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现状调查
长期以来,小学生课外练笔一直存在着“老师布置—学生练笔—教师批改—下发”的流程。走着多年一篇的老路,花的时间多,力气大,但却收效甚微。学生的兴趣、自主性总是激发不起来,语文能力也不见提高。笔者曾在我校三—六年级作过一个调查,就学生对练笔的兴趣、评价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课外练笔的兴趣普遍不高。三年级喜欢练笔的仅为15.4%,四年级16.5%,五年级23.2%,六年级20.8%。在评价方式上,他们更喜欢老师和同学一起来评价自己的文章。而且,每次练笔,他们除了喜欢看到优异的成绩,更希望能看到一段鼓励的话。在练笔次数上,他们喜欢每周一至二次,如果有特别的事可以适当增加,否则,他们会觉得厌烦。此外,调查结果还显示,小学生对批改后的文章普遍不能自觉修改,这是所有年级中存在的一个共性现象。
二、对策探索
从调查来看,小学生课外练笔的现状是不尽人意的。那么,如何改善这种局面呢?教学中,我把合作引进了练笔,进行了一些尝试,也有了一定的收获。那么,到底什么是合作练笔呢?所谓合作练笔,就是將全班学生编成若干小组,每小组四个成员,让一个小组的同学共同使用一本练习本,两周内每人写三篇文章。在具体操作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合理分配小组
如何分组,这是合作练笔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而且关键的一步,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练笔的质量。教师首先要把全班学生按照语文能力的高低进行一下排队,然后按优秀生与后进生各一人,中等生二人的规则编排小组。这样分组的目的主要是便于小组内的成员互相学习,互相补充。每次写的时候,由各小组组长,也就是语文能力较强的学生领头。他写的文章质量对组员的影响很大。因此,对组长要提出较高的要求,不论书写还是内容,都必须拿出较高的水平。因为他可是这小组的楷模。这样依次下去,等到周末,本子也就轮到了后进生手里。有了前面三篇范例,后进生在下笔时就心中有数了。而且这样做,其实对小组内的每一个成员都是一种促动。对于优等生,心头多了一份压力,不要写的文章落在中等生的后面。对于中等生,又多了一点竞争,争取赶超先进。而对于后进生,心里更是暗暗下定决心,千万不能给本小组摸黑。这样,一种你追我赶的良好写作氛围就形成了。此外,每个同学在写之前,还可阅览本组其他同学的文章,学习别人之长,补己之短,同学之间互相学习,互相交流,更有利于写作水平的提高。
(二)引入竞争机制
“小学生天生喜欢竞争”。针对这一点,我引进激励机制,让学生不但与本组的组员竞争,而且组与组之间也开展评比。两周一评,月末总结,评出个人奖,授予“小小作家”的称号;集体奖,授予以著名作家命名的称号,如“当代老舍组”。每节语文课前五分钟进行“佳作欣赏”,期末编写作文集。有了这种竞争的氛围,每组四个同学都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赶超同学。实践证明也是如此,学生的练笔不论是从书写的认真程度,还是从质量上,都大大超过了其他作业。另外,针对学生不能主动修改习作的现象,我又专门针对评该设立了“改作奖”,有的学生习作没能得优秀,改作却得了好成绩,这对他也是一种极大的鼓励。我还让小组长组织本组成员每月进行一次改后讨论,交流自改中最得意的句子,以互相借鉴学习。长期以往,作后主动修改的良好习惯又逐渐形成了。
(三)师生共同赏析
会写文章,不一定会评价别人的文章。调查显示:近一半的同学认为同学与老师一起评价的效果较好。所以我要求学生在练笔之前,首先要对前一位同学的文章进行评价,写出自己的看法。这样,既训练了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同时又提高了他们的鉴赏能力。开始做肯定会遇到问题,学生不知如何去评价,这就需要教师正确引导。对于每篇文章,教师也要认真批改,给学生正确、公正、合理的评价。有了教师的示范,时间久了,学生鉴赏能力也会提高,有时甚至超过老师。如顾磊评价张志鹏的文章:“你的文章写得很具体,心理活动的描写非常真实,‘捧腹大笑、趔趄’等词用得很准确。不过,作为一名少先队员,这样对待同学是不对的,正如吴老师所问的,假如你跌到了,别人也这样哈哈大笑,你心里是何感受?请你赶快向陈旋道歉吧!”既有对文章的评价,又有思想教育;既有肯定,有提出了不足。简直比老师评得还要中肯。
(四)开拓练笔内容
课外练笔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而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练笔的兴趣普遍不高,而主要的原因就是他们认为没有内容可写。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就要适当加以引导,开拓练笔的内容,让练笔成为学生生活中自主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让学生感到练笔是他们生活的需要。
1、引导留心观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所以,学生觉得无事可写关键是因为他们缺乏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其实,春天的雨,夏日的风,大自然的一切事物都是练笔的好素材。还有令自己感动、惭愧等学习生活中的情感体验也都是较好的题材。学生练笔即是“我手写我心”,只要能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描写具体,把自己的感受刻画真实,这就是一篇好习作。所以,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抓住生活中的琐事,养成留心观察的好习惯。
2、整合学科课程
语文课程标准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强调语文课程与其它课程间的整合。综合实践活动,品德与社会这些学科理应成为语文练笔之园中最靓丽的风景,最艳丽的花朵。例如,我在进行《校园周边环境调查》这一综合实践活动时,就多次看到了学生的优秀习作。第一次采访时的紧张,遭遇冷眼后的失落,遭遇一些小摊主阻拦时的不解,愤恨,获得成功后的喜悦,那种心理真是刻画得惟妙惟肖,细致传神。我想,如果我们能将练笔训练和我们平时活动、课程整合起来,学生的习作怎能不美呢?
3、挖掘课文空白
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文章文虽完却意未尽,给人留有很大的想象空间,我们也应让这些成为学生练笔的内容。例如,学完《爱之链》,我们可以让学生想象乔伊醒来以后。并引导学生学习文中运用环境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等方法进行续写。在学习《半截蜡烛》,我们又可以让学生结合人物的语言,想象伯诺德夫人以及他的两个孩子,杰克和杰奎琳在与德军周旋时的心理,进行练笔。课文中有很多这样的点,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可以适时合理地抓住这些点进行适当练笔。
总之,要想通过课外练笔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老师与学生持之以恒,共同探索,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长期以来,小学生课外练笔一直存在着“老师布置—学生练笔—教师批改—下发”的流程。走着多年一篇的老路,花的时间多,力气大,但却收效甚微。学生的兴趣、自主性总是激发不起来,语文能力也不见提高。笔者曾在我校三—六年级作过一个调查,就学生对练笔的兴趣、评价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课外练笔的兴趣普遍不高。三年级喜欢练笔的仅为15.4%,四年级16.5%,五年级23.2%,六年级20.8%。在评价方式上,他们更喜欢老师和同学一起来评价自己的文章。而且,每次练笔,他们除了喜欢看到优异的成绩,更希望能看到一段鼓励的话。在练笔次数上,他们喜欢每周一至二次,如果有特别的事可以适当增加,否则,他们会觉得厌烦。此外,调查结果还显示,小学生对批改后的文章普遍不能自觉修改,这是所有年级中存在的一个共性现象。
二、对策探索
从调查来看,小学生课外练笔的现状是不尽人意的。那么,如何改善这种局面呢?教学中,我把合作引进了练笔,进行了一些尝试,也有了一定的收获。那么,到底什么是合作练笔呢?所谓合作练笔,就是將全班学生编成若干小组,每小组四个成员,让一个小组的同学共同使用一本练习本,两周内每人写三篇文章。在具体操作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合理分配小组
如何分组,这是合作练笔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而且关键的一步,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练笔的质量。教师首先要把全班学生按照语文能力的高低进行一下排队,然后按优秀生与后进生各一人,中等生二人的规则编排小组。这样分组的目的主要是便于小组内的成员互相学习,互相补充。每次写的时候,由各小组组长,也就是语文能力较强的学生领头。他写的文章质量对组员的影响很大。因此,对组长要提出较高的要求,不论书写还是内容,都必须拿出较高的水平。因为他可是这小组的楷模。这样依次下去,等到周末,本子也就轮到了后进生手里。有了前面三篇范例,后进生在下笔时就心中有数了。而且这样做,其实对小组内的每一个成员都是一种促动。对于优等生,心头多了一份压力,不要写的文章落在中等生的后面。对于中等生,又多了一点竞争,争取赶超先进。而对于后进生,心里更是暗暗下定决心,千万不能给本小组摸黑。这样,一种你追我赶的良好写作氛围就形成了。此外,每个同学在写之前,还可阅览本组其他同学的文章,学习别人之长,补己之短,同学之间互相学习,互相交流,更有利于写作水平的提高。
(二)引入竞争机制
“小学生天生喜欢竞争”。针对这一点,我引进激励机制,让学生不但与本组的组员竞争,而且组与组之间也开展评比。两周一评,月末总结,评出个人奖,授予“小小作家”的称号;集体奖,授予以著名作家命名的称号,如“当代老舍组”。每节语文课前五分钟进行“佳作欣赏”,期末编写作文集。有了这种竞争的氛围,每组四个同学都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赶超同学。实践证明也是如此,学生的练笔不论是从书写的认真程度,还是从质量上,都大大超过了其他作业。另外,针对学生不能主动修改习作的现象,我又专门针对评该设立了“改作奖”,有的学生习作没能得优秀,改作却得了好成绩,这对他也是一种极大的鼓励。我还让小组长组织本组成员每月进行一次改后讨论,交流自改中最得意的句子,以互相借鉴学习。长期以往,作后主动修改的良好习惯又逐渐形成了。
(三)师生共同赏析
会写文章,不一定会评价别人的文章。调查显示:近一半的同学认为同学与老师一起评价的效果较好。所以我要求学生在练笔之前,首先要对前一位同学的文章进行评价,写出自己的看法。这样,既训练了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同时又提高了他们的鉴赏能力。开始做肯定会遇到问题,学生不知如何去评价,这就需要教师正确引导。对于每篇文章,教师也要认真批改,给学生正确、公正、合理的评价。有了教师的示范,时间久了,学生鉴赏能力也会提高,有时甚至超过老师。如顾磊评价张志鹏的文章:“你的文章写得很具体,心理活动的描写非常真实,‘捧腹大笑、趔趄’等词用得很准确。不过,作为一名少先队员,这样对待同学是不对的,正如吴老师所问的,假如你跌到了,别人也这样哈哈大笑,你心里是何感受?请你赶快向陈旋道歉吧!”既有对文章的评价,又有思想教育;既有肯定,有提出了不足。简直比老师评得还要中肯。
(四)开拓练笔内容
课外练笔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而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练笔的兴趣普遍不高,而主要的原因就是他们认为没有内容可写。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就要适当加以引导,开拓练笔的内容,让练笔成为学生生活中自主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让学生感到练笔是他们生活的需要。
1、引导留心观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所以,学生觉得无事可写关键是因为他们缺乏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其实,春天的雨,夏日的风,大自然的一切事物都是练笔的好素材。还有令自己感动、惭愧等学习生活中的情感体验也都是较好的题材。学生练笔即是“我手写我心”,只要能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描写具体,把自己的感受刻画真实,这就是一篇好习作。所以,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抓住生活中的琐事,养成留心观察的好习惯。
2、整合学科课程
语文课程标准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强调语文课程与其它课程间的整合。综合实践活动,品德与社会这些学科理应成为语文练笔之园中最靓丽的风景,最艳丽的花朵。例如,我在进行《校园周边环境调查》这一综合实践活动时,就多次看到了学生的优秀习作。第一次采访时的紧张,遭遇冷眼后的失落,遭遇一些小摊主阻拦时的不解,愤恨,获得成功后的喜悦,那种心理真是刻画得惟妙惟肖,细致传神。我想,如果我们能将练笔训练和我们平时活动、课程整合起来,学生的习作怎能不美呢?
3、挖掘课文空白
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文章文虽完却意未尽,给人留有很大的想象空间,我们也应让这些成为学生练笔的内容。例如,学完《爱之链》,我们可以让学生想象乔伊醒来以后。并引导学生学习文中运用环境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等方法进行续写。在学习《半截蜡烛》,我们又可以让学生结合人物的语言,想象伯诺德夫人以及他的两个孩子,杰克和杰奎琳在与德军周旋时的心理,进行练笔。课文中有很多这样的点,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可以适时合理地抓住这些点进行适当练笔。
总之,要想通过课外练笔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老师与学生持之以恒,共同探索,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