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苏教版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的统计,已经是小学阶段第四次出现了。根据统计表的提示进行统计,学生完全有能力独立完成,轻松解决。怎样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更具有挑战性呢?本课的教学设计关注于让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自主进行学习,经历统计需要的产生,在不同需要下产生不同的分类标准,统计结果会是多样性的,让他们体会到统计的价值。
关键词: 学习需要 自主学习 统计的意义
苏教版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的统计,已经是小学阶段第四次出现了。在此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统计经验,会用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收集和整理简单的数据,会用打“√”的方法记录简单随机事件中的数据,初步认识了简单的统计表和方块统计图,并能根据简单的统计数据分析各项数据的具体意义。本课教学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过程,掌握用统计表表示数据整理结果的方法,体会不同分类标准,得到了多样性的统计结果,积累开展统计活动的经验,并为学生以后学习复式统计表打好基础。
教材的设计是先让学生观察主题图,根据统计表分类提示,对相关数据进行分类整理,然后将两张统计表填写完整,最后对两次统计进行分析比较。由于学生之前有过统计的经验,对于根据统计表的提示进行统计,他们完全有能力独立完成,轻松解决。学生只是对数据进行简单的统计,并没有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只是在统计结束后的比较中感受到两次统计的不同。
怎样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关键是更具有挑战性?我想:只出示一张主题图,根据教师提出的疑问,让学生主动产生统计的需要,根据需要的不同,对事物建立不同的分类标准,得到多样性的统计结果。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出示主题图后,抛出这样的问题:如果你是本次运动会的裁判,你想要了解些什么相关信息?如果你是为这次运动会服务的厨师,你又想要了解些什么相关信息呢?
在学生独自思考后,我们开始交流。
生1:我是裁判的话,我想要了解运动有些什么比赛项目。
生2:知道有些什么比赛项目还不够,我觉得还要知道分别有几只动物来比赛。
生3:对,我也这么想的,这样才好确定设置几个第一名,几个第二名,我见过我爸爸当裁判就是这么安排的。(这个孩子的爸爸是本校的体育老师。)
师:其余同学有不同想法吗?(孩子们一致同意)你们说得很有道理。看来我们很有必要了解参加长跑、跳高的分别有几只小动物,这样作为裁判才能做好充分准备。那如果你是一个厨师呢?
生4:应该准备萝卜、桃子和肉骨头。
生5:我觉得应该要知道每种动物分别有多少,这样才能知道究竟应该买多少菜,不浪费也不会不够吃。
师:说得也很有道理。那就按照我们自己的需要对数据进行分类和整理。
学生独立完成分类并统计,教师在巡回指导过程中,发现所有学生都能准确得到统计结果,但是在分类标准这一栏里有部分学生不能准确表达。在全班交流过程中,学生通过互相帮助,问题顺利得到解决。
于是,我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比较这两次统计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呢?学生说:“两次统计的合计数是一样的。”“一张表格统计两种东西,另一张统计三种东西。”“一个是按动物种类统计的,另一个是按比赛项目统计的。”
师:“你们说得很对,那为什么要进行两次统计,而且是不同的统计呢?”
学生等不及我说完,就在座位上喊了起来:“因为一个是裁判想要知道的,一个是厨师想要知道的。”
我笑着说:“对啊,因为他们的需要不同,所以他们选择了不同的统计分类标准,统计的结果自然不一样。”同学交流后,小结:为了使统计表表达的信息更清楚,要在表格的前面加上一栏,注明表中每个项目的意思(课件演示修改统计表的过程)。像这张表格,是按动物的种类进行统计的,第一行表示各种动物的名称,就写上“动物种类”,第二行是每种动物的只数,就写上“只数”,后面的每个数就不要再写单位了。这里的“一共”是指一共有多少只动物,习惯上放在数据的前面,用“合计”表示。
这节课研究的问题是从不同的角度对事物进行分类整理,需要按不同的规范分类统计。教学中我没有把具体的方法直接告诉学生,而是放手让学生尝试解决,使学生在过程中体会到原有的统计方法已经不能满足解决问题的需要,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索新方法的过程中。本课的重难点就在这一刻得到了解决,不仅如此,在经历这次统计以后,学生体会到了统计的价值和意义。在之后的自主练习中,我还进行了一些变式练习。
我发现学生很少错,而且说起思路来头头是道。这说明他们对于在经历了讨论交流基础上研究得出的方法,用起来得心应手。没有把教学目标仅仅局限于让学生掌握简单的统计方法,而是着眼于让学生经历从尝试失败到胜利的过程。学生在不时探索并完善统计方法的过程中,更深刻地体会了分类统计的必要性和实际作用。让学生根据统计表进行简单的分析,既能增强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的意识和能力,又能从整体上体会统计结果在不同规范下的多样性。
让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自主进行学习,经历统计需要的产生,在不同需要下产生不同的分类标准,统计结果是多样的,让他们体会到统计的价值,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让学生充分地“做数学”,而不仅仅是听老师“讲数学”,对他们的数学学习很重要,让学生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性。
关键词: 学习需要 自主学习 统计的意义
苏教版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的统计,已经是小学阶段第四次出现了。在此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统计经验,会用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收集和整理简单的数据,会用打“√”的方法记录简单随机事件中的数据,初步认识了简单的统计表和方块统计图,并能根据简单的统计数据分析各项数据的具体意义。本课教学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过程,掌握用统计表表示数据整理结果的方法,体会不同分类标准,得到了多样性的统计结果,积累开展统计活动的经验,并为学生以后学习复式统计表打好基础。
教材的设计是先让学生观察主题图,根据统计表分类提示,对相关数据进行分类整理,然后将两张统计表填写完整,最后对两次统计进行分析比较。由于学生之前有过统计的经验,对于根据统计表的提示进行统计,他们完全有能力独立完成,轻松解决。学生只是对数据进行简单的统计,并没有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只是在统计结束后的比较中感受到两次统计的不同。
怎样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关键是更具有挑战性?我想:只出示一张主题图,根据教师提出的疑问,让学生主动产生统计的需要,根据需要的不同,对事物建立不同的分类标准,得到多样性的统计结果。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出示主题图后,抛出这样的问题:如果你是本次运动会的裁判,你想要了解些什么相关信息?如果你是为这次运动会服务的厨师,你又想要了解些什么相关信息呢?
在学生独自思考后,我们开始交流。
生1:我是裁判的话,我想要了解运动有些什么比赛项目。
生2:知道有些什么比赛项目还不够,我觉得还要知道分别有几只动物来比赛。
生3:对,我也这么想的,这样才好确定设置几个第一名,几个第二名,我见过我爸爸当裁判就是这么安排的。(这个孩子的爸爸是本校的体育老师。)
师:其余同学有不同想法吗?(孩子们一致同意)你们说得很有道理。看来我们很有必要了解参加长跑、跳高的分别有几只小动物,这样作为裁判才能做好充分准备。那如果你是一个厨师呢?
生4:应该准备萝卜、桃子和肉骨头。
生5:我觉得应该要知道每种动物分别有多少,这样才能知道究竟应该买多少菜,不浪费也不会不够吃。
师:说得也很有道理。那就按照我们自己的需要对数据进行分类和整理。
学生独立完成分类并统计,教师在巡回指导过程中,发现所有学生都能准确得到统计结果,但是在分类标准这一栏里有部分学生不能准确表达。在全班交流过程中,学生通过互相帮助,问题顺利得到解决。
于是,我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比较这两次统计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呢?学生说:“两次统计的合计数是一样的。”“一张表格统计两种东西,另一张统计三种东西。”“一个是按动物种类统计的,另一个是按比赛项目统计的。”
师:“你们说得很对,那为什么要进行两次统计,而且是不同的统计呢?”
学生等不及我说完,就在座位上喊了起来:“因为一个是裁判想要知道的,一个是厨师想要知道的。”
我笑着说:“对啊,因为他们的需要不同,所以他们选择了不同的统计分类标准,统计的结果自然不一样。”同学交流后,小结:为了使统计表表达的信息更清楚,要在表格的前面加上一栏,注明表中每个项目的意思(课件演示修改统计表的过程)。像这张表格,是按动物的种类进行统计的,第一行表示各种动物的名称,就写上“动物种类”,第二行是每种动物的只数,就写上“只数”,后面的每个数就不要再写单位了。这里的“一共”是指一共有多少只动物,习惯上放在数据的前面,用“合计”表示。
这节课研究的问题是从不同的角度对事物进行分类整理,需要按不同的规范分类统计。教学中我没有把具体的方法直接告诉学生,而是放手让学生尝试解决,使学生在过程中体会到原有的统计方法已经不能满足解决问题的需要,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索新方法的过程中。本课的重难点就在这一刻得到了解决,不仅如此,在经历这次统计以后,学生体会到了统计的价值和意义。在之后的自主练习中,我还进行了一些变式练习。
我发现学生很少错,而且说起思路来头头是道。这说明他们对于在经历了讨论交流基础上研究得出的方法,用起来得心应手。没有把教学目标仅仅局限于让学生掌握简单的统计方法,而是着眼于让学生经历从尝试失败到胜利的过程。学生在不时探索并完善统计方法的过程中,更深刻地体会了分类统计的必要性和实际作用。让学生根据统计表进行简单的分析,既能增强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的意识和能力,又能从整体上体会统计结果在不同规范下的多样性。
让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自主进行学习,经历统计需要的产生,在不同需要下产生不同的分类标准,统计结果是多样的,让他们体会到统计的价值,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让学生充分地“做数学”,而不仅仅是听老师“讲数学”,对他们的数学学习很重要,让学生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