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家毕飞宇曾说过:“如果你要想一个东西有意思,只需久久地凝视着它。”曹文轩也曾有言:“未经凝视的世界,是毫无意义的。”近日,捧读广受好评的散文写手李娟的《遥远的向日葵地》,被文中阿勒泰戈壁草原上的人和他们朴素而迥异的生活细节深深打动,更感叹作者李娟对人、事、物,对生活、对心灵的深情凝视。
一、凝视中显画面
李娟写文章,就像作画,用词特别而形象,颇具白描特色。“大雪铺满河面,鸦群迎面飞过。牛群列队通过狭窄的雪中小路,去向河面冒着白气的冰窖饮水。”这段文字绘就的画面中,纵横相间、疏密有致、动静互佐,有声有色有形,有面有点,雪野的洁白和寂静感扑面而来。
“葵花地南面是起伏的沙漠,北面是铺着黑色扁平卵石的戈壁硬地。没有一棵树,没有一个人。天上的云像河水一样流淌,黄昏时刻的空气如液体般明亮。”两三笔勾勒,就营造了新奇活泼的语言感受。辽阔的视野中,自下而上,起伏的沙漠,茫茫的戈壁滩,漂浮的白云,刚健且灵动、传神而写意,在明亮的空气中酝酿出画意和诗情,让置身其中的作者倍感“孤独感完美无缺”“突然而至的激情涨满喉咙。”
这样用文字描摹的画面在书中俯拾即是,随处可读。“万亩的向日葵金光灿烂,万千金色蜜蜂纷起跳跃,连‘嗡嗡’声都亮得灼灼蜇眼。”短短三个句子中,视觉、听觉,以及听觉与触觉的通感交融,静态与动态,音声与色彩的完美结合绘制了一幅热闹非凡的采蜜图。“蜜蜂来了,花盘瞬间达到金色的巅峰状态。金色王国城门大开,鼓乐高奏。金色的高音一路升调,磅礴直指音域最顶端。”奇特的想象,虚实相生与大词小用的运用,让我们似乎看到了葵花花盘为了迎接蜜蜂大驾光临,俨然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庆典。这,不仅仅是让人热血沸腾的画面,更是一种激情喷薄的生命状态!
二、凝视中立形象
作为相依相伴的亲人,“我妈”是李娟笔下重要的形象,“一个人俨然一支队伍”。最打动我的却是“我妈”永远热气腾腾生活态度。生活再贫瘠再匆忙,她都有挤出来的诗意时刻;日子再粗糙再艰辛,也给陪伴她的狗、猫、鸡、兔子、鸭子、牛,甚至一株花草留一片柔软。她会在劳作后,采尽荒地的野花带回家。好不容易进一次城,列了长长的清单,然而什么都嫌贵,最后只买了些蔬菜,却不忘买几株带根的花苗。“天寒地冻,她担心中途倒车时花苗被冻坏,便将它们小心地塞进一个暖瓶里,轻轻旋上盖子”。繁重的劳作中,她仍精心照顾家里的狗鸡兔鸭,给脚底受伤的丑丑缝鞋子,收养牧场里冻伤的鸡们,给它们缝上花花绿绿的各式衣服防蚊保暖。在岑寂的旷野里,她一边劳作,一边唱歌,给赛虎唱,给兔子唱。因为要去见在水库那边种地的丈夫,哪怕骑摩托车弄得尘土飞扬,哪怕用水异常艰难,她也极罕见的抹了面霜,洗了头,“还穿上唯一一套体面的衣服,皮鞋更是刷得锃亮,打扮得闪闪发光。”印象最深的是,葵花地的最后一轮劳动结束后,在难得的闲暇时光里,每天晚餐后全家人一起散步的情景。她俨然是一名身先士卒的将军,抱着鸡,身旁是家人,身后是猫狗兔子,她还想带上鸭子,就这样,她“带领一队人马呼呼啦啦走在圆月之下,长风之中”“像一支逃难队伍在漫长的旅途中获得了短暂而奢侈的安宁。”
诸如此类信手拈来的生活细节,像珍珠一样散落于书中的字里行间,被李娟如数家珍徐徐道来。而我们也不得不佩服作者李娟敏锐的观察力,正是她对生活的细心凝视,对细节精确简练的描写,对妈妈的情爱和敬意,让一个坚韧、乐观、能干、不将就、不妥协的母亲形象呼之欲出。
因为深情凝视,一个个性格鲜明、形态各异的形象——寂寞而隐忍、率真而可爱的外婆;潦倒而能干、窝囊而肆意的大红花;甚至是样子凶、吃得多、爱偷鞋子的闯祸精——大狗丑丑;黏人的兔子;疼老婆的公鸡……无一不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三、凝视中现情怀
面对一辆辆挖掘车在荒野里疯狂开采戈壁玉,李娟表示深深的忧虑:“一边是戈壁玉成山成海的盛况,另一边,却是大地的千疮百孔”。她对戈壁滩上的每一块石头都怀有朴素的情感,她懂得它们都有着壮阔崎岖的经历,最终却“被暴力挖开……虫子四下奔逃,植物白嫩的根系暴露在日光暴晒之中。更多的石头在挖掘机的操作下源源不断翻出大地。失陷绝地的蚂蚁们不知所措。……一窝蚂蚁的毁灭,其惨烈不要于一个王国的覆灭吧?”进而,她联想到,人類在荒野中种植葵花和在荒野中挖掘石头,其实本质上是一样的呀,“都是掠夺。用挖掘机掠夺,用大量的化肥掠夺。紧紧攥住大地的海绵,勒索到最后一滴液体”。
看看作者对人类肆意掠夺土地行为的控诉吧:“为了在短暂而有限的时间内达到利益最大化,我们只能无视基本工作原则,无尽的勒索,直到土地死去——要么沙化,要么板结。土壤缠满塑料地膜。农药瓶子堆积地头。”她在《力量》中描述过见到的“死掉的土地”——“极度不自然的硬。表层板结得异常平整光洁,寸草不生,毫无生气。”令人触目惊心。同样难逃厄运的,还有河流:“无边的湖泊,但是因为污染及其他的环境原因,这个湖泊渐渐退化为沼泽。”
“为什么我的眼里饱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正是作者李娟对脚下土地爱得深沉,对这片土地的悲悯情怀和责任意识,才使得她凝视的眼中饱含泪水。她借年长牧人的口疾呼:“捡石头!都是捡石头的人害的!”她写沙尘暴席卷阿勒泰时的昏天黑地,她写“我妈”骑着摩托车去几公里外的排碱渠打水的艰难,写“我妈”为了节省用水,大热天在葵花地里不着一缕地劳作……人类呀,怎样善待脚下的这片土地,怎样与自然和谐相处?难道不应该引起人们的深思吗?
因为凝视,我们读出了作者对“这片土地环境的担忧和对生存的疑虑”,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悲悯情怀和责任意识,作品才更有社会价值,才更具有让人深思的心灵震撼力和时空穿透力。
可以说,李娟的文字因凝视而丰富,因凝视而鲜活;凝视而生动,因凝视而生情。蔚蓝的天,洁白的云,挺拔的树,氤氲于风中的淡淡花香,以及路上川流不息的人……对于善于“凝视”的人来说,路过的都可能成为心中的独特风景;对于粗犷不善“凝视”的人来说,风景永远在别处。
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慢慢走,欣赏啊”,让我们擦亮慧眼,用一颗慧心凝视这“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生活吧,说不定,“诗意和远方”就会汩汩流淌在你心中……
作者通联:广东江门市华侨中学。
一、凝视中显画面
李娟写文章,就像作画,用词特别而形象,颇具白描特色。“大雪铺满河面,鸦群迎面飞过。牛群列队通过狭窄的雪中小路,去向河面冒着白气的冰窖饮水。”这段文字绘就的画面中,纵横相间、疏密有致、动静互佐,有声有色有形,有面有点,雪野的洁白和寂静感扑面而来。
“葵花地南面是起伏的沙漠,北面是铺着黑色扁平卵石的戈壁硬地。没有一棵树,没有一个人。天上的云像河水一样流淌,黄昏时刻的空气如液体般明亮。”两三笔勾勒,就营造了新奇活泼的语言感受。辽阔的视野中,自下而上,起伏的沙漠,茫茫的戈壁滩,漂浮的白云,刚健且灵动、传神而写意,在明亮的空气中酝酿出画意和诗情,让置身其中的作者倍感“孤独感完美无缺”“突然而至的激情涨满喉咙。”
这样用文字描摹的画面在书中俯拾即是,随处可读。“万亩的向日葵金光灿烂,万千金色蜜蜂纷起跳跃,连‘嗡嗡’声都亮得灼灼蜇眼。”短短三个句子中,视觉、听觉,以及听觉与触觉的通感交融,静态与动态,音声与色彩的完美结合绘制了一幅热闹非凡的采蜜图。“蜜蜂来了,花盘瞬间达到金色的巅峰状态。金色王国城门大开,鼓乐高奏。金色的高音一路升调,磅礴直指音域最顶端。”奇特的想象,虚实相生与大词小用的运用,让我们似乎看到了葵花花盘为了迎接蜜蜂大驾光临,俨然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庆典。这,不仅仅是让人热血沸腾的画面,更是一种激情喷薄的生命状态!
二、凝视中立形象
作为相依相伴的亲人,“我妈”是李娟笔下重要的形象,“一个人俨然一支队伍”。最打动我的却是“我妈”永远热气腾腾生活态度。生活再贫瘠再匆忙,她都有挤出来的诗意时刻;日子再粗糙再艰辛,也给陪伴她的狗、猫、鸡、兔子、鸭子、牛,甚至一株花草留一片柔软。她会在劳作后,采尽荒地的野花带回家。好不容易进一次城,列了长长的清单,然而什么都嫌贵,最后只买了些蔬菜,却不忘买几株带根的花苗。“天寒地冻,她担心中途倒车时花苗被冻坏,便将它们小心地塞进一个暖瓶里,轻轻旋上盖子”。繁重的劳作中,她仍精心照顾家里的狗鸡兔鸭,给脚底受伤的丑丑缝鞋子,收养牧场里冻伤的鸡们,给它们缝上花花绿绿的各式衣服防蚊保暖。在岑寂的旷野里,她一边劳作,一边唱歌,给赛虎唱,给兔子唱。因为要去见在水库那边种地的丈夫,哪怕骑摩托车弄得尘土飞扬,哪怕用水异常艰难,她也极罕见的抹了面霜,洗了头,“还穿上唯一一套体面的衣服,皮鞋更是刷得锃亮,打扮得闪闪发光。”印象最深的是,葵花地的最后一轮劳动结束后,在难得的闲暇时光里,每天晚餐后全家人一起散步的情景。她俨然是一名身先士卒的将军,抱着鸡,身旁是家人,身后是猫狗兔子,她还想带上鸭子,就这样,她“带领一队人马呼呼啦啦走在圆月之下,长风之中”“像一支逃难队伍在漫长的旅途中获得了短暂而奢侈的安宁。”
诸如此类信手拈来的生活细节,像珍珠一样散落于书中的字里行间,被李娟如数家珍徐徐道来。而我们也不得不佩服作者李娟敏锐的观察力,正是她对生活的细心凝视,对细节精确简练的描写,对妈妈的情爱和敬意,让一个坚韧、乐观、能干、不将就、不妥协的母亲形象呼之欲出。
因为深情凝视,一个个性格鲜明、形态各异的形象——寂寞而隐忍、率真而可爱的外婆;潦倒而能干、窝囊而肆意的大红花;甚至是样子凶、吃得多、爱偷鞋子的闯祸精——大狗丑丑;黏人的兔子;疼老婆的公鸡……无一不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三、凝视中现情怀
面对一辆辆挖掘车在荒野里疯狂开采戈壁玉,李娟表示深深的忧虑:“一边是戈壁玉成山成海的盛况,另一边,却是大地的千疮百孔”。她对戈壁滩上的每一块石头都怀有朴素的情感,她懂得它们都有着壮阔崎岖的经历,最终却“被暴力挖开……虫子四下奔逃,植物白嫩的根系暴露在日光暴晒之中。更多的石头在挖掘机的操作下源源不断翻出大地。失陷绝地的蚂蚁们不知所措。……一窝蚂蚁的毁灭,其惨烈不要于一个王国的覆灭吧?”进而,她联想到,人類在荒野中种植葵花和在荒野中挖掘石头,其实本质上是一样的呀,“都是掠夺。用挖掘机掠夺,用大量的化肥掠夺。紧紧攥住大地的海绵,勒索到最后一滴液体”。
看看作者对人类肆意掠夺土地行为的控诉吧:“为了在短暂而有限的时间内达到利益最大化,我们只能无视基本工作原则,无尽的勒索,直到土地死去——要么沙化,要么板结。土壤缠满塑料地膜。农药瓶子堆积地头。”她在《力量》中描述过见到的“死掉的土地”——“极度不自然的硬。表层板结得异常平整光洁,寸草不生,毫无生气。”令人触目惊心。同样难逃厄运的,还有河流:“无边的湖泊,但是因为污染及其他的环境原因,这个湖泊渐渐退化为沼泽。”
“为什么我的眼里饱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正是作者李娟对脚下土地爱得深沉,对这片土地的悲悯情怀和责任意识,才使得她凝视的眼中饱含泪水。她借年长牧人的口疾呼:“捡石头!都是捡石头的人害的!”她写沙尘暴席卷阿勒泰时的昏天黑地,她写“我妈”骑着摩托车去几公里外的排碱渠打水的艰难,写“我妈”为了节省用水,大热天在葵花地里不着一缕地劳作……人类呀,怎样善待脚下的这片土地,怎样与自然和谐相处?难道不应该引起人们的深思吗?
因为凝视,我们读出了作者对“这片土地环境的担忧和对生存的疑虑”,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悲悯情怀和责任意识,作品才更有社会价值,才更具有让人深思的心灵震撼力和时空穿透力。
可以说,李娟的文字因凝视而丰富,因凝视而鲜活;凝视而生动,因凝视而生情。蔚蓝的天,洁白的云,挺拔的树,氤氲于风中的淡淡花香,以及路上川流不息的人……对于善于“凝视”的人来说,路过的都可能成为心中的独特风景;对于粗犷不善“凝视”的人来说,风景永远在别处。
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慢慢走,欣赏啊”,让我们擦亮慧眼,用一颗慧心凝视这“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生活吧,说不定,“诗意和远方”就会汩汩流淌在你心中……
作者通联:广东江门市华侨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