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强化动手操作活动,有助于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发展思维,培养数学能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动手操作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二、动手操作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三、动手操作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
【关键词】数学 动手操作 激发兴趣 理解知识 发展思维 培养数学能力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我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强化动手操作活动,有助于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发展思维,培养数学能力。
一、动手操作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数学体验的获取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动手操作是一种由多个感官参与的以感知形式为主的认识活动。美国华盛顿国立图书馆的墙壁上写有三句话:“我听见了,但可 能忘掉;我看见了,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可见,动手操作,实践探索,亲自参与是何等的重要。兴趣是积极主动地探索事物的心理倾向,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功能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兴趣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是思维发展的内在动力。当学生对知识学知识一旦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无限的热爱,进发出惊人的学习热情。
二、动手操作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
动手操作活动是多种感官协调参与的学习活动,是最基本的也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之一。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给学生探索发现的机会,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动眼、动耳、而且还要动手、动脑、动口,学生通过自己看、自己做、自己想、自己说进行积极探索、发现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主动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现代教学论主张:学生学习数学,是让学生动手做数学,而不是用耳朵听数学。动手操作就是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探索、猜测和发现的环境,是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探求新知识的活动中去,最终达到学会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目的。因此,加强操作活动,让学生动眼、动脑、洞口、动手等多种感官参与获取新知是操作、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推理、猜想、验证等活动有机的结合,使学生不仅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在启迪思维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有所发展。
三、动手操作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手是意识的伟大培育者,又是智慧的创造者。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着来两个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之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之变成创造的聪明工具,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由此可见操作与思维之间的辩证发展关系。操作启动思维,思维服务于操作。动手操作的过程是手脑配合并用的过程,是促进思维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是学生有具体形象思维过渡的必要条件。如,在学习了“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这四种图形后,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沟通这四种图形之间的联系。在操作中观察、比较探索规律,以平行四边形为基础图形,建立几种多边形之间的联系。先让学生在钉子板上用橡皮筋围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向左(或向右)方向移动平行四边形的上底,使其变成一个长方形,学生自己概括出:平行四边形的一个角变成直角,这个平行四边形就变成了长方形。如果将平行四边形上底左(或右)端的顶点沿上底向另一顶点靠拢,平行四边形变成了梯形,若继续靠拢,使上底的两个端点重合,四边形就变成了三角形。由于图形之间有紧密的联系所以他们的面积计算公式也都可以用底*高来进行统一。操作时,要注意操作过程,创设条件让学生人人动手,按要求进行操作,在操作中充分感知,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然后再内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从而清楚的知道了这四种图形的关系,而且牢固的掌握了这四种图形的面积计算的方法。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教学实践表明,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动手实验来发现一些数学规律和结论,实际上是一种有效的探索活动,这种探索活动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总之,动手操作活动是学习数学的有效方式,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和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数学新课标》.
[2] 《数学教学参考》.
【关键词】数学 动手操作 激发兴趣 理解知识 发展思维 培养数学能力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我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强化动手操作活动,有助于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发展思维,培养数学能力。
一、动手操作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数学体验的获取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动手操作是一种由多个感官参与的以感知形式为主的认识活动。美国华盛顿国立图书馆的墙壁上写有三句话:“我听见了,但可 能忘掉;我看见了,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可见,动手操作,实践探索,亲自参与是何等的重要。兴趣是积极主动地探索事物的心理倾向,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功能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兴趣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是思维发展的内在动力。当学生对知识学知识一旦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无限的热爱,进发出惊人的学习热情。
二、动手操作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
动手操作活动是多种感官协调参与的学习活动,是最基本的也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之一。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给学生探索发现的机会,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动眼、动耳、而且还要动手、动脑、动口,学生通过自己看、自己做、自己想、自己说进行积极探索、发现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主动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现代教学论主张:学生学习数学,是让学生动手做数学,而不是用耳朵听数学。动手操作就是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探索、猜测和发现的环境,是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探求新知识的活动中去,最终达到学会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目的。因此,加强操作活动,让学生动眼、动脑、洞口、动手等多种感官参与获取新知是操作、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推理、猜想、验证等活动有机的结合,使学生不仅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在启迪思维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有所发展。
三、动手操作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手是意识的伟大培育者,又是智慧的创造者。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着来两个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之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之变成创造的聪明工具,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由此可见操作与思维之间的辩证发展关系。操作启动思维,思维服务于操作。动手操作的过程是手脑配合并用的过程,是促进思维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是学生有具体形象思维过渡的必要条件。如,在学习了“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这四种图形后,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沟通这四种图形之间的联系。在操作中观察、比较探索规律,以平行四边形为基础图形,建立几种多边形之间的联系。先让学生在钉子板上用橡皮筋围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向左(或向右)方向移动平行四边形的上底,使其变成一个长方形,学生自己概括出:平行四边形的一个角变成直角,这个平行四边形就变成了长方形。如果将平行四边形上底左(或右)端的顶点沿上底向另一顶点靠拢,平行四边形变成了梯形,若继续靠拢,使上底的两个端点重合,四边形就变成了三角形。由于图形之间有紧密的联系所以他们的面积计算公式也都可以用底*高来进行统一。操作时,要注意操作过程,创设条件让学生人人动手,按要求进行操作,在操作中充分感知,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然后再内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从而清楚的知道了这四种图形的关系,而且牢固的掌握了这四种图形的面积计算的方法。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教学实践表明,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动手实验来发现一些数学规律和结论,实际上是一种有效的探索活动,这种探索活动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总之,动手操作活动是学习数学的有效方式,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和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数学新课标》.
[2] 《数学教学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