文大都疏离了个性、心灵,更看不到创造的影子。于是,作文里充斥着伪圣化的情感,成人化的语言和思想到处弥漫,唯独失去了学生自己;于是,这样的“秘籍”那样的“宝典”应运而生,写作知识加上写作套路的所谓“作文指导书”冠冕堂皇地被摆进书店,购之者众。
  很难想象,这样的失去了精神后花园、远离了学生的生命体验的作文过程,乐趣从何而来?这样的毫无创造可言的作文教学过程何乐之有?
  我们何不带着学生走向课本的深处,寻幽探微、啜饮滋润心灵的甘露?读《史记》、《三国演义》、《红楼梦》,我们不仅听到了历史演绎的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渐渐还悟出充斥于封建专制孕育的人际关系文化的主餐是权谋、权术和心机;读《我与地坛》、《最后的常春藤叶》、《麦琪的礼物》、《怀念萧珊》……从承载着美丽人性和脉脉温情的语言作品中,我们感到了一种直击心灵的力量,我们躁动的心灵开始平静,我们开始懂得感恩、顽强、坚持与从容,某同学写道:“我愿意绝对地说,不懂用心去爱的人不懂如何学语文,因为不懂爱的人不懂得如何体验文字背后的魂魄,而语文的精髓恰恰在于维系不同时代不同地点的陌生人的思想、感悟。我会疯子似的一个人躲在房里,从《出师表》背到《谏太宗十思疏》,从《雷雨》演绎到《廉颇蔺相如列传》……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语文,已幻化成了我灵魂的栖居地。”阅读开启求知的视窗,孩子们开始心仪真、善、美,开始有了自己的价值判断,他们由此走向了更广阔的自由阅读的天地,文字的力量慢慢显现,干涸的心灵得到滋养,丰富多彩的个性开始孕育。少了思维束缚的写作,字里行间才会有心灵的飞翔,个性的张扬。
  
  二、真诚生活。崇尚独立地思考
  
  作文教学永远也不能缺少实际的需要和特定的情景,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我们必须从铺天盖地的范文中挣脱,必须从琐碎繁杂的技巧中走出,真诚地拥抱并感悟生活。写作应是生命的律动,是生活的需要。巴金说:“我们作文在于我们有感情要倾吐,有思想要表达,我们用语言表达我们的喜怒哀乐。”叶圣陶也曾说:“生活充实,才会表白出、发抒出真实的深厚的情思来。”范文中他人的生活代替不了作者自己的生活,他人对生活的认识也代替不了自己对生活的思考。
  学生常抱怨生活“三点一线”,枯燥单一,或者对新鲜事闻若未闻,视若未见。其中首要原因就在于对社会和人生的冷漠。实际上,我们生活的世界是如此丰富多彩,有无限的生机活力,有无限探索的可能性。抱怨、空虚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真正地用眼睛看世界。
  我们何不带着学生走向生活,鼓励学生敞开心扉,让情感在生活中萌发,让思想在自由中表达?“我虽不同意你的看法,但我尊重你的发表看法的权利”,在这自由的氛围里,学生们开始大胆地言说,思想也走向理性和深刻。于是在阅读《胡同文化》的课堂,学生有了这样的思考:“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如今还有几人能够传承传统文化?但一个缺乏创新的民族又怎能展翅翱翔!”在读完《中国农民调查》后,学生会慷慨陈词:“天下苍生,不堪重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焉得不苦?长此以往,民心岂固?解民倒悬,重在减负,既为稳固社稷之计,亦是天下黎民之福。”“人是一棵会思想的苇草”,学生的作文中开始挺立着独立的思想和高昂的灵魂。学生的视野开始投向生活,写作的冲动被唤起,生活随笔成为了他们生活的最爱,一篇篇真情文字从心底汩汩流出:《青春》、《我要守着你》、《师者其人》……他们开始体会到创作的欣悦,当然还有生活的快乐。写作再也不是苦差事,在随笔中他们或感激父母之爱,或体味手足之情等。一篇篇鲜活的生活文字,流淌着情感的清泉,进射出思想的火花,令人读之,回味无穷。其实,学生是一把亟待点燃的火炬,它需要的只是火种!
  
  三、我们需要怎样的作文课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尽可能减少对写作和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所以我们的作文课应走向“开放”。文 体技法的学习只是习作过程中的方法学习,绝非教学的最终目的。应当淡化模式,给学生充分的心灵自由;应当淡化主题,给学生更多的表达自由,少写命题作文,让学生自选内容,自定体裁,为他们创设自由拓展的思维空间,努力使他们走进自主表达的境界,因而我们的作文课应主动“放开”。
  放开地域的限制,指导学生采用走访、考察、座谈、问卷等方式进行社会调查,通过图书、报刊、文件、网络等途径获取有用信息,加深对生活的认识。放开思维的束缚,教师可以从报纸、电视媒体等渠道给学生设置一些社会环境,引发学生对社会事件的思考,谈论各自的想法,并且相互交流,在交流中撞击出思想的火花,让学生产生表达的冲动,经过联想、想象、对比、归纳、重组等思维活动,联系个人生活体验,抒发自己的真实感受。在这种开放的环境中,学生开始正面社会,深入思考生活,思维也更趋成熟和深邃。在得知奥运火炬传递巴黎受阻时,有学生慷慨陈词:“我们能做什么?一个法国包和一个中国人的尊严,一个法国化妆品和一个中国人的面子,在这个时候,作为一个中国人的你应该选择什么?……让他们拿着钱来分裂我们的国家,侮辱我们的人民吗?”有同学热情讴歌:“金晶一一奥运女英雄,你的行动,无关乎政治、无关乎名利,你只是弱势群体中的弱者,你用和常人不一样的身体维护着奥运圣火的纯洁和奥运精神的真谛……”学生的视野开始面向更广阔的世界,“情动于中”,“形之于言”他们对生活的心开始敏感起来,在心底涌起喜怒哀乐,此时即使不去刻意精雕细刻,安排技巧,作文也会尽显心灵的律动、真情的魅力。
  “放开”还要放开批改的“权力”,广泛开展“互赏交流,评价得失,自主修改”的随笔交流活动,让学生得到更多的灵魂交流和心灵沟通。“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生用研究性的眼光去认真阅读、赏析同学的作文,这是一种学习语言、交流思想、拓展视角的过程,促进学生自我调节和转化,并对写作知识进行内化、整合、建构,在评价得失中将悟得的道理再迁移到自己的写作中去,就会大大提升自己的作文水平。
  所以,冲破急功近利的藩篱吧,提供广阔的空间给学生翱翔,用美丽的语言开启学生的心灵,让多彩的生活砥砺学生的思想,这,才是作文教学的意义!
其他文献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课外阅读的质量有明确具体的规定,从“质”上看,就是要学生“好读书,读好书”,在“量”上,具体规定了小学阶段的“145万字”的阅读任务。课外阅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习惯,丰富课文内容,深化课内的阅读效果,而且对于提高写作水平起积极作用,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和情感教育,是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  那么,怎样才能
摘 要:在音乐课中学生各抒己见、各尽所能,“乱”成一团的课也绝不是一堂差课。只要教师能愉快地教、学生能愉快地学,就一定会让学生在音乐课中焕发出生命的光彩。  关键词:新课程;音乐教学;活而不乱;乱而有序    音乐课提倡“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开放式教学,在课堂上教师扮演多种角色,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组织教学,“解放”学生的手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在课堂上活泼好动、手舞足蹈。其实,在新的教育改革
初中阶段是学生由幼稚走向成熟的阶段,也是学生心理极不稳定的时期,我们会遇到学生多样的心理状态,或自暴自弃,或积极进取,或自卑自怜,或封闭反叛……然而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大多是因为学习成绩较差,常常受到家长、教师的指责,造成心理意志薄弱,总以为处处矮人一截,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甚至产生辍学心理。针对这些情况,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非常必要的。因此,我和几位同事开展了自信心的培养与研究。
摘 要:对于“意外”,教师要及时运用和激活自身的教学灵感和机智,巧妙地引导点拨,转化“意外”,从而使我们的课堂获得“意外”的收获。  关键词:意外;生成;课堂    一、案例描述  一次我在实验室中做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实验时,学生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的石蕊溶液中,大家都发现紫色的石蕊溶液变为了红色,但是当加热红色的溶液时,有一个小组意外地发现周围小组试管中的液体又变回了紫色,而自己的却仍然是红
由于计算机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在短短20年间从无到有,异常迅猛地扩展到了全球的每个角落。网络的出现,拉近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加快了人们生活的节奏,从根本上对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和合作交流的环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作为未来教师的师范生,上网更是成了社会的一大热点问题,所以研究师范生上网就显得更为重要。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单独“禁网”不利于事情的解决。因此,将网络转化为培养学生健康成长的前
师:同学们都喜欢看电视,不知有没有尝试过自己当回编剧、导演、音响师?  生:没有。  师:如果有兴趣,今天就试它一回,给世界旅游名胜——岳阳楼拍摄一部专题片,好吗?  生(哗然):可是我们没到过岳阳楼?  师:没关系。岳阳楼位于现在的湖南省岳阳市,洞庭湖畔。早在唐代,此处就已成为旅游名胜。北宋时期,被降职远调的滕子京曾在这儿做过太守,对岳阳楼进行了全面的修复,完工后的岳阳楼上,景色更加迷人。传说,
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这里介绍我在课堂实践中比较常用的而且效果比较显著的几种方法。  一、问题情境法  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提供一定的刺激模式激起学生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欲望,拨动学生的心弦,点燃学生好奇的火花。教学中学生的思维一旦处于积极状态,他们就会感到发现问题的快乐,解决问题的喜悦。  二、音乐情境法  音乐的语言微妙的,也是强烈的,会给人以美的享受、美的震撼,它特有的旋律、节奏能把听者带
1. 是谁说的“你的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这简直是独断专行,藐视和谐社会。亲爱的,请放心,在咱们家,没有武则天,也没有慈禧太后,我们俩永远都是平等的:家务事是你的,电视遥控器是我的;房贷是归你还的,工资卡是交给我的;你的微信、QQ号是你自己的,密码是我留的……  2. 请于每月5日前将工资、奖金以及各种补贴一起打包上传给我,我會按照十分科学的比例对你进行现金返点。如果有拖延或是瞒报的情况发生,我
我深刻地感受到学生在课堂上如果是学习的旁观者,看不到他们的积极参与,哪怕老师教得再多,也无法掩盖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思考和行动的机会之少,亦即课堂效率的低下。教学既然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就必须有学生的积极主动的参与。那如何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来呢?下面结合《明天不封阳台》的课堂教学,就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要上得有趣,就要调动起学生学习的高昂情绪,
当前,素质教育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课程改革也已经全面铺开,但在有些地方依然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的情况,也有些教师在如何教、教什么上感到迷惑。那么,在当今课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下,我们怎样才能做一名新时代的优秀物理教师呢?现就在课改过程中的实践和感受分析如下,谈一点个人的看法。  一、提高业务素质,多总结,善引导,使学生学得轻松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物理教师,思想不能仅仅停留在成绩上,要给学生一个让他们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