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课程改革是我国新世纪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是我国实行素质教育的必然产物。语文学科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基础课程,尤其初中语文学科更是衔接小学与高中学习的中间环节,语文教师要适应新课改要求,在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做出相应的变革。本文就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有效进行初中语文教学作阐述。
关键词: 新课改 初中语文 参与教学
语文学科是初中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同时结合语文的特点,它又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非常强的学科。随着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其对语文学科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新时期的语文教师要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正确把握语文学科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而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因此,新时期的语文教师要努力改善和优化教学流程,使每个教学环节都充满生机与活力。在语文新课程实施标准过程中,我认为语文教师必须重视以下几个方面,以适应新课程改革需要。
一、少些分析,多点欣赏
从事语文教学工作以来,我一直在思考:语文课本中选取的文章都是名篇佳作,为什么不能令学生陶醉、爱不释手呢?为什么语文课会成为学生最不感兴趣的学科呢?究其原因,以往的语文教学基本上就是对文章的解剖,教学流程基本上是这样的,教师先把文章分成几部分,然后把每个部分分成不同层次,再逐层分析每一句话,这样能够简化学生对于每一部分的理解,但是往往忽略学生对于文章整体的把握,特别是学生自己对于文章的赏析,不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
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结合新课程改革要求,尽可能把赏析文章的机会交给学生,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细细品味文章的内涵。语文教材中所选的文章类型多样,虽然体裁不同,但是都有其深刻的内涵,需要学生亲身感受,从而感受语文的魅力。
如学习朱自清的《春》,就如同带学生到江南春野中散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江南新春的美好。学习《三峡》,宛若带学生领悟长江三峡的绮丽风景,感受祖国山川的壮美。学习《桃花源记》,就像让学生置身于清幽祥和、纯朴优美且充满田园风光的理想境界中,享受一种返璞归真的美感……总之,用文章中美的琼浆滋养学生,培养高尚审美情趣,是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
二、少些知识,多点思想
语文课程改革要致力于每个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的核心是什么?是语文能力。但不知从何时开始,语文教学竟然变成培植“知识树”,就是日益重视所谓的几大环节:字、词、语法、修辞、文章结构和特点等,着眼点停留在准备考试环节,部分学校依然以应试为目标,导致学生思想狭隘,真正独立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特别在写作环节,因为缺乏独立的认知,导致写作环节无从下手、无话可说,进而影响到语文的总体学习和进步。
所以,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应该在照顾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把语文教学的重点转移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上,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把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提升。重视情感教育和引导,在语文教学中用美好情感感染学生,用智慧的甘露哺育学生。
三、少些定论,多点思考
新课标倡导“构建自主、开放、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等富有时代特征、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树立学生是教学主体的思想。多年来,语文教学一直走的是一条教师专制、考试至上的道路,教师讲课以“教参”为本,学生听课以教师为本,语文教学以考试为本。教师怎样讲,学生就怎样记;中考怎样考,教师就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更有为了应付考试干脆抛开课本不讲,专讲各种模拟题。语文教学不是精神雨露的润泽,而蜕变成单纯的语文考试技能训练。
一篇文章的思想内容就像绚丽多彩的宝石,又如危峰兀立的山岭,观赏者的思想情感不同,其感受体会就不可能一样,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见仁见智是读数学文之至理,语文教学常常与此相悖,学生只能无条件接受定论,极少有独立思考的机会,长此以往,学生的思想情感自然被磨灭了,创造性思维自然被扼杀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又怎能高涨呢?语文教学需要的是正确指导学生较好完成各自思维的过程,教师应立足于文章的思想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总之,社会的不断发展對语文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是新时期的语文教学目标。我们要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及时调整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并重,重视教学过程和学生科学学习语文方法的培养,重视学生语文学习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使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得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最终提高语文素养。语文教师,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教育技能和专业素养,认真反思,及时更新教育理念,不断完善教学方法与评定方法,从而使学生臣服于语文的魅力,提高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赵春辉.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N].希望日报(教学研究),2008.2:39.
[2]朱立芳.语文教育个性化探究[J].镇江高专学报,2004,17(3):85-87.
[3]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缪旭芳.论语文教学中的情感训练[J].镇江高专学报,2005年,18(3):94-97.
关键词: 新课改 初中语文 参与教学
语文学科是初中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同时结合语文的特点,它又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非常强的学科。随着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其对语文学科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新时期的语文教师要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正确把握语文学科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而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因此,新时期的语文教师要努力改善和优化教学流程,使每个教学环节都充满生机与活力。在语文新课程实施标准过程中,我认为语文教师必须重视以下几个方面,以适应新课程改革需要。
一、少些分析,多点欣赏
从事语文教学工作以来,我一直在思考:语文课本中选取的文章都是名篇佳作,为什么不能令学生陶醉、爱不释手呢?为什么语文课会成为学生最不感兴趣的学科呢?究其原因,以往的语文教学基本上就是对文章的解剖,教学流程基本上是这样的,教师先把文章分成几部分,然后把每个部分分成不同层次,再逐层分析每一句话,这样能够简化学生对于每一部分的理解,但是往往忽略学生对于文章整体的把握,特别是学生自己对于文章的赏析,不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
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结合新课程改革要求,尽可能把赏析文章的机会交给学生,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细细品味文章的内涵。语文教材中所选的文章类型多样,虽然体裁不同,但是都有其深刻的内涵,需要学生亲身感受,从而感受语文的魅力。
如学习朱自清的《春》,就如同带学生到江南春野中散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江南新春的美好。学习《三峡》,宛若带学生领悟长江三峡的绮丽风景,感受祖国山川的壮美。学习《桃花源记》,就像让学生置身于清幽祥和、纯朴优美且充满田园风光的理想境界中,享受一种返璞归真的美感……总之,用文章中美的琼浆滋养学生,培养高尚审美情趣,是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
二、少些知识,多点思想
语文课程改革要致力于每个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的核心是什么?是语文能力。但不知从何时开始,语文教学竟然变成培植“知识树”,就是日益重视所谓的几大环节:字、词、语法、修辞、文章结构和特点等,着眼点停留在准备考试环节,部分学校依然以应试为目标,导致学生思想狭隘,真正独立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特别在写作环节,因为缺乏独立的认知,导致写作环节无从下手、无话可说,进而影响到语文的总体学习和进步。
所以,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应该在照顾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把语文教学的重点转移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上,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把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提升。重视情感教育和引导,在语文教学中用美好情感感染学生,用智慧的甘露哺育学生。
三、少些定论,多点思考
新课标倡导“构建自主、开放、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等富有时代特征、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树立学生是教学主体的思想。多年来,语文教学一直走的是一条教师专制、考试至上的道路,教师讲课以“教参”为本,学生听课以教师为本,语文教学以考试为本。教师怎样讲,学生就怎样记;中考怎样考,教师就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更有为了应付考试干脆抛开课本不讲,专讲各种模拟题。语文教学不是精神雨露的润泽,而蜕变成单纯的语文考试技能训练。
一篇文章的思想内容就像绚丽多彩的宝石,又如危峰兀立的山岭,观赏者的思想情感不同,其感受体会就不可能一样,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见仁见智是读数学文之至理,语文教学常常与此相悖,学生只能无条件接受定论,极少有独立思考的机会,长此以往,学生的思想情感自然被磨灭了,创造性思维自然被扼杀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又怎能高涨呢?语文教学需要的是正确指导学生较好完成各自思维的过程,教师应立足于文章的思想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总之,社会的不断发展對语文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是新时期的语文教学目标。我们要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及时调整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并重,重视教学过程和学生科学学习语文方法的培养,重视学生语文学习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使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得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最终提高语文素养。语文教师,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教育技能和专业素养,认真反思,及时更新教育理念,不断完善教学方法与评定方法,从而使学生臣服于语文的魅力,提高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赵春辉.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N].希望日报(教学研究),2008.2:39.
[2]朱立芳.语文教育个性化探究[J].镇江高专学报,2004,17(3):85-87.
[3]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缪旭芳.论语文教学中的情感训练[J].镇江高专学报,2005年,18(3):9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