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技史是研究科学技术产生、发展的历史。过去,中国几乎没人研究科技史,而英国人李约瑟花了几十年时间写成《中国古代科技史》,这足以让古代科技遥居世界领先地位的中国人汗颜。出于振兴中华的强烈愿望,近代开始,不少仁人志士开始寻求救国救民的办法。他们对中国的第一份诊断书就是“兵不利,甲不坚,科学技术不如人”,因此提出了“教育救国、科技救国”的口号。那么,是什么原因使中国的科技落伍了呢?我们先从中国古代科技说起。
中国古代科技虽然曾一直走在世界前列,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出现过迟滞现象。原因是中国古代科技受到三次大冲击,形成了两个脱离。
第一次大冲击:秦始皇焚书坑儒,禁百家言。
之后,知识分子地位明显下降。许多人为了政治、经济地位,开始把爵位、俸禄看得重于学问,士人科学研究积极性大受打击。而在春秋、战国时期,君权不甚强,知识分子地位较高,出现了老子、孔子、孟子等一大批学问高深的知识分子。他们一无家资、二无禄位,完全靠知识名满天下、抗礼诸侯,使士人重视自己人格,尊重知识学问。中国古代科技有着良好的发展氛围。
第二次大冲击: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之后,在思想界确立了儒学的一家统治。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学问经过董仲舒的改造,引入了战国时期的阴阳五行论,用它来解释客观世界,凡遇事解释不通,以五行相比,不再求深一步解释。由于儒学长期独家统治,造成哲学贫困,理论思维贫乏,科学技术没有理由进步。
第三次大冲击:隋创立科举制,对古代科技发展也有影响。
由于皇上极力抬高进士地位,进士科很快压倒其他各科,成为对士人最有吸引力的一科。一般士人也就不搞科技,以为那是“雕虫小技”。如此一来,造成科技与知识分子相脱离。士人多教子弟诵短文、构小策以求进身之道,古代科技的队伍不能形成。发明创造往往后继无人,成就一般口碑相传,不绝灭已是万幸,创造根本是奢望。其次是造成科技与教育相脱离。孔子以六艺教生徒,数是其中一门,说明那时科技还是教育的主题之一。从汉代确定儒家统治后,就把科技完全排除在外了。进士科以诗赋策论取人,唐以后,虽数、医等有专门学校,但只培养胥吏和所谓技术官,科学与士人界限分明。
综上所述,由于中国古代专制主义独裁统治的不断加强,知识分子依附性的加强、地位的下降,进行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和可能性都减少了。其次,儒学在思想领域里的独家统治,造成哲学贫困、理论思维缺乏,不能从哲学取得方法论的有力武器。科举制又造成科技与知识分子、与教育相脱离,科技队伍不能形成,科学研究后继无人。再加上中国古代货币交换的不发达、交通的闭塞,不便于科学技术发展传播,也不便于科技成果变成生产力。
到了近代,中国科技发展已明显缓慢甚至于落后。原因何在?
首先是封建制度的长期束缚。中国的封建制度对生产力的发展形成严重的阻碍,对近代科学技术的产生也形成极大的阻碍。小农经济时代,农民被牢固在土地上。明清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腐朽的封建制度对商业、手工业的掠夺、摧残和压制,严重限制了商业资本的发展和手工业向工场手工业的转化。资本主义萌芽不能成长到足以冲破封建主义重压的程度,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被扼杀在摇篮里。社会生产力无由得到发展,对科技发展也提不出迫切要求。由于得不到适于生长的土地,科技发展失去了最根本的推动力。
其次是封建专制思想的束缚。一方面,统治者以功名利禄为诱饵,大批知识分子引入了钻研儒家经典的死胡同。八股取士更进一步取消了士人自由思考的余地,禁锢了知识分子思想,埋没了许多有用之才。另一方面,为使知识分子就范而采取镇压措施,尤其是清代屡兴文字狱,杀害太多无辜。乾嘉学派的兴起正是这种高压政策的产物。考据可以免去灭门之灾,却把学术界引入歧途:脱离生产实际,对自然界研究厚古薄今,对科技研究只有所谓离经叛道者偶尔为之。
和中国封建社会盐铁等实行官办一样,中国历史上科学和技术大多也是官办的。封建官办事业可以集中大规模人力物力,但有很大弊端,最主要是限制了科学成果。由于科技以满足统治者需要为目的,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科技成果对整个社会生产发展的促进作用。且领衔多是大官僚,本身多不懂科技,往往班门弄斧或例行公事。而科技人员也多是把工作视为敷衍官差。探索自然界奥秘和发明新技术职责被封建官僚体制冲淡。由于统治者的阶级局限性,他们不可能象资产阶级那样把科技看成反对封建主义的武器,而是看成谋取更大利润的手段和巩固自己统治的工具。对于科技推动社会的作用,
历代统治者始终没有认识到,到洋务运动时依然认识不足。洋务派只想用西方科技来巩固封建统治,除制造供自己享受外,更多看成粉饰太平的点缀。
另外,天朝大国思想、固步自封、妄自尊大的思想对中国近代科技发展也形成严重阻碍。同时,这也是清代长达百余年闭关自守的思想基础。这使东西方科技文化交流陷于中断,人们对于西方科技进展以及科学思想、方法、新潮流、新手段茫然无知,完全堵塞了近代中国科技发展的道路。
中国古代科技虽然曾一直走在世界前列,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出现过迟滞现象。原因是中国古代科技受到三次大冲击,形成了两个脱离。
第一次大冲击:秦始皇焚书坑儒,禁百家言。
之后,知识分子地位明显下降。许多人为了政治、经济地位,开始把爵位、俸禄看得重于学问,士人科学研究积极性大受打击。而在春秋、战国时期,君权不甚强,知识分子地位较高,出现了老子、孔子、孟子等一大批学问高深的知识分子。他们一无家资、二无禄位,完全靠知识名满天下、抗礼诸侯,使士人重视自己人格,尊重知识学问。中国古代科技有着良好的发展氛围。
第二次大冲击: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之后,在思想界确立了儒学的一家统治。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学问经过董仲舒的改造,引入了战国时期的阴阳五行论,用它来解释客观世界,凡遇事解释不通,以五行相比,不再求深一步解释。由于儒学长期独家统治,造成哲学贫困,理论思维贫乏,科学技术没有理由进步。
第三次大冲击:隋创立科举制,对古代科技发展也有影响。
由于皇上极力抬高进士地位,进士科很快压倒其他各科,成为对士人最有吸引力的一科。一般士人也就不搞科技,以为那是“雕虫小技”。如此一来,造成科技与知识分子相脱离。士人多教子弟诵短文、构小策以求进身之道,古代科技的队伍不能形成。发明创造往往后继无人,成就一般口碑相传,不绝灭已是万幸,创造根本是奢望。其次是造成科技与教育相脱离。孔子以六艺教生徒,数是其中一门,说明那时科技还是教育的主题之一。从汉代确定儒家统治后,就把科技完全排除在外了。进士科以诗赋策论取人,唐以后,虽数、医等有专门学校,但只培养胥吏和所谓技术官,科学与士人界限分明。
综上所述,由于中国古代专制主义独裁统治的不断加强,知识分子依附性的加强、地位的下降,进行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和可能性都减少了。其次,儒学在思想领域里的独家统治,造成哲学贫困、理论思维缺乏,不能从哲学取得方法论的有力武器。科举制又造成科技与知识分子、与教育相脱离,科技队伍不能形成,科学研究后继无人。再加上中国古代货币交换的不发达、交通的闭塞,不便于科学技术发展传播,也不便于科技成果变成生产力。
到了近代,中国科技发展已明显缓慢甚至于落后。原因何在?
首先是封建制度的长期束缚。中国的封建制度对生产力的发展形成严重的阻碍,对近代科学技术的产生也形成极大的阻碍。小农经济时代,农民被牢固在土地上。明清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腐朽的封建制度对商业、手工业的掠夺、摧残和压制,严重限制了商业资本的发展和手工业向工场手工业的转化。资本主义萌芽不能成长到足以冲破封建主义重压的程度,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被扼杀在摇篮里。社会生产力无由得到发展,对科技发展也提不出迫切要求。由于得不到适于生长的土地,科技发展失去了最根本的推动力。
其次是封建专制思想的束缚。一方面,统治者以功名利禄为诱饵,大批知识分子引入了钻研儒家经典的死胡同。八股取士更进一步取消了士人自由思考的余地,禁锢了知识分子思想,埋没了许多有用之才。另一方面,为使知识分子就范而采取镇压措施,尤其是清代屡兴文字狱,杀害太多无辜。乾嘉学派的兴起正是这种高压政策的产物。考据可以免去灭门之灾,却把学术界引入歧途:脱离生产实际,对自然界研究厚古薄今,对科技研究只有所谓离经叛道者偶尔为之。
和中国封建社会盐铁等实行官办一样,中国历史上科学和技术大多也是官办的。封建官办事业可以集中大规模人力物力,但有很大弊端,最主要是限制了科学成果。由于科技以满足统治者需要为目的,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科技成果对整个社会生产发展的促进作用。且领衔多是大官僚,本身多不懂科技,往往班门弄斧或例行公事。而科技人员也多是把工作视为敷衍官差。探索自然界奥秘和发明新技术职责被封建官僚体制冲淡。由于统治者的阶级局限性,他们不可能象资产阶级那样把科技看成反对封建主义的武器,而是看成谋取更大利润的手段和巩固自己统治的工具。对于科技推动社会的作用,
历代统治者始终没有认识到,到洋务运动时依然认识不足。洋务派只想用西方科技来巩固封建统治,除制造供自己享受外,更多看成粉饰太平的点缀。
另外,天朝大国思想、固步自封、妄自尊大的思想对中国近代科技发展也形成严重阻碍。同时,这也是清代长达百余年闭关自守的思想基础。这使东西方科技文化交流陷于中断,人们对于西方科技进展以及科学思想、方法、新潮流、新手段茫然无知,完全堵塞了近代中国科技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