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更是把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科学探究一般包括发现并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合作等步骤.学生通过类似于科学家的探究过程理解科学概念、原理,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逐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新课标下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值得我们思考.
1创设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科学探究是一种在好奇心驱使下,以问题为先导,学生有高度智力投入且内容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一定情境,尝试让学生寻求新的物理知识与已学知识的矛盾所在,引燃探究欲望,进而转化为探究动力.
例如,在光的折射一节教学时,在鱼缸中固定一鱼(玩具),让几个学生上来瞄准水中的鱼戳,结果无一不“劳而无功”,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出来.接着我又让一学生试着用一激光灯对准看到的鱼照射,竟然射到了鱼身上.同学们顿生疑惑,探究欲望一下调动起来:光从空气到水中传播方向是不是改变了?
再如,在探究物体浮沉的条件时,笔者先播放潜水艇、轮船、热气球工作的一段视频,接着将一鸡蛋,分别放在清水和浓盐水中,结果一次沉底,一次漂浮;又将一橡皮泥浸在水中:沉底,然后捞出橡皮泥,捏成船形,再浸入水中:漂浮,学生顿生疑惑:同一物体放在不同液体中出现不同现象,为什么同一物体放在同一液体中也会出现不同的现象呢?物体的浮沉到底与什么有关呢?学生的探究欲望一下子迸发出来.
2循序渐进,培养探究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养成必须经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教者一定要依据具体探究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状况,有目的设计具体探究内容、方法和评价,抓住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例如在探究不同材料隔声效果的实验时,由于学生刚接触物理,还没有具备很强的科学探究能力,不能正确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因而教师可以直接给出“猜想、假设”与“实验方案”,而学生探究的重点应在“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和“交流与合作”等环节上,这样学生就能很好完成他们力所能及的科学探究过程,并体验到探究过程中的乐趣,从而有效地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
再如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学生对于实验的探究环节虽有初步的认识,但是如何设计实验确定像的位置比较抽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逐步完善设计方案,再由学生“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分析论证”与“交流与合作”,学生的探究能力就逐渐形成.
在探究压力作用效果影响因素的实验中,由于现象在平时生活中较常见,加上探究的过程并不复杂,同学们已经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探究的各个环节完全可以由学生来独立完成.
3尊重学生,发展探究能力
新课程标准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应成为学生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和引领者,留有足够的空间与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去实践,同时引导他们主动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去,鼓励他们发现问题、设计出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案,发表不同见解,寻求不同答案,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探究过程中思维的火花,以便他们的潜力得到最大开发.
例如,在探究浮力大小影响因素的实验中,学生猜想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有:物体的体积、物体的密度、浸在液体中的深度、排开液体的体积、液体的密度,甚至还有液体的温度、液体的多少等,并提出多种验证方案.这时候教师就应当清楚地知道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积累,探究能力已初步具备,理应尊重学生所设计的实验方案,让学生的主体意识得以充分体现.而对那些知识技能掌握不太好的学生,在尊重他们设计方案的同时应加以适当的引导、点拨,让他们同样能体验到来之不易的因新的发现而受到老师肯定的欣喜,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既提高了动手能力,也发展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
4延伸课堂,拓展探究能力
新课程标准提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要让学生“经历一些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了解科学、技术、社会”,学生要“乐于参加与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活动,在实践中要有依靠自己的科学素养提高工作效率的意识”.如在学习噪声时,可以带学生到工厂、工地以及一些公共场所体验噪声的危害,分析噪声产生的原因,讨论减弱噪声的方案;在学习杠杆、滑轮等简单机械时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调查这些机械在日常生活及工厂中的广泛应用,并撰写小论文.在学习能源与环保有关内容时,利用空调可以设计这样一些问题:制冷原理、电能使用与节能问题、热岛效应、臭氧空洞等问题.另外还可以开展一些内容丰富、样式缤纷的科技活动,如科技晚会、科技小制作(自制小天平、孔明灯、电铃)等.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社会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开展适当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把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社会紧密联系,大大拓展学生探究的空间,不断提高探究的水平.
5交流总结,提升探究能力
教师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时,还应注意引导学生总结、分析评价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总结出最合理最有效的方案,从而优化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和知识结构,为以后探究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在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总结时,重学习过程而不是探究结果,重知识技能的应用而不是知识的积累,重参与探究活动获得感悟和体验,而不是仅接受别人的经验,让学生学会反思,欣赏别人发展自我.
如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时,学生交流总结实验结果时,往往会发现以下几个典型问题:(1)只测两组数据;(2)F2、L2取值分别等于L1、F1,实验结论:F1 L1=F2 L2;(3)左侧挂上一定数量的钩码,用弹簧测力计在右侧竖直向下拉时,出现F1L1≠F2L2.课堂中笔者及时让学生展开讨论得出:(1)中只测出两组数据,结论带有偶然性;(2)中数据取值特殊,不同单位的物理量不可以相加;(3)中弹簧测力计没有倒过来校零,导致读数变小.通过这样的交流总结,学生的探究能力一定会得到提升.
布鲁纳强调,“教一个人某门学科,不是要他把一些结果记下来,而是教他参与把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科学探究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动手、动脑、探索研究的平台,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体现教师的“导”完全为学生的“学”服务这一教学理念,有利于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并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1创设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科学探究是一种在好奇心驱使下,以问题为先导,学生有高度智力投入且内容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一定情境,尝试让学生寻求新的物理知识与已学知识的矛盾所在,引燃探究欲望,进而转化为探究动力.
例如,在光的折射一节教学时,在鱼缸中固定一鱼(玩具),让几个学生上来瞄准水中的鱼戳,结果无一不“劳而无功”,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出来.接着我又让一学生试着用一激光灯对准看到的鱼照射,竟然射到了鱼身上.同学们顿生疑惑,探究欲望一下调动起来:光从空气到水中传播方向是不是改变了?
再如,在探究物体浮沉的条件时,笔者先播放潜水艇、轮船、热气球工作的一段视频,接着将一鸡蛋,分别放在清水和浓盐水中,结果一次沉底,一次漂浮;又将一橡皮泥浸在水中:沉底,然后捞出橡皮泥,捏成船形,再浸入水中:漂浮,学生顿生疑惑:同一物体放在不同液体中出现不同现象,为什么同一物体放在同一液体中也会出现不同的现象呢?物体的浮沉到底与什么有关呢?学生的探究欲望一下子迸发出来.
2循序渐进,培养探究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养成必须经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教者一定要依据具体探究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状况,有目的设计具体探究内容、方法和评价,抓住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例如在探究不同材料隔声效果的实验时,由于学生刚接触物理,还没有具备很强的科学探究能力,不能正确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因而教师可以直接给出“猜想、假设”与“实验方案”,而学生探究的重点应在“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和“交流与合作”等环节上,这样学生就能很好完成他们力所能及的科学探究过程,并体验到探究过程中的乐趣,从而有效地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
再如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学生对于实验的探究环节虽有初步的认识,但是如何设计实验确定像的位置比较抽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逐步完善设计方案,再由学生“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分析论证”与“交流与合作”,学生的探究能力就逐渐形成.
在探究压力作用效果影响因素的实验中,由于现象在平时生活中较常见,加上探究的过程并不复杂,同学们已经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探究的各个环节完全可以由学生来独立完成.
3尊重学生,发展探究能力
新课程标准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应成为学生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和引领者,留有足够的空间与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去实践,同时引导他们主动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去,鼓励他们发现问题、设计出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案,发表不同见解,寻求不同答案,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探究过程中思维的火花,以便他们的潜力得到最大开发.
例如,在探究浮力大小影响因素的实验中,学生猜想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有:物体的体积、物体的密度、浸在液体中的深度、排开液体的体积、液体的密度,甚至还有液体的温度、液体的多少等,并提出多种验证方案.这时候教师就应当清楚地知道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积累,探究能力已初步具备,理应尊重学生所设计的实验方案,让学生的主体意识得以充分体现.而对那些知识技能掌握不太好的学生,在尊重他们设计方案的同时应加以适当的引导、点拨,让他们同样能体验到来之不易的因新的发现而受到老师肯定的欣喜,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既提高了动手能力,也发展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
4延伸课堂,拓展探究能力
新课程标准提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要让学生“经历一些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了解科学、技术、社会”,学生要“乐于参加与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活动,在实践中要有依靠自己的科学素养提高工作效率的意识”.如在学习噪声时,可以带学生到工厂、工地以及一些公共场所体验噪声的危害,分析噪声产生的原因,讨论减弱噪声的方案;在学习杠杆、滑轮等简单机械时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调查这些机械在日常生活及工厂中的广泛应用,并撰写小论文.在学习能源与环保有关内容时,利用空调可以设计这样一些问题:制冷原理、电能使用与节能问题、热岛效应、臭氧空洞等问题.另外还可以开展一些内容丰富、样式缤纷的科技活动,如科技晚会、科技小制作(自制小天平、孔明灯、电铃)等.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社会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开展适当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把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社会紧密联系,大大拓展学生探究的空间,不断提高探究的水平.
5交流总结,提升探究能力
教师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时,还应注意引导学生总结、分析评价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总结出最合理最有效的方案,从而优化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和知识结构,为以后探究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在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总结时,重学习过程而不是探究结果,重知识技能的应用而不是知识的积累,重参与探究活动获得感悟和体验,而不是仅接受别人的经验,让学生学会反思,欣赏别人发展自我.
如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时,学生交流总结实验结果时,往往会发现以下几个典型问题:(1)只测两组数据;(2)F2、L2取值分别等于L1、F1,实验结论:F1 L1=F2 L2;(3)左侧挂上一定数量的钩码,用弹簧测力计在右侧竖直向下拉时,出现F1L1≠F2L2.课堂中笔者及时让学生展开讨论得出:(1)中只测出两组数据,结论带有偶然性;(2)中数据取值特殊,不同单位的物理量不可以相加;(3)中弹簧测力计没有倒过来校零,导致读数变小.通过这样的交流总结,学生的探究能力一定会得到提升.
布鲁纳强调,“教一个人某门学科,不是要他把一些结果记下来,而是教他参与把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科学探究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动手、动脑、探索研究的平台,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体现教师的“导”完全为学生的“学”服务这一教学理念,有利于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并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