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文本,升华主题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hulal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语文教学中有不少经典散文,我以苏教版八年级下册《散步》一课为例,谈谈我对该课的感受和思考。《散步》是一篇文字浅显、内容易于理解的文章,但是它意蕴丰富,回味悠长,耐人寻味。在短短的600多字里,能让情节此起彼伏,作者对人物描写浓墨不多,但洋溢着浓浓的亲情。作者一家三代人去田野散步,通过散步凸显三代人互敬互爱的深沉的亲情美,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一泓清泉折射出悠悠不尽的人生哲理,静静地闪烁人性的关爱。
  一、品读课文、品味语言
  在自然状态的阅读中,要让学生喜欢《散步》很容易,但想要让学生真正理解《散步》不那么容易。《散步》中蕴涵的爱、责任感和对家庭、对社会的使命感,真正渗透进自己的灵魂深处,并在今后的岁月里,逐渐内化为自己的个性品质,则更为不易。
  我希望品读课文,就要从深层品味文本语言,我是这样引领学生来品味语言的:自由读课文,采用圈点法划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大声朗读出来,并动笔写写这些句子好在哪里?让学生自己在“品读”中细细揣摩、内化。在课堂上,老师既要引领,又要点拨,还有同伴之间思想感情的碰撞;既有个性表达,又有探讨争辩;有品读、有分析、有静思、有聆听,都为促进学生自己的领悟开路,使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步》真正渗透在学生的心里。
  二、细读品味,合作探究
  我在上这节课时,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1.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一个平凡的家庭显得那样和美?教师点拨:写的是一家四口祖孙三代在田野散步的事。2.你最喜欢文中哪个人物?为什么喜欢?(用一个词来概括人物的特点)教师点拨:母亲——慈爱;“我”——孝顺;妻子——贤惠;儿子——天真可爱。3.细读品味,感悟亲情之美。比如:“我的母亲老了,他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指导学生学法:从“强壮”、“高大”分析及对表达的感情方面进行品味。学生合作交流、展示看法。教师点拨:“强壮”是从母亲看儿子的角度说我正值中年;“高大”是从儿子看父亲的角度说我高大形象。4.这一家四口中,谁的权力最大?谁又有真正的决定权?①“我”听母亲的;②母亲听孙儿的;③妻子听“我”的;④儿子听“我”的;那么,究竟听谁的?——由“爱”决定,这个“爱”,对长辈来说,是“爱幼”;对子女来说,是“尊老”。
  三、互相映衬,富有情趣
  我让学生自己在文中找对称的句式,体会它们的对称美,互相映衬,富有情趣。例如:“有的浓,有的淡。”“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以优美整齐的对称形式强化了亲情,且富有趣味。儿子的天真可爱,聪明智慧。祖孙意见分歧,都各自有理,符合不同的年龄和生理特点,但需要一个人来调解,充分突出了一家人尊老爱幼的动人情景,突出了浓浓而和谐的亲情。
  特别是这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不仅表现了小家伙的聪颖,表现了家庭的温馨,更表现了他在懵懵懂懂之中对生命的直观感受。童心慧眼,一语点破生命之传承,读来让人惊羡家庭之幸福——代代相因,生生不息。我们重点指导学生关注“句子”。品味它们的对称美、用词美、情趣美、蕴意美。要领悟到它们对学生心灵的熏陶。引导学生品味语言,这是理解散文的重要一环。通过这一设计,让同学揣摩作者怎样遣词造句,在体会文章人性美的基础上探寻语言美,并从中悟出一点人生哲理来,在今后学生作文,能灵活运用。
  四、通读全文,感悟主题
  这篇课文写了一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在这个环节,我设置两个问题,1.通过这件事你悟出了哪些道理?学生合作探究、交流展示。教师精讲点拨:①尊老爱幼是人生的一种责任。②中年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③幸福的家庭是美好生命的摇篮。④成熟的生命既要爱护幼小生命,又要善待衰老的生命,是人生的一种责任。⑤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渗透着肩负责任的中年人对于生活的高度使命感。2.你怎样理解“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的,这充分体现了“我”和妻子人到中年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对生活有着高度的使命感,表现出了老一代和下一代的巨大差距,表现了中年人在家庭中承担着承上启下的中坚作用。
  掩卷静思,作者通过选取祖孙三代一家在田野里散步,生动展示了一家人互敬互爱,课文的情感如同清茶漫涌。字里行间,洋溢着温情、爱心、和睦,尊老爱幼,饱含着贤良、孝敬、責任;句句话语,流淌着真情,闪烁着理性,抒发着情感,诠释了生命的内涵。
其他文献
新课程标准的终极目标告诉我们: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心智潜能的开发,发挥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和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成为“教书先生”,只是单向地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教学理念尚未在全体教师中达成共识,教育效果与突飞猛进的社会科技、社会劳动相悖,影响了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和创新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一切创新都始于问题的发现,而发现问题又源于强烈的问题意识。所以没有问题意识,创新精神及创新活动将成为无本之木。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一、加强双基学习,重视学科融合,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基础。  学生的认知
摘 要: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语文教学如何开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是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根据思维的特点,从教材出发,多角度、针对性地对学生加强创新思维训练,从而实现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创新思维 训练  语文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全面推进语文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而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是目前语文教学中亟待探索的问题。创
现代教育技术以其鲜明的教学特点,丰富的教学资源,形象生动的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的主动建构者。现代教育技术犹如一座架设在学生和教材之间不可替代的桥梁,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无穷的魅力。下面我从几个方面谈谈自己对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魅力的体会。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都
语文课堂要成为生命成长的课堂。离开了学生的感情——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感情,语文课是上不好的。尤其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需要学生真情和激情的积极投入,这样才有利于语文课程目标三个维度的落实。  针对我校语文教学的现状,我非常赞同于永正等著名专家提出的“简约课堂”,这让很多语文老师明确了语文教学的方向——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练读写。  一、简约而不简单  简约,就是提倡简简
肠三叶因子(Trefoil factor family3,TFF3)是一种具有59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成熟短肽,已知TFF3可以在动物的肠道上皮细胞中表达,它们常常由黏液细胞中的黏蛋白一起分泌,主要以单体
摘 要: 地方语文课程资源涵盖地方文化中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民间艺术、民风民俗、地域文化的品格,地方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可以改善语文课程资源结构;有效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效提高语文教师专业化的程度;锻炼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  关键词: 地方语文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开发 开发意义  一、什么是地方语文课程资源  “地方课程”具有地域性、本土性的特点,它是相对于“国家
浮选技术在富集分离方面的应用已日趋广泛,吸附胶体浮选在微量离子组分的分离中,显示了一定的优越性。本文将对吸附胶体浮选的起源、浮选的理论模型、热力学、动力学、影响
一、注重语言艺术,提高学生素养  1.创设情境,感受语言文字的美。  文章不是无情物,是语言文字形式和思想内容的统一體。在语文教学中以“创设情境”为突破口,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自主地学习,从而把“以学生为主体”真正落到实处。  如城镇学生对笋不熟悉,学习《春笋》这课时,我创设情境,学生随着优美的音乐来到山坡上,来到竹林边,通过画面展示,配以生动的配乐朗读,
摘 要: 语感培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中学语文教师应努力优化课堂教学策略,引领学生亲近母语,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作者就“语感”概念的内涵及语感培养的意义、现今中学语文教学中语感培养存在的问题、如何优化教学策略培养学生语感等问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语感能力 培养策略  一、“语感”概念的内涵及语感到培养的意义  语感就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直觉的感知、领悟和把握的能力。对于“